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晋唐宋元明隶书由式微走向低俗

当隶书从春秋战国古文草篆发端到秦时的大发展,至两汉的登峰造极,逐步从顶峰走向衰落。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竟然一朝不如一朝,究其主要原因是隶书规范用笔及程式化结体所带来的最后的式微。

东汉末期,隶书的书写以臻化境,并且逐渐趋于美术化,这种装饰美最终结果必定造成书体的平庸卑俗。且隶书用笔缺少变化,单调贫乏,千篇一律,缺少凝重踏实的意蕴,一波三折的节奏已不复存在,结字上更是追求工稳平正,整齐划一,讲究法度而缺少韵味雅趣。可以说隶书历魏晋到唐已是穷途末路。

图1-21 东汉 《孔庙碑》(局部)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楷书的迅速发展,由隶书演化为隶草与章草,不断发展出魏碑,并由此发展为具有成熟风格的楷书。至唐欧、褚、颜、柳诸家,楷书到达顶峰。这是汉字文字书写的革命,也是书体的嬗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楷书遂成为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主流,隶书的式微与不受书家待见亦在所必然。但这一时期,亦有一些非隶非楷的作品,如《孔庙碑》(图1-21)、《好大王碑》《泰山金刚经》等。尽管他们或多或少带有楷意,但主体是隶书笔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仅是隶书末路中的回光返照而已。

还有一个原因是汉以后的隶书由于受另一种新兴字体——楷书的笔法字体的影响,汉隶高古自然的韵味荡然无存,笔画反而变得平板呆滞。从魏晋历经唐宋元明,尽管能写隶书者不乏其人,但其方棱形状的笔画,矫揉造作的波挑,千篇一律的结构,隶书的书写越来越规范及程式化。更有甚者,用楷书的笔法和结构来写隶书,难现汉隶高古厚重的风韵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楷书、草书、行书等登上书法历史舞台,隶书退居幕后亦顺理成章。虽然在庙堂楼阁等尚古的地方还有其使用价值,但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很难恢复隶书昔日的风采。

图1-22 明 文徵明《赤壁图》隶书引首

当崇尚法度、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的唐人把隶、楷推向绝壁之时,宋人也无前进的路径。由于这个原因,书家集体将目光投向生龙活虎、跌宕多姿、抒情写意的行书。苏、黄、米、蔡引领风骚,塑造了行书永垂史书的历史,在他们眼里,楷、隶是没有艺术内涵的俗品,尤其隶书更不足挂齿,因而隶书步入低谷亦在情理之中。

元代书坛赵孟頫虽提倡复古,身体力行,直追二王,但于隶书仅涉足而已,未达化境。其他学隶书家,无出其右,因而隶书艺术更是萎靡不振。

明代是一个追求精致生活,崇尚闲逸、优雅的情趣,文人士大夫乐意品茗论道,情性自由放纵,按理是一个容易产生灵性潇洒文艺作品的时代,但这方面的才情都融化在他们所崇尚的帖学中。吴门书派的书家基本都在小楷与行书中有所建树,于隶书较少涉足。尽管文徵明等涉猎隶书,但成就不高,尤其是金石考据、汉魏风骨,少人问津。

至明末,这一现象略有好转,以宋珏的创作为标志,对清代隶书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S6zVe/ykEo+tXFtSYSh1yctyAFjCibcPJ1KTbav5BLFZclt19EBWBBYcjrCFKd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