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这个字,不太讨人喜欢。你看:案件、案犯、案卷、公案、有案可查、铁案如山、拍案而起、病案、方案、教案、档案……
某天,读汉代张衡《四愁诗》时,读到最后一愁,心里一亮: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
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
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
何为怀忧心烦惋。
美人赠给我锦绣绸缎,怎么回报她呢,就送给她青玉案吧。哎?青玉案?这个案不但不可怕,好像还挺可爱的。
案,原意不是案件,而是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后来泛指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如《史记·田叔列传》有“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南朝鲍照《拟行路难》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当然最有名的是《后汉书·梁鸿传》中的“举案齐眉”。“(梁鸿)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梁鸿品德高尚,许多有势力的人家都想将女儿嫁给他,他却都不肯娶。同县有位姓孟的女子,长得又壮又丑,皮肤还很黑。孟氏年过三十而不嫁,人问原因,她说:要嫁就要嫁梁鸿那样道德品行好的。梁鸿听说,就娶了她,为她取名孟光。
天下大乱,梁鸿夫妇前去霸陵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不久,梁鸿为躲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又离开齐鲁,来到吴地。梁鸿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梁鸿回到家,孟光都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夫君,将“案”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后人遂以“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孟光力气大到能举起石臼。石臼是古时舂米用的器具,由一整块大石头掏挖而成,高度大致到腰腹部,一人合围有些吃力,分量总有几百斤吧。以孟光的这个臂力,举一食案乃小事一桩。不要说齐眉,高过头顶也不在话下。
来看战国时期“案”的样子:一张是漆木矮足案,盛食器,通高11.6厘米,长113厘米,宽55.2厘米,出土于湖北九连墩2号墓;一张是铜矮足案,盛食器,通高12.4厘米,长43.8厘米,宽32.4厘米,出土于九连墩1号墓。
至汉代,案的形制基本未变。
看完俗的再看个雅的。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让我们看到汉代帝王家的“案”。
小小玉人,真实再现了古人生活的一个场景。在汉代,椅子之类的坐具还没有出现,人们席地而坐,膝盖跪在地上,臀部依靠着脚后跟,上身挺直,面前摆放着“案”,案的高度正适合跽坐时双手自然地倚放在上面。这种跪式坐姿有一个专门的称谓——“跽坐”。现在日本人仍然保留了某些中国古人的生活习俗,即跪坐在席子上,使用低矮的几案。
左:战国中晚期 漆木矮足案 湖北省博物馆藏
右:战国中晚期 铜矮足案 湖北省博物馆藏
西汉 坐形白玉人 满城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不要以为汉代的案就这么小,在北京西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件大案。长两米多,可以容纳多人同时进食或办公。但即便如此宽大的案,它的高度也只到人的膝盖部位。
案的用途,除了食案,还有琴案、书案、供案等等。
在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也出土了大案。可惜案面已经腐朽,只留下金属脚架及案面边沿的金属包边。
可问题来了。张衡《四愁诗》里说的是“何以报之青玉案”,他回报美人的,不是木案,不是漆案,是青玉案。
张衡,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明白了吧?就像今天的杭州人,人家送你一个宝贝,回报什么呢?西湖龙井茶。
南阳,自古出南阳玉。南阳玉产于河南南阳市北8公里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
这是一种古老玉种。早在6000年以前,南阳玉已经被开采。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7件材质为南阳玉。西汉时曾称独山为“玉山”。
南阳玉与和田玉最大的差别,南阳玉是玻璃光泽,和田玉属于油脂光泽。
南阳玉颜色复杂且变化多端,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在绿色中,常见一种半透明蓝绿色的玉种,玉质细润、色青似水,通常称其为青玉。
青玉案,应该就是以这种玉雕琢出来的。张衡的青玉案实物我们是见不到了,一定要类比的话,可参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带足花边盘”。
不要以为这是印度所产,与我们的“案”到底不一样。这种形制的“案”,我国唐代就有:
张衡的“青玉案”早送给美人了,但这个词,不得了,被后人、后人的后人记住了,忘不了了。再后来,它成了词牌名。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调子、旋律、节奏。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
词牌名,指的是曲调的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娇滴滴的“念奴娇”与苏东坡豪情万丈的“大江东去”是如何粘贴在一起的呢?“念奴娇”是曲调名,“赤壁怀古”才是文字的题目。
可惜啊,如今的古诗词,只念不唱,精髓遗失一半。前面的词牌名,只余空架子。
以“青玉案”为词牌名的宋词,多到不可枚举。随手拈来一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唐 五足鎏金铜盘 作者摄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