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今医学发展趋向与对策的探讨

现代的各自然学科几乎都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唯有医学最为独特,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各自独立的医学体系,大体上又可分为现代医学(西医)和民族传统医学两大类。近代由于现代医学的兴起,许多民族医学都相继被淘汰,而我们的中医学却能经受住近现代实验科学的严峻挑战,并愈益勃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我国,即主要有中医与西医两大体系。

中医、西医在历史进程中是各自独立地朝同一方向前进,中医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主要在近代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时至今日,西医临床疗效日益困惑,而中医尚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力,其潜力远未被发掘。如何使山重水复的当今医学走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重现中医应有的光彩,实现中西医学汇通合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世界医学体系呢?为此有必要把握住医学的发展趋向,并做出相应的正确决策,以下就有关方面进行探讨。

1.中医、西医的比较与现状

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它们在学术思想、方法、内容、形成过程、发展规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有比较、鉴别就会有清晰的认识。

中医、西医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世界观引导下形成的,这两种认识思路是东西方两种哲学思想孕育的产物。中医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指导,在历代医家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正邪标本、辨证论治等为代表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还原论思路是西医研究发展的根本特色,其突出特点有二:一是认为整体由部分组成;二是认为高级运动由低级运动构成。还原论思路注重局部与分析。从近代开始将近四百年,西医沿此思路成功地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医学并在世界通行。但以历史的眼光考察,中医体系在宏观范畴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所以尽管中医遭到西医的挑战,但在自然、哲理模式等方面并没有碰上高层次的对手。对于认识特征,也有人认为中医是思辨性强,西医则直观性强。

在认识层次方面,毋宁说,西医借助了现代科技(以显微镜为契机)发展自身,由肉眼所见向微观深入,现已达分子水平,形成以细胞、病原体等为核心的明晰的学术体系,它重解剖、构造,可谓是静的医学;而中医主要由肉眼所见向宏观扩展,运用古代哲学思想、古代科技和实践、感应、体验、联想等,在先秦战国时代即已与宇宙恒星等相联系,形成了以太极图式为核心的天人相应医学体系,它侧重气化、功能,是动的医学。说到中医概念模糊,就是因为缺乏现代微观科技的支持,使得中医在现代观念里显得模糊,似乎还成了黑箱,当然,按宏观层次要求应是明晰的。

病因病理的观点,中医强调病因是人体内(外)的失衡,即主要是正虚邪盛,由此人体的自稳调节状态被破坏,而出现阴阳盛衰的病机证候。西医则主要探求外界致病因素,认为疾病是由病原体侵袭人体,导致渗出、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

在临床上,先说治则,中医最突出、最有特色的是辨证论治,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再言治法,中医着重于扶正祛邪,激发人体自我治愈的能力;西医旨在杀菌消炎,消除外来致病因素。所以在治病过程中,中医运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治病注重于调整,尚不够精细,存在着机遇;西医则偏向于局部的针对疗法,忽视自身的调整及整体联系。诊治的病种,西医治疗急性病[属中医实(热)证范畴]为多,且疗效显著,中医以治慢性虚弱性疾患(虚证)为多,疗效优良;西医擅于外科(手术)、内科急症、传染病等,中医则以针灸、伤科、妇科、内科慢性病等为其特长。从标本看,西医尚偏于治标,中医重在治本。

从现代的发展状况看,西医由于在治疗急症中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且有理论解决的明晰性,以致异峰突起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可发展至今,西医反而因其治病完全依赖药物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与对症疗法,却忽视了自身稳态调整,结果,滥用抗生素导致二重感染乃至疾病谱频频翻新,以及抗生素普遍存在严重的副作用,使其面对许多疾病逐渐陷入束手之境,这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也显然说明其有认识上的缺憾和方法论的错误。而中医在过去曾有发展的鼎盛时期,近现代由于受西医冲击,甚则受到摧残扼杀,以至于与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西医比较起来,中医是发展迟缓乃至造成了学术危机。近些年来,振兴中医才真正提到了议事日程,中医事业才又获得了新生。现在,中医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临床上重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甚至出现了全球的“中医热”,使中医进入了一个亟待大力开拓研究、发展的新时期。

2.中西汇通的出现与徘徊

中西、西医虽观念有异,但同样是认识、解释、治疗同一人体,是从不同途径向同一方向前进,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就一定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融通;再者,中西医均具实践性与理论体系,可以同时为社会服务,毕竟会有共鸣共识。目标、理想和宗旨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虽殊途必同归。为此,从明末清初始,就有一些追求进步的医家试图探索出以西医的见解来沟通和发展中医学术之途径,从而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思潮。

可是,从中西汇通走过的路来看,尽管漫长,却至今仍没能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一直处于摸索探讨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研究,目前的状况,主要是侧重于临床与药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只是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汇通出现了困惑,至今还是徘徊的局面。这种汇通合一的客观必然性竟未能起步,也可知汇通的条件还没有成熟。

3.当今医学发展趋向的预测

中医、西医必然走向统一,而这实质上就是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全面通融。中医在宏观领域具有完美性,近代由于与微观层次失于衔接,使得中医在现代观念的要求下显得落伍了。如何深入微观阐明中医理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光荣的使命,现已有大批学者投身于中医现代化的开拓性研究。有危机就会有挑战,有突破即会有创见,相信中医辗转的情景不会持续多久。当然,因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所以,中医进入微观领域也应以西医认识为契机。通过考察近年来的医学研究成果报道和临床中的实际发展状况,推测当今医学发展趋向大体上有以下几个阶段。

(1)阐明中医基础理论,揭开中西汇通序幕 中医要发展,实现现代化,首要得阐明作为中医内核的基础理论。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一要用现代语言,在现代观念里将其理论明晰,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必然要汲取西医微观领域的理论知识,但又不能限制在西医认识的模式中,至今许多国家认识到完全以西释中这条路行不通,而要突破西医的框框,采用中医基础理论模式进行自稳重组,吸收生物学、天文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有益成分,形成兼并微观领域的基础理论体系。

而西医尽管有明晰的理论概念,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肯定也不是完美的,当今西医学家已意识到西医的局限性,西医已由局部片面逐渐步入整体系统的研究,而其进行系统研究时,具有整体观念特色的中医理论对其必具有直接而实用的指导价值。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西医的高深研究成果有助于中医理论的阐明,即西医研究越深入,就越能将中医理论认识得更清楚。由此,中医特色与西化并不矛盾,更没必要忧虑,而应将中医理论与西医见解进行比较、互释,寻找融接点。再者,中医研究也必然走向深入和全面,其基础理论必将得到清晰的现代认识。

许多专家学者都预计21世纪初将是中医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随着中医基础在现代观念里得以阐明,势必为中医现代化开辟广阔前景,亦将揭开中西医汇通的序幕。

(2)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医汇通向纵深发展 中医现代化不仅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而且是包括中医各临床学科、气功、中药药理等在内的现代化。要使中医与时代同步,实现中医现代化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当前所言的现代研究报道只是试图以西医为中心来兜圈子,根本上缺乏中医的理论内核,谈不上进入了现代化领域。只有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才会有指路明灯,走出徘徊停滞的沉闷局面,使中医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承接前奏的实现,中医各临床学科将以现代化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并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从有效到高效、由宏观向微观深入发展。因中医已有大量细致的临床观察,具有直接实用性,随着与潮涌的科研成果的有机结合,必然会形成高层次的诊治体系。

气功研究领域,同样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将与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医学工程等紧密结合,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推动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目前一系列的人体之谜也将会得到科学解释。

中药药理研究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又必与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密切相连,理论与临床的现代化必将促动中药现代化,其又将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完善。中药药理亦吸收西药药理的部分概念认识,又有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以臻于实现中药药理现代化。

而西医研究在这一时期将出现相对迟缓的状态,但若以为它不会取得很大发展,那又错了,它将主要在前沿学科,如免疫学、神经科学、内分泌学、生物病原学、生殖生物学等方面取得很大甚至是突破性进展。在我国,由于西医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大多数是引进国外的学术思想来指导、设计自己的工作,再加上其方法论缺陷也将日益显示出来,估计国内会有大批学者意识到中医的优越性,走上中西汇通的研究道路。

随着中医、西医既独立又联合的研究,二者将是并驾齐驱的状况,且中医愈益显示出其优越性。中医、西医在基础理论和临床领域也都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共鸣共识——中西汇通向纵深发展。

完成这一目标也需相当一段时间。中医现代化的实现可以说是一场医学革命,将把当今的认识领域跃迁到一个焕然一新的境界,而且很可能会促动引发一场科学革命。

(3)中西汇通合一,创建统一的世界医学 中医现代化的实现使中医、西医处于一致的观念里,这样双方就自然而然地能认识对方的内容,认可各自的科学内核,发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即中西医汇通具备了客观条件,二者将会与高科技凝成巨大合力,走上取长补短、融合为一的轨道。

中西汇通并非简单地合二为一,双方还有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与高科技结合日益紧密,一方面均再度展开整体性的综合研究,各科既分化得更细致,又向宏观和微观迅速发展。宏观扩展形成完整的天人相应相系,微观深入到分子或原子、电子云水平,在这一水平上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沟通、渗透与融合。高层次的中西汇通将是以中统西的状况,即是以中医整体系统思想为指导,取中医理论体系为核心,西医各分支学科为大部分充实内涵,临床各科形成更完善甚至是自动化的诊治体系。

由汇通走向全面融合的过程中,还将吸取其他学科的有益成分,臻于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世界医学体系。

4.必须认清的一些问题

如前所说,医学发展的形势似乎够可观的了,可这仅是一种管窥蠡测而已。在科学的征途上,中医在前进,西医同样在迈步。只因我国具有中医这一优势,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机遇与危机并存,更有甚者还有人忧虑中医中心的转移,这就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去抓住机遇,消除危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使我国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首先就有必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论证,以期在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步调一致,形成凝聚力。以下就某些方面略陈浅见。

(1)什么是科学 因时常零散地听及有人怀疑中医是否科学,甚至有欲公然否决者,说明旧社会“废医存药”的流毒并没有肃清,所以有必要述及“科学”一词。

究竟什么才算是科学呢?总括起来不外应有两方面属性:一是实践性,即能经得起实践检验或认识来源于实践;二是有能正确指导实践的理论,即真理性认识。中医是历经实践的考验,其理论又可正确指导临床,怎么说得上不科学呢?其实,说中医不科学的,是根本不懂中医,甚至有的科学家怀抱着爱人还说阴阳学说是迷信,毫无所知怎么就信口雌黄呢?再者,由于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脱节,导致中医在现代观念的要求下是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但这并不能说不科学吧?况且科学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理,其发展必然会有历史阶段性。

在临床实践中,大凡精通西医的,大多对中医都有所了解、探究,且常采用中西结合方法诊治疾病,这是走遍城乡都可耳濡目染的事实;还有,国内外已有相当的西医专家投入到中医研究的领域。事实胜于雄辩,希持有此荒谬者早日警醒!

(2)抽象与具体 初学中医者常觉得中医有些概念茫然无所指,而称中医太抽象,可追问中医何处抽象、究竟怎么抽象,一般都缺乏所以然的答复。其实应明白,中医的概念似有包罗万象的韵味,它的概念是针对全局而言的,意欲涵指一切相关事物,而不是针对一事一物来确定概念,对具体事物不可能全盘排列出来,只要据性寻物就可以了。

抽象与具体本是哲理的一对范畴,它是由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由抽象规定到理性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就说抽象规定,它是对事物的属性、特点和关系分别加以规定,形成概念。说中医概念抽象,那是没错,因任何概念只能通过抽象规定才能形成。如果避开微观层次来看,中医的认识应说已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理性具体,整体系统的特点就足以说明其具体性了。在微观领域,中医的认识确还在起步,且西医也根本没有(差得远)达到理性具体。所以认为,混淆了认识的过程和层次也会产生“中医抽象”的念头。

(3)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是不同又相关联的两个概念。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用中、西医联合进行诊治疾病、比较研究的手段;而中医西汇通是中、西医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共识,有双方认可、通行的见解,即认识的一致性。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汇通的必要途径,中西医汇通是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目的。

(4)多学科研究——中医现代化的手段 多学科研究中医学,就是运用现代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和手段,对中医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的研究,以中医学术为主体,并积极融化、吸收新的知识成果,这是中医理论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的必要途径。

为什么要多学科研究呢?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就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这就必然与各自然学科相关;二是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的社会联系总和,这又与各社会学科相关,且社会活动都是由人设计、参与完成的。所以医学要涉及各门学科,多学科研究是医学发展的必要途径。

当然,多学科研究并不是今天的发明,早在《内经》,就已广泛涉及了哲学、心理学、逻辑学、文字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音乐、体育、军事等多学科的知识,可见,多学科研究早就是古人的经验,也说明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亦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水平日新月异,各门学科既分得更细致,又越来越走向综合,渐有一种全面摆开的架势,所以时代也驱使着开展中医多学科研究。

(5)为什么要强调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是要以固有的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来武装中医、发展中医,使其合乎时代的步伐。目前实现中医现代化有着必要性、可能性,尤具紧迫性。

1)我国曾有过璀璨的古代文明,尤其医学方面在历史上一度领先了数千年,中医即是我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结晶。在近代由于与微观认识层次失于衔接,又与现代教育有着隔阂,使得中医在现代观念要求下落伍了,为此理应奋起直追,使其再领风骚。

2)振兴我国的卫生事业,宗旨是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西医方面来说,我国虽已有一定实力,但总的情景还是在外国的后面赶,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单靠西医这支力量是行不通的。

3)在科技实力稍逊的状况下,要走到世界前列,就应认识到西医的不足和困惑之处,即抓住薄弱、关键环节来突破;还更需要有先进的方法论、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理论体系来指导,而这些都在中医体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既然有这些优势,就应好好珍惜重视起来。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实现中医现代化敞开了大门:①我国毕竟具备基本的科技实力,并有着一支雄厚的科研队伍,可为中医现代化提供必需的条件。②随着日益开放与交流,更便于取人之长,中医国际化更使其实现现代化有着势不可挡的劲头。③在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又必将促发我国的高科技革命,使中医现代化成为必然。

5)中医临床的疗效卓著且几无副作用,正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医药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世界人民需要中医药。

6)世界性的中医热使中医日益国际化。中医受到国际重视,既使我们引为自豪,面对世界性的挑战,又更使我们增加了危机感、紧迫感。

7)当前科学工作已注目到用系统观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和生命,而这恰好是中医的观点,从思路上讲,中医应是医学的方向。中医学思路与现代科学最新发展趋势的一致性,更说明在世界医学统一的道路上,中医具备一定的潜力。

(6)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相对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倾向或环节,继承是接受原有的定式,创新是对原有的进行改革更新。二者又是统一不可分离的,且可相互转化。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发展,没有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创新发展,也更谈不上继承。有人认为,由于中国人有着尊经崇古的传统,尊古成了中医学思维定式,也许目前偏重于继承的倾向——如唯恐经验失传乃至门户之见等,也是受此影响。我们并不是说不要继承,但科学之生命在于创新,而不能崇拜于原地。中医为什么困扰?原因之一是新一辈中医人才对中医的要求观念改变了,以前学术观念已难适应时代的需要。再者,中医历时数千年,其临床经验总结已是一座宝库,不必再拘执于一方疗效之见。所以应注重于在现代价值要求下去探明其实质、机制,即偏重于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地发掘、提高。

(7)西医方面的问题(举例)

1)体质与疾病:中医认为体质因素与发病密切相关,早在《内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就非常重视。主要包括:①体质决定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②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而正气强弱与体质强弱有密切的关系。③体质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如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因个体体质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

而西医主要是偏重生命体征,对人体体质差异认识不足,由此导出的统计分析结果就值得斟酌,否则就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受到“一刀切”的伤害。

2)药性与副作用: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

而西医忽视药性,我认为这是导致西药出现毒副作用的根本原因。如从临床可见,阿司匹林属发汗伤阴药,若属阴虚体质者用它预防中风,均会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失眠、头昏面红等症;而青霉素属大苦大寒药,若用于命门火衰者则易导致过敏性休克;皮质激素属补气固表药,若用于外邪未去的患者,则易“闭门留寇”,多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3)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医注重临床观察,而西医有不少是通过动物实验来实现的。而人与动物毕竟有差异,从生物结构、认知感受到社会属性都有巨大不同,如:大鼠没有胆囊;家兔是草食动物,消化系统与人相去甚远;又如大鼠对巴豆不敏感,非但没有致泻作用,反而越吃越肥,又称“肥鼠子”;苦参对牛而言可称作“牛参”……这难怪有一些著名中医学家提出“为何宁愿以实验动物做标准,而不相信中医几千年的人体观察”的指责。

5.指导(中)医学发展之策略

为遵循医学发展形势的需要,必须制定出相当的应对策略,现就一些关键环节提出意见设想,并综引部分学者的方略。

(1)设立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机构 既要实现中医现代化,就应该设立中医现代化指导机构作为过渡性的专业领导机构。建议遴选一批既有全局才能,又有专长突破的开拓型中医专家学者,成为这一机构的主导力量,全面、全权指导、引导中医现代化研究工作,并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针、措施和规划,组织领导好这场医学革命。

(2)推行“中学西” 要进行中医现代化研究,就应以中医自身体系为主导力量。而曾提倡的“西学中”搞中医研究,未免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因学西医的易陷入机械的框框,致使容易用片面、割裂、静止的观点来看待认识中医,若仅靠以西释中,就难免会使中医研究有些不伦不类,也怪不得有人担心“中医西化”或“中医湮没”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更应推行“中学西”,对中医爱好者更要必须学好西医知识,并借鉴现代科研方法和观念要求来实现中医现代化。而当今中医院校的“三七开”尚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若担心会被同化,那纯属“杞人忧天”的无稽之谈,若中医不行,经过一百年来早就该终结其使命。其实,通过深入学习西医才更能发觉其不足,从而更自觉地发挥中医的优势,使西方的机械论与东方的有机论在高层次聚合起来。

(3)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 对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问题探讨得比较多,众说纷纭,这也说明这样一个趋势,即无论搞哪一个专业的学者都希望在本专业探索到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而我认为中医现代化突破口应有如下几种含义:①应是指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一方面。②在现代要求下得到阐明,实现这一理论的飞跃。③能全面促动中医理论现代化。④或是包含了中西汇通的融接点。⑤甚至是中医取得主导地位的突破口。

综观当前的研究,中医现代化突破口可能在经络研究方面,为什么这样认为呢?①经络最具中医特色,包含了整体系统性、内外联系衡动观念、重气化功能。②当今世界的中医热,主要是针灸热,而针灸热说到底就是经络研究热,所以经络实质得到阐明,必然使中医全面走向世界。③经络研究的突破将会取代当前的神经学科和遗传学科等基础学科(可参阅笔者的拙作:《经脉——染色体的相关对应性探讨》《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探讨》)。④经络实质现代化必然引发中医学革命,促进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完善中医(微观)理论。

(4)强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相对于中医的潜力,并与西医比较而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极其薄弱,要改变这种不相称的状况已是势在必行。

(5)中药药理研究 中药药理研究要实行“中药西药化”和“西药中药化”同时并进的方针,各取所长,必能实现从有效到高效、减免副作用。并要拓宽思路,不被西药药理框框所束缚,应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路来,平衡医学方法论就是值得借鉴的典型例子。

(6)中药剂型改革 为适应现代临床的需要,中药剂型改革是中医界面临的迫切问题。临床上,本来中药有较理想的疗效,可患者因嫌麻烦、不合口味等而不接受中药治疗,这就成了影响中医临床覆盖最显著的问题,所以不能主要靠汤剂来以不变应万变,而必须开发完善多种新剂型,如片剂、糖丸、胶囊、气雾剂、口服液、注射液等等,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医临床发展。当然,中药药理研究也必然会促进中药剂型改革。

(7)中医急症研究 当前急诊方面虽说是西医的一统天下,但我们可以在学习西医的基础上,渗透中医的急症救疗措施,使急救领域产生质的飞跃;甚至可完全单用中药、针灸等救疗各种危急重症,如对中暑、中风、厥证、脑外伤等诸多急症,中医就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医急症研究的突破,将从根本上使中医挺起腰板,开始由被动走向主动。

(8)教材改革 随着中医学术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中医教材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必要对现有教材逐步进行全面改革。

1)编写教材副本:以现代语言、现代研究成果、动向等为主题编写配套的教学副本,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中医学术的全面发展。教材逐渐得到充实、规范化、标准化,就将取代现有教材。

2)开设新课程:根据学科分化和实际需要,可增设新课程或开设选修课,如《中西医汇通学》《中医急症学》等。

3)教材比较:西医教材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如西医教材一般都会写进最新进展和中医治法,而中医教材喜欢溯本求源。

(9)高新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这方面的工作尤为不足,应配合医学继续教育进行普及。

1)中医现代科研成果交流范围狭小,大多是自我陶醉的形式,而只有整体水平上去,才能加快振兴中医的步伐。

2)科技设备推广难,这是由于缺乏现代意识,信息不灵造成的。

3)高效验方的普及应用,这是当今存在的最为显著的问题,在这方面很有必要向西医界学习。西医方面几无什么秘方,一旦有疗效好的药物就能迅速推广应用。而中医界有什么高效药就藏了又藏,秘了又秘,深恐被他人学到,这种反差如此之大,必然妨碍中医之发展。

4)医学信息的对外交流加强世界性的中医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要成为全球性的学科,也不必担心人才流失。

(10)人才问题 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依赖人才,现代中医药发展更需要那些在中医事业上有创造能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挑战意识和新思维的人。如何搞好人才工作,造就一大批振兴中医事业的人才,这是时代的使命。

人才问题,主要包括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等环节。首先是培养人才,这项工作从六七十年代开始抓得比较深入,基本上应急了实际问题,现应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其次是选拔人才,使有真才实学者能够脱颖而出。说到使用人才,应创造条件使人才的才能得到发挥,若无用武之地还谈得上什么尊重人才。当前议论较多的人才断层问题,笔者不能苟同,相信没有必要“借贷”人才,所以,当前重心应放在做好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工作。

(11)制定中医法 中医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医急诊的飞跃,必将导致中医法的制定,或者不必法定,而全球必需通行。

(12)西医的战略重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顾方舟教授认为我国西医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及计划生育的研究,以完善现有节育措施,把优生优育研究放在首要位置。

2)传染病的研究和控制,把发病率降低到发达国家水平。

3)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病、免疫病的研究。

4)卫生学的研究,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营养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

5)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的研究。

6)高新科技——生物科技、生物医学工程、新型药物等的研究。

7)医学基础理论和前沿学科,如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学、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神经科学、基础药理学等的研究。

8)对国外研究,在追踪中学习、吸收、创新,某些领域应该做超前的探索性研究。

总之,以上是对一些关键问题做些探讨,仅属个人浅见,也肯定是偏狭的。当然,要制定出正确的策略规划,就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审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纵横古今,寥廓星辰,历史行进到今天,凝聚着东方智慧的中医学已从现代科学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中发现了力量的源泉,看到了自身现代化的希望。中医事业的前途是光明的,前景是壮观的,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的那样:“说透了,医学发展的途径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于其他什么途径。”“中医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革命,而医学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革命。”并且许多专家都预测:21世纪将是中医时代。

面对医学革命的浪潮,希望同志们不单是拭目以待,而要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事业中去,为人类医学健康事业努力拼搏,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O2vunB7/CT7/mJzyMTe0+xHKTjGlAdtwssEEKhZLYyZGPZrdd/50N3hHhdyJb5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