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伤寒论》第7条

《伤寒论》研究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谜题未解。能够突破古今伤寒学家治学方法的局限,而独出心裁且不被当今重视的伤寒学家,比如《四川中医》编辑部邬宏嘉医师,哲思频出,令人耳目一新。下面转引他的短信,看我可曾虚说。

“王老师,有个问题向你请教。《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发于阳的反而比发于阴的好得慢的问题。很多医家也认为发于阳是发于三阳,发于阴是发于三阴,但是三阳也有不发热的时候,三阴也有发热的时候。所以有所不通。

我在读书的时候想到是否可以用热化(实)、寒化(虚)来考虑。发于阳就是邪气从阳化热,热则伤津、伤阴且伤气。发于阴就是从阴化寒,寒则伤阳。中医学有个观点,阳易复而阴难生,是以发于阳反而比发于阴好得慢。

这点从《伤寒论》的条文排序也许可以看出点端倪,就是太阳篇起于桂枝汤治寒,终于炙甘草汤养阴益气;整部伤寒398条起于辛温治寒,终于竹叶石膏汤清热养阴益气。不知道我的想法有没有可能,请王老师指教。”

其后,邬医师自己总结了《伤寒论》三步读法,第一步通读原文,大概了解;第二步遍读注家;第三步结合临床及医理批注家的漏洞,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治学方法很重要。 oCtVX4eVyhK9CqnKDM4LESVghNl6eMDAhOdgDpSKiq6XEoAM/VcPEWTl6W5Xxl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