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思考“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

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指向了不同的用途。

想象一下,你参加了公司的升职面试。你获得这次机会是因为老板觉得你在过去的一年做得不错,而且你在这个部门已经待了好几年,应该获得这次机会。

你很期待这次升职机会。部门同事都觉得,你在过去一年工作得不错。你自己也觉得还行。虽然在面试的时候,你有些紧张,但整体发挥得不错。面试官大体肯定了你的能力,也提了一些不足之处。你觉得自己应该能获得晋升。

结果你落选了,你失望极了。你会怎么想这件事?

A:我真的已经很好了,落选只是意外。

B:我就是不够好,落选是应该的,是我高估了自己。

C:这个面试很不公平,不是老板对我有偏见,就是有内幕。

D:这次升职的机会很重要,我失去了一次这么重要的机会,真是太遗憾了,但以后还会有机会的。

E:看开点,这次升职没那么重要,工作也没那么重要。

F:生活就是这样,并不是总能一帆风顺。

你会怎么选择呢?

以上六个选项,代表了我们应对挫折和失望的六种方式。在这些选项里,A把落选的原因归为意外;B把落选的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不足;C把落选的原因归为老板的不公;D、E、F则各自找了一种说法,来安慰自己。

可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一种解释。而很少有人会问:接下来,我该怎么办?而后一个问题,才涉及对这件事情的处理。

你可以把以上的例子,改成任何一个让你受挫的情境。挫折让我们难受,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处理,但处理的不是事情,而是情绪。解释让情绪有了一个安放的空间。解释完以后,一些人会回过神来想该怎么办,另一些人则会一直停留在解释里,把解释变成了对自己或者事情的根深蒂固的判断,而无法迈出处理的这一步。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解释的重点是这件事“是什么”,而处理的重点是这件事“怎么办”。解释只需要在头脑中发生,而处理却需要你走进现实。有时候,太多的解释,其实是通过强调这件事有理由,来暗示你它不能改变,也不会改变。这时候,解释就变成了对处理的妨碍。从这个角度看,解释就是人最大的心理舒适区。作为理性的动物,我们太容易给自己一个解释,来告诉自己改变为什么很难,从而逃避改变的责任。 GD8OVA3nhBXuUoWUekL37+0Z9EeU/M/3F6qPDvoRlPOWcXpUSE2xSQ16fv/LBI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