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调气法

调气法亦称为行气法,它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用捻转、提插、震颤等不同手法,使其针感沿着一定方向(病变部位)扩散、传导,从而有助于疗效的提高,《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明确地指出行气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临床体会,凡属剧痛、麻木的病例,均宜采用行气法,使其经气直达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说明气至病所对疾病疗效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气至病所即是针刺后行气和调气手法的结果。朱氏在临床具体使用的调气法包括:

(一)捻转行气法

捻转法,即进针至腧穴内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二指持住针柄,施行前推或后收以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行气法即是通过针的左右捻转使经气行于腧穴,如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所描述的“中气穴,则针游(一作染)于巷”的感觉。适用于感觉迟钝,进针后针下空虚,无针感者,通过左右旋转,促使得气和加强刺激。朱氏针法提倡施行捻转行气法时,如需加强行气,可向一个方向捻转针身,使针身如同被身体吸住一般,如《标幽赋》所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但切忌过度粗暴施针,以致针身被周围软组织缠绕而滞针、折针,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二)提插行气法

提插行气法,即进针至腧穴内一定深度后,通过上提下插,调正针刺方向,促使得气和加大刺激量的手法。朱氏针法提倡针刺时,应达到“气至病所”,提插行气法对于触发经气传导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在反复行捻转行气法仍不得气者,应慢慢通过上提、下插,以及改变针刺方向来寻找针感。

(三)震颤法

震颤,即在得气的基础上,小幅度的上下行针,如同鸟啄食之状,朱氏针法又称之为“雀啄法”,如此反复加强刺激,对于急症、热证、神志病变有较好疗效。

以上捻转、提插、震颤等三种不同的行气手法的综合应用,既是行气的需要,也是加强毫针刺激量的必要手段。当然行气法的使用有时还要随着术者的针刺手法、手感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不同。比如:手法不熟练,针下有阻力,或者取穴不准确,或者肌纤维缠住针身的情况下,使用行气法则多半不能奏效。又如:由于患者感觉迟钝,或者经气阻滞时,而使用行气法亦多不理想。一般来说,凡是针刺得气不理想或者行气而不能传导播散者,其效果多半不显著,因此针感反应的强弱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 y9kDW8fY9VzO2utCnaBgaysRxsJMZ/Ugg6zwTYKhoatz54dwRzty86tMh2dAdU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