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超越项羽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引兵西进,除沛县子弟兵外,他还收拢了陈胜、项梁的残兵,兵力达到五六千人。他率领的楚军一开始还颇顺利,打赢了两场小战,又收编了一些独立武力,也跟打着魏国旗号的义军合作。但随着兵马愈益增多,声势壮大了,粮食压力随之而来,于是他转向北方攻击昌邑,那是章邯的后勤粮仓所在。

但是昌邑的守备坚强,楚军久攻不下,刘邦盘算不能被困在昌邑,终于决定放弃,将围攻昌邑的任务留给彭越。彭越是秦末逐鹿大戏的重要角色,他基本上不离开家乡太远,领着梁地(今河南南部一带)义军在本地打游击,起先对抗秦军,后来抵抗项羽,偏偏就跟刘邦合得来。

刘邦绕过昌邑,继续向西,到了高阳(在今开封市内)。本地一位号称“高阳酒徒”的寒士郦食其,平素不治生产,好为大言,对逐鹿群雄都看不上眼,独钟情于刘邦,所以透过朋友向刘邦推荐“同乡郦先生”,刘邦就派人去召唤郦食其。郦食其来到了“宾馆”,沛公高踞床上,正在让女仆为他洗脚,这是非常轻慢的态度(古时床等于椅子,主人若不下床,以跪床见客为礼)。

郦食其没有拂袖而去,他面向刘邦长揖不拜,说:“阁下是要帮秦国攻打诸侯,还是想领导诸侯攻打秦国呢?”

刘邦闻言开骂:“你说的是什么屁话?说我要帮助暴秦攻打诸侯?”

郦食其说:“阁下若是要聚集兵众、联合诸侯攻秦,就不应该以这种傲慢的态度接见一位长者。”

刘邦立刻停止洗脚,起立整肃仪容,恭请郦先生上座,向他致歉,吩咐摆酒食款客,然后请教:“依先生高见,我现在西向进军关中,有什么妙计吗?”

郦食其说:“阁下纠集一些乌合之众、散乱之兵,人数不满一万,想要以此直攻强秦,那无异于羊入虎口。我认为,陈留(在今河南开封市境内)这地方是天下通衢要道,四通八达,陈留县城内又囤积了很多米粮。我跟陈留县令素有交情,请任命我为使节,劝他向你投降。如果他不听从,阁下再发兵攻城,我可为内应。”

刘邦于是派郦食其去游说陈留县令,县令向沛公投诚,刘邦得到陈留,大乐,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郦食其堪称“逐鹿第一说客”,他这回不但帮楚军解决了粮食问题,更为刘邦西进定下战略基调——怀柔而不力取。

当时秦军的主力都随章邯、王离东征,正在钜鹿包围赵王,从关中到河北之间的郡县守军大多缺乏战斗意志,因此刘邦的怀柔战略大大发挥作用。

这个时候,又一位重要人物来跟刘邦会合——张良。

张良的祖先在战国时世代担任韩国的丞相,可是张良没机会当丞相,因为秦国灭了韩国。张良散尽家财,收买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没事,张良反被通缉。亡命途中遇到奇人黄石公,传授他太公兵法。张良与刘邦一同投奔项梁,他对沛县义军将领(周勃、曹参、樊哙等)说太公兵法,那些将领都听不懂,可是刘邦每次都一听就懂,张良惊叹:“沛公难道是天命所托吗?”

刘邦没读过什么书,哪可能兵法一听就懂?但他能赢得郦食其和张良两大谋臣归心,也可看出他的“天授”。

首先,面对郦食其的顶撞,刘邦没有闻过则怒——换作项羽的话,郦食其恐怕已经人头落地了。而当郦食其证明他那一套确实好用之后,刘邦就此高悬“怀柔”为最高战略,这是刘邦能够始终保持战力,一路挺进关中的原因。

同时,郦食其也因此对刘邦死心塌地,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读书人的“罩门”。至于张良,往后刘邦对他更是几乎言听计从,因为刘邦识货,发现张良的意见高过其他人,这种“识货”的能力才是“天授”。

张良一心想着帮韩国复国,之前他说服项梁,立故韩王室的公子成为韩王,回韩地打游击,作为楚国的外援。项梁同意,于是张良辅佐韩王回到故土,攻下了好几个县。此时刘邦大军到达,张良追随刘邦西征,韩王则留守阳翟(故韩国首都)。

西征军在南阳(今河南南阳市)遇到抵抗,南阳郡守齮(y ǐ,人名)死守宛城(南阳郡治),刘邦想要绕过,张良看出他急于入关,提出建议:“阁下急着要进武关,可是秦军数量仍多,且扼据险要,如果不攻下宛城,万一宛城部队袭击你的背后,秦军前后夹击,你将立即陷入险境。”于是依张良之计,大军佯作绕路,趁夜急行军转回宛城,天亮时宛城已经被包围三匝!

齮原本以为状况解除了,孰料一觉醒来情势丕变,斗志全失,张皇失措,举剑想要自杀。幕僚陈恢劝住欲轻生的老板,自己跳城晋见沛公,建议公开招降纳叛,封给郡守一个官爵,带走他的兵力,但赋予他守城责任。刘邦本来就不想攻城(郦食其的战略),于是封齮为殷侯,封陈恢为千户(秦制爵位名称),大军继续西行,一路上所有城池都闻风归降。

楚军顺利通过武关,那是关中南边的门户,军情吃紧催化了咸阳城中的宫廷政变,先是赵高发动兵变杀了秦二世,之后派人跟刘邦谈判“分王关中”,刘邦拒绝;不得已,赵高立子婴为秦王(已不敢称帝),子婴又设局杀了赵高,然后派兵增援最后一处险要峣关。

刘邦想要强力攻下峣关,张良提出他的计谋:“我听说峣关守将是屠夫之子(古时候并无屠宰专业,屠夫就是肉铺老板),这种市侩之徒可动之以利。请沛公您留在营垒之中,派一支部队载运五万人的粮秣,在附近山上多张旗号以作疑兵。再令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富去贿赂秦将,劝他归顺。”

张良对秦将的性格分析果然正确,秦将接受了礼物,表示愿意和沛公联军攻向咸阳。刘邦正高兴,想要答应这个提议,张良却说了:“这只是守关将领一个人动念背叛秦帝国,恐怕士卒并不情愿(因为秦国法律严酷,背叛者的家人会受到惩罚)。如果士卒不听从守将的命令,那就很危险了!不如趁他心防松懈时发动突袭。”于是刘邦发动攻城,大败秦军,攻下峣关,再一路追击,又连胜两仗。就这样大军直薄咸阳城郭。

刘邦派出使节与秦国约降,秦政府此时已完全没有抵抗的意志,于是子婴坐着白马拉的丧车出城,脖子上套着绳索(以示随时准备自杀),带着皇帝的所有印信:玺(发布敕令)、符(调兵遣将)、节(外交使节),在咸阳城外的轵道亭路边,秦国君臣下车,向胜利军投降。多位楚军将领主张立即诛杀子婴。沛公说:“当初大王(楚怀王)指派我西征,就是因为我能够宽容。更何况他已经投降,杀降者一定不祥。”将子婴交付军法官监管,秦帝国就此灭亡。

刘邦进入咸阳秦宫,看见珍禽异兽、贵重的宝物与成群美女,真是心花怒放。记得他初见秦始皇仪仗时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也”,现在他真的可以好好过一下“大丈夫”的瘾了,当然很想在咸阳宫中长住下来。樊哙进谏,说:“这些玩意儿,都是造成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你要它做啥?请赶快回到灞上军营,不要留在宫中。”刘邦不听。

张良再进谏,说:“秦帝国施政不仁,沛公您才得以进入咸阳宫。如今才刚进入咸阳,就想要跟秦二世一样享乐,这正是所谓‘助桀为虐’(帮助延长暴政)。樊哙所说,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沛公还是应该采纳忠言才是。”刘邦于是将秦宫的财物、宝库都加封,自己回到灞上军中。

终于进了咸阳,“大丈夫”可以“当如是”了,刘邦为什么不杀子婴,又退出咸阳皇宫?

从轵道受降那一刻起,刘邦的心态已经不再是“沛公”,而是“关中王”。

不杀子婴是向关中人民展现宽大作风,因为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是严刑峻法,关中人民对一位宽大的征服者会立即产生好感,这一点跟后面“约法三章”是同一逻辑。

退出秦宫还军灞上也证明了,刘邦能够完全抛弃亭长时代的“大丈夫”梦想。事实上,刘邦往后一再展现“与时俱进”特质,随着他的事业版图扩大而不断自我进步。

离开咸阳城之前,沛公集合咸阳父老,对他们宣布:“父老忍受秦国的苛法太久了!我跟诸侯相约,先入关者为王,所以,我理当称王。本王与各位父老约定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窃盗接受与犯行相抵之刑罚;其他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我们义军来关中,是为父老除害,不是要抢夺你们的财富,不必担心害怕。”约法三章之后,再派人协同秦国官吏到关中地区所有县、乡、邑布告周知。关中人民简直高兴死了,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去灞上劳军,沛公却一律不收,说:“公家粮仓里食物充足,不须老百姓破费。”关中人民这下更喜欢沛公了,生怕刘邦不当秦(关中)王。

虽然率先进了关中,人心也希望他当关中王,可是刘邦不敢,因为项羽要来了。

项羽受楚怀王之命,率军去解钜鹿之围,那一战树立了他的霸王威名,秦将王离阵亡,诸侯晋见项羽时都膝行而前,连抬头都不敢。秦军主帅章邯原本还跟项羽对峙,等到听说赵高要追究他兵败责任,就向项羽投降了。于是项羽带领诸侯大军西进咸阳。可是楚军屠杀钜鹿投降的秦军战俘,被楚军攻打下来的城池也总是遭到劫掠甚至屠杀,因此一路上所有郡县都拼死抵抗,迟滞了项羽西进的脚步。刘邦率先入关的消息传来,项羽更急,愈急就愈猛烈攻击,遭到的抵抗也愈强烈,但是毕竟项羽太强了,大军很快地到达函谷关。

函谷关是一处天险,战国时期诸侯合纵抗秦,联军多次兵临函谷关下,可是都攻不进关中,因此有所谓“以一泥丸塞住函谷关,即可保关中”的说法。偏偏还真的有人跟刘邦提了这个建议,刘邦也真的派出军队防守函谷关。项羽当然大怒,展开攻击,不破的函谷关破了,项羽大军入关,驻军鸿门。

项羽的首席谋士范增对项羽说:“我们以前认识的刘邦,贪财好色。如今他入关之后,却一改作风,财物都不取,美女也不沾,显示他怀有强大野心,应该加速攻击,不能延误,更不可留情。”

项羽决定发兵攻打刘邦,他有一位叔父人称项伯,在楚军担任左尹(左军指挥官),曾经受过张良的恩情,心忧张良安危,趁夜骑马驰往沛公军营,私下见到张良,告知情况紧急,要张良和他一同投奔项羽,“不必陪他(刘邦)送死”。张良不答应,向刘邦报告,两人研判形势,确认打不过项羽,只能拜托项伯帮忙讲情。于是刘邦跟项伯约为儿女亲家,项伯答应了,嘱咐刘邦:“明天一定要早早来向项王致意。”

项伯在夜色中赶回鸿门军营,将情况向项羽报告,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你又怎么能一路如此顺利呢?如今人家立了大功,却反而攻击他,那是不义的,倒不如以礼待之。”项羽同意。

隔天一大早,刘邦带着一百多骑随从来到鸿门见项羽,放低姿态说:“在下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由黄河北面路线进攻,在下攻打黄河南面。没想到在下先打进了关中,而与将军在此相见,如今却有小人中伤,以致将军对在下有所误解。”

项羽说:“那都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来搬弄是非,不然我怎么会这样?”——项羽泄露了告密者的身份,这是当老板的大忌,以后不会再有人向他提供“机密消息”了。

项羽摆宴邀刘邦喝酒,项羽和项伯向东而坐,范增向南而坐,刘邦向北而坐,张良西向陪侍。范增多次以目向项羽示意,甚至三次举起身上佩的玉玦暗示项羽速做决断(玦是环状玉器切开一条缝,象征决断),下令除去刘邦,可是项羽虽然看见了范增的暗示,却默然不应。

范增决定自己安排,起身出外,找到项羽的堂弟项庄,说:“你家老大心肠太软,下不了手。你进去敬酒,敬完酒,就舞剑助兴,找机会在席间击杀沛公。”

项庄进入宴会帐敬酒,敬完酒,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允许我舞剑助兴。”然后拔剑起舞。项伯一看苗头不对,也拔剑起舞,以自己的身体遮蔽沛公,使得项庄找不到下手空间。

张良看苗头不对,虽然项庄舞剑有项伯挺身而出,可是后面肯定还会出其他花样。他走出帐外,找到樊哙。

樊哙问他:“里面情况如何?”

张良说:“情况紧急。项庄拔剑起舞,每一招都指向沛公。”

樊哙脾气火暴,闻言立即行动,一手持盾、一手仗剑往里闯。门口持着长戟交叉的卫士不许他入内,樊哙用盾牌将卫士撞倒在地上,闯进帐内,分开帷幄向西而立,怒目瞪着项羽,头发都竖了起来,眼角因睁裂而流血。

项羽被他吓了一跳,按剑跪起,问:“来客是什么人?”

张良回答:“是沛公的侍卫长樊哙。”

项羽:“好一位壮士,赐他喝一杯酒。”左右送上可容一斗的大杯酒。

樊哙拜谢,起身一饮而尽。

项羽:“赐他一个猪肩。”左右送上一副生的猪肩。

樊哙将盾牌覆盖在地上,再将生猪肩放在盾牌上,拔剑切肉,大口吃下。

项羽:“壮士,还能再喝吗?”

樊哙说:“在下连死都不怕,岂会推辞一斗酒!当初秦王暴虐,天下人起义抗秦,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攻入关中者,就在那里称王’。如今沛公先攻进咸阳,秋毫不敢动,封闭宫室,回到灞上,以待大王到来。派人防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盗贼、维护治安而已,如此劳苦功高,未有封侯之赏。大王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之人。这根本就是已经灭亡的秦国的延续,我真是为大王感到惭愧啊!”

项羽被他这一番义正词严逼住了,一时无以回应,只说:“请坐。”

樊哙坐在张良旁边,大家继续喝酒。

过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将樊哙等叫出去。

刘邦问樊哙:“我想要借此溜走,可是没向主人辞别,会不会不好意思?”

樊哙说:“做大事不必太考虑小节,行大礼不会介意小责难。此刻的形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哪还有工夫告辞?”

鸿门距离灞上四十里,刘邦对张良说:“估计我回到军中,你再进去报告。”交代完,刘邦留下所有随从车骑,自己一个人骑马遁逃,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手持剑盾疾走断后。

张良在帐外混了一阵子,才进去向项羽道歉,说:“沛公不胜酒力,没办法亲自告辞,嘱咐张良奉上白璧一对,敬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对,敬赐大将军(范增)足下。”

项羽:“沛公人在哪里?”

张良:“听说大王有责问过失之意,所以先走了,此刻应该已经回到灞上军营。”

项羽收下玉璧,放在座上。

范增收下玉斗,放在地上,拔剑一击,玉斗粉碎。他又气又恼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以后我们都将成为他的俘虏!”

杀不成刘邦,项羽将火气发泄在秦宫。

鸿门宴之后几天,项羽带兵杀进咸阳,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烧掉秦国宫殿(包括阿房宫),大火延烧三个月不熄;将秦宫中的财宝与美女劫掠一空,准备带回江东老家去。

离开咸阳之前,项羽大封诸侯。他恼怒刘邦抢先入关,硬是将刘邦封为汉王,强辩说“汉中一向都是关中的一部分”;将关中之地封给三位秦军降将(合称三秦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自己的故乡彭城,然后引兵东归,诸侯各自前往封国。

对于项羽的分封,刘邦当然不服气,也一度想发动军队攻打项羽,但是终究被萧何劝阻了。于是沛公现在成了汉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进到咸阳之后,刘邦“升等”了,他的团队也产生了质变:第一是萧何进入秦国丞相府,抄录(并带走)全国户口、土地图籍,显示他有着深谋远虑;第二是樊哙劝谏刘邦退出秦宫,还军灞上,而樊哙原本只是个屠户,再看他在鸿门宴上的慷慨陈词,论述能力十足。

也就是说,刘邦得到天下级人才郦食其和张良而率先入关,本人因此提升到“关中王”的层级,同时他的沛县老干部们也都提升了水平。刘邦不但超越了“沛公刘邦”,甚至超越了项羽。

这一点,范增看见了,但是项羽却并未意识到刘邦的“成长”。换个说法,项羽并未意识到他自己应该是“天子级”,还停留在“彼(秦始皇)可取而代之”的心态,但是刘邦早就超越了“大丈夫当如是”的层次。而刘邦逃过鸿门宴杀劫,并非“王者不死”,其实是因为项羽没把刘邦当对手,项庄舞剑才没杀死沛公。

【原典精华】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史记·留侯世家》 DuOLjaCieePgvkScI36kFkYfvhuRQO+d4eb+9VZYWBjXJZeIo62j8y2k729WMI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