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文化

中国是世界栽培稻的故乡,而广西又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在今广西资源县延东乡晓锦村后龙山的晓锦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500—5000年的3万多粒碳化稻米。经广西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的专家鉴定,这些碳化稻是较为原始的栽培粳稻,其中也有籼稻。这是广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的稻米,它见证了5000年前广西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成果。以此为基础,2002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等人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一文,在国际上产生极大的反响。

广西人在长期的水稻种植中,利用充足的光热水土条件,在汉代已经培育出“双季稻”,两晋南北朝时期培育出“三季稻”以及“蝉鸣稻”等早熟优良品种。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这是典型的双季稻。晋人郭义恭在《广志》中则记载了岭南地区“三季稻”的种植情况:“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同时郭义恭还记载了早熟水稻品种“蝉鸣稻”,直到唐代,在大明山周边区域,仍大量种植“蝉鸣稻”。此外,大明山周边地区还种植小米早熟品种“凤粟”。所以,撰刻于697年的上林县《智城峒碑》写道:“前临沃壤,凤粟与蝉稻芳敷。”

宋代广西稻作农业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表现为水稻复种指数提高、高产稻和优质稻品种不断涌现,广西成为稻米输出区。宋代钦州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水稻种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培育出适应各种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使钦州一年十二个月都有水稻种植或收获,所谓“无月不种,无月不收”,品种包括早禾、晚早禾、晚禾、月禾 ,属于名副其实的“三季稻”种植。南至中越边境的龙州,北至桂西北的抚水州(今环江县),水稻都广泛种植,而且产量甚大。龙州的水稻丰收时禾仓密密麻麻,遍布乡间。即使位于喀斯特地貌区的抚水州的水稻种植,也呈现出湖南、湖北水稻主产区的繁荣景象。 不仅如此,宋代广西还出产优质稻米,象州出产的油粘细米,被称为“长腰玉粒”,又称为“箭子”米,因为细滑、软熟、留香,在国内大米市场上颇为抢手。 右江流域的横山寨(今属百色市田东县)出产一种“真珠米”,米粒圆润香滑,一直传承至今,田东县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香米之乡。宋代广西地广人稀,收获的稻米常有节余,所以质优价廉,一斗米仅售五十钱,即使遇到灾荒年份,一斗米的价格也只是涨至二百钱,于是有商人将广西的稻米源源不断地贩运至广州谋利。

明清时期广西的稻作文化继续发展,特别是水稻品种极为丰富。明人方瑜记载嘉靖年间南宁的水稻品种有粳、粘、糯三类,其中粳稻包括毛粳、六月粳、八月粳,粘稻包括白粘、红粘、早粘、鼠牙粘、长腰粘、六月粘,糯稻包括红糯、白糯、黄皮糯、黑皮糯、早糯、畬香糯、黄须红糯、黑须糯、六月糯、光糯、毛糯、狗眼糯、亦阳糯、黄腊糯、斑糯、鹁鸠糯、银丝糯、鲍糯、饭糯、香糯等。 明朝嘉靖年间,钦州的水稻品种比南宁更多,包括毛禾、六禾、白禾、胜稔、八月粒、坡禾、乌独粒、七粘、油粘、畬禾、赤禾、赤阳糯、羊眼糯、虾须糯、贝糯、马蚬糯、晚秧糯、白壳糯、红须糯、斑鸠糯、花壳糯、台糯、老鸦糯、母狗糯、黄须糯、广糯等26种。而且从正月到十月,不断有稻谷播种或收获,正月种毛禾,三月种六禾,三、四月种胜稔、羊眼糯,四月种八月粒、坡禾,五月种油粒、赤禾、广糯。 清代广西的水稻品种进一步增多,出现了许多高产优良品种,且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道光年间,灌阳县种植的水稻品种近40种,其中早稻品种13种、晚稻品种17种、糯稻7种。 清中期,桂东南、桂南地区已经普遍栽种双季稻。根据广西巡抚谢启昆的记载,嘉庆初年今梧州、贵港以南的地区普遍种植双季稻,只有桂林、宜州、三江等桂北地区,才种植单季稻。 广西单季稻与双季稻的分界线大致为今贺州八步区—武宣县—武鸣区—隆安县—龙州县一线。随着清代广西水稻产量的增长,广西成为向广东输出稻谷的重要地区。 OzC+RqLsi36z5f1kX3BIySD5bscMhkiY2yl3PS2w8xXBs9JIz8JGBgKVCnQUvJ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