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流行说斜杠青年。第一次听说斜杠青年,还以为是骂人的话,后来终于弄明白是指学识跨专业,有多种才能。
回头一看,古代那些文人,基本都是好几条斜杠的。基础是“文学家/官员”,然后再加上特长。比如汉代的张衡,对,就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位。每次地震发生,人们都要将他拉出来谈论一番。
张衡是“文学家/官员/天文学家”。作为官员,他担任过太史令、河间相、尚书。作为天文学家,他开创了中国天文研究之先河,发明了地动仪,后人以其名命名1802号小行星为“张衡星”,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也被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有一次读到汉诗《四愁诗》,写得漂亮啊。一看作者,好家伙,竟然是张衡!
想看看天文学家写的诗是怎样的吗?
《四愁诗》,顾名思义有四愁。我们看第一愁: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这一句极为有名,几乎成了天下风流倜傥之士的口头禅。
但何谓“金错刀”?
网上搜索,答案如下:一种古代货币,于新莽(即王莽)年代制造,主要材料是金属。或者是:古代钱币名。王莽摄政时铸造,以黄金错镂其文,也称错刀。泛指钱财。
总之,都是钱。
看来美女不浪漫啊,竟然直接送钱!张衡出身大族世家,他祖父当年率兵攻入成都时,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张衡哪会缺钱!对直接送钱给他的美女,不会有感觉吧,更别说写进诗里。
况且,二愁是“美人赠我琴琅玕”,三愁“美人赠我貂襜褕”,四愁“美人赠我锦绣段”。美石、貂皮大衣、锦绣绸缎都是宝物,金错刀不太可能只是钱吧?
那么,“金错刀”到底是何物?
爱上古珠后,某次看到一枚“金镶绿松石”带扣,被其美轮美奂的气质惊到了。
查来源,得知是日本美秀美术馆的展品。赶紧网上追踪过去,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东周晚期刀柄。
刀柄线条流畅婉转,色泽参差亮丽,视觉效果相当华丽堂皇。什么工艺如此神奇?
查资料,知道这叫“错金工艺”。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盛行佩剑和佩刀。就说我们熟悉的越王勾践吧。有一年春节期间,我和儿子一起去杭州博物馆,走到瓷器展厅,迎面而来的都是“原始瓷”,一排排、一件件,样子均是仿青铜器。儿子脱口而出:“泥巴做的青铜器,看来古越国真是一穷二白啊。”
非也!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所有的金属都拿去制造武器了。古越国的宝剑,是独步天下的宝物。
《吴越春秋》《越绝书》说到铸剑时,言语间都有一种激动。说是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这“欧冶子”吧,我们认为并非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指一批人,即生活在瓯江边上从事冶炼活计的一批人。欧冶子替越王勾践铸造的五把宝剑,剑名分别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盖世名剑。
后来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曾把湛卢、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求和。吴王呢,争霸之心太急切,逼人太甚,时人说他“无道”。富有传奇色彩的记载是:五大盖世名剑之首湛卢,竟“自行而去”。某天楚昭王一醒来,发现枕边有把湛湛然似黑色眼睛般的宝剑,大悦。以此为导火线,吴楚之间还曾大动干戈,爆发过一场战争。
战国 原始瓷编钟 作者摄于杭州博物馆
湛卢现在看不到了,但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虽历经两千四百多年,仍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有人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20余层白纸划破。
怎么认定这是越王勾践剑呢?皆因其剑身刻有八个字:“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译为:越国国王勾践,亲自督造并自己使用的剑。
这八个字,字体是鸟虫书。而镂刻工艺,即错金。
1973年越王勾践剑东渡日本展出,郭沫若先生曾专为勾践剑题诗道: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越王勾践剑的错金铭文,在当时属开风气之先。那时错金工艺才开始一二百年。原先的青铜器铭文,或铸造,或錾刻,铭文与铜器的本色基本没区别,容易被忽视。春秋中期,错金银工艺兴起,铜器上用金银作铭文,于是,铭文就熠熠生辉,抢先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错金工艺一出现,马上流行开来,风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战国至汉代。
错金主要有两种:
一是镶嵌法。先在器物表面用墨笔绘成纹样,根据纹样,錾刻出浅凹槽。然后在凹槽内嵌进金丝或金片,压实,此时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厝石(粗粝的石头,引意磨刀石)加以磨磋,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二是涂画法。先把黄金碎片放在坩埚内,加温至四百摄氏度以上,再加入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制成“泥金”。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再用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青铜器错金大行其道后,错金工艺又发展到其他领域。如在漆器上做金银图形的,叫“金漆错”。用金线绣成图案的背心,汉代就叫“金错绣裆”。
回头想,古越人“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的“错臂”,就是现在的文身。
我们离开天文学家张衡好久了,赶紧说回来。
在汉代,讲究文事必以武备,文士也佩刀。对于张衡来说,他爷爷是鼎鼎大名的将军,对剑啊刀啊这些东西情有独钟也好理解。腰里不佩个刀,出门没感觉。
浙江省博物馆曾在2018年举办过一场名为“越地宝藏——一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的展览,其中有对西晋的越窑青瓷俑非常有趣。新闻上介绍说,男的是武士俑,右手持剑,左手持盾。嗯?看图,右手持的分明是刀啊,不是剑。
汉代佩刀有制度规定吗?有的。《后汉书·舆服志》说:“佩刀,乘舆黄金通身貂错,半鲛鱼鳞,金漆错,雌黄室,五色罽隐室华。诸侯王黄金错,环挟半鲛,黑室。”大致意思是:天子的佩刀,通体黄金错,花纹为貂皮纹。刀鞘(刀的套子)以鲨鱼皮制成,雌黄色(雌黄是一种黄色的矿物质),上面有金漆错。哎呀华贵得不得了,五彩斑斓隐约其间。诸侯王的佩刀,刀身有黄金错,刀柄镶有鲨鱼皮,刀鞘黑色。
你看,金错刀级别很高的,这才符合张衡的口味。
汉代文人所佩的刀,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书刀”。书刀,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太陌生了。我们的《古珠之美》加印时,某网站指定要毛边书,我们自己也顺搭要了些。以毛边书赠朋友,很有趣。有些懂的朋友,打趣说下次要连裁纸刀一起送哦。说起裁纸刀,维多利亚时代的裁纸刀,可是收藏界有名的可爱小玩意儿。
汉代“书刀”是裁纸刀吗?哈哈,汉代纸的使用不够广泛,哪来裁纸刀?书刀,是用来刮削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文字错误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修正笔”。
书刀是汉代文人必备的文具之一,一般挂在腰间。
左:春秋 青铜削 作者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右:战国 青铜刀币 作者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青铜书刀及其佩带示意图 作者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美人赠我金错刀。这刀,不管是佩刀还是书刀,错金的都是好刀。美人不但人长得美,品味亦高,这才坐定了《四愁诗》的第一把交椅。
国家博物馆曾于2015年展出一把汉桓帝的“错金环首钢刀”。这把刀造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即张衡去世后18年,其环首的错金卷云纹极其华丽。
回到“斜杠人生”张衡的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一句,集文修武备于一身,不知是多少男人念念不忘的名句。千年后,南宋诗人陆游还作《金错刀行》,开句便是“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好诗的号召力真不可小觑。
当然,好诗的前提,是有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