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从眼前的生活到更大的世界

在我的收藏夹里,一直收藏着的是阿里大神多隆的故事。

多隆在阿里的层级是P11,相当于副总裁,是阿里合伙人里唯一的程序员。无论就职位还是财富方面而言,他都是见识过更大世界的人。

可多隆又很特殊,他有着与他的位置不搭的行事风格。他不喜欢带团队,嫌麻烦,职业生涯主要是专注地写代码。引用同事对他的描述:

在内网的标签上,他被称为神。多隆做事一个人能顶一个团队,比如说写一个文件系统,别人很可能是一个项目组,甚至一个公司在做,而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2003年到2007年,淘宝搜索引擎就是他一个人在写,一个人在维护,而且这还不是他全部的工作。

多隆不擅交际,不常分享,也不玩什么社交网络,一般很难在公众场合见到他。只要是能不参加的会议、采访,他都不会参加。就算去,他也常常会带上笔记本。据说,他也曾经带着笔记本去outting(远足),在车上写代码。虽然被所有人视为神,但他真的由心底觉得自己是一个凡人。他做得最多的就是默默地坐在工位上,对着屏幕上的黑框写代码,解决问题。

曾经看到一句话——熟悉滋长轻视,一旦熟悉了,传奇也不过如此。但在多隆这里,完全是相反的。越深入了解,越钦佩他的专注、职业。他说过,他的兴趣就是写代码,而他真的是每天上班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写代码,一写就写了14年。

有一次在散步的时候,有人问他是如何成长为现在这样的大神的。他回答说“就解决问题嘛”。凭14年的专注加上淘宝的飞速发展,他就这样“简单”地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成为大神。

多隆的故事让我想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一句话:

“今天,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或耶稣——也就亵渎了你自己。”

原来,在电脑旁修行就是这样的啊!

读到别人的人生,在敬佩之余,我们也会好奇,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前进。

显然不是高远的目标。多隆是从“屌丝”级程序员,通过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成长起来的。如果他念念不忘远大目标,未必能做到这么专注。人心里有了执念,就会担心。一担心,就很难做到专注了。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这几乎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信条。越是对现实不满,越是害怕泯然众人矣,我们越会紧紧抓住高远的目标不放。但如果高远目标没有现实的路径,很容易把生活变得抽象而无趣。

有一次,我去做一个关于拖延症的分享,有同学问我:“我有一个远大目标,希望能成为一个像我老师那样的科学家。可是当科学家需要先通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要去国外读博士。读博士还要读很多文献,发很难的paper(论文)。回来还要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亏一篑。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在高远的目标下,生活被想象成一架设计精密的仪器,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样的生活既乏味,又缺少惊喜。它就像一个买卖,把你很长一段的时光打包去换一个可能的结果。我们并不想要这个过程,而只想要远方的结果。所以我们会希望这个过程尽快结束,那个结果快点到来。可是,没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生活又在哪里呢?

我曾经问过班上学生怎么看多隆这样的生活。大部分人表示钦佩,但并不愿意有一个这样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同学小声嘀咕:

“如果能保证这么成功的话,那还是值得考虑,可谁能保证这么成功呢?”

如果把生活本身当作计算投入产出的买卖,自然要评估风险,再考虑投入。可有些时候,生活的投入产出,常常在我们的计算之外。在多隆埋头写代码的时候,并没有人能给他关于远大前程的保证。我们总是东张西望,觉得非得有人给了我们这样的保证,才舍得全情投入。古人说,尽人事,听天命。说的是,做我们能做的事,把命运的部分交给命运。这里面有一种信任在。这种信任并不是对“公平买卖”的信任,而是死心塌地交付给命运。不是“只要我努力投入,上天就会给我回报”,而是“即使上天不给我回报,我也会努力投入”,因为过程已经给了我们回报。

如果说多隆的例子太成功而失去了现实的意义,现实中其实也有不那么“成功”的例子。

有段时间我看了一个刷屏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据视频作者讲,二舅小的时候,曾是天才少年,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也有很大的希望考上大学,拥有光明的前途。可是在考试之前遭遇厄运,他被隔壁村的赤脚医生打了四针以后,成了残疾人。

从“有前途的少年”,到终身残疾的“歪子”,这个落差落在谁身上,都很难接受,更何况二舅那时候还是孩子。

现实最残酷的地方是,无论你接不接受,它都在那里。区别无非是,如果你接受了,你就成了没有前途的“歪子”。你要借着这个残破的自我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你不接受,那你就会永远卡在这里,没办法前进。

而生命最有创造力的地方,也在于此。二舅用了三年,才慢慢接受这个现实。第一年他不肯再去上学,无论老师怎么劝,也不肯下床,在床上足足躺了一年。这是他沉溺于痛苦,抵御现实的一年。第二年他开始看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想要寻找治疗自己的方法。这是他用自己的办法跟现实讨价还价的一年。第三年,他看一个木工做活,才起了做木匠的心思,让家里给自己买了一套木工工具,开始做起了木工活。这是他开始尝试新生活的一年。

从躺在床上沉溺于自己的苦难,到能够把目光从苦难身上稍微拔开一些,去看看自己还能做什么,二舅最终发现,他治疗不好自己的身体,却能治好自己的心灵。我们赞叹二舅的时候,不是在否认他所经历的苦难,而是在赞叹生命本身的坚韧。他要活下去,就要由着苦难撑大自己的胸怀,让他变得豁达。而他的豁达也意味着,他要跟那个“有前途的少年”永远告别。

失去了这个自我,生活还是会留下一些东西,比如他的才华——虽然,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它可能有更大的用处。

二舅找到的活法,是学一门木匠手艺。我觉得手艺是最能让人安身立命的东西,因为手艺最公平。手艺不会管你是谁,你遭遇了什么。你下了多少功夫,你有多少的悟性,手艺就会回报你多少。手艺是我们在纷乱的世界中真的能钻进去的东西。手艺让我们在苦难中,有地方可躲。也因为手艺,能够寄托新的自我。

一个木匠其实不算什么成就,没多少钱,最终的作品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但二舅靠成为木匠,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

我理解的精神内耗,是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巨大的落差时,我们既无法接受现实,也没有办法追求理想。我们在被卡在中间,进退两难,痛苦挣扎。

“众生皆苦”,人活在世上,就会面对痛苦。而以佛学为底层理论的心理治疗学派ACT(也称意动心理学派)区分了两种痛苦:疼痛(pain)和折磨(suffer)。疼痛是世间的无常带来的,有时候冷不丁就落在了你头上,你避无可避。折磨,就是我们卡在其中无法动弹所产生的“精神内耗”。

二舅有过三年的精神内耗,来治疗自己的创伤。那三年,他承受的折磨多,疼痛少。后来几年,他承受的生活的疼痛多,折磨少。

有一些意义,是需要进入某种生活才能找到的。二舅进入了他一直拒绝进入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远远地看,好像除了痛苦什么也没有。但进入了,他便发现,他还是能创造一些东西。无论是用他的手艺做木工、帮村里人修补各种东西,还是他跟养女、妈妈的关系,那些是生动的,无论在哪种生活中都弥足珍贵的东西。

二舅从所做的有限的事情、所经营的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多隆和二舅,一个世俗意义的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那这个共同点是,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生活,在投入和专注中,找到了自己和这个世界最深的联系,以及跟这个世界的接口。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一个叫作“福流(flow)”的概念。他说,福流是人们在全情投入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忘我体验。在福流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觉得一切活动畅通无阻,自己跟眼前的事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甚至忘记了时间。

米哈里把这种状态看作人类的最优体验,是幸福感真正的来源。悖论是,福流需要我们“忘我”,放下对事物以外的“目标”的执念。也正是因为“忘我”了,我们反而能够成就更深刻、更复杂的自己。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的;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Lm7pNY+jNPRpPW30gUYbZyryvFLEj1lFXNOr1rGh5/QBNcadePhmOIjx9kYrp2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