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欧公误会

苏轼、苏辙双双中举后,苏洵按当时的规矩带着他们继续住在京城,加紧准备,以待来年的复试。那轮考试才是真正见功夫的。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皇帝的诏书公布了。主持这次全国贡举考试的是众望所归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当时是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副考官也都大名鼎鼎,韩绛、王珪、范镇、梅挚,梅尧臣等人则为参详官,操持具体事务。

考试那天,苏轼兄弟和其他考生一样,天刚亮就赶到考场。在侍卫禁军的监督下,每人一个斗室,完全与其他人隔绝,气氛非常紧张。一场下来,不少考生垂头丧气,苏轼兄弟则异常兴奋。省试也不过如此,他们的信心更足了。

三场考罢,便是阅卷。

当时阅卷很是严格。先将考卷上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的地方折起用纸糊上,编上序号,这叫“糊名”;然后由书丞誊抄,以避免主考官根据笔迹舞弊;再由参详官初阅,并提出意见;最后才由主考官决定录取的试卷,经与原试卷对照无误,张榜公布。由于这是为国家挑选人才,因此考官们既兴奋又认真。

参详官梅尧臣在审阅“刑赏忠厚之至论”这道试题时,被一位考生的试卷吸引住了。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五百多字,却字字珠玑,论证严密;行文若流水,气势若长虹。尤其是该文“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的立论更切中时弊,引起梅尧臣的共鸣。

梅尧臣带着沙中淘金般的喜悦,将这份试卷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阅后,也大为赞赏。按照欧阳修的本意,便要将这篇文章的作者列为省试第一名,但落笔时又有了顾虑。在他看来,这样的好文章在这届举子中恐怕只有曾巩才作得出来。但曾巩不仅是自己的弟子,而且是江西老乡,发出榜去或许会引起嫌疑。同时,欧阳修和梅尧臣对文中所说的一段典故把握不住。

这则典故说,当年尧为帝时,皋陶主掌刑法。有人触犯法律,皋陶准备将此人处死。在请示尧的时候,皋陶列出了三条该杀的理由,但尧提出了三条赦免的理由,将此人宽恕。正因为有皋陶严于执法、帝尧宽于待人,所以天下才得太平。如果一意严厉或一意宽恕,天下便要乱了。文章用这则典故来论证“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的论点,可说是恰到好处。

对于此典,欧阳修和梅尧臣都觉得似曾相识,却又记不起出自何书。两人都是饱学之士,但谁也不能说自己无书不窥,且过目不忘。

为了慎重,欧阳修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待和原试卷核对,欧阳修才知道此文的作者并非来自江西的曾巩,而是来自四川的苏轼。欧阳修更高兴了,张方平所荐不虚。

虽然因为欧阳修的误会和谨慎,苏轼在省试中名列第二,但他在几天后的复试中,又以“春秋对义”名列第一。苏辙也不甘人后,进入省试的录取名单。

省试之后便是殿试了。这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因为省试录取者已具有进士的资格。但这个仪式又非有不可,进士经皇帝“钦赐”,便是皇帝的门生,理当为皇室效忠一辈子。

苏轼兄弟同时中了进士,自是欣喜若狂。但最为高兴的,莫过于做父亲的苏洵。算来苏洵已经年过半百,想不到自己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事情,竟由儿子们来实现。他不无自叹又不掩自得地逢人便说:“谁说考进士容易,对我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谁说考进士难,对我儿子来说,比路旁拈小草还容易!”

他们父子是高兴了,主考官欧阳修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自己读了大半辈子书,三坟五典可说如数家珍,汉儒诠释也不出方寸,怎么就想不起皋陶杀人、帝尧救人的典故?这苏轼小弟又是从哪本书上见到的?

带着这番疑虑,欧阳修在苏洵父子来访时问及此事。因为在场的人很多,苏轼不便多说,只是回答在《三国志·崔琰传》有关孔融的注中。

众人离去后,欧阳修查阅《三国志》,却仍然找不到这个典故。这本来是情理之中的事,作为前三史之一的《三国志》,欧阳修太熟悉了,岂能对《三国志》上的典故竟然不知?

正好几天后苏轼单独造访,欧阳修又一次问起。苏轼便讲述了《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中的一段故事——

曹操夺取幽州后,将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

孔融知道此事后,大为不满。在给曹操的一封书信中,孔融编了一个情节,说周武王伐纣成功后,俘虏了妲己,将她赐给了弟弟周公。

曹操见信后迷惑不解,书上都说殷亡后姜子牙斩了妲己,怎么妲己没死,被武王赏给了周公?孔融是饱学之士、大学问家,他的话自然是有根据的。

见面后,曹操问起武王赐妲己给周公的出处。孔融回答说,我以今日之事推测古人,只是想当然,并无出处。

故事说完后,苏轼补充说,学生关于帝尧、皋陶的故事,如孔融一样,也是“想当然耳”,特此请罪。

欧阳修听罢,连称惭愧。自己对孔融所编的故事曾经颇有感受,怎么就不知道可以类推,可以举一反三?面前这个青年不仅思维敏捷、文采过人,而且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然独步天下。

由此,他对苏轼更加刮目相看。在给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情不自禁地称赞:“读苏轼的文章,实在是一大快事。我年纪大了,该让路了,放他出一头地!”事后又对儿子们说:“你们记着,三十年后,世上人们就不会再说起我了。天下传诵的,只有苏子瞻的文章。”

苏轼对这位名扬四海的前辈的奖掖,一直心怀感激。许多年后,他给晁无咎的诗仍提到此事:“醉翁遣我从子游,翁如退之践轲丘。尚欲放子出一头,酒醒梦断四十秋。” xgqrQNOwPUh93tGXS/oRRhVH0oE5MNC0dHwNdYRe1Z6eMlKX6aRESkcpQiF6g4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