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影子银行变形记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影子银行是由各种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门类众多的金融产品构成的。具体来说,中国的影子银行包括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一些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的专户资产管理产品和理财产品,保险公司的投资账户,以及各种各样资产管理公司如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包括企业年金、小贷公司、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专业保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典当担保企业、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其他不受监管的民间贷款。 后来还扩充了抵押品融资、信用担保、金属融资和互联网金融等。

为了应对这么复杂的影子银行产品,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区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种类。第一是没有任何金融牌照也不受任何金融监管的金融机构,例如众多的P2P金融、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独立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公司;第二是没有金融牌照、面临不完整监管的金融机构,例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是完全持有牌照的金融机构,在不完全监管下进行金融活动,例如货币市场基金,一些资产管理公司的专户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的理财计划。

虽然从数量上来讲,前两类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构成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大半江山,但是从资产规模来讲,持有牌照的传统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表外的和不严格监管的业务,才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主力。无论是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还是保险公司,这些企业所进行的影子银行业务,都是辅助商业银行规避监管所进行的表外业务的一种延伸和拓展。随着中国商业银行在2009年4万亿刺激政策之后进行表外业务和规避监管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托公司紧紧把握住了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黄金五年,把信托行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金融子行业,发展成一个全球投资者都高度关注的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托公司和银信合作面临更多的监管和关注,证券公司异军突起,逐渐接过了帮助银行进行表外业务的任务。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证券公司在2010年以前没有进行太多的影子银行业务,但自从银监会2010年禁止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合作之后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门所管理的业务从2011年的2 800亿元迅速增长到了2013年3月底的3万亿元左右,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上涨了十多倍。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很多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其实是传统商业银行委托贷款和协议贷款的一种变形和衍生。报告指出,证券公司的专户理财产品在2012—2013年的增长速度超过180%,达到4.83万亿元的规模。

对很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研究发现,这些理财计划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在日益增加。2013年6月,重庆银行持有38.6亿元的定向理财计划,比6个月前增长了11.1亿元;同期哈尔滨银行持有163亿元定向理财计划,比2012年的规模增加了一倍多。那么这些定向理财计划究竟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根据央行的研究报告,这种计划主要是用于帮助银行扩展其表外业务的。证券公司购买一个由银行贷款支撑的信用产品,再把收到的资金以普通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这样操作既可以帮助银行发放贷款,又不占用银行的普通贷款限额,帮助银行绕开了存贷款比率的限制和要求。

除了绕开存贷款比率的要求,这种把普通存贷款业务变为投资业务的影子银行业务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提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直以来,中国的银行因通过单一的存贷款利差获得其主要的收入和利润而饱受批评。现在银行把一部分存贷款业务通过表外的方式以中间业务和服务业务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帮助银行提升中间业务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而达到监管层所希望的另一个目标。

由此可见,和西方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并非是为了和传统银行业进行竞争,而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银行业催生,为传统商业银行业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中国的传统银行规模非常大,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其实就是传统银行创造出来的自己的影子罢了。随着2015年股灾所暴露的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监管对于包括信托产品、委托贷款和银行理财的影子银行业务,提出了更新和更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理财行业的发展也因此呈现全新的趋势。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较2014年底增加8.48万亿元,增幅为56.46%。其中,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余额10.32万亿元,较2014年底增长5.08万亿元,增幅为96.95%。

数年后,由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0%。报告显示,在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多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正朝着净值化、专业化、透明化的方向有序推进:一方面,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加速,开放式产品规模持续上升,老产品大幅压降;另一方面,产品的资产配置和期限配置日趋合理,风险有所释放。 fqqpZZiMB3/U/++raniw2K6NS/6DFzOr5KxUayJiKHPOpTtCJkRROY2gRTNUMw0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