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被广泛引用的名句之一是:“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句出自“秦风”之《小戎》。
但对君子的如何“如玉”,则要看另一篇:“卫风”之《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淇奥》共三段,每一段开头均为:看那淇园弯弯,翠竹青青又连绵。有意思的是,由此开始,“竹”与“君子”紧密捆绑,彼此代言,再也没有分开。
淇园之竹,后来很有名的。
《史记·河渠书》记载:元封二年(前109)时,瓠子口(今河南濮阳西)一带黄河决口已有二十多年,淮河、泗水、梁、楚等十六郡均被水淹。这次,汉武帝亲临现场,率数万人欲堵塞这个决口。他们先沉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柴填堵。无奈河水滔滔,根本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柱桩)”,才获成功,可见淇园产竹之多。
淇园产竹之多,在东汉又得到一次印证。据《后汉书》,东汉大将寇恂(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曾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余万,支援刘秀北征。
一片竹林,能从西周一直繁衍到东汉,少说也有八百多年,够神奇的。
淇园,位于河南省淇县北部的淇奥(淇河弯曲处),至今旧址仍存。据推断,大致范围在今河南省淇县的黄洞乡、庙口乡和高村镇西北部一带。
这“淇园”到底什么来头?淇园,是我国第一座王侯级园林。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商代纣王的竹箭园;但大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认为淇园是西周晚期卫武公(前852—前758)所修建。《淇奥》为时人歌颂卫武公而作。
卫武公,是卫宣公的爷爷。这家人也真怪,爷爷是流传千古的楷模。到了孙子,又娶庶母又抢儿媳,已沦落为人人想上来踹一脚的人。
其实,被歌颂的卫武公并未留下特别感人的事迹。后世统治者对他的尊崇,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卫武公长寿。《楚语》记云:“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统治者一旦权力稳固,第一追求的就是长寿。二、卫武公忠诚。西周末期,各诸侯国纷纷起立,动静越闹越大,大有瓜分周王朝之势。群起攻之的关键时刻,卫武公辅佐周平王东迁并平叛犬戎之乱。忠,是统治者最看重的品质。三、其实没有第三点,说卫武公“自儆励治,百采众谏,察纳雅言”这些美德,不是主要的吧。卫武公还趁祭祀父亲时将他亲哥哥逼死在墓道里呢,弑君自立。
不过,《淇奥》写得真好,将一个君子何以成为君子的过程写出来了。
第一段: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有匪君子,“匪”,通“斐”,指有文采的样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都是加工玉石骨器的方式。《尔雅》解释说:“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这个,明显是不懂珠宝加工的人解释的。事实上,不管是加工骨头、象牙,还是玉料、石头,都有切、磋、琢、磨的阶段。
切:分割成若干部分。
磋:初步加工出轮廓。
琢:雕刻。
磨:研擦器物表面,使之光滑精致。现在叫抛光。
骨、象、玉、石等材质,都需经过切、磋、琢、磨,而由一块毛坯变成精美器物。其中,对于玉来说,这个切、磋、琢、磨的过程非常缓慢。因为玉的莫氏硬度为6~6.5,切、磋、琢、磨所用的石榴石(莫氏硬度为7~7.5)、刚玉(莫氏硬度为9)等“解玉砂”,硬度超出不多,所以治玉并不像刀刻竹木一样容易。过去,将一块不规则的玉料做成精美器物,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
同理,一个人未经学习时,懵懂粗糙,性子蛮撞。经过学习,不管是从书本里学还是向高人学,学习学习再学习,心性一点点切、磋、琢、磨,品质、风度、气质就慢慢出来了,揖让进退、知书达理,一个君子脱颖而出。
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没有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更好的形容了。“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出身好,学问高,神态优雅,这样的君子见过一面就再难以忘记。
第二段: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充耳琇莹。充耳,是指官冠两侧以丝绳垂坠的两颗珠子。挂在冠冕两旁,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参看《历代帝王图》中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画像:
后人摹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北周武帝宇文邕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充耳的材质一般为玉石。充耳琇莹,“琇”,字典解释:像玉的石头。“莹”为“珠光的光彩”。我们认为,琇,应该是玉石表面的光泽。琇莹,是指充耳两颗珠子的光泽莹润美丽。
西周及春秋初期,“冠配充耳”是一种礼制。诸侯、王公大臣站立堂下,要恭敬仰视君王,不得左顾右盼,若脑袋左右一晃,“充耳”即会以惯性击打自己的耳廓和面颊,以示“自惩”。
会弁如星。会弁,又叫皮弁,是指用白鹿皮做成的帽子,类似今日瓜皮帽。
鹿皮帽子怎会“如星”呢?那是因为鹿皮缝合处缀有一行行的玉石。参看明代鲁王朱檀的帽子:
明 鲁王皮弁 山东博物馆藏
会弁所缝缀的珠子,材质有玉石、玛瑙等,颜色多种。一眼望去,确实星星点点璀璨斑斓。
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可不要认为是同一顶帽子哦。有“充耳”的帽子叫“冕”,是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礼仪活动时所穿吉礼之服的一部分。而常礼之服用会弁。所以“冕”比“会弁”尊贵。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是说君子不管在隆重的场合,还是一般的场合,都显得显赫高雅、光明磊落。
第三段: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如金如锡。金,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黄金,一种是青铜。在当时,即使是青铜,表面闪耀的也是金黄色。金黄色在古代,意义迥然不同于现在。古代没有电灯,即使白天屋内光线也较昏暗。金黄色的反光,是一种珍贵的补光。
金、锡,共同的特点是稳定,不易被空气氧化,不受腐蚀。几乎在任何环境下,金总闪耀着金黄色,锡则保持着银闪闪的光泽。并且,它们都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能伸能缩,进退自如。这些品质,都是君子的内在素质。
如圭如璧。圭,是一种上尖下方的长条形片状玉器。《周礼·大宗伯》对此形状的注为:“圭锐象春物初生。”你看,与“句(谷纹)”道理一样,句是弯曲着刚刚生发,圭伸直了,比句又生长了一点。
圭是周天子用来标识身份的重要物证。周天子命令诸侯要定期朝觐,定期来天子眼前报到,事无巨细做个汇报,这是统治所必需的。朝觐时,国君们要手持周王室赐予的圭,以便大家一眼就知道你的身份地位。比如:天子所执的叫“镇圭”,形制最大。公爵所执的叫“桓圭”,长九寸。侯所执的叫“信圭”,长七寸。伯所执的叫“躬圭”,此圭形状像个躬屈的人形,顶圆两肩亦圆。
圭,不仅代表身份,还是一种信物。周天子统治那么多诸侯国,来往奔走的使者必不可少。不同的圭赋予持有者不同的权力。如“珍圭”表示两个意思:一是召守臣回朝,二是遇自然灾害时抚恤百姓。“谷圭”表示调和或婚娶。“琬圭”表示嘉奖。“琰圭”表示处罚。
说完圭,再来说璧。
璧,我们要熟悉多了。战国的“和氏璧”,西汉“鸿门宴”的白璧,唐代李白诗中豪情万丈的“黄金白璧买歌笑”等等。在西周和春秋初期,璧是国家祭祀大典中用于祭天的,国事中则用于礼仪馈赠。前面提到的汉武帝率数万人去堵黄河决口,就是先沉白马、玉璧祭河神。总之,玉璧,是高等级的好东西。
说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一方面肯定了君子本身练就的好品质,另一方面称赞君子在朝廷起的顶梁柱作用。位高权重,而君子却心胸旷达,宽宏大量。随时摆出一副倾听意见的样子。你跟他开个玩笑吧,他不但不恼,反而比你更幽默风趣。这样的君子,谁不起歌颂之心呢!
如此,《淇奥》通篇读下来,这绿竹,实在是将人们对“君子”的期许都浓缩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