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长期分裂的局面,随着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对当时文字的异形进行了统一。这从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可见一斑:“分为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统一文字的过程是以秦当时的流行文字为基础,凡与秦文字异形者,废除不用。这种统一的文字就是小篆,它从大篆的字体上发展而来,书写更为规范,线条更为流畅,结构更为匀称。“书同文”是李斯的功劳。但这种主要流行于统治阶层,属于官方文字,而在民间还使用着另外一种书写更便捷的文字,这就是隶书(图1-1)。
图1-1 战国 里耶秦简
隶书名称的由来,自古众说纷纭。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出“隶书”这一称谓。他说:“是时始造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这段话虽然简单,却指明了隶书产生的时间、原因和使用对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关于“隶书”名称的更早的文献记载。
依照以往各种文献的说法,隶书之所以称为“隶”,一是因为该书体“起于官狱多事”,“施之于徒隶”;二是因为该书体的造作者程邈原为狱吏,又曾囚于狱;三是从“隶”字的本意作解释。《说文解字》“隶”的意义为“附着”,《后汉书》则训为“属”。《说文解字·叙》及段玉裁注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即隶书是“小篆的附着字体”。
史书记载隶书是程邈所创。汉代以来,流传着“程邈造隶”之说,关于程邈在字体、书体发展史中的作用,《四体书势》和《说文解字·叙》中都有记载。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字体的产生与发展绝不是个人的行为,也不可能由个人来创造,更不是一个较短的时期能够完成的。况且,我国的文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发明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程邈仅是在隶书改革统一过程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者,其功劳堪比李斯统一小篆。这从1975年末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秦墓竹简(图1-2)中的文字得到佐证。这些墨迹书写于秦统一六国之前五十年,且笔画已明显地具有隶书的特征,这也证明了隶书产生于程邈之前。
图1-2 战国至秦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局部)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隶书的出现使古代文字有古今文之分。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这里的古文指的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古隶、小篆,今文即是从隶书开始,逐步演变出了草、楷、行诸体。从上面的陈述中不难看出,隶书应该是从大篆演变而来,而并非简单地脱胎于小篆,因为秦统一文字之前已经有隶书的流行。尽管仅在民间,但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最终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图1-3),在秦书八体、汉初六体和新莽六体中都有隶书,表明其不仅取得了正式的地位,而且成为秦汉两朝最普遍使用的字体之一。
图1-3 西汉 《五凤刻石》
隶书按演变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古隶和今隶(又称“汉隶”)。战国至汉初的隶书称为古隶,因为先秦的木牍或竹简上的隶书仍然带有篆书的笔意。不过其形体正方、长方、扁方不拘,不若篆书笔画粗细整齐划一,结体匀圆平正。这些竹、木简上的隶书字体,笔画中明显带有起伏和波势,笔法也肥瘦不一,方圆笔并用,极富刚柔变化(图1-4)。
图1-4 西汉 马王堆汉帛书《周易》(局部)
汉隶则是在古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已经脱尽篆书的约束,笔画由象形变为符号,汉字的基本笔画已经形成。字形由长方、正方改为扁方,笔画也更为方折,并有规律地增加了波磔的横画,书写上也追求整齐美观,使字形左舒右展,具有分张外拓之势,如“八”字左右相背分布之姿,因此汉隶也可称为“八分”,以区别于古隶(图1-5)。但古今对“八分”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人胡小石对“八分”书作了精确的论述:“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 汉隶的特点是用笔的技巧更丰满,方圆并用、藏露兼顾,提按顿挫、轻重徐疾,充分发挥笔毫柔软的特有功能。其点画俯仰呼应,出现了具有标志性的隶书笔画,即蚕头燕尾,这更增添了字体的美感,并渐渐地写法趋于定型。汉隶将隶书推向了历史的高峰。这期间的隶书风格鲜明,异彩纷呈。被后世尊为隶书的正宗。古人评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按风格可分为二大流派:一种是碑版,一种是摩崖。由于碑版和摩崖的地域有别,形制各异,书家不同,因而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碑版位于儒教中心——山东曲阜的孔庙,由宫廷书家在制作平整的石碑上书丹,由高级刻工镌刻而成,因而具有端庄典雅的“庙堂之气”。摩崖刻石处在荒郊野外,多由民间刻工依山就势,在崖壁上刻凿而成,因而具有朴拙率真的“山野之气”(图1-6)。
图1-5 东汉 《礼器碑》(局部)
图1-6 东汉 《杨淮表记》(局部)
由于书写追求规范并逐步程式化,东汉末期,汉隶已呈现出结构呆板,缺少变化,仅剩严谨的装饰性等颓势来。在汉末和三国时代,隶书即从高度成熟的顶峰时期每况愈下,取而代之的则为楷、行、草书体等渐趋成熟的魏晋书法。从魏晋到前清,由于隶书一直没有摆脱“八分”书的影响,无法超越汉隶的极致,始终处于低迷状态。直到清朝后期,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抑帖扬碑派大兴碑学之风,汉隶重新受到重视和研究,一些书法大家,在汉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出现了独具特色的隶书风貌。成就突出的有邓石如(图1-7)、金农、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等。
图1-7 清 邓石如隶书《新洲诗》
概括来讲,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各个历史朝代遗存的书法史料全面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