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所谓良知,就是守护心中的天理

引经据典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古文今译

本心就是天理。这样的本心没有被私欲蒙蔽,不用到心外再添加一点一滴,就是天理。纯洁的天理本心,表现在侍奉父母上就是孝,表现在辅佐君主上就是忠,表现在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上就是诚信、仁爱。只需摒弃私欲,保持心中的天理就可以了。

“心学”小课堂

什么是天理?天理就是“本应该是这样”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对于人来说,拥有良知,也就是那些与生俱来的美好品德就是天理。虽然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随着不断接触外物,私欲也随之滋生。因此,我们要守护好良知,守护好心中的天理,保持住那份与生俱来的善念。

“心学”小故事

唐太宗是唐朝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那是贞观初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向唐太宗上书,请求他把朝堂上的奸佞臣子都清除掉。唐太宗便把这个人叫来,问他说:“我任用这些人,自然是因为他们是贤臣。既然你说要清除奸佞的臣子,那么,你能告诉我,谁才是奸佞的臣子呢?”

这人恭敬地回答说:“臣住在民间,当然不知道哪些大臣是奸佞,但臣想了一个办法,可以考验这些人的品行。”

唐太宗很好奇,示意这人继续说下去。这人道:“请陛下您假装发怒,来试探这些大臣。如果是品性正直的贤臣,必然不会惧怕陛下的雷霆之怒,仍然会直言进谏,这些都是忠诚正直的人;相反,如果因为惧怕陛下的怒火,什么都不敢说,甚至阿谀奉承,那就是奸佞的人,这样的人不配再做陛下的臣子。”

唐太宗没有马上做出回应,而是把宰相封德彝找来,和他说了这件事。

唐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澈还是浑浊,取决于流水的源头是清澈还是浑浊。在一个国家里,国君就好比流水的源头,是政令的发出者,而臣子与百姓,就好比流水。如果国君使用诡诈欺骗的手段,却要求臣子们正直忠诚,就好比水的源头浑浊不堪,却又希望流水能够清澈透亮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而鄙视他,如果我也像他这样,又怎么有资格再教化百姓呢?”

最后,唐太宗拒绝了那人的劝谏,对他说道:“我虽然想为天下伸张正义,但不愿意用这种虚伪欺骗的方法破坏社会的风气。所以,虽然你的想法非常巧妙,但我不能采用。” Hggvbqk5SAcR42PEtg215bogSzoqmGcnD8O6WVjiI5GEoip6f54Kv87XiikTcL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