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经》里最美的婚礼装

《诗经》“国风”之“鄘风”中,有一首《君子偕老》。讲一个春秋时期最美的女人,在婚礼上的样子。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研究《诗经》的专家们,大都认为这首诗是讽刺春秋时期卫国的美人儿宣姜。

唉?卫国应该是“卫风”啊,但这首明明是“鄘风”。

原来,周武王灭商朝时,将商的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周武王为了提防武庚搞复辟,在其封地边上安插了三个诸侯国,分别是北面“邶”,南面“鄘”,东面“卫”。以此三国来监视武庚。

果然,周武王一死,继位的成王年纪尚小,周公旦(周武王兄弟,排行老四)执政。老三管叔不干了,撺掇武庚起兵叛乱。周公旦前去镇压,将三地合并为“卫”,连同朝歌的商朝遗民,一起封给了康叔(周武王的另一位弟弟,老八)。

所以,鄘风、邶风,所记均为卫国之事。

关于“卫国”,现代人给其贴的标签为“奇葩”。为何?先上一串名字:

商鞅、吴起、吕不韦、荆轲……他们都是卫国人。就是说,卫国是出产人才的地方。战国时期“动天下”的风云人物,大多出自卫国,是卫国人而又全部为他国所用,去成就别人的霸业。

真让人扼腕叹息。这些人中哪怕只留下一人,卫国也不会微小到人家当它不存在。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了。我们要说的《君子偕老》中的人物,是这些风云人物的前十几代祖先。

《君子偕老》既然是讥讽宣姜的,那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宣姜何许人也。

在春秋时期,哪国美女最美?答案是唯一的:齐国。“娶妻必齐”是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风气。

按照珠子的脉络推断,春秋时期,齐国人中有相当数量的白种人。白种人一多,混血儿就多。齐国盛产美女估计跟这有关。

齐国的国君姓姜,祖上是姜太公嘛。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齐国。嫁给卫庄公的,叫“庄姜”,意思是嫁给庄公的姜姓女子;嫁给卫宣公的,叫“宣姜”,意思是嫁给宣公的姜姓女子。

为何史书上经常读到某姜,就因为当时但凡有点实力的公子,都以娶美丽的姜姓女子为荣。也正因为如此,春秋时期一大半的风流韵事,都跟某姜有关。

我们回来说宣姜。

当时,齐国的齐僖公有两个女儿,是一对美人儿,艳名远播。有诗叹曰:妖艳春秋首二姜。春秋时期,最美的姑娘是哪位?对了,就是齐僖公的俩女儿。外貌漂亮,家庭又富裕。齐国是各诸侯国里率先富起来的。如此一来,各诸侯国的公子们纷纷上门求亲,据说临淄道上求亲车马络绎不绝。

宣姜(当然那时不叫宣姜)是大女儿。齐僖公选来选去,看中的是卫国的太子伋。

这一年是公元前718年。

伋是卫国的太子,温文尔雅,剑术高超,在诸侯国公子中颇有声誉。但伋的出生,颇有点人所不齿。不错,他是卫宣公亲生的,血统没问题。但其生母夷姜身份非常尴尬。

夷姜是卫宣公的庶母,即是卫宣公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卫宣公尚未继位时,就与庶母夷姜有私情,并生了儿子伋养在外面。卫宣公继位后将夷姜正式立为夫人,将伋立为太子。

若不论这一层,太子伋与宣姜,一个翩翩公子,一个绝世美人,确实是蛮登对的一双璧人。

但事有突变。

“准公公”卫宣公听使者说儿媳美艳动天下,按捺不住花花肠子,变主意了。他竟然在淇水旁边盖了一座离宫,朱栏华栋,极其华丽,取名新台,用于劫娶儿媳。

卫宣公向来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诗经》之“邶风”中,有一首《新台》,道: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翻译过来是说: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不成样。设好渔网把鱼捕,没想蛤蟆网中游。本想嫁个如意郎,得到的却是如此丑老头。

这是模仿新娘子口吻写的。

其实,卫宣公不说相貌堂堂吧,至少不会丑得像癞蛤蟆。但新娘子事先心目中有个太子伋的想象,那是一个俊朗温文的新郎。与儿子相比,这个打坏主意的油腻中年男人自然像个癞蛤蟆。

但生米煮成了熟饭。宣姜(嫁给了卫宣公,得名宣姜)、太子伋、齐僖公、太子母亲夷姜等等,都徒唤奈何。自此,卫宣公常住新台,对新美人宠爱得不得了。夷姜受不了新的局面,上吊自杀。

哎?你要说了,本篇一开头,《君子偕老》这首诗,是说宣姜嫁人的风光局面,怎么漏过去了?

当然不会漏。《君子偕老》说的是宣姜的第二次婚礼。不然,卫国迎娶天下数一数二的美女,也是极有面子的事,为何要骂“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呢。

美丽的宣姜多委屈啊,为何卫国人还要骂她品德不好?

宣姜嫁给卫宣公后,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寿”,小儿子叫“朔”。

俩儿子长大后,大儿子寿敦厚,与异母大哥哥太子伋感情很好。小儿子朔却人品诡诈,工于心计,屡屡在父母面前诋毁太子伋。

宣姜的心思,不言自明。卫宣公已经老了,她肯定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不管当初对太子伋有何温柔情感,眼下,如何除掉太子伋才是现实问题。

卫宣公整天被宣姜灌迷魂汤,又有小儿子不时打小报告,内心里,自己夺了太子之妻,也隐隐担心一旦太子夺权会对自己不利。他决定换掉太子,但太子伋温雅敬慎,没有失德之处,一时半会也没办法。

终于,机会来了。

公元前701年,宣姜的母国齐国,来约卫国一起出兵灭掉纪国。卫宣公假意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商讨此事,暗中却派出刺客伪装成盗贼,埋伏在路上意欲刺杀太子。

这个事情恰巧被宣姜的大儿子寿知道了。寿与太子伋感情好,赶紧去告诉太子。太子内心黯然,说:“违背父亲的旨意求生,不可以。”决计上路。

寿见太子去意已决,心中不忍,遂同行。

《诗经》“邶风”有一首“二子乘舟”,说的正是此事: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船上,哥俩心情悲切,以酒饯别。此时,寿已有代太子赴死之心。太子出使持白旄(máo),他将太子灌醉,拿了白旄上路。

埋伏在路上的刺客,见到白旄,手起刀落,寿一命呜呼。船上的太子酒醒,连忙赶去,见寿已死,说:“我才是太子。”刺客毫不含糊,又一次手起刀落,将太子一并杀害。

卫宣公一下子失去两个儿子,心力交瘁,苍老了许多。宣姜极力促成这场计谋,没想到把自己的大儿子搭进去了,亦悲伤不已。

唯一得利的是小儿子朔,太子之位落到朔身上。

次年,卫宣公死。朔继位,是为卫惠公。

卫惠公虽然如愿以偿,但卫国国人并不买账。他们怀念温柔敦厚的太子伋,认为是卫惠公害死了太子伋,怨恨在心。卫惠公三年,即公元前697年,卫国大臣发动政变,卫惠公逃往齐国舅舅家。这边,大臣们将太子伋的同母弟弟(即夷姜所生)黔牟立为卫国国君,是为卫君黔牟。

卫惠公一逃走,谁有危险了?他母亲宣姜。卫国人对宣姜的态度,一开始是期盼,盼着她与太子伋璧人成双。后来是同情,同情倾国美人被老男人霸占。再后来,当宣姜的两个儿子渐渐长大后,卫国人对宣姜就越来越看不顺眼。乱朝纲、杀太子都有她宣姜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她的保护伞卫宣公死了,大儿子寿死了,小儿子(卫惠公)逃走了。她分分秒秒处于危险境地。

好在她娘家有人。齐国国君,原是她亲爹齐僖公。亲爹已死,现任国君是她哥哥齐襄公。齐襄公可是个能人,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混世魔王。“妖艳春秋首二姜”,即宣姜与文姜,这对春秋时期美貌倾天下的姐妹花,都是齐襄公的妹妹。齐襄公与亲妹妹文姜私通。不是偷偷摸摸,是公然住在一起。

面对惶惶而来的外甥,他首先想到妹妹宣姜的处境。你道他想出一个什么办法?真是匪夷所思啊,他竟然让宣姜嫁给卫宣公的庶子公子顽。

公子顽,即卫昭伯,是卫宣公与其他姬妾所生,与伋、黔牟、寿、朔(卫惠公)都是兄弟。

齐襄公的理由是:当初宣姜本来嫁的是太子伋,结果被公公卫宣公占为己有。现在卫宣公已死,宣姜与太子伋的婚约仍然有效,既然太子伋已去世,作为弟弟的公子顽有必要替兄长完成婚约。

而此时,距卫宣公派使者去齐国替太子伋提亲已过去了二十二年,宣姜呢,大约二十岁不到嫁来卫国,被“准公公”霸占,生了两个儿子,如今,差不多也四十上下了吧。

公子顽当然不同意,且不论宣姜的岁数,单是辈分上,宣姜是自己的庶母,如今要娶这个妈,如何使得?

但是,别忘了宣姜是大美人啊。当公子顽看到宣姜不仅美貌如昔,还更添岁月风韵时,完全失去了拒绝的勇气。

卫国,面对强盛的齐国,也没有拒绝的勇气。

于是,有了如此复杂的一张人物关系表:

一场外交斡旋下的豪华婚礼,隆重举行。卫国人以《君子偕老》记之。

头一句,“君子偕老”,不用解释。从此后宣姜的生活来看,宣姜对公子顽极为称心,真心想跟他白头到老。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也不用解释。后人评价卫国说:“五世不宁,乱由姜起”,宣姜乱了卫国几代人,骂她一句“德行不好”也算轻的。云如之何?我能拿你怎么办呢?毕竟是大美人,又恨又爱。

“副笄六珈”到底什么意思?

副,是指头发编成的发髻。发髻里有真发,也有假发。我们在《吉光片羽:〈红楼梦〉中的珠玉之美》中说过,女人头发又密又长,说明肾功能好,不但自己身体好,还容易生养孩子,生出来的孩子先天也好。但哪有这么多头发?女子想出来的办法是:以假发髻为壳,套于真发之上,这种假发髻后来得名曰“鬏髻”。先秦至明代,“堕马髻”“飞云髻”“鸳鸯髻”“惊鹄髻”“栖凤髻”等发式此起彼伏,数不胜数。这当中最离奇的是先秦的“高鬟望仙髻”。头发要盘得很高,最高的有九层。

笄,是将发髻固定在头上的长条形物件,与簪子差不多。

古人的“乌发如云”,很多是真假掺杂的。西汉初期的马王堆老太太就戴假发。鉴定后发现,老太太是A型血,而有一部分头发却是AB型血。在真发和假发之间,老太太插了三支梳子形状的长发笄。

但宣姜的头发竟然都是真的。你看:“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髢(dí),指人工接起来的头发,即假发。偌大一个发髻全部是真发,说明宣姜身体好,肾气足,肺气也足。下面的“玼兮玼兮,其之翟也”,我们认为就是形容她头发梳得整齐,头发很有光泽。

副笄好理解,那么“六珈”呢?

商晚期至西周 雕象牙鸟首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珈,是指加了玉件的发饰。六珈,指加进去六种玉的发饰。六种玉分别是:玉熊、玉虎、玉赤罴(pí,即大棕熊)、玉天鹿、玉辟邪、玉南山丰大特(丰大特为大牛、牛神)。

为何国君夫人、侯伯夫人的头饰上要加小动物件?这个问题曾困扰我们好久,后来弄明白了:每一个小动物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或标志。有多少动物,表明统治了多少个部落。

在周代,什么身份用几珈是有规定的。六珈为侯伯夫人所用。

如此说来,很多考古图册上,那些小动物件归错了门类,不是手串饰品,而应该是头饰。参看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小动物件:

商 妇好动物佩 作者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看完头饰,再来看耳饰。

耳饰有多种说法,但每一种说法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举例如下:

1.珰(dāng),指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一边小平,形似覆釜。你可以想象传统建筑的“瓦当”,挡在建筑檐头筒瓦的前端,起装饰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耳钉”。

2.珥(ěr),耳珰垂珠者曰珥。有叮叮当当的效果了。

3.瑱(tiàn),珠子用丝绳系于发簪顶端,簪子插在发髻中,珠子垂挂下来,悬于耳际。

明白这些后,“玉之瑱,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就好理解了。象牙发笈上,玉珠子垂挂下来,在耳边摇晃。将宣姜的脸色衬托得白皙无瑕。

绿松石珥、珰 作者自藏

耳饰赏毕,就轮到胸饰了。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一般译为: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深似河,穿上礼服很适合。“瑳兮瑳兮,其之展也”一般译为:服饰鲜明又绚丽,软软轻纱做外衣。

如果参考考古发现,你或许会有另外一种理解。

西周末期,春秋早期,国君夫人中流行一种“梯形牌饰长项链”,一直挂到腹部乃至腹部以下。芮桓公夫人、晋献侯夫人、应国夫人等都有。

参看晋献侯夫人、应国夫人的项链:

左:西周 晋献侯夫人梯形牌串饰 陈玫摄于山西博物院

右:西周 应国夫人梯形牌串饰 何佳玉摄于河南博物院

在婚礼上,如果宣姜佩戴这样一挂长项链,那么,说“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再恰当不过了。“瑳兮瑳兮,其之展也”,瑳(cuō),字典上说是“形容玉色鲜白”。但在这里,也可理解为长项链枝条的条理清楚。一排排伸展、舒展,有节有律。

“象服是宜”。象服笼统解释为“礼服”也没什么不对,但象服在春秋初期是有特定含义的。

古人经常将“犀象”一起说,如《尔雅》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犀,心有灵犀一点通,犀是通灵的。象,观象通神。象是通神的。

古代巫师在占卜、祭祀时,头上、身上会有很多象牙制品。“象”表示一种天意。《虞书》说“象以典刑”,《国语》说:“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象,又演变成一种权威。

象服,是尊者的服饰。也就是说,只有佩戴如此长项链以后,那个衣服才能称为“象服”。

可以想象,有着成熟风韵的倾国美人,一身象服,盛装出现在婚礼上,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看上去哪能不像天仙下凡!哪能不像帝女来到人间!

尽管她不淑。

那么,宣姜第二次婚姻幸福吗?她还折腾吗?

在史书里,宣姜嫁给公子顽后,就再也没有音讯留下来。但她幸不幸福是可以推断出来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婚后连生五个孩子,公子顽是多么宠爱她!

宣姜与公子顽的五个孩子中,有一位公子、两位国君、两位国君夫人。他们是公子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和许穆夫人。个个都在史书中留名!

她确实与君子偕老了。 T24jgYk1jrrSPf6TkThV2olOE48u9NsAyHZ4SA8myXFkIshFxEbtpNWRJZo4eq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