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哮喘

1.生脉饮加减治疗哮喘缓解期

组成:麦冬15g,五味子10g,党参20g。

体会: 党参可以换成太子参,或人参,或西洋参,本人体会西洋参较好。痰多加二陈汤,咽干少痰加沙参、青果,热甚加黄芩、金银花、薄荷。

连续服用3~6个月,可治愈60%以上的哮喘,老少皆宜!

生脉饮药简力宏效好,实为疗肺疾良方。本人以此方治愈哮喘十余例,年龄小者5岁,大者70余岁!

(中医系七七级四班 郭绍伟)

2.加味平喘验方

组成:炙麻黄5g,杏仁10g,穿山龙15~30g,地龙12g,全蝎3g(冲),椒目5g,川芎10g。

来源: 中医泰斗董建华“平喘验方”加味。

功用: 疏风宣肺,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邪气痰浊壅遏肺气,宣降失司而致的咳嗽咯痰、喉中哮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甚则不能平卧等。适用于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或稳定期咳、痰、喘症状明显者,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患者见上症者。

体会: 本方由名中医董建华“平喘验方”加穿山龙、椒目而成,为治疗喘证减轻症状的基本方,临床应用20余年效果明显。方中穿山龙、地龙、全蝎、椒目、川芎是平喘的经验用药,前贤及民间均有记载。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穿山龙、地龙、全蝎、椒目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咳”“痰”“喘”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临床实践中虚喘慎用麻黄,阴虚火旺者不用椒目,余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酌加辨证药物。若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舌苔白腻者加炒苏子、冬瓜仁、葶苈子,或合三子养亲汤;痰热内盛、咳吐黄痰者合苇茎汤或加葶苈子、黄芩、鱼腥草、炒栀子等;痰黏难出者加海浮石、海蛤壳;热盛身热者加生石膏;寒饮伏肺、痰液清稀者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以温化寒饮;燥热伤肺、舌红少苔者加沙参、麦冬;肺脾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气阴两虚者加生脉饮;脾肾阳虚者加淫羊藿、制附子、肉桂、紫河车等。

(中医系七七级五班 袁效涵)

3.黄芩五子汤治疗咳嗽喘满

组成:黄芩30g,炒莱菔子30g,桃仁12g,杏仁12g,苏子12g,车前子30g(包煎),陈皮30g,半夏20g,茯苓30g,枳壳12g,桔梗12g,前胡12g,甘草6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 咳嗽、肺胀属痰热壅肺者。

体会: 此为本人经验方。根据肺的生理特点和浊气理论,在杏苏散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用治急慢性气管炎、慢阻肺等咳嗽喘满属痰热壅肺者,临床加减,得心应手。

(中医系七七级三班 黄建庄)

4.黄芪细辛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组成:黄芪15g,细辛3g,炙紫菀10g,炙百部10g,生甘草10g,蝉蜕10g,清半夏10g,茯苓20g,陈皮10g,五味子15g,干姜10g,鱼腥草30g,麻黄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体会: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根据咳嗽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常规抗感冒抗感染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最大呼气流量昼夜变异率>20%等检查,是诊断该病的关键方法。目前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气道高敏性、神经调节、炎症、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中没有与之完全相对应之病名,散记于咳嗽、风咳、痉咳、干咳、哮证、喘证、百日咳、虚劳等病证中。究其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可致病。久则耗伤正气,五脏六腑虚损,也为重要致病因素。然外感六淫之中,“风为百病之长”“风盛则痒”“风盛则挛急”。在古医籍中关于咳嗽症状的描述,本病症状与风邪致病也最为合拍。本病病程久,一般应在8周以上。久则耗伤正气。久病必虚。故气虚也为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气虚风盛是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由此创立了黄芪细辛汤治疗气虚风盛型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若因感冒、冷空气、粉尘、油烟等引起,有刺激性干咳症状,而时间较短,发病初期,用本方去黄芪,也有较好疗效。

(中医系七七级三班 谢谋华)

5.理中四神丸

组成:党参10~15g,炒白术10~15g,炮姜6~10g,补骨脂10~15g,五味子6~9g,制吴茱萸6~9g,煨肉豆蔻6~9g,黄连6~9g。

主治: 适用于临床各科常见病出现的脾肾不足,痰湿壅滞肺脾证。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被痰湿阻滞容易形成各种疑难杂症。本方通过调节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温经散寒,祛痰从肠道外出,是不可多得的治疗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好方子。

辨证要点: 凡右寸关脉同时出现弦滑紧涩,尺脉沉弱者,皆可考虑使用;凡舌红少苔,干咳少痰,肝火旺者不要服用。

加减运用:

(1)本方属于温燥之剂,痰郁化热或兼有阴虚者,要加上沙参增液汤(北沙参、生地黄、玄参、麦冬)。为了加强祛痰的效果可以配合三子养亲汤。

(2)久咳不愈,咳喘性支气管炎等,症状见咳嗽痰喘,舌淡胖或嫩红,舌苔白或灰暗或微黄,厚或腻者,可以随症加减三子养亲汤和止嗽散。

(3)腰痛、腰椎间盘疾患等,症见腰痛、腰沉、胸腹胀、便秘、舌淡胖或嫩红,舌苔厚者,可加续断、杜仲、狗脊、桑寄生等。

(4)胃脘痛、各种胃炎、胃肠炎等,随症状不同加减药物,如苍术、香附、砂仁、木香、厚朴等。

(5)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凡是具有肺脾痰湿凝滞征象者,均可随症加减药物,如桂枝茯苓丸、郁金、香附、半夏等。

(6)口腔溃疡、唇炎、白塞病等具有痰湿郁闭肺脾经脉者,也可以随症加减药物,如赵炳南先生的四藤煎:熟地黄30g,蒸山萸肉15g,山药15g,泽泻12g,鸡血藤15g,首乌藤15g,钩藤12g,天仙藤12g。

(7)风疹、湿疹、痤疮等属于痰湿蕴积肺脾的与消风散放一起加减应用。

(8)治疗失眠病时,见左寸脉弦,或细或涩者,加栝楼薤白桂枝汤;见左关脉相对洪大有力者加清胃散。

体会: 本方最初为久咳不愈所设,后来逐渐延伸到治疗各种常见病的脾肾不足、痰湿郁滞肺脾、上实下虚证,效果甚佳。然而该方只是临证遣方用药的一员虎将,中病即止。长期服用,部分患者容易出现心律不齐的症状,用桔梗甘草汤即可迅速缓解,不会留后患。

(中医系七七级一班 庄建西)

6.青龙益肺汤治疗咳喘病

组成:桂枝9~12g,白芍9~12g,炙麻黄9~12g,黑姜炭9~12g,细辛6~9g,半夏9~12g,五味子9~12g,茯苓15~30g,白术12~15g,杏仁9~15g,炙远志9~15g,地龙9~12g。

方解: 方中桂枝、炙麻黄解表散寒(用炙麻黄解表作用减弱,而重在止咳平喘);细辛、黑姜炭辛散水饮,黑姜炭辛散作用减弱,重在温肺化饮止咳;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脾为生痰之源”,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用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化痰,既杜其生痰之源,又助生化而益肺气;杏仁肃肺止咳平喘;五味子收敛心肺之气以止咳,且防肺气之耗散;经云“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用茯苓健脾化痰而安心神,炙远志能祛除心经之痰而养心安神,二者合用健脾化痰、养心安神而治心咳;地龙解痉,止咳平喘;白芍味酸益肝养阴,防桂枝、麻黄辛散太过。共成温肺散寒、健脾益气、止咳平喘之方。

加减: 痰多者选加橘皮12~15g,苏子12~18g,炒莱菔子20~30g,白芥子9~15g;痰黏稠不易咯出者加海浮石20~30g;中满者减白术,加枳实12~15g;咳喘甚者加白果20~30g;咳喘甚且畏寒或伴腰痛者,除加用白果外,再加附片9~15g(先煎);乏力懒动气短者加党参12~18g,或用红参10g,亦可再用黄芪15~20g;心悸浮肿者重用茯苓至30~45g,并加生姜15g,炙甘草15g,菖蒲9~12g;经常感冒者加防风9g,黄芪15~30g。

体会: 张仲景小青龙汤乃散寒解表、化饮平喘之剂。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恶寒发热、不渴、无汗、浮肿、身体疼痛、胸痞、干呕、咳喘、脉浮等症。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有外感风寒或大多无明显外感证而经年咳嗽、痰喘、气不接续、心悸,或伴有浮肿等的患者,经检查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或伴慢性心功能不全,经服抗感染西药及氨茶碱、强心苷、利尿药或输液等效果不佳。于是将小青龙汤之药味加减变通为温肺散寒、健脾化饮之方,因名之为“青龙益肺汤”(简称“咳喘方”),用之于临床,曾治疗两万余例咳喘患者,疗效颇佳。

(中医系七七级一班 郭德玉)

7.肺纤维化早期的调治

组成:生地黄30g,蒸萸肉15g,麸山药15g,牡丹皮12g,泽泻10g,桂枝10g,附片10g,牛膝12g,补骨脂15g,蒸五味子8g,制吴茱萸6g,煨肉豆蔻5g,党参15g,白术15g,炮姜9g,黄连6g,全瓜蒌15g,薤白10g,当归15g,升麻6g,桑寄生15g,白芍15g,首乌藤15g,甘草10g。

用法: 7剂,水煎服,日1剂。

体会: 2019年5月7日上午,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在朋友的推荐和陪同下来看中医。主诉很简单:夜里2点多睡醒后不能再入睡,梦多。

患者看上去比较健康,二便正常,饮食正常,无不良癖好,无“三高”(血压、血糖、血脂)。问题出现在舌诊和脉诊:舌淡红,苔薄白,基本正常,舌体不对称,右侧有一些胖肿,疑是肺部不太好;左右六部脉象都不正常:右脉三部滑紧无力;左脉寸尺弦细涩,关脉弦滑最为有力。

依据脉象判断:右脉关寸滑紧属肺脾痰阻,可用理中四神丸;尺部滑紧为肾阳不足,可用八味地黄丸;左寸弦细涩属于胸痹证,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左关跳动最明显是有胃热,可用清胃散;左尺弦细涩,怀疑有风湿性疾病,看是否需要加用抗风湿药物。

这四五个药方在电脑上打了出来之后我就犯了难,难道就一个简单的早醒就要开这么大的一个方子吗?不行!还需要继续问诊进行验证和调整。接下去该问什么呢?随便聊吧!问以前从事什么工作,现在怎么生活,回答说:“原来公职人员坐办公室的,现在退休了和几个老伙计随便玩玩,有时到社区帮帮忙!”看来生活还是蛮健康的。我又问:“你最近体检了没有?”患者这时才从包里翻出来一张CT报告单说:“体检说我有肺气肿,可是没有一点点症状啊!”我看到报告单上写着肺气肿、纤维化的字样。一下子就全明白了!异样的舌脉症状包括早醒就是一个肺纤维化的早期呀!再回过头看看电脑上开出来的大方子,这不是很对症了吗?看来舌脉表现出来的病理征象没有欺骗我!是不是还要加上射干麻黄汤呢?既然还没有咳嗽闷气的症状就不要加了!加上白芍、桑寄生和首乌藤就行了吧?看服药后的情况变化再酌情加藤类中药吧。

我对患者讲:“你这是肺纤维化早期,目前虽然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不可轻视,要注意用中药调理,阻止这个病继续进展。”就用这个大方子临证加减治疗一段时间,会有不错的结果。

并不是所有人的脉象都能这样清晰、精准地表达病情。一般是体质好的,疾病单纯的患者才会这样,而体弱多病者往往就不容易下诊断了。所以学习脉诊,认识典型的脉象往往都是在病情单纯的患者身上初步认识和学习到的。

依据舌脉辨证来遣方用药是传统中医的一项基本功。先进行望诊、脉诊、舌诊就大致上把方药确定下来,然后再用问诊来进行验证和调整是传统中医比较常用的接诊程序和模式。我比较重视脉诊,有一个小故事:在我刚刚毕业的时候,一位耿姓护士咳嗽,去新乡市中医院找张瑞甫老中医看病。回来后拿着一张处方询问道:“我找张先生看病,他把完脉开了一个方子就让我走了,他什么也不问,我一句话也没有说。你看看这个方子行不行啊?”我看了看药方,还真是一个不错的治疗时疫咳嗽的方子。虽然我当时不以为然,随后的临证实践中还是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比较看重脉诊。

(中医系七七级一班 庄建西) dkCp9riWD74eCInE9bck2kh4z0feOqd1W/quanGPo9bcydatZRn3zUb/ecGlRN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