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简介

中药源于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和不断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活动。相传“(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药物、认识药物等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这是本草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是中药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源远流长的本草历程,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成就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

一、《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托名于神农。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全书分为序录(总论)与药物(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部分简要论述了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用药原则等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各论部分载药365种,按有毒无毒和补虚祛邪的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之下重点介绍药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本经》是汉以前药学知识的第一次大总结,代表了秦汉两代的药学成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所载药性理论和药物功用,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首创药物按三品分类法,成为后世药物按功效分类的先驱。

二、《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成书于梁代(约公元500年)。该书以《本经》为基础,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物,加上陶氏自注而成。全书7卷,共载药730种。“序录”部分回顾了本草发展的概况,对《本经》序文逐一加以注释和发挥。“药物部分”采用了“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加注的编写体例。药物分类在传承了《本经》的基础上,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

《本草经集注》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初步构建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以病为纲,分列了80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丰富了临床用药的内容。

三、《新修本草》

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于唐代(公元659年)。全书54卷,由本草、药图和图经三部分组成。载药844种,其中新增药物114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九类。

《新修本草》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该书图文并茂,开创了药学著作编撰的先例。该书颁布后不久,很快流传海内外,成为当时我国和日本等国医学生的必修课本。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宋代(公元1082年)。全书31卷,载药1746种,附有图谱933幅,附方3000余首,图文并茂,方药兼收。该书引用前代医药资料都原文转录,对文献出处都注明来源。

《证类本草》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为后世保存了大量药学史料,在本草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五、《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改绘药图1300余幅,附方11096首。

《本草纲目》集16世纪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其内容广博,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完备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流传甚广,影响中外。2011年,《本草纲目》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与《黄帝内经》同时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对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六、《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该书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凡《本草纲目》疏漏未载,或备而不详者加以补充订正,错误之处给予更正。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本草纲目拾遗》对清中期以前的药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极大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堪称《本草纲目》的续编,对研究明以后本草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章点睛

要点提示

1.掌握中药与中药学的含义。

2.熟悉历代具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问题解答

1.何谓中药及中药学?

答: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的部分天然物及其加工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2.何谓“本草”?

答: “本草”一词出现于西汉晚期,首载于《汉书》。所谓“本草”,历来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中药学的古代称谓,二是本草著作的称谓,三是中药的古代称谓。

3.简述《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答: 《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载药365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所载药性理论和药物功用,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首创药物按三品分类法,成为后世药物按功效分类的先驱。

4.简述《新修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答: 《新修本草》的作者是苏敬等,成书于唐代(公元659年)。全书54卷,由本草、药图和图经三部分组成。载药844种,其中新增药物114种。《新修本草》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成为当时我国和日本等国医学生的必修课本。

5.简述《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答: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改绘药图1300余幅,附方11096首。《本草纲目》集16世纪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其内容广博,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完备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流传甚广,影响中外。2011年,《本草纲目》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与《黄帝内经》同时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6.简述《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拾遗》的主要学术成就。

答: 《本草经集注》初步构建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证类本草》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为后世保存了大量药学史料。《本草纲目拾遗》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新增药物716种,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 hr9TpNnFOCxarN8Kv2D0320EoWJ1bIXr35o6xUiJAyPlr2cHVTUXhsGIyVWbVd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