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巧对辽使

熙宁元年(1068年)十二月,苏轼告别长眠故土的父母和妻子,与弟弟苏辙携家第三次出川,去追求他们未竟的事业。

第二年二月,苏轼一行回到汴京。从离去到重归,其间已是三易春秋了。

有一点很使人费解,那就是苏氏父子对过新年似乎非常淡漠。

第一次是嘉祐二年春节,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于上年三月离家赴秋试。为准备这年春天的省试,他们是在东京兴国寺里度过新年的。第二次是嘉祐五年春节,苏轼一家三口,还有父亲与弟弟苏辙夫妇及随行家人,上年十月终制出川,是在荆州旅途之中度岁的。第三次是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携妻带子于上年十二月签判凤翔任满返京,这年二月到京师,新年又是在路上过的。第四次则是治平四年,兄弟二人由水路护送父亲的灵柩还乡,上年五月起程,这年四月到老家眉山。算起来,这一次已是第五次在路上度岁了。看来,一求功名,一入仕途,似乎就把此身给卖了。

新君神宗皇帝继位时年方二十,是一位精力旺盛、血气方刚、立志有所作为的青年。和他的父亲一样,神宗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学。但这时,他已找到了可以帮他富国强兵的能人王安石,那是办实事的。而苏轼在他的印象中,则更多属于文学侍从之类的清流,主要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当年英宗皇帝打算让苏轼扮演李白的角色,也未尝不是基于这种认识。

苏轼回京后仍在史馆任职。这时,辽国派来一位使臣。这使臣本是汉人,因连年科举失败,又自恃才高,一怒之下投奔辽国,得到重用。

在中国历史上,才高者报国无门乃是寻常之事,他们之中大部分走上独善其身之路。而有人则委曲求全,谋得一官半职,以终残生,苏轼的父亲苏洵便是这一类。

还有的则走上与朝廷对立的道路。如唐玄宗时的高尚,笃学善文,因得不到重用,投奔安禄山,为其谋主,把个唐朝搅得天翻地覆。

这次辽国派来的使臣便属这一类。由于两国签了盟约,加上辽国国力日衰,也无力南下对宋发动战争,因而他打算用自己的才学羞辱一番宋朝君臣。

当时宋、辽虽说修好,但两国之间的敌意不可能消除,互派间谍刺探对方情报也是公开的秘密。辽使入宋境之前,他的家世和经历便已为宋廷所知。既然辽使自恃才高,便得派一位才高者去对付他。神宗马上想到了苏轼。当年李白不也是以才高镇住番使的吗?

于是,苏轼奉命接待辽使。

对于这种差事,苏轼是很乐意做的。他本来就爱恶作剧,无论是敌是友,都爱开开玩笑,何况这次对付的是辽国使臣,而且此人还是从大宋朝跑去为辽人卖命的。

经过几天接触,苏轼却发现,这辽使确实不是等闲之辈,不但博学多才,而且对大宋的积弊及宋、辽、夏之间的态势优劣有相当精辟独到的认识,因此倒升起了一股惋惜之情。他为大宋失去了这样一位杰出人才而惋惜。但转念一想,被当权者所遏抑的人才又岂止这位辽使,自己的父亲不也是这般命运吗?就拿自己来说,开始时对韩琦韩大人将自己安排在史馆充满感激之情,以为是爱惜人才,如今看来,完全是“赋闲”。自己从小景仰范滂,崇拜范仲淹,难道到头来就是写写文章、赋赋诗,让人传诵?

虽然心里这样想,嘴里还不能说,否则便成了通敌,成了诽谤朝廷。更何况人各有志,当年高尚说宁为贼死,也不甘默默无闻一辈子;这位辽使是宁投敌国,也不老死牖下。自己却不同,宁愿做屈死鬼,也不离开大宋,不背叛朝廷。这是做人原则的不同。

'辽使也早就听说了三苏的文名,对于小苏苏辙,他觉得写文章可和自己打成平手,但对于老苏苏老泉大气磅礴的论文、大苏苏轼才华横溢的散文,自忖颇有不如,于是便扬长避短,和苏轼讨论起写诗。苏轼这时的诗名并不盛,虽然写的诗算起来也有几百首,但自知仅是二三流水平。辽使既然提起写诗,想必写诗是其所长。苏轼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冒起了恶作剧的念头。你不是扬长避短吗,我就给你来个出其不意。

苏轼待辽使发表了一通赋诗难的高论后,慢条斯理地故弄玄虚:“赋诗固难,但会者不难;真正难的是看诗。”

“看诗?”辽使有些不解。如果说诗的难读,莫过于《诗经》《楚辞》,《诗经》《楚辞》一通,还有什么诗看不懂?他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此话怎讲?”

苏轼知道他不会相信,何况自己说的本来就是鬼话,他是要以巧取胜,压住对方。

苏轼也不解释,展纸挥毫,写了一首诗,请辽使观看。

辽使冷眼旁观,见苏轼先写了一个“亭”字,但这亭字出奇的长;接着又写了一个“景”字,又特别的短,不知何意。待看第三个字,他不禁有些发笑!久闻苏轼写得一手好字,莫非就是玩弄长短而得名?这第三个字虽然符合四方字的规格,却是个错字,书不像书,画不像画,搞什么名堂?

再随着笔端往下看:“老”字过大,“拖”字横摆,“竹”字细长。正在琢磨,苏轼写罢掷笔,请他指教。

这时,他对苏轼的用意已猜出几分,但对眼前这首“诗”琢磨不透。他看了看和自己年纪相仿的苏轼,不禁多了几分敬意,同时也产生一种同病相怜之感。二人都是负绝世之才,一个走投无路,才横下一条心,为辽人办事;一个天下尽知,却在这里做闲散清客。

他理了理思绪,清了清嗓子,向苏轼拱手请教。

苏轼见他态度诚恳,也收起狂傲之意,说明自己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这种诗其实是一种“神智诗”,应从字形来理解它的意思。接着,苏轼写了另外一首诗:

长亭短景无人画,

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侧山峰。

随着“峰”字的收笔,两人不禁抚掌大笑。辽使回到南京析津府(辽国南京,今北京西南隅),盛赞苏轼的才学出众。苏轼的名声也开始在辽国南京传开了。但在宋朝的东京开封府,苏轼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他和当政者的格格不入也越来越明显了。 BDGGgDSs6YjUGRbf/G7Hdar/iS8MMxVNUgKKdoFQkMCs2I9HYkH4Q+Ypr+2b/02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