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重视经络辨证

一、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辨证归经

吕明庄特别注重辨证归经,认为中医治病要始终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原则,但中医一般偏重于辨证论治,而针灸更重于辨证归经,要辨病与辨经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才能达到针灸治病有效的结果。在临证时,对某些内脏疾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运用脏腑辨证和疾病在经络上的某些证候的反应,先明辨病在何脏何经,然后按照脏腑经络和腧穴的相互关系,采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或邻近取穴等方法相互结合使用,制定处方。所以无论何种配穴方法(原络配穴、俞募配穴、子午流注配穴、灵龟八法配穴等),都必须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在补泻手法中,也必须结合经脉的顺逆来考虑施术的方法,如治胃病常取胃经合穴足三里,配胃的募穴中脘来治疗。而对于一些运动系统的疾病,则重在辨经施治,常用经穴循经按诊法及寻找阳性反应点来明确病在何经,用该经的腧穴来进行治疗,如腰痛,病在督脉之腰痛用水沟、后溪,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之腰痛用委中、昆仑,病在足少阴肾经之腰痛用太溪、大钟,病在足少阳胆经之腰痛用阳陵泉、悬钟等。其他,如治阳明之额痛用头维,治少阳之偏头痛用风池,治厥阴之头痛用太冲,治后项痛用百会、大椎等。

无论是辨证归经,还是辨病归经,在针灸临床时都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施治时,能根据证或病辨明病在何经,往往收效满意。针灸治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辨证施治,它不是单纯的局部治疗,而是配合了远近取穴、上下配穴等治疗原则的方法,临床要加以重视和应用。

二、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上的应用

1.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上的应用 《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就中医的切脉诊断来说,也是以经络学说为纲领的,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中的全身通体上下诊脉法,就是以十二经脉分布所在的部位,分别进行切脉,完全是以经络学说为纲领的。《难经》虽独取寸口,但曰:“十二经脉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在切脉诊断法中,不论三部九候诊、人迎气口诊、独取寸口诊,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2.经络学说在针灸诊断上的应用——经络穴位诊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先有正确的诊断。在针灸临床上常用经络穴位诊断法,应用按压、寻捏等方法寻找一些异常变化,如压痛、皮疹和皮下结节等,作为辨证和取穴的依据之一。《灵枢·官能》曰:“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经络穴位诊断法则是从体表的检查来探索与经络的联系。

(1)检查方法 用拇指指腹沿经络路线轻轻滑动,或用拇示指轻轻撮捏,以探索浅层的异常反应。稍重可用按压揉动的方法,以探索较深层的异常反应。检查时用力要均匀,并注意左右对比。一般以检查背腰部为主,然后检查胸腹及四肢部,如俞、募、郄、合等穴。

(2)异常反应 根据不同的现象推断有关脏腑的虚证和实证等。如局部有疼痛或酸胀等感觉,总称为“压痛点”;皮下触及的结节或条索状物,或称之为“阳性反应物”;其他还有局部肌肤颜色、温度的变化以及呈隆起、硬结或凹陷、松弛等。

(3)临床应用 临床上可以结合背俞和募穴进行按诊。如背部按压,以拇指紧贴于患者的脊椎棘突之右侧或左侧,施以适当压力,从下向上。一般先由胸 12 向胸 1 推压,再由骶椎向腰椎推压。检查脊椎后,可推压两侧的髂骨和肩胛骨部。

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它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为基础,以两极对应取穴为准则,以针刺补泻为手段的一种辨证施治、循经取穴的宝贵经验。《灵枢·卫气》曰:“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幽赋》曰:“更穷三根四结,依标本而刺无不愈。”后世医家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和提高,将该理论发展成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标病取本,本病取标;根结腧穴配合应用以及五腧穴补母泻子等多种配穴方法,使临床应用更加广泛。《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这说明了人体的腧穴既可以治疗其所分布部位的疾病,又可以治疗经气所流布的远隔部位的疾患。此即通常所说的近部取穴法与远道取穴法的根据。这对指导针灸临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相应的配穴方法如下。

1.标本、根结的配合应用 所谓标本、根结相结合的取穴法,即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的取穴法,也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配穴方法。如耳鸣、耳聋近取听会、翳风,远取中渚、侠溪诸穴;咽喉疼痛者,近取天突、扶突,远取少商、合谷、照海等。鼻塞、鼻衄者,取迎香、上星、合谷、内庭诸穴。胃脘痛者,取中脘、梁门、足三里、公孙。下腹部痛者,取气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胁肋痛者,取期门、章门、支沟、阳陵泉。腰背痛者,取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等穴治之。《灵枢》中以四肢为本,以躯干为标,突出地说明了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对治疗远隔部位疾患的重要作用。四肢“本”的范围不限于五输穴,凡是肘膝以下的腧穴,如络穴、郄穴、六腑下合穴,以及八脉在四肢的对应穴等均可概括于“本”的范围内,故四肢上的腧穴应用极其广泛。如:治疗心胸腹部疾患,“胸满腹痛刺内关”(《标幽赋》)。治疗脾胃心脏疾患,“脾心痛极寻公孙”(《胜玉歌》)。此外,如众所周知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等均说明了四肢穴位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是标本根结理论具体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十二经脉与气街的配合应用 《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三阳经均循行至头部,故手足三阳经根、本部的腧穴与头气街有关腧穴相配合,均能治疗结、标部的头面、五官疾患。如阳明头痛(前头痛)者,可取合谷、解溪配头维治疗。太阳头痛(后头痛)者,可取后溪、昆仑配天柱、玉枕。厥阴头痛(头顶痛)者,可取太冲、行间配百会等。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走到手部,所以手三阴经根、本部的腧穴与胸气街有关腧穴相配合,能治疗其结、标部的胸部病、内脏病。如咳嗽、唾血可取鱼际、孔最、尺泽配肺俞、中府。心悸、失眠等可取神门、通里配心俞、厥阴俞。足三阴经均从足部循行至腹部,所以足三阴经根、本部的腧穴与腹气街有关穴位相配合,均能治疗结、标部的腹部病(肝、脾、肾)、前阴病。如脾虚泄泻、消化不良等疾,可取太白、公孙、三阴交配章门、脾俞。月经不调、痛经等症,可取三阴交、公孙、地机配气海、阴交、肝俞、脾俞、肾俞等。根据“气在头者,止之于脑”,以及内脏之气汇集于胸膺腹背的原理,提示针灸取穴可以按头、面、耳、眼部疾患取头部腧穴,各内脏器官疾患可取胸膺腹背部的有关腧穴,在临床上还体现了背俞穴、募穴的具体应用。

3.十二经起止穴对应配穴 十二经起止穴对应配穴法又称“两极对应配穴法”,可以治疗十二经的是动病、所生病。如少商配中府,主治咳嗽胸痛、咽喉肿痛。迎香配商阳,主治齿痛、颈肿、鼻塞、鼻衄;承泣配厉兑,主治目痛流泪、腹胀梦纭;大包配隐白,主治崩漏、癫狂、胸胁疼痛……大敦配期门,主治病气癫痫,胸胁疼痛等。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有很大发展,如:在“头气有街”的启示下,发展了耳针,通过耳郭上的穴位可以对全身很多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耳针麻醉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还发展了鼻针、眼针、面针、头针、手针,这均体现了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取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重视经络辨证,潜心耳穴疗法的研究

(一)耳穴疗法机制研究

耳穴总的功能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平阴阳,其治病作用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的。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四通八达,联系内外,沟通表里,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庞大联络系统。人体发生病变,相应部分的经络就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壅塞不通,致使脏腑之间的精气不能交通、相互资助,脏腑的精气不能外达滋养有关组织器官,同时,病气还可通过经络内传外达,将病变反映到体表的相关部位上来。

耳郭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有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一条同名的经脉,连心包经在内,共有12条脏腑经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这是说经络血气上达于耳,是耳司听觉功能的物质基础。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地上达于耳,如:三焦经、胆经、小肠经直接循行进入耳中,胃经、膀胱经循行分布于耳的周围,大肠经通过经别也与耳相连,心经、心包经、肺经、肾经、肝经、脾经虽不直接入耳,却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通。其次,耳与奇经八脉也有一定的联系,如:阳跷脉统帅左右侧的阳经脉,并循行“下耳后”,阳维脉像罗网一样联络全身的阳经,也“循头入耳”。由于奇经八脉错综行于十二经脉之间,阳跷、阳维脉还分别统帅和维系全身的阳经脉,更加强了耳与十二经脉的联系。由此可见,耳是人体经络经过、终止、会合的场所。在现代经络实质研究和针灸临床中,发现针刺耳穴可诱发循十二经脉的感传,而针刺十二经脉,感传亦可以远达于耳,进一步证明了耳与经络的密切联系。

耳与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精气都通过经络上注于耳,故耳才能闻声响,若它们发生病变,精气不足或精气闭塞不能上荣,则发生耳的听觉功能障碍,同时,耳也反映了脏腑的功能。

由于耳与经络、脏腑有如此密切的联系,于是,人体任何一处发生病变,都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郭的有关区域(穴、区)上。那么,通过对这些有关的耳郭穴区进行适当的刺激,使通往病灶的经络之气血畅通,以推动、驱散病灶中郁滞的气血和病气,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达到预防和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耳穴的诊治方法

耳穴的诊治方法包括耳郭诊断法和耳穴治疗法。耳穴诊治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某些疾病的变化和耳郭的内在联系,如秦汉时期的《内经》、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都对耳郭与健康的关系做过具体的分析。清代汪宏在《望诊遵经》中“望耳诊法提纲”对耳郭诊治做了较系统的论述。《内经》中也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等记载。

1.耳郭诊断法 是一种综合的诊断法。包括视诊法、触诊法和探测法。

(1)视诊法 又称耳郭望诊,是用肉眼观察耳郭和耳穴的变化,根据耳穴的形、色等阳性反应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古代医学书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卫气失常》曰:“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灵枢·论疾诊尺》曰:“耳间青筋起者,掣痛。”

耳穴阳性反应的类型与性质:①变色:指耳穴的颜色不同于周围耳郭的肤色。常见的变色有鲜红、暗红、苍白、晦暗,表现为点状或片状改变。一般而言,急性热症、炎症、扭伤等实证、热证、急证,其相应耳穴上多呈现鲜红色点状或片状改变;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等热壅瘀阻的病证,其相应耳穴多呈暗红色;慢性虚损性疾病的相应耳穴多呈苍白样改变;恶性肿瘤患者除在耳穴肿瘤Ⅰ、Ⅱ区有晦暗变化外,在内脏器官的相应耳穴上也表现为晦暗。②变形:患病脏腑的相应耳穴发生形状的改变。常见的变形有隆起、凹陷两种,表现为结节状隆起、点状或圆形状凹陷、条索状隆起等。一般来说,在相应的耳穴表现为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可见于增生性疾病、包块、肿瘤、手术瘢痕等,在相应耳穴表现为凹陷,可见于慢性虚损性疾病。③丘疹:常见的有水疱样丘疹、白色丘疹、丘疹样红晕。丘疹一般见于妇科疾病、肠道疾病、泌尿系疾病。湿邪阻遏气机者多表现为水疱样丘疹;风热、湿热者多表现为丘疹样红晕;虚证、寒证多表现为白色丘疹。④血管充盈:指耳穴部位的血管过于充盈或扩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血管瘤等。⑤脱屑:多为白色糠皮样皮屑,不易擦去,脱屑多见于各种皮肤病、便秘等。

耳穴阳性反应的规律:①耳穴的阳性反应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类似。②耳穴阳性反应的位置与患病脏腑的位置相一致。③耳穴阳性反应可随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而变化。

耳穴望诊诊断法是以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为基础,以生理学、病理形态学及临床病因学、临床症状学等进行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新型方法,融合了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的特点。

(2)触诊法 包括指摸法、探触穴位法、压痛法、压痕法。用手指、针柄、探针等工具,均匀点压耳区各部位,寻找疼痛敏感点,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3)探测法 该法是采用耳穴探测仪等在耳郭各区探测良导点,以诊治某些疾病的方法。

耳穴诊断法操作简便、方便实用,而且具有无痛苦、无损伤、无不良反应、诊断适应证范围广等特点,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

2.耳穴治疗法 包括针刺法、埋针法、压丸法、割治及放血法。

(1)选穴处方原则 ①按病变相应部位选穴:如眼病取眼、目1、目2。②按脏腑表里络属关系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大肠穴。③按现代医学选穴: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肝穴。④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取耳迷根、肝、肾穴等。

(2)操作方法 ①针刺法:用0.5寸长的毫针,快速进针,刺约2 mm深,以不穿透耳郭为度,捻转数次后出针,或留针30分钟,间隔5~10分钟捻针一次。吕明庄常用此法治疗顽固性失眠、反复发作的荨麻疹、顽固性便秘等,收效较好。②埋针法:将揿针式或麦粒式耳针埋于穴位上,埋针时间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为1~5天,最长不超过1周,留针期间应嘱患者每日按压数次,以增强针感。此法较压丸法疼痛,患者多不愿接受,且有感染之虑,故临床不常用。吕明庄用于耳穴疗法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中。③压丸法: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菜籽等压迫在所选耳穴上,用胶布固定,留置3~5天,留置期间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按压至耳郭感发热或有烧灼感为止。吕明庄常用此法治疗失眠、便秘、消化不良、胆囊炎、痛经、经前期综合征、减肥等症。④割治及放血法:选定穴位常规消毒,用消毒手术刀片刺破选用穴位的皮肤,切口1~2 mm长,深至软骨膜为度。吕明庄曾用于治疗青少年痤疮、孕育后妇女皮肤斑的治疗。此法不宜在夏季气候炎热时使用。⑤穴位注射:选定穴位和药物,常规消毒,进针后将药物注入穴位,每穴0.2~0.5 mL。此法可增强刺激,多用于顽固之疾。 NdhE4KAFhbQ6y9+UC7a4dK17b41mvOHPmnSfDNCxWE80ZC22cABfj1CtJpNArx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