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第二大脑的运作机理

记忆是迈向终极自由的天梯。我自由,因为我记得。

——阿毗那婆笈多,公元10世纪克什米尔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

让我们将第二大脑想象成世界上最好的私人助理。她稳定可靠而又从一而终,目光如炬而又一丝不苟。她完全遵循你的指示,为你提供有益的信息、提出中肯的建议,并提示关键的要点。如果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私人助理,你会委任她从事哪些工作呢?事实上,为了确保你的助理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工作,你首先需要明确她应当为你提供怎样的服务,然后才能根据相应的表现决定是否留用。这一道理对于第二大脑来说同样适用。

在本章中,我们将会了解到以下内容:第二大脑的四大功能将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入门阶段所必备的基础工具是什么;第二大脑将如何自我进化以适应不同的服务需求;对所谓“信管法则(CODE)”及其四大要点的详细介绍,这也是本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第二大脑的超能力

第二大脑可以承担以下四大超能力:

  1. 推动抽象思维的具象化;
  2. 促进不同思想间的融会贯通;
  3. 辅助长期决策规划;
  4. 形成鲜明而独到的观点。

以下逐一细说。

# 第二大脑超能力之一:推动抽象思维的具象化

理论指导实践的前提是将抽象的思维从大脑中剥离出来并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只有将大脑中纷繁芜杂的想法梳理清晰,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思路并提升执行效率。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一系列先行研究(包括英国物理化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等人在X射线晶体学方面取得的突破)的基础上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开创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黄金时代。

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就家喻户晓,不过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那就是两位研究者借鉴了美国生物化学家莱纳斯·鲍林的有益经验,将构建物理模型作为助力科研的一大利器。为了设法弄清DNA的具体形状,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折纸模拟DNA的组成分子。他们在实验桌上反复摆弄这些折纸模型,像拼图一般不断尝试能够契合已知分子排列方式的可能形状。后来他们发现,双螺旋结构似乎符合一切约束条件,既可保证碱基互补配对的完美结合,又遵从实测得出的各元素之间的配比关系。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发现之一,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索过程带给我们一个尤为重要的启示:即使是经验老到的、对数学和抽象思维熟稔于心的科学研究者,在某些至关重要的场合下,还是会求助于最基本、最古老的媒介工具——物理材料。

数字笔记也许并不具备物理形态,但它们具备可视化的特点,可以将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可供观察、重组、编辑以及整合的有形实体。这些笔记也许是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同样也是通过图文的展示和触屏的反馈被我们感知的。正如从事思维可视化极限研究的学者黛博拉·钱伯斯和丹妮拉·温伯格所指出的:“人们应对外部世界的技能,远比与内心世界相处的手段要高明得多。”

# 第二大脑超能力之二:促进不同思想间的融会贯通

创造力最实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不同的想法(尤其是看似毫不搭界的想法)之间建立起联结。

神经学家南希·C.安德瑞森在对大量高创造力人士(包括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数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创新型人才更加善于识别、笼络和联结各种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将不同种类的素材进行集中存放的方式来强化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并有效提升非常规联系的发现概率。

比如说,古代哲学书籍中的文字可以与最新的网络金句收录于同一文档;搞笑的在线视频截图可以与某部电影的经典场景存放在相邻的文件夹;语音备忘录可以与项目计划、实用网址以及记载着最新研究成果的PDF文件一同打包。总之,数字笔记可以将各式各样的素材融会贯通起来,这是传统的物理手段所难以企及的。

如果你曾玩过拼字游戏,那么你一定知道发现新单词的最佳策略是将不同的字母进行各种混搭,直到某个单词跃然而出。我们可以利用第二大脑进行类似操作:尝试各种不同想法的随机排布,直到机缘巧合浮出水面。初始素材的多样性越强、个性化越突出,可能催化出的新关联就会越具开创性。

# 第二大脑超能力之三:辅助长期决策规划

当我们从事某项任务——筹划某场事件、设计某种产品,或是牵头某个项目时——我们往往只能根据手头现成的信息评估问题。这就要求大脑在缺乏系统性支持的条件下做出即时反应——我愿称之为“千钧压顶”。

即使在参与头脑风暴时,我们还是得在极大程度上依赖既有的思考和设想。毕竟,有多少创新的想法是说上头就能上头的?又有多少拍脑袋拍出来的主意是说好使就能好使的呢?

上述倾向被称为“近期偏差”,也即人们对于某种设想、方案或影响表现出的偏好大小往往取决于时间维度上的邻近程度,而非对象本身的优劣。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时效的束缚,在数周、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跨度上充分培育想象力,那该有多好呢?

我愿将上述方式称为“文火慢焙”——让创意的元素像细焰之上的新鲜食材一样缓缓释放出各种美味。这是一种更加温和而又更可持续的创造力培养方式,强调的是循序渐进地创意积累,而非在一片兵荒马乱中仓促点燃自己。第二大脑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灵感统统登记在案,让川流不息的时光成为你的创意源泉而非阻碍。

# 第二大脑超能力之四:形成鲜明而独到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在讨论如何收集来自外界的信息,但第二大脑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让你自己的思想绽放光芒。

普林斯顿大学于近期开展了一项关于“哪些工种可能在可见的未来被自动化机器所取代”的科学研究。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该研究认为,能够在自动化的浪潮中独善其身的,并非大多数人所预测的高精尖的技术岗位或是需要长期培训的熟练工种,而是与传播信息和解读信息相关的工作。

换句话说,未来最为硬核的工作其实是思想领域的弄潮儿和捍卫者。例如某个善款募集者大力宣扬他所在的非营利组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某个科研人员利用翔实的数据支撑某项实验的结论;某个项目负责人援引若干成功先例支持某项决策。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依赖提出观点和营销思想观点的能力。

观点的营销不仅仅需要天雷地火的煽动性和难以抗拒的个人魅力,它更需要足够的“干货”支撑。

美国记者、作家和电影制片人塞巴斯蒂安·荣格尔曾就“文思易断”这一话题表示:“其实并不是我的头脑短路了,而是之前没有做足功课,导致写作的动力和知识储备一时告急。一言以蔽之,不是我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而是我的知识库根本就空空如也。”

当你在创作之路上遭遇瓶颈时,并不意味着你有哪里不对。并不是你的能力欠缺,也不是你的创意枯竭,仅仅是因为你的可用素材比较匮乏。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灵感之泉几近干涸,那就意味着你需要发掘更加深厚的源头活水——充满各种案例、图示、故事、数据、图表、类比、隐喻、相片、思维导图、谈话记录、文摘等——帮助你宣扬和捍卫某种观点或理念。

如何选择笔记应用:第二大脑的神经中枢

正所谓“原汤化原食”,引发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高新科技,同样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效率。

所谓的第二大脑是所有信息交互工具的集合——待办事项清单、日程表、电子邮件、阅读器等。其中我个人比较推崇的一类核心软件是数字笔记应用 。此类应用五花八门,从智能手机预置的免费记事本到各种第三方的个性化应用,总有一款适合你。

无论是出身名门的“微软笔记”(Microsoft OneNote)、“谷歌云笔记”(Google Keep)和“苹果笔记”(Apple Notes),还是享誉多年的“概念笔记”(Notion)和“印象笔记”(Evernote)等,这些著名的数字笔记应用程序均具备以下四大特质,使其成为构建第二大脑的理想选择。

# 多媒体

纸质笔记的形式可以包括绘画、涂鸦、摘录、随想、照片或便笺等。数字笔记应用则在此基础上大大扩展了信息的存储形式和空间,你完全无须担心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奇思妙想无处安放。

# 非正式

笔记从骨子里就透着一股杂乱劲儿。对于文法或表达方式的包容理念有利于提升记录行为的便捷性和流畅性,这对于培育创新思想尤为重要。

# 开放性

鉴于笔记行为的长期性、持续性和不确定性,相比那些专业输出特定内容(如演示文稿、电子表格、图像或视频)的软件来说,数字笔记应用淡化了目的性,更加鼓励自由探索。

# 行为导向

与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不同的是,个人笔记并不强调全面性和精确性。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你将脑海中稍纵即逝的各种闪念加以捕获,以便你能安心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诚然,上述四大特质亦为纸质笔记所共有。不过笔记的电子化意味着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神奇的科技手段——搜索、共享、备份、编辑、链接、同步等功能——提升这些特质的长期收益。数字笔记可谓日常速写本的闲适性与现代软件的科技感的有机结合。

对于笔记应用和工具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取决于移动设备的类型、工作或业务的需求以及使用者本人的格调品位等。在常变常新的软件业态下,各种新兴应用层出不穷,既有的产品也在不断追求功能革新。

虽然你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一直在和某些信息管理软件打交道——从文字处理软件、通讯工具到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工具等——但这并不妨碍笔记应用成为一位为你量身定制的个人知识管理助理。

我们不妨首先检视一下业已获取或正在使用的相关应用。我们可以从这些应用的基本功能入手,随后再根据实际需求升级一些更加复杂的模块

需要强调的是,请不要让自己陷入完美主义的泥沼:坚持认为自己配得上一个功能齐全而又恰到好处的完美应用,否则绝不屈就。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在寻找一件完美的器具,而是一位可靠的助手——如果实在不来电的话,随时更换便是了。

个人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识记、联结、创新

根据我的观察乃至倡议,第二大脑的构建通常包含三个阶段,也即识记、联结和创新。虽然数字化工具使用价值的完全释放,及其引发的脑力强化与扩展的充分实现,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淀,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日拱一卒、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取明显的收益。

第二大脑对于许多人来说,首先是一种记忆辅助工具,也即利用数字笔记保存某些容易淡忘的事件和想法。例如会议要点、采访内容或是项目细节等。

卡米尔是加拿大魁北克一家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设计师。她在从事大型住宅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工作时,会利用第二大脑记录下一众研究报告中的节选内容。大多数的研究报告都会以PDF的格式发布,这种格式因灵活性和易用性差而饱受诟病,而卡米尔则通过导入笔记应用的方式对相关内容展开自由的注释与评论。

第二大脑的第二层次用途则是将不同的想法予以串联。此时第二大脑便由基础的识记工具进化成为思维工具。例如在遭遇某种状况时联想到某位导师在另一场合下给出的某条建议;在准备某篇演示文稿时援引了某本书中的某句金玉良言等。通过第二大脑,可以让捕捉到的各种想法彼此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费尔南多是来自一家全球知名医院的肿瘤学家,他使用第二大脑管理病患的诊疗记录,并对每位患者的健康史加以重点概括,其主要关注点包括:病史、治疗史,以及肿瘤的主要特征等。费尔南多通过第二大脑将自己从培训和研究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充分对接,以便制定更加高效的诊疗方案。

第二大脑的第三层次及其终极用途便是创新。深耕专业领域的学者们总是憧憬着使自己的毕生所学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而第二大脑中积聚的海量资料则为他们开拓创新、造福他人的壮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勇气与动力。

特雷尔是一位年轻的三孩奶爸,就职于得克萨斯州的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在参加了我的培训课程后,他开始在第二大脑的辅助下开辟了一个优兔(YouTube)频道,与广大网友分享自己的育儿经,例如如何陪伴孩子出国旅行、如何申请陪产假以及一些周末亲子游的视频剪辑等。

对于特雷尔来说,不但要在主业和兼职爱好之间求得平衡,还要保证足够的亲子时间,因此如何能够及时记录下脑海中不时迸发出的视频创意和制作细节便显得至关重要。第二大脑恰恰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表达自我,并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自由创作。

上述几位小伙伴都在科技力量的帮助下实现了识记、联结和创新能力的突飞猛进。第二大脑不但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完整,还会随着生活列车的不断前行而不断演进,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带来助益。

“信管法则(CODE)”闪亮登场:重点记忆的四大要点

为了帮助大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我发明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四步法,也即所谓的“信管法则(CODE)”——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对于构建第二大脑来说,上述步骤既是入门方法,又是长期策略,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贯穿人类历史的亘古不变的原则,从最古老的洞穴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作坊,再到当代各种前沿领域,概莫能外。这些步骤兼具灵活性和普适性,不受专业、角色和职业的影响,也不因笔记应用种类和记录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局限。我甚至可以断言,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正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形式践行这些原则。

“信管法则”是你在浩瀚信息海洋中尽情遨游的导航图,是与信息时代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札记本。

说起来,“法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词汇——遗传法则决定了我们的身高和瞳色,创作法则支配了我们的想象力,人文法则塑造着我们的思维与处世方式,应用法则控制着各种信息处理进程,而某些玄妙的法则甚至能影响到许多历史进程。言归正传,现在是时候将“信管法则”的运作机制公之于众了

本章我们暂且对“信管法则”的四大要点先睹为快,后续章节中则会对个中细节展开深入探究。

# 抓取:让笔记更“走心”

每当打开手机或电脑,我们都会接收到五花八门的消息推送。其中多数内容都是有益有趣的——有助于提升生产力的各种教程、专业播客分享的精品课程以及关于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创意摄影等。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没有人能够将所有的信息流完全吃尽,无论怎样充沛的精力都会很快消耗殆尽。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一位管理者的角度,从源头出发,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

正如生物学家只会将最为稀有的蝴蝶带回实验室一样,我们作为信息管理者的目标应当是只抓取那些最有价值的想法和见解。无论是否存在人为干预,信息就在那里,不断堆积。例如你快要撑爆的电子邮箱中的未读邮件、你的社交媒体中不停弹出的更新提示,以及你的智能手机在你阅读本书期间接收到的待处理信息等。

一方面,信息的泛滥势不可挡;而另一方面,人们捕捉信息的方式充其量只能用“随意”来形容。比如我们可能会将某段速记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自己、在某份文档中记录下头脑风暴的畅想,或者将某本书中的金句用荧光笔加以标记。然而这些做法都难以解决信息的孤立化和碎片化问题。你在经历了几许不眠之夜、几多辗转反侧后所得出的思想成果,也许有朝一日便会被尘封在不知所终的文件夹里,或是更加缥缈的云端。

对此,一个有效的对策则是,仅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重磅信息并保存在可靠的位置,对于其他内容能省则省即可。

所谓的重磅信息,能够直击你的内心深处。它们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构思、最颠覆常规的异想、最妙趣横生的设计,抑或最富于潜力的创意。当你遇到它们——无论是一段文字、一幅图案、一句引言还是一桩事件时,不要刻意让自己保持理性,也不必过于刨根问底,只须遵从自己内心的快感、好奇、困惑以及激情,你便能清晰地意识到,是时候记录下这一切了。

在锻炼自己寻找重磅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优化笔记记录能力,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痛点。这种做法可以大幅激发我们的直觉,从而带给我们更多的智慧启迪。

养成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将会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内心平和带来立竿见影的增益。因为我们再也不必担心自己的烂记性会在某个关键时刻掉链子。相比面面俱到地关注所有新闻和消息,倒不如聚焦那些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增益的信息,并有意识地忽略其他的冗余内容。

# 组织:以行动为导向

一旦我们开始留意并记录各种重磅信息,那么便一定会觉得有必要将其加以组织和整理。

那么可不可以预先设计一套逻辑缜密、层次分明的文件夹体系,用以安置所有你可能想要抓取的记录呢?这一想法听上去非常诱人,但抛开可行性不谈,可以想见这将会是一个极为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大到让你望而却步,乃至对感兴趣的信息也失去兴趣。

大多数人习惯于按照主题来组织信息。事实上,许多图书馆都会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整理图书,例如根据“建筑”“商业”“历史”“地质”等广义类别对图书进行分类。

数字笔记的出现,使得我们拥有了更加简便易行的信息组织手段。鉴于工作目标和事务的轻重缓急往往瞬息万变,因此我们需要让信息组织方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最佳策略便是以行动为导向,聚焦眼下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试着思忖一下,“这一信息对于推进手头的项目将会有何助益”?

令人惊讶的是,一旦我们以行动为导向,那么看似纷繁芜杂的信息流便会从根本上得以精简。兼具可行性和相关性的信息毕竟少之又少,这实际上为你提供了一个有效过滤冗余信息的筛选标准。

以行动为导向将会让你的思路变得无比清晰,因为你十分清楚自己保存的所有内容都带有明确目的性,并与你的目标和优先级相互契合。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了。

# 提炼:萃取本质

一旦我们开始抓取核心信息并以行动为导向加以组织,那么便很容易发现信息背后隐含的规律以及信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许一篇有关园艺的文章会让你联想到如何扩展你的客户群体;也许一段随手落笔的客户感言会让你筹划建立一个包罗所有客户感言的网页专栏;也许一张小小的名片会让你回忆起曾经与某位友人的某次把酒言欢——要不要找他出来喝杯咖啡呢?

人的大脑是孕育联想的温床——只消一把思想的种子,便能够结出创新的硕果。每一份笔记都是一簇智慧的火苗,闪烁着你对于某一主题的所学与所想。

在此要特别推荐一种促进上述“快速联想”活动的有力手段:去粗取精。

每一个想法都有其精髓所在:它所承载的核心思想。有时候,对于某些深邃莫测的洞见来说,一两句鞭辟入里的凝练之语往往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赘述。

爱因斯坦为物理学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理论,而E=mc 2 这一简明的公式则让它变得家喻户晓。如果连如此深奥的理论都能够被提炼得如此精妙,那么作为我们来说,将某篇文章、某本书籍、某段视频或者某场演示的主题思想加以萃取和彰显,岂不更是不在话下嘛。

为什么说对于笔记要点的提取至关重要呢?因为在繁忙的工作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有大把的时间逐页检视厚厚的读书笔记,而是必须快速掌握重点内容。

如果你在平时的阅读中已经养成将重点内容加以标记的习惯,那么这对于今后的你来说将会是一个莫大的帮助,因为有了这些给力的备注,你无须再花费数小时的时间重复阅读。

每当你在记录笔记时,不妨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帮到今后的自己?”这一问题将会引导你为自己制作的每一份笔记做好额外的注解——我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些?我此刻的想法是什么?我的关注点在哪里?

如果将笔记做得晦涩难懂或是冗长到不忍卒读,那就非常失败了。请注意,你在记录笔记的同时,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准备一份知识的馈赠,因此它应当既易查找又易理解。

# 表达:成果展示

无论抓取、组织还是提炼,前述的所有步骤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也即将你的思想、经历和知识与他人分享。

既不具备价值,也不生产价值的知识是没有灵魂的 。无论你的目标是快速瘦身、获得晋升、开展兼职还是改善社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都有助于你付诸行动——所有的光说不练都是假把式。

对于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们来说,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往往将精力局限在信息的被动积累而非主动运用上。我们汇编的研究报告几可等身,但却仍然提不出一项独立见解;我们搜集的商业案例包罗万象,但却仍然拉不来一位潜在客户;我们收藏的恋爱宝典五花八门,但却仍然寻不着一位约会对象。

正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还没做好准备”的迷思,是导致我们踟蹰不前的心魔。我们有时甚至无法接受一丝丝的信息不完整,并偏执地认为只有那一块失落的信息碎片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所在。

我在此想说的是,那样的做法绝非生活之道。只有学以致用,你才能够将原生态的信息转化成为个性化、具象化、经实践验证的知识。也只有学以致用,你才能够对自己的满腹经纶充满信心,否则哪怕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有鉴于此,我建议你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信息摄取转向信息创造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创造家——将更多的真、善、美洒满人间。这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的一种本能。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充实自我,而且能够通过激励、取悦或者教育等方式惠及他人。

那么我们应当创造些什么呢?

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技能、兴趣和个性。如果你擅长分析思考,那么可以制作一期露营装备的横向评测,并将产品推荐清单与朋友们分享;如果你喜欢教学,那么可以记录下一个你最爱的甜点配方并将其发布在社交媒体或博客上;如果你关心社区事业,例如城市公园建设,那么你可以制定一套游说计划以便向市议会申请更多的预算。

上述所有活动——评测、分享、教学、记录、发帖以及游说 ——都具有“表达”之意。这些活动都离不开来自外界的原始素材,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细致雕琢,也都会对你所在意的某人或某事产生一定影响。

信息总在不断变化,永远处于进行时态。既然无所谓尘埃落定,何不趁现在就动身起航?比如你可以先搭建一个简单的网站,然后再不断地升级新的模块;你可以先发布一篇短小的帖子,待时间充裕了再行修改完善。越早起步,越早改善。

我以上介绍的大量新概念和术语,可能一时之间会令读者们头昏脑涨。你可能会认为第二大脑的构建是一项极为耗费学习和行动资源的事情。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个惊人事实是:构建第二大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我们正在从事的一些日常活动。

我们本来就在不断学习新知识——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本来就在不断吸收新观点——每一个新网页都为我们打开新的眼界;我们本来就在不断积累新信息——无论是为了学习、工作还是生意。我们现在只须稍花些功夫,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管理,同时借助一些实用的技巧让计划落到实处。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向你介绍如何通过“信管法则”的四大步骤让你的记忆力、智力以及创造力获得质的提升。而对于每个具体的步骤,我都会提供一整套立竿见影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无须依赖任何高端科技,只需你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以及应用程序即可。 F3qBolrdKtdNajn4MwD9BiCbK7efLJAwMvfDTRx/m3EBPYmPmCAbjWvA5UZo13M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