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对虚词的解释

中医古籍词汇中有很多文言虚词的意义较为特殊,前代注家大多未加注释或误释,这与其小学功底不够扎实有一定的关系。丹波氏得力于师承、家传,在对虚词的训释方面有独到之处。

[之] 一般作代词和结构助词,但在下面句子中却有特殊用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之”如按“的”解,于义不安。丹波元坚认为“之”为“则”义,肯定了海保元备说,并引用《诗·黍离》郑笺的例子。“之”作“则”解,全句涣然冰释。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草苏,即草叶;草荄,即草根。如把“之”释为“的”,显然不通。元坚解释:“草荄之枝犹言草荄与枝。之字,古有与义。”元坚还引证了王引之《经传释词》。

《素问·调经论》云:“动气候时。”《太素》作“动无后时之。”此“之”字,元坚指出是“助语辞”,无义。

[而、如] 丹波父子指出了不少“而”与“如”相通的例子。

《素问·诊要经终论》云:“眠而有见。”元简认为:“而、如古通。如《诗·小雅》:垂带而厉。笺云:而,如。《春秋》:星陨如雨。是也。不必改字。”

《素问·调经论》云:“如利其户。”元简说:“如,而同。下文‘如利其略’之‘如’亦同,诸家措而不辞,何诸?”

“而”与“如”古音相近,皆为日纽,“而”为之部,“如”为鱼部,旁转,故可通假。

尽管丹波父子在医籍训诂中也有一些错误,但贡献是巨大的,值得我们借鉴。

丹波父子以中国训诂著作尤其是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的著作为依据,以同时代的文献材料为佐证,并紧密结合自己对医理的理解及临床体会,对古医籍进行训释整理。在训诂方法上,不拘泥文字形体,反对望文生义,注重因声求义法、据文证义法。

由此可得出结论:中国文化(尤其是清代朴学)对丹波父子产生了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学术方法及朴学成就被丹波父子全盘吸收并娴熟、自由地加以运用;在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受益下,丹波父子在医籍训诂考据方面取得了接近甚至超过中国儒医的成就。 f2oEO/yfpijhM3nKpJXS1c2fWwi+oMSSjlfvGFvsnil+6SEcS8YBOiXa7M+IGJ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