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夏序

针灸是华夏文明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医学的一枝奇葩。中医界自古即有“一针二灸三服药”之说,可见针灸在护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的重要作用。然自1822年清道光皇帝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由,着令太医院永远停止针灸一科以后,官学两界乃至黎民庶生逐渐疏离针灸,迫使针灸医家或弃医另栖,或转攻汤药,或流落江湖,曾经辉煌绚烂的针灸医道在中华大地渐呈凋零之势。历经百年,至上世纪初,针灸几已沦为绝学。

然而,偏见如青山,永远无法遮挡壮阔如江水东去的针灸发展之势。有感于针灸具有施术方便、成本低廉、适应面广、收效迅捷等医疗优势,20世纪30年代初,在承淡安先生的振臂引领下,一批志士贤达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为平台,在民国政府妄图废止中医的浪潮中逆水行舟,兴办针灸教育,开设针灸医院,创刊针灸杂志,力行学术交流,在积极累积针灸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将针灸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以期通过临床疗效的展示和针灸医学新知的普及,重新唤起社会对针灸的认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党和政府倡导的中西医结合方针,针灸逐渐重放异彩于九州,一批民间针灸专才得到社会及政府的认可与鼓励,众多针灸专科以及一些针灸实验医院相继开设,针灸课程乃至针灸专业人才培养逐渐步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殿堂。同时,针灸医术也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段跌宕起伏的针灸发展历程中,扬州朱氏针法既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扬州自古人文荟萃,针灸名医代有新出。但受道光皇帝“禁针诏”的打击,至清朝末年,针医寥寥,针道濒危。时为江湖游医的杨姓郞中(具名不详),以独特的针灸疗法行医数十载,疗效虽著,却难登大雅之堂。可贵的是他不为世俗偏见所左右,始终坚守对针灸疗效的信赖,将毕生之学传于独生女朱杨氏,朱杨氏再传于子朱复林(1911—1987)。朱公复林长期精研针术,造福乡梓,医誉隆盛。1954年,位于扬州的苏北人民医院在苏北地区率先开设针灸专科,即由朱公复林担纲主诊,朱公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名老中医。其子朱新太先生幼承庭训,熟稔《素》《难》,迄今已专事针灸医学近六十年,曾应选赴坦桑尼亚提供医疗援助,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朱氏父子长期一边服务临床患者,一边承担扬州大学医学院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针灸理论及实践教学工作,经其言传身教的传人何止百计!颇具特色的“朱氏针法”,也随着门生弟子的散布而遍播于江苏大地,辐射祖国大江南北(京、沪、浙、皖、川、湘、渝),蜚声海内外(海外学生分布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坦桑尼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2015年,“朱氏针法”被确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氏针法将“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源”的思想贯穿于心,将“以麻治麻,以通治痛”的学术观点付之于行,既承古训,又参新知,理论指导上融经络、神经学说于一炉,针刺时以快针、调气、补泻为要领,遵循以强刺激为泻、弱刺激为补、中等刺激为平补平泻的补泻原则。其独创的交叉平刺法、风池三针法、喉头四针法、囟会五针法等局部多针刺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针界同行学习、思索。

回顾百年针灸发展历程,放眼当今华夏针界现状,相信如“朱氏针法”这般筑基于数十年甚至百年的临床实践,理论上亦能自成一说的针灸流派,尚且遗珠于野者不止十数!各派针灸医家若能皆如朱氏针法这般,整理家学,公开秘术,则不仅有益于针灸学术繁荣,更将对针灸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发展大有增益。

值此梓里针灸名家朱新太先生收集成文,整理新说,编著《朱氏针法传承——朱新太针灸经验集》之际,嘱余为序,故不揣愚陋,是为上文,并以此致敬百年来为针灸医道起废兴绝而孜孜以求的针界前贤,以及长期扎根临床实践,为赢得民众对针灸的信赖而苦心孤诣于是术的各针灸流派。

中国针灸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
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夏有兵
2015年12月 db56w+XpR8F8tOV/a2bA/b/8wk86vofosq+dVflHzFvAIx85tquiqVEknuIDBm7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