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是我国上古时期对名医的尊称,形容医生就像喜鹊一样翩翩飞来,带给人们吉祥安康。对应如西方誉称医护人员为天上派来的使者——白衣天使,并非专指某一个人。自从战国时期秦越人以医生的身份誉满天下以后,扁鹊就专指秦越人了。
扁鹊名传中外,声震古今,不仅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浓墨重彩使他成为第一个正史有传的医家,更在于他跌宕起伏、充满异数的人生经历。让我们以当代的眼光进入公元前四世纪吧。
2400年前,文化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名医大家寥若晨星。医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守口如瓶,非亲不传。一则当时的医疗技术还不成熟可靠,难于推广,只能找非常聪明、悟性很高的人才能避免误伤人命的风险;再者这样一个垄断性、投入产出比很高的行业的继承人只能是嫡系儿孙,肥水不流外人田呗。
扁鹊20来岁时在一个招待所当所长,旅客中有一个叫长桑君,经常过往,扁鹊对他高眼看待,奉为上宾,招待不错,私交甚好。长桑君经过10余年的长期考察,认定扁鹊聪慧过人,胆大心细,是个可造之才,乃决定把绝密的医书医术传授给他。
《史记》上说长桑君让扁鹊以“上池之水”冲服了他从怀中取出的药,一月后就有了透视功能,用这种方法看病,“尽见五脏六腑的症结”。情理上应该是经过一番神秘程序,扁鹊得到了这部宝书和要领传授,乃成为专业医生,而且旗开得胜。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即使这本书的内容再金贵,读之使人恍然大悟,也不会是人人一看就会,而是扁鹊私下留心多年,耳濡目染,积累了一些医学知识,又遇长桑君面授机宜,终得要领的结果。正应了“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名言。而“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要反过来看,不苦读十年书,高人说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也无用。
扁鹊学识渊博,医术高明,走南闯北,随俗为变,治病救人,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无所不通,还开创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尤以望诊和切诊为最。扁鹊见桓公,通过望诊已经知道其疾病浅在肌肤,不治会深入。善意告之,桓公不仅不信,还不高兴。其后几次分别提醒病已渐次到血脉、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不以为然。扁鹊等最后一见面就赶快避开了。因为病在肌肤,可用熨药,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在肠胃,可用药酒,但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了。后来果然被他不幸言中。说明他的望诊技术相当高超,也提示看病就要看人,这无疑成为中医的传统优势。
赵国权柄赵简子病,昏迷五日,举国慌乱。扁鹊诊脉后,说:脉象好着呐,没事,你们大惊小怪什么呀,不用三天就会自然清醒。后来果如其言。初露锋芒,但展现得还不够全面,仅显露了脉诊技术。机会来了,当扁鹊率众弟子来到虢国时,太子暴死,举国肃哀,扁鹊深知当时医疗水平普遍低下,有些休克患者常被诊断死亡,所以大胆上前,要求施治。
但恰好警卫班长是个业余中医爱好者,从门缝中看人,说:若果有上古名医换心换脑的本事或许还有救,你,说这话是逗小儿玩吧!扁鹊一听,仰天长叹。无知小人,你懂个甚?乃摆开架势,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太子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还说不信的话,你可听到太子耳鸣,看到太子鼻翼轻微煽动,摸一下太子,大腿根部还温热着呢。
警卫班长一听,顿时目瞪口呆,大惊失色,今天遇到高人了,太子说不定有救了,马上入报国君。国君即迎入内,扁鹊通过望闻问切,诊断为“尸厥”(休克),马上让弟子分别针灸、热熨、喂药,结果太子坐起来了。再服药调理20天而痊愈。扁鹊从此声名鹊起,大家以为他能把死人救活。扁鹊则如实回答,我只是把尚有一线生机的人治好,真正死了,谁也无可奈何。非常坦诚,尽显大医本色。
壮志满怀的扁鹊,千里迢迢来到咸阳,竟被嫉贤妒能的秦太医令李醯杀害,酿成千古遗恨。每念及此,无不扼腕长叹,思之再三。究其原因,其一,扁鹊名闻天下,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即使在虢国也都可以施展才干,为民行医。为何千里迢迢,从齐到秦国呢?因为受到当时文人学士四处游说的社会风气影响,在所难免,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寻求大显身手之处。
秦国僻处西戎,虽是一个后起大国,但有招贤纳士、收罗人才的优良传统。穆公掌权时,任用外来人才百里奚为相,奋起强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修穆公之业,下令求贤,谓:“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于是商鞅应令从魏来,实行变法,使秦“乡邑大治”,国富兵强,称雄诸侯,成为战国霸主。
正是由于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有利地位,尤其是形成了尊重知识、赏识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而且整个国家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才吸引了诸如丕豹、由余、张仪、扁鹊等大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及医学家,入秦献力,施展宏图。
其二,李醯为什么要杀死扁鹊呢?嫉贤妒能是内因,而外因是秦国已经形成了人才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扁鹊医术高超,名气太大,他来到秦国必然要影响李醯的太医令地位,李醯故而激起了杀人之心。
其三,秦国法度严明,李醯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行凶杀人,且事后竟能安然无恙呢?《战国策·卷三》有云:“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扁鹊初到秦国,立足未稳,请求做为秦武王切除面部肿瘤一类肿块的手术,却遭武王左右之人对手术效果、预后及后遗症的怀疑和担心。本来,扁鹊也可以像当初劝说桓公一样再三提醒,即使像斥责虢国中庶子(警卫班长)“以管窥天,以郄视文”那样批评左右之人也不为过,然后再表示不会有后遗症,或者说,即使有后遗症也要分清主次,就是出现一些“耳不聪、目不明”的后遗症,也比影响生命要轻吧。自然能得到武王之信任。
可这时的扁鹊,由于社会声望的提高,自我认知的强化,已很不耐烦再详细陈述自己的本领,心想,你这样看不起我的技术,爱看就看,不看拉倒。尤其是他从这事上看出秦武王也并非像传闻中那样任人唯贤,反有偏听偏信之弊端,进而推断在秦国已难谋大事,因此掷刀在地,拂袖而去。
李醯正好趁此机会,有恃无恐,在他从咸阳向东到临潼南陈村旁之戏河时派人将其杀害。在这种情况下,秦武王即使已有耳闻,也就装聋作哑,爱管不管了。
(本文发表在《医学争鸣》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