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是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异物梗阻不适感、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病程可长可短,亦可反复发作。《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西医学的急慢性咽炎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现等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由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相当于急性咽炎;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所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相当于慢性咽炎。樊老认为应结合现代检查手段如喉镜延伸中医望诊的范围,并与乳蛾、梅核气、喉痈等疾病相鉴别。检查可见咽黏膜肥厚增生,咽后壁颗粒状突起,或见咽黏膜干燥。对于检查有增生、颗粒改变的患者,用猫爪草、僵蚕、皂角刺为活血消结三药对,常合甘草桔梗汤,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中云:“甘草生用,能清上焦之火而调经脉。若不差,与桔梗汤以开提肺气,不使火气壅遏于会厌狭隘之地也。”对于风热喉痹,可酌加胖大海、罗汉果利咽二药,或者合连翘马勃汤;喉痒加地肤子,并加入疏风清热药对荆芥、一枝黄花;对于虚火喉痹,多见肺阴亏虚型,常加沙参、麦冬、石斛、乌梅滋阴利咽四药。
病案1: 刘某,女,26岁,西渡镇人。初诊时间:2020年11月5日。
主诉:干咳气急3天。
症候:干咳,气急,咽痒,流黄涕,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浮脉,喉核稍肿大。
西医诊断:急性咽炎。
中医诊断:风热喉痹。
辨证分型: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利咽消肿。
方药:桑菊饮合甘草桔梗汤加减。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桔梗10g,荆芥10g,一枝黄花10g,蜜枇杷叶10g,猫爪草10g,皂角刺10g,胖大海10g,地肤子10g,橘红5g,紫苏子10g,罗汉果15g,野菊花15g,蝉蜕10g(后下),川贝母2g(冲服),甘草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二诊(2020年11月10日):无气急及流涕,但仍感咽痒,干咳,舌淡红,苔薄黄,脉浮。前方去苏子,继服5剂。电话随访,服3剂后,症状全部消失。
按语: 樊老认为患者因起居不慎,感受风热之邪,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气急;风热壅于咽喉,故咽痒。取桑菊饮之意,选用桑叶、菊花、荆芥、一枝黄花加强疏风清热之功;地肤子、蝉蜕祛风止痒;杏仁、桔梗清肃肺气;川贝母、枇杷叶化痰止咳;猫爪草、皂角刺、胖大海、罗汉果利咽消肿。诸药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利咽消肿之功。
病案2: 杜某,女,41岁,衡阳县人。初诊时间:2021年9月7日。
主诉:咽干,咽痒,异物感1年。
症候:咽干,咽痒,异物感,常有“吭喀”动作,大便结,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行喉镜检查:咽微暗红,喉底处血络扩张,有散在颗粒。
西医诊断:慢性咽喉炎。
中医诊断:虚火喉痹。
辨证分型:肺阴亏虚,风痰滞留。
治法:养阴清肺,祛风化痰。
方药:自拟验方。猫爪草10g,皂角刺10g,僵蚕10g,桔梗10g,南沙参15g,山慈菇10g,土贝母10g,麦冬10g,乌梅10g,桑叶10g,甘草6g,地肤子10g,石斛10g,浙贝母10g,枇杷叶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按语: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临床上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内异物感或干咳少痰为特征,多发生于成年人。慢性咽炎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往往给人们以不易治愈的印象。数据统计表明,慢性咽炎发病率占咽喉部疾病的10%~12%,占耳鼻喉疾病的1%~4%。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学“喉痹”范畴,包括“虚火喉痹”“阳虚喉痹”“帘珠喉痹”等。《重楼玉钥·喉科总论》云:“喉者空虚,主气急,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道也。”咽喉者,肺胃之门户,水谷气息之道,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其沟通内外,同时又是内外之邪易攻击的薄弱之处。本案患者为教师,经常讲课,讲话过多,损伤肺阴,肺阴受伤,津液不足,失于清润肃降之机,虚热内生,上炎于咽喉,复感风热,热邪蒸热成痰,风痰滞留咽喉,故见咽干、咽痒、有异物感。樊老用南沙参、麦冬、乌梅、石斛养阴清肺;猫爪草、皂角刺、山慈菇、土贝母、浙贝母解毒清肺,化痰散结;僵蚕、地肤子祛风清热,化痰散结;桔梗、甘草利咽化痰;枇杷叶化痰止咳;在滋阴基础上加用桑叶、桔梗滋中有疏,疏中有宣。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肺利咽、祛风化痰散结之功。
(邹清 黄胜 张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