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青藏高原概况

在地理学上,高原一般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在医学上,高原是指使人体产生明显生物学效应的海拔3000米以上地域,是高原病多发地区。

国际高山医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ountain Medicine)将海拔1500~3500米地区称为高原(high altitude),3500~5500米地区称为特高高原(very high altitude),5500米以上地区称为极高高原(extreme altitude)。

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的国家,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1/6。我国的四大高原,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第二阶梯上(图1-1)。青藏高原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黄土高原是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800~2500米,沟壑纵横,植被少。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海拔1000~2000米,多峡谷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本节着重介绍我国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高原人群、交通运输等情况。

img

图1-1 中国地形剖面图(沿32°N)

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翻开世界地势图,在欧亚大陆的中南部展现出一片以棕褐色彩显示的高地,这就是巍峨雄伟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

高原气候是指高原条件下形成的气候。由于高原的地理位置、海陆环境、海拔高度和高原形态上的差异,各高原的气候特征也不尽相同。

1.大气压低、氧分压低 海平面的大气压力为101.3kPa(760mmHg),叫作一个大气压。大气压是空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而各种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称为分压。大气中的氧浓度(容积百分比)并不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变化,恒定为20.95%。氧分压=大气压×氧浓度,因而海平面氧分压为21.2kPa(159mmHg)。海拔愈高,大气压愈低,氧分压也愈低。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水的沸点也降低。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约降低0.7kPa(5mmHg),水的沸点约降低0.33℃。见表1-1。

表1-1 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压、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水沸点

img

2.日照长、辐射强 高原地势高耸,日出早,日落迟,日照时间长。高原上大气稀薄,水蒸气和杂质含量少,因日光辐射的透射率高,日光中紫外线的比例也大。另外,高原上来自外层空间的穿透力较强的宇宙射线量也增加。在海拔4000米地区,紫外线强度比海平面高1.5~2.5倍。在海拔3000米地区,宇宙射线年总量比平原约高3倍。

3.寒冷、风大、干燥 高原大部分地区不受海洋季风的影响,使得气温偏低。加之大气稀薄,大气温度易散失。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5℃。即使在夏季,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积雪也终年不化。另外,高原中午温度较高,早、晚温度较低,一天之内的温度差可达15~30℃。

高原上的风向昼夜不同,白天,风沿山坡吹向山顶;夜晚,寒风由积雪的山顶吹向山谷,以致夜晚更冷。高原空气干燥,如以海平面大气中水蒸气的绝对含量作为100%,则在海拔3000米处水蒸气的绝对含量仅为26%。

4.干湿季分明 高原上由于夏季热低压而出现湿暖降水天气,冬季冷高压则形成干寒大风天气。冬半年西风带控制高原地区为干季;夏半年受湿润的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明显增多,因而出现了明显的干湿季交替现象。

二、青藏高原人群——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青藏高原世居藏族

青藏高原上的本土居民是藏族,由于历史上曾建立过吐蕃王国,故国际上习称他们为Tibetan。据考证,我国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是历史最长、居住海拔最高的群体。

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时,藏族的总人口为459万,其中居住在海拔2001~3000米者占人群总数的25.8%,居住在3001~4000米者占51.3%,居住在4001~5000米者占20%,居住在5000米以上者占1.02%。除了藏族牧民夏季及冬季牧场有季节性迁移(高度差为200~500米)以外,藏族为高原持续固定居民。

藏族同胞遍布在青藏高原上,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原上,适应并习惯于高原的独特环境。他们能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上,终年居住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里,不畏烈日寒风,携带“糌粑”长期游牧。藏族主要食粮是青稞,日常吃的糌粑就是用青稞拌上杂粮晒干、炒熟、磨粉做成的。吃饭时,一面吃糌粑,一面喝浓茶。牛羊肉是比较普遍的食品,或熏烤,或烹煮,有的则割成细条风干后切成小块生食。藏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好喝茶、饮酒。酒是青稞酒,酒味淡薄;茶是酥油茶,酥油是由牛羊乳提炼出来的。将酥油和茶水经过搅拌制成酥油茶,它既能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又能帮助消化,是藏族同胞酷爱的饮料。

藏族同胞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农区藏族约占三分之一,牧区占三分之二。藏族同胞尚礼节,对人恭而有礼,对客招待殷勤,往来馈赠优厚。藏族最注重献“哈达”的礼节。

(二)青藏高原其他主要世居民族

1.青藏高原世居回族 回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和西藏拉萨。回族在青藏高原定居的历史有500~700年。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时,青海回族总数为638847人。主要居住在西宁、平安、湟中、大通、门源、祁连、民和、乐都、循化、化隆、贵德和拉萨,大都在海拔2000~3000米,其散居者几乎遍及青藏各地。

2.青藏高原世居撒拉族 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时,撒拉族在青海为77003人,主要居住在循化和化隆甘都,另有4000余人居住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组,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强悍、智慧的民族。尽管他们生活的地区在海拔1870~2500米,但其高原适应性则较好。

3.青藏高原世居蒙古族 蒙古族是在我国北方草原上发展形成的。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时,青海有蒙古族71515人,主要聚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海北祁连、海南共和、果洛玛沁等也有散居者。历史上,原来生活在海拔1000~1500米内蒙古高原的蒙古族,迁居青藏高原后,海拔高度上了一个台阶,多数在海拔3000~3500米,放牧在祁连山和昆仑山的牧人则更高,达4000米以上。

4.青藏高原世居土族 土族血源上与蒙古族关系密切,其语言属古蒙古语喀拉沁语系,信仰藏传佛教。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时,聚居青海的土族共162865人。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民和、乐都和黄河以南的同仁。甘肃的天祝、永登亦有3万余土族人。土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流动性不大,长期适应于海拔2000~2500米高度。

(三)青藏高原世居及移居汉族

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将平原人移居高原并持续居住高原繁衍至第3代以后,即从第4代起定为“世居者”(native),3代及前为“移居者”(immigrant)。据此,青藏高原汉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可分为世居和移居两部分。

1.青藏高原世居汉族 青藏高原世居汉族主要在青海、西藏等地,在其他藏区较少。汉族从内地迁入青藏高原,前后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西汉武帝时(前140~前88年),历东汉、三国,通过在河湟驻军、屯垦、修城、浚渠,对古代青海东部的农业开发做出了贡献。但在历史长河中,早期汉族移民与西部古老民族氐、羌和吐谷浑等有广泛混血,种族谱系已不清。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581~907年),又有成批汉族迁入,但以后或东迁,或在吐蕃统治下大部藏化。第三阶段是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起始于明洪武三年至洪武六年(1371~1374年),有大批汉族从江淮一带移来,后来又有汉族不断迁入河湟谷地和西宁。这些青海汉族人已表现较好低氧适应能力。既在文化传统上保持了汉文化,又在习俗、饮食和语言结构上受到藏族等民族一定的影响。

2.青藏高原移居汉族 移居汉族指新中国成立后从祖国内地平原地区移居青藏高原者,最集中于青海省和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青海省1949年全省人口总数1483282人,少数民族占52%,故汉族约71万人,当时主要为世居汉族。20世纪50年代后期曾有大批汉族移居青海,包括农村公社、整个工厂的科技人员前来支援高原建设。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不断有平原汉族迁入。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时,青海总人口为4456946人,比1949年增加了近300万人,粗计从内地移居青海的平原汉族约80万人,约占青海总人口的18%。整个青藏高原的移居汉族约100万人,约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10%。

移居汉族大多集聚于青海西宁和东部海拔2200~3000米地区,但也散布在整个青藏高原。由于适应历史仅40年左右,目前为第三代,故只处于习服水平,所出现的高原适应问题较突出,各型高原病的发病率也较高,是应加关注的人群。

(四)青藏高原短期居住人群

青藏高原土地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它有巍峨的高山峻岭,坦荡的高原草地,滔滔的江河大川,富饶的河谷盆地及宝石一般镶嵌着的湖泊。其自然景观类型的独特性,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找不到的。据报道,2014年西藏自治区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500余万人次,青海省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处于青藏高原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部分地区每年旅游人次尚无确切统计数据。粗略推算,每年国内外旅游者约有4000万人次前往青藏高原旅游,领略自然风光、锻炼体魄、放松心情、增长见识。

青藏高原的发展一刻也没有离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7批近6000名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实施援藏项目7615个,涉及农、林、牧、水、电、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农房改造、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藏高原上众多交通基础建设、水电站、工矿等工程项目也在热火朝天进行中,尽管施工人数尚没有确切数字,但推算,青藏高原施工人群总数数以万计。

可以看出,青藏高原除了世居人群、移居人群这些常住居民外,短期居住人群(旅游人群、施工人群、部队官兵、援藏干部、商人、公司员工、科考者等)数量也非常大,每年人次总数达数千万之多。这些短期居住人群是由平原来到高原,或是由低海拔地区来到较高海拔地区,少则居住高原数天,多则居住高原数年。他们对于高原环境的适应问题最为突出,其健康问题尤为需要关注。

三、青藏高原的交通运输

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上,高山深谷阻障,交通极不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发展青藏高原地区的经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西南边疆,一条又一条公路通上了“世界屋脊”,铁路和航空运输进一步加强了青藏高原与内地的联系,大大地促进了青藏高原经济的繁荣,加快了建设高原的步伐。

(一)公路交通

青藏高原公路主要有青藏线、川藏线、新藏线、滇藏线,这4条国道支撑起整个青藏高原的公路网;特别是青藏公路,在青藏铁路没有通车之前,是物资进出西藏的主要公路。

1.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始于青海西宁,经日月山口、格尔木市、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到达终点西藏拉萨。路线最高点位于唐古拉山口(海拔5320米)。

2.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有南北两线。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属317国道)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属318国道)经雅江、理塘、巴塘,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八宿、波密、林芝到拉萨。

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2149公里,途经海拔4014米的理塘县。南北两线间由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低,所以由川藏公路进藏多行南线。

3.新藏公路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地区的叶城县,经和田地区的皮山县、和田县、西藏阿里地区的日土县,进入噶尔县到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由此向南经普兰县,再向东经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萨嘎县、昂仁县,在日喀则地区的拉孜县查务乡查务村与318国道中尼公路段相连,公路全长2140公里。途中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5座,其中界山达坂,海拔高达5200米。

4.滇藏公路 滇藏公路(昆明—拉萨)起点为云南昆明,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盐井、芒康、八宿、林芝,到达西藏拉萨。全长2300公里,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39公里。滇藏线风景有苍山、洱海(大理)、纳西古城(丽江)、香格里拉(中甸),还有奇特壮观的横断山脉。这条路线还是古时商旅人士走的“茶马古道”。

(二)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约84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青藏铁路2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从青海格尔木,过南山口后,上青藏高原腹地,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西藏首府拉萨。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是“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三)民航交通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长年受高空西风控制,由于地面热力状况不同,气流又极不稳定,对飞机航行有一定影响,长期被称为“空中禁区”。1951年12月,人民解放军军用飞机首次突破“空中禁区”,在西藏执行空投物资任务。1956年在海拔4200米、拉萨以北180公里的当雄县建成了当时世界最高的机场。1956年5月民航客机首次试航拉萨当雄机场成功。1965年3月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正式开辟。随着西部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民航以其独有的快捷、舒适优势,将承担更繁忙的任务。

高原机场包括一般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两类。一般高原机场:海拔1500米(4922英尺)及以上,但低于2438米(8000英尺)的机场。高高原机场:海拔2438米(8000英尺)及以上的机场。

我国地势为西高东低,高原机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原。至2016年6月,我国有14个正式通航的高高原机场,其中13个位于青藏高原。

1.四川稻城亚丁机场 海拔4411米。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北部海子山。2013年9月正式通航。目前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

2.西藏昌都邦达机场 海拔4334米。位于藏东昌都地区邦达大草原、玉曲河西岸狭长山谷中。机场跑道全长5公里,是我国跑道最长的民用机场。1995年4月正式通航。

3.四川康定机场 海拔4280米。位于四川省康定县西北。2008年10月正式通航。

4.西藏阿里昆莎机场 海拔4274米。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西南。2010年7月正式通航。

5.青海玉树巴塘机场 海拔3905米。位于青海省玉树州。2009年8月正式通航。

6.西藏日喀则机场 海拔3783米。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当乡。2010年10月正式通航。

7.西藏拉萨贡嘎机场 海拔3600米。位于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1965年正式通航。

8.四川阿坝红原机场 海拔3535米。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2014年8月正式通航。

9.四川九寨沟黄龙机场 海拔3448米。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距九寨沟88公里。2003年10月正式通航。

10.云南泸沽湖机场 海拔3300米。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距泸沽湖约25公里。2015年10月正式通航。

11.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机场 海拔3280米。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1999年4月正式通航。

12.西藏林芝米林机场 海拔2949米。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谷。2005年底正式通航。

13.青海格尔木机场 海拔2842米。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北20公里的沙漠戈壁中。1974年11月正式通航。

14.湖北神农架机场 海拔2580米。在青藏高原外,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红坪镇。2014年5月正式通航。

另外,目前筹建中的高高原机场均位于青藏高原,例如青海省果洛州大武机场(海拔3800米)、青海省海西州花土沟机场(海拔2945米)、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机场(海拔2860米)、西藏那曲机场(海拔4436米)、四川甘孜格萨尔机场(海拔4061米)。 gaOUPU4sf4wWKEGgBRAdvWDmVivWZn1wOLLfkwTsLHGvw4smIJKOlzIQxNcPeN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