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丛书弁言

王立翔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然以书画为核心的中国艺术本体认知及其理论阐发,近代以前,学人多以诗赋、笔记、题跋为载体,以描述、感悟为表征。这与主流阶层,将艺术仅作为从政之余抒发心志之观念有关,这导致了书论画学诸门无法望经世之学项背的事实。但近世以后,尤其是辛亥以来,随着传统士阶层社会作用的变换,以及治学语境、研究视野、学术方法之更改,在一批卓有才华的新学人努力下,传统艺术进入现代学科视域,中国艺术的本体精要和文化精神开始得到了全新的诠释、辨析和发扬。毫无疑问,因与西学的碰撞和融合,中国传统学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长期学究中,向以画学一门最为突出,其学术语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中国文物和书画名迹流至域外,引发了海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运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开始阐述各自心目中的中国美术,对国人产生了不小影响。当然最为重要一页的翻起,仍是游学海外的中国学人自己,他们张开胸怀,吸收着西方工业文明下的现代科学理念和治学方法,开始了勇于辨讹、尝试思辨的别开生面的中国画史探索。

在国内,敦煌藏经洞、各地石窟墓室的先后开启,一次次突破着人们故往的认识;动荡的社会,导致文物大量流失,也使更多的新材料能为研究者所用。而在现代印刷技术的传播下,美术材料的易见性大大冲破了原有的局限。作为近现代学术成立的两大基石:新材料与新方法,一时蜂拥展现在20世纪初的艺术学人面前。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一批学者放眼世界,既吮吸西方新学,又融合中国传统学养,投入到以书画为主体的中国艺术研究中。纵观这一百年来,他们经历了模仿到兼通到后期体系自建的历程,现代学科应具备的特质如理论性、逻辑性、体系性等逐步成熟,呈现出一条上承古代下启当今的鲜活的学术生命之流。他们关注新材料,寻觅新方法,创建新思想,以筚路蓝缕的拓荒精神,开启出中国艺术研究从未有之新境。

今之视昔,此间研究均有时代局限,但许多著述仍因有奠基之功而成为后学之经典。为使当今学界和继学者更方便更完整地获见此一时期的中国艺术研究成果,我们精心遴选一批近现代艺术文献再予整理出版。所取著作肇始于20世纪初,迄于“文革”之前;所选范围,乃以中国传统艺术为主体,兼及诸种工艺美术;所选标准,则以于当时有重要作用、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之论著为重。我们注重文本的准确性,同时从艺术研究对象出发,分别配以图版,以作印证。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邀约专家撰文导读,以帮助读者理清原著学术脉络,辨明文中精义,认识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展现前辈们的学术个性,便初学者获得治学门径。以上努力,或谓于具体问题之分析仍有巨大学术价值,或谓对推进当今之中国艺术的深入研究亦有重要启思意义。因以“朵云文库·学术经典”系列贮存,以钩沉论艺渊薮,绵延传统文脉,尽责无旁贷之职! ys2JI9dE/+4YbhM+O3xzcVFVZyphi++i4Gi9pNduT06SFoEdyryzgscUVhlwKw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