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弱势(W)

通过以上回顾和分析,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它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最抽象的、最凝练的、物化了的形态,是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可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书法艺术的价值却存在着许多认识上和实践上的误区,书法创新在理论上至少受到三个方面的限制:理论性的限制、公共性的限制及扩张性的限制,构成了书法向城市空间规划转绎的弱势层面。

一、理论性的限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时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书法的实用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和范围越来越小,伴随着书法在历史上所长期具有的文字信息传递功能的弱化,其新的发展途径事实上已经探明——书法艺术功能在实用功能的消解中找到了发展的机遇。

在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古人在书法理论方面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比如,“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从这些书法风格的不断演进和转换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书法家在推进书法艺术发展中所具有的创新精神。

在当下,相比书法艺术化创作的快速发展,书法理论研究方面还比较局限。一方面,围绕着对古代书法史作浅层次的介绍,对古代书论作一般性解释,对古代书法作品进行表面化的分析。另一方面,当代书法理论和美学研究过多地把精力和热情投放在西方艺术思想和美学的“移填”上,而文化底蕴的差异、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认知心理与接收心理的差异等,有时使研究处于一种“水土不服”的状态。书法的实践已经受制于理论创新的不足。

二、公共性的限制

书法艺术由中国传统文化衍生并且依附传统文化而成长,受到传统文化的灌溉和滋养。电脑的普及发展对书法的书写性和工具性带来了巨大冲击,挤占了书法艺术的生存环境,让书法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书法创作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基本完成了从书斋走向展厅、从实用书写走向艺术创作的历程,但参与的人群仍然是小众的“精英群体”。

当今的许多书法家一方面对于古法的学习达到了细致入微的“钻牛角尖”的程度,把书法艺术往深奥方向引领,让人看不懂也听不懂,这些做法都无益于书法艺术的公共化,不论圈内产生多少著名书法家,对于推广书法艺术,已经起不了大作用了。另一方面,对书法艺术理解和应用不够,仅仅把书法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其实书法还具有更广泛的价值,存在着向公共艺术延伸的潜力。当代书法艺术的社会公共价值还表现为: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文化承载与传承价值、社会政治价值、人类意象思维开发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使得书法成为公共艺术,伴随人们生活、生产的作用受到限制。

三、扩张性的限制

书法的扩张性弱势,首先表现在当下对书法艺术的研究比较片面,只注重本体的研究,而对于城市空间的变化引起书法呈现形式的变化趋势研究不足,导致书法的发展受到限制。传统的东西在当今应该有一个形态的转换,若一味墨守成规,会慢慢失去很多发展空间。书法不仅要继承,更要拓展。现代书法非常有活力,观念开放,融合创新,其表现手法和材质均充满想象力和艺术的感召力。书法艺术时代精神的研究和时代精神在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的体现在当代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书法艺术时代性的表现方面还没有一个可靠的理论支撑。其次,到目前为止,书法艺术已经和其他领域有很多跨界的实践,但这类跨界往往是形而下的,标新立异的,降低了书法的品位;同时又盲目地追求时尚、跟风,而非从精神上、本质上去关联,进而偏离了书法艺术的本体和创新。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要么一味“崇洋媚外”、西化严重,要么死守传统、因循守旧,缺乏能够兼二者之长,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综合素养和水平。因此,处理好突破与创新、承袭与发展的关系,找到一条书法艺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城市的人们的主观需求。 P3/DA3OmMoLMrVhoUAi+erTnwnqlAz1824L4aqm9MFBw96cg1cgJlVkf5xHBSe0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