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有关小肠的生理特点、病理变化等内容奠定了“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理论基础。《灵枢·营卫生会》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论述了小肠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具有“利小便实大便”功效的方剂,如“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又如“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五苓散具有温阳化气利小便的功效;真武汤具有温肾助阳利小便的功效。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引用《内经》“湿盛则濡泄”的病机理论来解释湿痹“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证候,他认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胜也”。在治疗方面“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以滑寿、徐春甫、楼英等为代表的医家对小肠的藏象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发,极大地丰富了小肠的藏象理论内涵,为“利小便实大便”治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坚实的生理病理基础。张介宾、秦景明、龚居中等人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相关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论的阐明,拓宽了该治法的临床应用范畴。
西医学关于肠道水液代谢与泄泻的病理生理同中医对泄泻的病理生理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并辅以方药反证分析,认为中医“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是通过调节小肠内环境,抑制肠黏膜的分泌,促进肠腔内水液吸收,从而达到止泻作用,并非单纯作用于肾脏利尿来达到实大便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中医“利小便实大便”,与化学利尿剂作用不同,并非单纯通过利尿达到实大便的作用,而可能通过调节渗透压调节点,并调节小肠的内环境,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系统,降低细胞内cAMP浓度,使得隐窝细胞分泌减少,促进钠离子和氯离子吸收的,从而肠腔内水液减少,达到止泻作用。
樊老常选用的“利小便实大便”的药物有车前草、泽泻、泽兰、茯苓,常用于粪质稀溏、泻出如水样为主的各类泄泻,如小儿腹泻、痢疾、伤食泻、放化疗后腹泻等。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辨证,以粪质稀溏、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车前草味甘,性寒,能清热利尿,渗湿止泻,兼可清肝明目,止咳化痰;泽泻性善下行,以利水湿、化痰饮、降火气、除湿热为专长,利水之品淡者为多,泽泻味甘,故能泽能泻,以利水为专长;《本草纲目》云“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之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病症。樊老常选用这几味药,灵活运用于各类泄泻患者。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谷精微较成人更为迫切,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出现积滞与腹泄证,这也就是《育婴家秘》中所言的“脾常不足”。小儿伤食泄常伴有大便腥臭,臭如败卵,大便常有完谷不化之物,也常伴有大便清稀,樊老常用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白术等健脾消食之品,加用泽泻、车前草等分利水湿,既有“利小便实大便”之功,也有防食积化热的功效。
急性胃肠炎多是由于进食含细菌、病毒及毒素的食物,或由于饮食不当,如进食大量刺激性不易消化食物,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大量繁殖导致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其常见病原微生物为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患者常表现为腹泻、腹泻急迫,重者腹泻可达一天十多次以上。樊老对此类患者,常采用“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外寒夹湿的患者,常以藿香正气散配车前草、泽泻、泽兰,以解表祛湿,分利水湿;湿热为盛者,以葛根芩连汤配车前草、泽泻、泽兰,清热利湿;脾虚湿盛者,以参苓白术散加茯苓、车前草健脾利湿。樊老临证各类急性胃肠炎以泄泻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用“利小便实大便”提高疗效,用药特色鲜明。
虚损性疾病多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因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亏损而成。人身禀受于天地,四时四气、情志饮食之变换,皆可影响人之阴阳。虚损性疾病的成因复杂多样,宜当审因论治。《证治汇补》曰:“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临床上很多久病体虚、放化疗后、手术后、产后常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便稀溏等脾胃虚损的症状,尤其是大便稀溏经常出现在虚损性疾病中。樊老对久病体虚的治疗,特别重视脾胃的调理,通过调理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输送精微物质。对慢性虚损性疾病,伴有泄泻者,樊老常用健脾益气,利湿止泻法治疗,常用方药有仙鹤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芍、莲子肉、大枣、炒麦芽、鸡内金、甘草、白扁豆、车前草。方中以党参、白术、大枣、甘草健脾益气;莲子肉、白扁豆健脾渗湿;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运;仙鹤草、山药扶正兼收涩;茯苓、车前草分利水湿。茯苓、车前草体现了“利小便实大便”的思想,茯苓、车前草淡渗、滑利之性,使全方补而不滞,能达到慢性病需要的调补、缓补之效,用药平和而力专效显。
(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