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序

中医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神农本草经》则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从此才有了中药学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后世医家在中药学的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增补,特别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可谓中药学巨著,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新药,扩展了药物功用,并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而《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论述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经典之作,虽只有100多味中药,但处方却分别列有113方(《伤寒论》)和262方(《金匮要略》),且因其以采用中药及中药配方为主治疗疾病,却可以算是最早系统的“中药临床”代表作了,也因此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后世还有许多相关医著问世,其中如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及吴瑭著《温病条辨》等书,也是中药临床的典范之作。也就是说,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学及中药临床学至少已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史,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上看,均已处于较为成熟时期。

相比而言,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不过200多年,可以说还只是“年轻医药学”。随着现代病理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理学、药物化学、遗传基因学等的发展,现代医学才对西药的作用原理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并不断更新补充,采用摸索中前行的方式。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也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医西医的结合、汇通、融合甚或争斗“模式”就此展开,说长论短,无法尽言。好在两种医学各有所长,又都是为人类健康而来,终于算“和平共处”下来了。就药理学而言,采用现代药理学原理研究中药药效的结论有很多,对中医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算是一种进步,但真者有之,假者有之,牵强亦有之。比如,我之前所著《对话中西医》一书中就提到:研究发现,五味子煎剂是试验室杀菌抗菌作用最强的中药之一,但它却不是大家熟知悉用的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的中药。所以,中药还是应该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更为妥当,当然也可以现代药理学研究结论作为参考。特别是对于一些致病因素单一的疾病,比如疟疾,中药青蒿素的提取,不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也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首次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30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临床工作,并前后整理写作完成出版了10余部医学专著及30余本医学科普书籍,可谓对中西医临床及理论有所研究和心悟,但看过谢教授所著《中药临床》一书样稿后,结合之前所读其《中医基础理论解析》一书之中西医汇通独到理论“新才”,则为其深厚之中西医理论功底和见解所吸引。特别是其中“中药西药化现代探析”和“中药临床应用”两大部分,细细读之,感觉他已经找到了一些汇通中西医理论的途经,很有见地,浸透着作者几十年的临床心血。能将完全不同的两套医学理论体系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困难的,非才高八斗,敦敏好学,临床经验丰富,且精通中西医理论者,实难为之。今阅此书,深入浅出,汇通中西,简便实用,颇有新知,是一本难得的中药临床应用的好书;是中医初学者和中西医临床医生案几床头放阅的必备之册。也可兼作中西医专业教学教材之用。

新才既是我的同学,也是同乡,更是一起来北京求学深造的中医同道。我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无离中医左右,而且总有新知,境若高山流水,清泉花溪,品茗论道,甚是轻松。书好、人好、疗效也好,既约品阅,自乐为之序。希望有缘者,皆可读到本书。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
止一斋中医工作室主人
img
2016年9月8日 O5GVInQLcabwOb/rZ+zSYMYw0o4aMwAyD5g3rmz6qPavG27yVOtjepmUyNSu3rd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