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课
有意布局,曾国藩为己所爱不顾一切,却留下美名

当船到达金陵的时候,曾国藩下船游玩,他也想着给家人买点什么,尤其是给他的妻子欧阳氏买点东西。

欧阳氏自嫁入曾家,上孝顺父母,下爱护叔侄,是曾家的好媳妇,唯一的遗憾就是生出一个儿子(曾纪第)后,并没有再生,而这个长子也在幼时因病夭折。丈夫出远门赶考,小女子孤身在家,面对着一众老小,每日操持家务,累了困了,委屈了,连个说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

所以曾国藩是有些愧对妻子的。

在街上,曾国藩一路逛过去,发现金陵的书肆业非常发达,丰富的书籍让他流连忘返。就像一个老财迷进到金山中,看着脚下满地的黄金,怎么舍得离去呢?

一日,曾国藩在书肆中闲逛,忽然发现一套精刻的二十三史,印刷精美,油墨芬芳,让他爱不释手,他太喜欢这套史书了。一问价格,却让曾国藩瞠目结舌,这套二十三史整整需要白银一百两。

一百两?小乖乖,正好就是他向易知县借的那个数目。

曾国藩目不转睛地望着那套书,小心翼翼地问:“我很喜欢这套书,能不能少要一点?”

他领悟出来的那个“诚”字,此刻不但没有帮他的忙,还起了反作用。对待家人和朋友,可以用“诚”字,可是这个“诚”字不能随便乱用啊!

在奸商们面前,如果太实诚,那就注定是要吃亏的,而且要吃大亏。

书商是个奸猾之人,早就看出了曾国藩对这套史书的喜爱,而且又是过路客,能赚一次是一次,开价一百两银子,一文钱都不肯让。

曾国藩就是一个实诚人,见书商不肯降价,而自己实在太喜欢,心中暗自盘算:好书是讲究缘分的,失去了这次购书机会,也许今后都不会再有了。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钱已经交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所花费的应该有限。

给家人买的礼物的钱,他已经想好怎么凑集了,随身所带的一些皮袍冬衣,反正已是初夏也不会再穿,索性全部典当了出去,能当几两就几两。

曾国藩回到船上取了银子,又把自己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典当铺,价值近二十两的皮袍和衣物,居然只当了三两多银子。他顾不了那么多,给家人随便买了一些礼物,就毅然把那部让他魂牵梦萦、倍加喜爱的二十三史全部买了下来。整套二十三史搬运到船舱中,散发出阵阵油墨的清香,让他如获至宝,倍感陶醉,心灵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年轻的曾国藩平生第一次花“巨资”所买的东西就是书籍,这显现出了他的志向、兴趣和爱好。曾国藩的一生,不爱钱,不聚财,但是却爱读书,爱聚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认真不懈地读书,才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

他前脚把书籍搬到船上,后面街上就有一个外地人花一百两当了冤大头的故事传扬开来。

要知道,按实际的书价行情,那套二十三史,充其量不过十两银子,那个奸商硬是多卖给了他九十两。

遇到了这样的好客户,精明的金陵商家们怎么会放过呢?他们很快打听到那个花一百两银子买书的人叫曾国藩,是个湖南的落榜举子,所坐的船就停留在码头上。

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有几十个抬着各种书籍的书商来到了码头,找到曾国藩,想做他的生意,可此时的曾国藩,身上只有十几个铜钱,连一本书都买不了。

书没有再买,但是他的美名却传扬开去,金陵的大街小巷中,流传着“落榜举子曾国藩爱书如命,不惜花一百两银子买书”故事,这样的故事被教书的先生们,用来激励刻苦读书的学子们。

曾国藩花一百两银子买书的故事,从金陵的官场传到了京城,那些听到过曾国藩名字的大臣们,心底不由得一震:这个小子,不是个普通人。

有这个想法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上书房总师傅、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穆彰阿。

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

上一次曾国藩的那篇文章引起皇上的重视,当然也就引起了穆彰阿的注意。穆彰阿虽然是满人,但并不排斥汉人,他的很多幕僚和门生都是汉人。自古以来的朝廷大臣,都会培植自己的势力,势力大了,才有说话的分量。一个势单力薄的人,在朝廷中是很难立足的。

从某种角度上去看,穆彰阿与乾隆时候的和珅,有相似之处,但是他没有和珅那么贪婪,他只抓权,对财势看得比较淡。他心知道光帝是位崇尚俭朴的人,所以不敢太过招摇。

穆彰阿对待汉人的态度,使他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得到不少汉臣的拥护。上有君王宠信,下有群臣拥护,他自然权倾朝野。比起和珅,穆彰阿的眼光似乎要长远一点,为自己努力培植新生代的拥护力量。

皇上对曾国藩刮目相看,穆彰阿自然也就关注上了曾国藩。

且说曾国藩坐船回到长沙的时候,而长沙这边的人早就听到了曾国藩花百两银子买书的故事,那些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也都来见见他,毕竟是个名人,原来只是湖湘一带出名,如今却是天下闻名了。

在曾国藩回家后的第二年,他的次子(曾纪泽)出生。而他却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读书。

他在长沙读书的这两三年中,再一次用了再京城的那一套手段,结识当地名流与士绅。长沙不像京城,再说曾国藩也属于名人的行列,长沙的名流与士绅们,当然愿意和他们同等身份地位的人交往。

正是这两三年的交往,为曾国藩日后组建湘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一个不懂得交际的人,是注定无法成功的。

所以说,有些事业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做的,需要观察,平时就需要积累一定的基础,积累人脉,时机一到,有人相助,事业自然成功。

以一篇文章在京城引起不小的轰动,再以百两银子买书留下美名,就这两招,谁敢说曾国藩很笨?

他所做的一切,都来自他所看的书籍,来自他对书籍中的领悟,当然,也为他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 ICx8XcG8qJuKBa6Fxz7kMUCMHYLm00fpHyDGIB40KLEX+uHanCJQ49h4FD88RK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