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技术一流的运河水利与边关要塞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动对岭南百越族的军事征服行动,但是初期秦军的进攻并不顺利。秦军遭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三年不解甲弛弩”,而且粮食供应不上,处境相当困难。为了改善秦军的后勤补给,秦始皇命令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的水运,进而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灵渠开通后,秦军很快得到兵员、粮饷的补给,终于征服岭南,将岭南纳入帝国版图,并设置了桂林、南海、象三郡。郭沫若先生参观灵渠后,发出了“始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的感慨,可见灵渠在中原王朝经略岭南地区的地位无异于长城在保障王朝北方安全的重要性。灵渠在世界运河开凿史上也是一座丰碑,它比举世闻名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要早2000多年,无论在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都创造了后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兴安灵渠

灵渠的主要工程由铧堤(铧嘴)、天平、渠道和陡门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铧堤和大小天平位于分水塘,是截江分水、引湘入漓的关键工程。铧堤突出于分水塘中心,上锐下钝,形状如犁铧,用巨石叠砌而成。锐端所指方向与海阳河主流方向成一直线,把河水当面劈开,形成三七分流,三分水从南渠引入漓江,七分水从北渠导归湘江。大小天平在铧堤之后,是截江分洪工程,用青石砌成,有内堤、外堤之分。内堤石与石之间有细腰连槽,灌铁浆扣住;外堤用条石鳞比嵌砌,内高外低,形成斜坡堤坝。大小天平形成108°夹角的“人”字形,与流水方向斜线相交,堤面低于河岸,枯水期拦截海阳河全部水量流入灵渠,保证灵渠有足够的水通航;洪水期暴涨的河水越过堤面泄入湘江故道,不致溢入灵渠,保证了灵渠的安全流量。大小天平既可拦水,又能泄洪,不用设闸启闭,而自行调节水位,保持渠水相对平稳,故称为“天平”。渠道是灵渠的主体工程,采用“S”线行进,以减少比降,降低流速,以利储水通舟。灵渠在渠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设立陡闸,是为了提高水位,便于舟楫通航。灵渠陡门的设计原理,为此后世界各大运河的梯级船闸设计提供了经验和智慧,无疑是世界“船闸之父”。

如果说灵渠是秦代先民的杰作,那么相思埭运河(又称桂柳运河)则是唐代先民的佳构。在秦人修筑灵渠900多年后,692年唐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云南的控制,开凿了沟通相思江与洛清江,进而连通漓江与柳江的相思埭运河。相思埭运河的水源来自临桂县会仙镇泮塘村狮子岩,经分水塘分水,向东经相思江入漓江,向西经永福县苏桥洛清江以达柳江。东渠为人工开凿,西渠主要是对原有沟溪加以疏通而成。工程结构基本仿照灵渠,包括分水塘、滚水坝、东西渠道和陡门。相思埭运河开通后,极大地缩短了从桂林到柳州的航程,有利于桂柳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和中原王朝加强对桂北地区的直接控制。

此外,广西沿海地区还开凿有一些运河,构成了北部湾沿岸的运河体系,包括钦州运河、防城港市企沙半岛上的光坡古运河和江山半岛上的潭蓬运河。钦州运河又称“杨义涧”或“白布峰运河”,沟通钦州龙门与大风江。光坡古运河大约开凿于明末清初,沟通钦州龙门七十二泾海湾至防城港市的暗埠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帝沟”,大大缩短了从钦州通往防城的沿海水路。而潭蓬古运河的修建时间最早,名气也最大。868年,唐朝安南节度使高骈组织修凿潭蓬运河,史称“天威径”,位于今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横嵩与潭蓬两村之间,成为北部湾地区通往安南的便捷通道。

除了历代修建的运河等水利工程,近代广西还在陆地边境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边防要塞,见证了广西工程技术上的一流水平。广西位于中国南部边疆,与越南陆海相连,处于维护中国南疆安全的屏障位置。五代末期交趾独立后,自宋至清中国与越南保持着长期的宗藩关系,两国之间在边境地区虽然偶有袭扰和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中国也没有在边境地区修建大规模防御设施,只是在边关要隘地方设置一些哨卡,以防范两国盗匪的跨境流窜以及走私行为。随着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法国侵占越南,并妄图进一步入侵中国,由此爆发了中法战争。战后清朝承认了法国殖民者对越南的占领,导致中国西南边疆门户洞开。法国殖民者在中越边境沿线驻扎重兵,修建明碉暗堡和其他军事工程,严重威胁到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为了防边固圉,清政府被迫沿线设防,广西提督苏元春统率防军20营,分守沿边各要隘,在山上修建炮台、指挥中心等设施,并修建沿边军用公路,将各处军事据点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完善的沿边军事防御体系。从1884年到1896年,经过12年的建设,完成了以大、小连城和镇南关为中心的沿边国防工程。其中位于今龙州彬桥乡境内的小连城为广西提督行署所在地,以龙元洞保元宫为中心,作为清末广西沿边的军事指挥枢纽,在将军山主峰修建镇龙炮台,各次峰设15座中小型炮台,用城墙将各炮台联系起来。另在平而河两岸设立小连城前卫炮台群,控制镇南关、平而河通往龙州的水陆要道。大连城位于凭祥境内,以白玉洞为前线指挥中心,在方圆5平方千米的群山山脊上,修建中小型炮台和碉台15座,各炮台之间以城墙相连,四周分布五个独立作战城堡,与前沿的镇南关及左右边墙、关前隘口诸炮台形成纵横交错的火力网,镇守镇南关大门。

在镇南关和大小连城的东、西两翼,也修建了一系列沿边军事设施。东翼一线的炮台、碉台设施,分别设在凭祥、宁明沿边的高山上,延伸到今防城港和北海沿海岸的炮台。西翼一线的炮台、碉台设施,分别设在龙州、大新、靖西、那坡沿边的高山顶上。东、西两翼中越边境长1000多千米,沿线的炮台、碉台165座,关隘109处,关卡66处,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这一规模宏大的沿边军事防御体系,被称为“南疆小长城”。它与中国北部的长城遥相呼应,成为中华民族抵御侵略、保家卫国精神的物化象征。 JNulzurgIr4+Rr6deoPEaxQVXK4jCqaTyDNjNIzxgvud6QXdgY4iqxPKA6/Fad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