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兵圣孙武

《史记》里,孙武几乎是凭空冒出来的,只说他是齐国人,却没有提家世、没有提师承,没有任何背景资料。

《吴越春秋》说,孙武“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

难道孙武的兵法是“天赋神通”不成?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事实上也没有更多资料能够解答。

无论如何,二千多年来,《孙子兵法》始终是中国兵家的圣经。而《孙子兵法》的来历则记载清楚:伍子胥由楚国流亡吴国,复仇之念驱使他一再怂恿吴王阖闾伐楚,可是阖闾始终态度暧昧。伍子胥揣摩阖闾心意:阖闾没有必胜把握,所以犹豫不决。要让吴王坚定信心,必须要有一员“必胜”的将领。于是他向吴王推荐了孙武。

阖闾召见孙武,孙武向吴王呈献他的兵法,每呈献一篇(今本《孙子兵法》共十三篇),阖闾都不禁称赞:“好!”

也就是说,“孙子十三篇”是孙武呈给阖闾的“提案”,而吴王阖闾当然不会因为孙武“写得精彩”就照单全收。

于是吴王问孙武:“你的兵法可以小规模地试验一下吗?”

孙武说:“包括大王后宫的女子都可以训练成为不败雄师。”

阖闾说:“好啊,那就小试一下吧!”

这一场演练原本只是吴王阖闾一时兴起想要“小试”,可是却成就了孙武的经典演出。

孙武说:“希望能以大王的两位宠姬担任这支娘子军的队长,两人各领一队。三百宫女都穿上铠甲、戴上头盔,手持剑与盾牌,列队站好。”

娘子军列队完成,孙武口授基本操练动作,要她们随着鼓声进退、左右转,并且颁布军法:不遵照命令行动者,一律依照军法制裁。然后下令:“擂鼓一通,全体立正;擂鼓二通,拿着兵器前进;擂鼓三通,摆出战斗姿势。”

听到这里,三百宫女都掩口而笑。孙武亲自拿起鼓槌击鼓,宫女仍然嘻笑而不动作。孙武三令五申,不厌其烦地将命令、动作与军法讲清楚,宫女们仍然笑个不停。

孙武勃然发怒,瞪大双眼,发出类似老虎受到惊骇时的吼声,头发直竖将帽子顶起,甚至绷断了帽带,对身旁的军法官说:“取 锧来!”( 锧,执行斩首的刑具。)

孙武说:“纪律约束不清楚,指挥号令不明确,是将领的过失。军令已经说明清楚,甚至三令五申,士卒却不听命令,那就是士卒的过失。”问军法官:“不听命令做动作,军法规定的处罚是什么?”

军法官说:“斩!”

孙武于是下令将两位队长处斩,也就是要斩吴王的两位宠姬。

阖闾在阅兵台上看见,急忙派出使者,对孙武说:“寡人已经了解将军的用兵之法了。寡人若没有这两名爱姬,食不甘味,人生无趣,请不要斩她们。”

孙武说:“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中,虽然国君有令,也不一定要接受。”下令斩了两名队长,然后挥动鼓槌。三百宫女经此震慑,个个绷紧神经,照着鼓声指令前进后退、左右转,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队伍肃静无声,没有人敢转头看别人。

于是孙武向吴王报告:“军队已经训练好,恭请大王阅兵。这一支部队,大王现在要她们赴汤蹈火,都没有问题了,甚至可以用她们平定天下。”

吴王心情大坏,写在脸上,说:“寡人知道先生善于用兵了,虽然可以因此称霸诸侯,可是寡人此刻没有心情阅兵,先生解散部队,回馆舍休息吧!”

孙武说:“原来大王只爱听兵法理论,根本不想实行!”

但吴王阖闾毕竟是一世雄主,他终于还是任用孙武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都有孙武的功劳。

孙子兵法印证

《孙子兵法》中一再强调“国君不可干预军法将令”,包括:将领有本事,还得国君不干预,才能打胜仗;将领受命之后,战场上的决策一概由将领决定,国君的命令只是“参考用”;将领在第一线的胜负评估,才是该不该开战的决策依据。

《谋攻第三》: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九变第八》: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地形第十》: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事实上,孙武在《始计第一》就对吴王阖闾“摊牌”: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这两段中的“听”,就是“听信”;“计”,就是“计算”,包括“评估、筹划”。

《始计第一》是孙武呈献给吴王阖闾的第一篇,等于重点摘要。孙武的态度堪为“说大人则藐之”的典范—大王采用我的方案,我有必胜把握,我会留下来;不采纳,我穿上鞋子就走。

孙武成为中国的“兵圣”,除了他的兵法无人能够超越,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立下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典范。

◎柏举之战

孙武成为中国的“兵圣”,并不是单靠一部《孙子兵法》。吴王阖闾“西破强楚”是吴国霸业的开始,而吴国击败楚国的关键一役是“柏举之战”。那一战,孙武称得上用兵如神。

阖闾以伍子胥为军师,以孙武为大将伐楚。楚军的大将是子期,深得军心。伍子胥使出反间计,派人到郢都散布:“伍子胥要报父兄之仇,子期是伍子胥的仇人,非跟他决一生死不可;如果楚国换子常为大将,伍子胥就有可能撤兵。”楚王听信了谣言,就撤换子期,改由子常为大将。

《谋攻第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的各家注释中,有一个是“伐其谋主”,也就是针对敌方的主将,或窥其弱点,或用间陷害,伍子胥这就是“上兵伐谋”。

在孙武的策划下,由吴王阖闾率军沿长江北岸攻楚,攻下六、潜两座城(都在今安徽境内),然后撤军回国。阖闾对此不解,问伍子胥跟孙武:“我们攻打楚国,打一半却住手,不一鼓作气攻进郢都(意谓灭其国),岂不反而招惹强大的仇敌,你们是什么想法?”

伍子胥跟孙武提出:“子常很贪,对依附楚国的小诸侯需索无度,唐、蔡两国都跟他有仇,我们应该拉拢唐、蔡。”于是吴王阖闾跟唐侯、蔡侯结盟,三国联军伐楚(“其次伐交”,也就是联合盟友),并由孙武率军循淮水西上,会合蔡、唐两军。

这个明目张胆的行动,将楚军原本布置在方城山(河南南部)防卫晋、齐的主力部队吸引往南移动。就在此时,孙武下令全军弃舟登南岸,楚军主力被他“晾”在淮水北岸(想要救援郢都,必须绕回方城山,赶到时大势已去)。然后孙武直攻郢都,跟子常率领的楚军交战两个回合,孙武连败两阵,但那其实是孙武有计划的诈败。

这两阵有计划的“败退”,将楚军引至小别山与大别山之间,在那里等着的,是吴王阖闾跟伍子胥带领的吴国大军。双方进行了三次接触战,楚军都不利,一退再退,退到柏举(今湖北麻城市境内),楚军结阵,再做抵抗。

阖闾的弟弟夫概请求出战,阖闾不准,可是夫概认为楚军已经暴露出弱点,率领部下五千人进行突击。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

《地形第十》: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

阖闾见夫概部队突击得手,立即下令主力部队投入战斗,楚军迅速崩溃。副帅史皇战死,主帅子常不敢回郢都,弃军逃往郑国。吴军乘胜追击,攻进了郢都。

“武经七书”之一的《尉缭子》作者评论春秋战国名将:“领九万军队而无敌于天下的是齐桓公,领七万军队而无敌于天下的是吴起,领三万军队而无敌于天下的是孙武。”给了孙武最高的评价。

△柏举之战 rKe0INNptMNu6mY2qHXGVd1jbozwH+zWe6YfAWPZMrrQCVRaUOAXh+ewnaInmN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