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怀孕后,生理上发生特殊的变化,气血汇聚下养胎元,抵抗力相应有所减低,容易被外邪侵犯而导致疾病,甚至影响胎儿发育造成胎病。中医认为孕妇需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随其时序而适其寒温,不宜烈日暴晒或淋雨涉水,慎防外邪侵袭。临床证明,许多小儿先天性疾病、畸形或死胎,与孕妇在早期感染外邪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衣着宜宽大适体,腰带不宜过紧,以免气血流通不畅,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难产。
【原文】
孕妇必须调燮寒温……深其居处,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 (北齐·徐才之《逐月养胎法》)
【按语】
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是切不可过度,特别“厚其衣裳”之说要根据气候与个人情况等因素适度掌握。
【原文】
儿在胎之时,母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令儿着冷,至儿生出,则喜腹痛,不肯饮乳,此则胎寒,亦名难乳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难乳候》)
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伤于风冷,邪气入胞,伤儿脏腑,故儿生之后,邪犹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腹痛,故儿躽张蹙气而啼。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躽啼候》)
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肠胃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痢,令儿颜色素皅、时啼者,是胎寒故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胎寒候》)
夫羸瘦不生肌肤,皆为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故血气衰弱,不能荣于肌肤。凡小儿在胎而遇寒冷,或生而挟伏热,皆令儿不能食,故羸瘦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羸瘦候》)
【按语】
巢元方此论十分正确,孕母应与遵守。妇女怀孕之后,引气血居于冲任以养胎,身体的抗病能力低下,若不注意调摄,虚邪贼风则乘虚而入,则易引起孕妇生病,直接影响胎儿,正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出的,“多是未生之前,在母胎妊之时,失于固养,气形勿充,疾疢因之”。因此对孕母强调“慎调摄,重鞠养”确保胎儿正常发育是极其重要的。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则子热,母寒则子寒,母惊则子惊,母弱则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症。孕妇不仅要适寒温而加减衣服,常晒太阳,也当注意饮食寒热,不可太寒太热。
若孕母冷饮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致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肠胃之间,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容易腹胀或时有腹泻,儿面色苍白且常常哭啼。谷痢又称水谷痢,是指小儿受凉后伤及肠胃而出现的腹泻。痢,通“利”,并不是指现代的“痢疾”。
躽,指身体弯曲,张指伸开;蹙,指紧迫;蹙气,指呼吸急促;躽张蹙气,特指小儿因腹痛而啼哭时的形态。胎儿在母腹时感伤于风冷,使邪气入胞,损伤胎儿脏腑,所以小儿生之后,邪气还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发生腹痛。
小儿羸瘦不生肌肤,为脾胃不和所致。小儿脾胃不和则不能饮食,中焦化源不足,因而血气衰弱,不能荣于肌肤则肌肤不亮泽。凡是小儿在胎而遇寒冷,或生而夹伏热,都会导致小儿食欲差,导致羸瘦。
【原文】
夫婴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气血筋脉,其形虽俱,肌体未实,骨骼未成,阳气既足,阴血未全,所以不可太饱暖以消其阴,此丹溪先生之大戒也。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症。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初生养护一》)
四慎寒温,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时证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坠胎。 (清·唐千顷《大生要旨·胎前节养六条》)
【按语】
文中讲婴儿在胎,禀受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气血筋脉,其形虽俱,但肌体未实,骨骼未成,阳气既足,阴血未全,所以不可太饱暖以消其阴的养胎之道理,符合朱丹溪养阴的理论。母与子同呼吸,共命运,相互关联,而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症。
又强调慎寒温以保胎,孕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时证郁热不解,严重者可以导致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