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翔时,苏轼结识了一位和他同样性格豪爽而又博学善文的朋友——商州推官章惇。
章惇字子厚,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长于苏轼二岁,建州浦城(今福建)人。他成名本来早于苏轼,但因与侄子章衡为同科进士而排名在章衡之后,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两年后再考,中了甲科,和苏轼成了同科进士。仅从这件事,便可见此人不甘心居于人下。
嘉祐二年,苏、章二人同中进士后,苏轼先因回川守制,后因参加制科考试,直到嘉祐六年才签判凤翔,而章惇则早已是商州推官。商州当时属永兴军路,和凤翔毗邻。章惇听说同科进士,近几年文名震京师的大苏(时称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来到凤翔,很是兴奋,便要前去探访。恰好这时来了旨意,让他和苏轼参与主持永兴军的进士预考。这可是天遂人愿。苏轼他乡遇故知,况且是有胆有识的章惇,也很高兴。
二人年纪相仿,又都是少年成名,颇有英雄识英雄之感,言谈之中,又均有救国救民之心和报效朝廷之志,故而甚是投机,相交恨晚。但二人性格又显然有所不同。章惇杀伐果断,不留余地,苏轼则富有同情心,看不得别人落难;章惇颇具韬略,工于心计,苏轼则不设城府,嬉笑怒骂中带着几分天真。如果仅仅是这样,倒还好办,要命的是两人均争强好胜,不甘后人,便惹出很多麻烦。这在他们初次相交时就表现出来。
公务之余,二人同游盩厔(今陕西周至)南山的仙游潭。盩厔南山为终南山余脉,山势雄伟,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仙游潭下临万仞深渊,对面是一座陡壁悬崖。临崖下望,令人头晕目眩;对壁长啸,令人豪气顿生。
也不知谁先提起,说是如果在对面石壁上刻字,那是何等潇洒,让后人见知,也足显英雄本色。说话之间,章惇便要一试。
苏轼赶忙拦住。他指指架在两岸之间的那根横木,虽然是供人来往,但稍不留神,一失足便掉入深崖,连尸体也找不到,不主张去冒险。
章惇微微一笑,让苏轼在岸边观看,然后举步踏上横木,试试是否牢实;又从随行人员手中取过笔砚,几个箭步,过了横木。
眼看章惇走到石壁之上,苏轼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章惇回过身,朝苏轼招招手,让他也过去。苏轼赶忙摇手,说自己没这个胆量。章惇笑了笑,也不多说,顺着一条下垂的藤条,在绝壁上写下六个大字:“苏轼章惇来游。”然后顺藤而上,对着长空放声高呼,远山近壁,都是回音。
经过这番折腾,章惇觉得痛快淋漓,跨上横木,来到苏轼身边,得意地挤挤眼:“子瞻兄,小弟胆量还算不小吧!”
苏轼盯着章惇看了半天,似乎刚刚才认识这位同年好友。
章惇被他看糊涂了,愣了愣,问道:“怎么啦?”
苏轼这才拍拍他的肩膀,笑道:“我在想,子厚兄将来定能杀人。”
章惇不解,欲求其详。苏轼解释说:“你连自己的命都不当一回事,何况他人!”
章惇不但不生气,反倒开怀大笑:“说得对!大丈夫处世,该杀人时便得杀人。知我者,子瞻也!”
苏轼被他一笑,顿时觉得毛骨悚然。
离开仙游潭,一行人骑上马继续游览。来到一片密林处,他们便要穿林而过。
随员中有本地向导,连忙阻止,说前面密林中有老虎出没,时常伤人。苏、章二人不信,打马前行。进林之后不久,果然有虎啸之声。
苏轼的马听到虎啸,惊叫起来,止步不前。
苏轼劝章惇从原路退出密林。章惇却笑着说:“子瞻胆小,故此坐骑也跟着胆小。我的坐骑胆子可不小。”说着,催马前行。
看到老虎了,章惇将马身上挂着的一串铜铃取下,一个接一个摔在路面的石块上,发出一阵阵金属撞击声。
老虎不明白是何道理,掉头而去。
章惇拨转马头,对远远观望的苏轼等人高呼:“继续赶路!老虎是怕恶人的!”
苏轼对这位子厚兄真是有些折服了,但内心深处总隐隐有些发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