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斑斓的一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百家争鸣。
如果让你挑战国时期的炫富利器,你会选什么?玉器?青铜器?漆器?
来看一个故事吧,故事来源于《史记》的“春申君列传”。
随着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的风行,楚国公子“黄歇”渐为众人熟知。“春申君列传”第一句为“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春申君就是黄歇。
其实,黄歇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之时,秦国已经是秦昭襄王(即剧中芈月的儿子)主政,黄歇只比秦昭襄王大12岁。所以历史上,黄歇与宣太后小时候不应该有啥特别的交集。
黄歇能言善辩,秦国要伐楚,他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阻止了。他和楚国太子一起到秦国做人质,又是他机巧善谋,冒着生命危险,在楚顷襄王去世时,让太子逃出秦国,回楚国继位。这个太子就是楚考烈王。
太子上位,黄歇自然得到重用。考烈王一继位,即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此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战国“四公子”名誉天下。四公子各有各的招数,同台竞技,以辅助各自的君王成就霸业。
故事来了。“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意思是:有一次,赵国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这里来访问,春申君把他们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赵国使臣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特意用玳瑁簪子绾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请求春申君的宾客来会面。春申君有门客三千多人,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装饰的鞋子来见赵国使臣,赵国使臣自惭形秽。
看出来了吧?战国时期炫富利器之一,竟然是玳瑁簪子。
玳瑁这么名贵,究竟是何物?
玳瑁外形像龟,体型较大。
玳瑁寿命可长达1500年。大凡长寿的东西,都能赢得上流社会的推崇。是吧?日子过得如此富足,谁不想再活个500年!
玳瑁受袭击时,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甲壳内,从而避免伤害。对这个特点,除了点赞还是点赞,所以说它是辟邪神物。
再说了,玳瑁壳非常漂亮,它背上有十三块鳞片,状如盾形,分三行呈覆瓦状排列。十三鳞的花纹异常美丽,黄、棕、黑不规则错杂分布,时如鲜活的豹纹,时如天地间氤氲莫名之气。玳瑁片经抛光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彩和神韵,充满灵气,宝光华盛,让人过目不忘。
就这些吗?不,我们认为,对于古代装饰品来说,美丽一定是其次的,人们首先看重的,永远是其功能。
玳瑁除了长寿、辟邪、美丽外,有何功能?据说能熄风定惊、清热解毒、缓解头痛等等。
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功效吧,古籍中提到的玳瑁饰品,大多集中于玳瑁簪子和玳瑁梳子。
我们不是说古诗词吗,关于玳瑁的古诗词呢?可不,来了,汉诗《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哎哟,美女这脾气大的,一句一句,读得人血压升高。
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我拿什么宝贝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簪子上有两颗珍珠,还连缀着玉。忽然听说你有二心,我立即狠狠地拆了它,砸碎它。砸了还不解恨,烧掉它!烧掉,大风扬起灰尘!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可能兄嫂也知道了此事,哎……屋外秋风萧萧,到了凌晨风更大了,没关系,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
战国炫富利器玳瑁簪子,到了汉代依然价值坚挺。送给心爱的人什么呢?以什么来表达我的爱慕之心呢?一支镶了珠玉的玳瑁簪子。
哎?赵国使者与这美女的心上人,可都是男的呀。男人也戴簪子?关于这个问题,男人的貌美如花,我们会在另一篇幅展开谈。
两千多年前的玳瑁簪子我们没找到,但玳瑁梳子、玳瑁篦子倒是找到了。哪里?马王堆啊。
马王堆的墓主人是一家三口: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以及他们的儿子利豨。利苍是湖北荆州人,早年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后分封为轪侯。
来看男主人利苍的玳瑁梳、玳瑁篦:
马王堆出土玳瑁梳、玳瑁篦 湖南省博物馆藏
对哦,它们都是属于男主人的。前面说到过的赵国使者与西汉美女的心上人,也都是男子。
那么,女主人没有玳瑁制品吗?有的。
有一点情况可能大家没想到:夫人辛追戴假发。辛追有两股不同质地的假发。一股为丝质假发,由黑色丝线制成,放在九子漆奁内的一个圆形小盒中;另一股为发质假发,由真人头发编成,缀连于她头部真发的下半部,作盘髻式。不得了,西汉就有接头发这件事了。
在西汉,戴假发不稀奇。女子嘛,头发多意味着身体好,能养育孩子。但假发一般都由丝线、动物鬃毛等制成,真头发少。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们是不轻易剪发的。《南齐书》曾记载:“崇圣寺尼慧首剃头为尼,以五百钱为买棺材,以泥洹舆送葬刘墓。”一头秀发在南齐时可以卖得五百钱,相当昂贵。
辛追戴了假发后一头浓密秀发,不得不用三枚发笄才能将头发固定。三枚发笄,按材质分别为:竹笄、角笄和玳瑁笄。
看来玳瑁簪在汉代很是流行。
夫妻俩都有玳瑁制品,儿子会不会也有呢?当然有。
利豨的玳瑁制品较为特别,它是一枚圆形玳瑁璧。此璧出土时用丝帛系在内棺盖板上,靠近T形帛画顶端,接近逝者头部,其意大概是用于引导墓主灵魂升天吧。
有人可能马上反应过来,那什么《孔雀东南飞》,东汉的,里面也提到玳瑁。新妇被婆婆驱赶,小夫妻最后的缠绵夜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新妇将自己收拾得体体面面,告别夫家。“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脚上穿着丝绸的鞋子,头上闪烁着玳瑁饰品的光泽。这玳瑁,或是玳瑁簪子,或是玳瑁梳子、玳瑁篦子,总之是玳瑁头饰。
《有所思》里的女子,是个民间女子吧。看那个脾气,不太像受过诗书礼仪熏陶的。从民间女子到小官吏的妻子,再到长沙国丞相,说明什么呢?说明到了汉代,玳瑁簪子已经平民化了。自下而上,整个社会都推崇这一宝贝,甚至皇宫里也流行。《汉书·东方朔传》有言:“宫人簪玳瑁,垂珠玑。”《后汉书·舆服志》则记载皇太后在隆重场合要戴玳瑁簪子。皇太后入庙时,“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擿(zhì),是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
东晋的干宝写了本奇书叫《搜神记》,其中说道:“南州人有遣使献犀簪于孙权者。”南方有人给孙权送了支犀簪。犀簪即犀牛角加工做成的簪,与玳瑁簪属于同一类宝贝。回到古诗词。在古诗词中,玳瑁亮相的位置首先在头上。其次,你猜在哪里?竟然在床上。
来看四首唐诗摘句:
李暇《碧玉歌》:“珠被玳瑁床,感郎情意深。”
白居易《和杨师皋伤小姬英英》:“玳瑁床空收枕席,琵琶弦断倚屏帏。”
崔颢《邯郸宫人怨》:“水晶帘箔云母扇,琉璃窗牖玳瑁床。”
刘希夷《晚春》:“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还有,唐末花蕊夫人《宫词》:“窗窗户户院相当,总有珠帘玳瑁床。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牙香。”
唐代真是盛世啊,玳瑁本是珍稀品,战国、汉代大多作为头上的装饰品,到了唐代富裕到用玳瑁做床了?
唐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日本正仓院藏
非也。此玳瑁床,是指床上镶嵌有玳瑁片,与后来流行的红木上的银丝嵌、牙嵌、螺钿嵌、云石镶嵌(云南大理石)、百宝嵌等同理。镶嵌用法见正仓院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在唐代,玳瑁还是极其宝贵的。法门寺地宫所藏文物,是唐代皇帝敬佛之宝物。可以说是集盛唐最高端之宝藏。地宫中“金钱铺地”,出土古钱币近万枚。其中,发现有13枚“玳瑁币”,即在玳瑁甲壳雕刻“开元通宝”,制成钱币。这在世界钱币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玳瑁的高贵属性从未贬值。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圆盒,盖中央有圆突,刻“乾隆御玩”四字,上嵌小圆璧,壁面饰浅浮雕螭纹。盒内有些什么玩的宝贝呢?有象牙签、耳挖、金属锉刀,当然还有把小梳子——玳瑁梳子。梳子好小,看注解,原来是用来梳理胡须的,是把玳瑁胡须梳!啧啧啧。
清宫里用于梳头的玳瑁梳子也是有的,慈禧就是用玳瑁梳子梳头的。据说咱们这位西太后对头发十分看重,常为梳掉几根头发而大发脾气。太监李莲英为她梳头时,特意选用玳瑁梳子。
所以说,好东西从来不怕埋没。
玳瑁虽名贵、美丽,但毕竟稀少,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各种仿玳瑁花纹的制品。最后来欣赏一只宋代的吉州窑玳瑁釉盏:
宋 吉州窑玳瑁釉盏 作者摄于杭州净慈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