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右江流域的石器文化

有文字记载的广西文明发轫于桂东北,这里也是广西境内最早受到中原文明影响的地区。但是考古资料表明,桂东北并不是广西境内古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右江河谷才是广西境内古人类活动的原点,并创造了迄今发现的广西最早的石器时代文化。1973—2005年,考古工作者经过30余年的发掘,在右江河谷的百色、田阳、田东发现了80多处古文化遗址,获得包括大量砍砸器在内的石制品3万多件,特别是发现了80万年前的百色手斧,一举打破了统治国际学术界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分布于欧洲、非洲、西亚和南亚北部的“手斧文化圈”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史前文化,而缺乏手斧的亚洲大陆“砍砸器文化圈”则属于落后的边缘地区。比欧洲手斧早30万年的百色手斧的发现,表明东亚直立人同样拥有先进的石器制作技术,宣告了广西大地上的远祖先民曾经走在同时期人类的前列。

位于今百色市西部11千米处的革新桥遗址,属于右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典型文化遗址。经过发掘,剥离出了当时人类的生活面、石器制作场和墓葬。整个石器制作工场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在这个范围内有成片的石料散布,有制作石器使用的石锤、石砧、砺石等工具。在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其中较有特色的器物是单边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磨制的长型斧、锛、凿和研磨器等。经过加工的各类生产工具几乎都包括毛坯、半成品、残品等不同阶段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石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和规模、水平。革新桥遗址也被列为2001—200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文化逐渐呈现出从实用工具向权力象征转变的特征,其中发掘于右江下游隆安县境内大龙潭遗址的大石铲就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1979年,考古学家在大龙潭发掘了820平方米的遗址,发现灰坑、沟槽、红烧土坑以及不同形式排列的石铲组合遗迹。有的石铲放置十分散乱;有的以一定形式摆放,比如把石铲平放在灰坑中的上下两层,围成圆圈;有的将石铲石片竖立起来保护灰坑壁,坑内则密集有序地竖立排列大石铲及石片;有的灰坑内石铲及残块层层叠压,底部有几件石铲刃部朝天立放。这些石铲形体硕大,制作精细,平整光滑,尤其是束腰型石铲,双肩对称,肩下逐渐向内收作弧形,使肩角成为锐角尖端,极其精美。 我们有理由相信,早期的石铲应该是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主要用于右江河谷土质较为疏松地带的耕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主要农业生产工具的石铲,因为受到人们的崇敬而逐渐被神秘化,以至在举行祈求上天保佑丰收的祭祀时,人们将石铲整齐排列,以之祈年、拜日、报天。后来发展为祭祀用的石铲逐渐从生产用的石铲中分离出来,为了取悦被祭祀的神灵,制作越来越考究,最后成为仅仅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因为在大龙潭遗址出土的石铲,有的形体巨大,超出了一般人力掌握的可能;有的又特别小巧,只有一个大拇指大小,显然没有实用价值。而且这类石铲多为板岩、页岩材质,质地很脆,几乎一碰就裂,不可能用作农业生产工具。

截至目前,广西南部已经发掘出包含大石铲的遗址60多处,尤其以隆安县东南、扶绥县北部、南宁市区西北部,即以左右江向南宁交汇成邕江的三角地带分布最为密集和典型。可见当时该区域的先民已经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产生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而组织这些祭祀活动的人往往是氏族或部落的首领,那些形体巨大、制作精美的大石铲,即是他们负责组织祭祀时权力的象征。从这些首领能够控制方圆几十平方千米的人群来看,他们已经凌驾于一般氏族成员之上,成为拥有祭祀特权和较多物质财富的阶层,从而为向阶级社会和酋邦国家过渡奠定了基础。 ei1M6zzsu9TChmULXjnTm9mgcJKIGUQ5NbpEXWf/WgQW6zyphGShlH9pclLFOt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