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智力障碍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Ⅳ),智力障碍人士是在18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70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智力障碍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但智力障碍人士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一般包括以下3种情况:一是因智力发展受到障碍,智力水平较一般人稍低。需要适当教育及训练,使其能独立工作和照顾自己。第二是指吸收知识和技能方面较为缓慢。第三是指18岁以下发生。根据智商程度,智力障碍人士可为:轻度智力障碍:智商介乎50~69;中度智力障碍:智商介乎25~49;严重智力障碍:智商在25以下。

智力障碍的成因:导致智力障碍的成因很多,主要可分为先天及后天因素两大类:①先天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遗传因子结合出现问题,新陈代谢系统出现问题。近亲结婚或高龄产妇较容易产下此类婴儿。②后天因素包括:a.孕母在怀孕期间:受病菌感染(如德国麻疹、糖尿病)、错服药物、跌伤、营养不良、酗酒、吸烟、吸毒或受X线辐射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出生婴儿智力障碍。b.生产期间:早产、难产、婴儿缺氧、病菌感染或体重不足导致儿童脑部发育不良或受损,造成智力障碍。c.婴儿及幼童期间:初生婴儿抽筋、血糖过低、病菌感染(如脑膜炎、黄疸病)、营养不良或意外令脑部受损,会影响智力。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智力障碍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发展的起点迟;生长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按心理现象分类叙述如下。

1.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知特征

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列索茨卡娅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画有儿童熟悉的物体的图片(如苹果、桌子、猫、铅笔等图片)给接受实验的人看,要他们认出图片上的物体。接受实验的人分成3组:成人组、正常儿童组(普通小学一年级来访者)和智力障碍儿童组(辅读学校一年级来访者)。第一次图片呈现时间为22微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72%的物体,正常儿童能正确认出57%。智力障碍儿童不能正确认出任何一个物体。第二次图片呈现时间增加到42微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全部物体,正常儿童能认出95%的物体,而智力障碍儿童只能正确认出55%物体。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知速度几乎比正常儿童慢一半。我们发现有些智力障碍儿童不喜欢看动画片,原因就是动画片活动速度太快,呈现时间太短,智力障碍儿童感知速度跟不上。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范围窄、容量小。如用速示器以10秒时距呈现无意义的音节或符号,正常儿童可正确感知7个,智力障碍儿童只能感知3~4个。通过窗户看城市风景,正常儿童一眼望去,可同时“捕捉”到许多物体,而智力障碍儿童可看到的物体比正常儿童要少。

2.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特征

在他们做某件事时,往往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一段时间,他们常常东张西望,或离开座位,或和他人讲话、打骂嬉闹,以致影响学习成效。他们也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吸引而分心,如窗外的风吹草动、鸟叫虫鸣;室内的电扇声、开抽屉声,甚至教师所戴的耳环、项链、衣着等,都会不断成为他们注意的焦点。除非是他们深感兴趣的事物,否则很不容易一段时间内把注意力维持在特定东西上。

3.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特征

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人的记忆,从信息进来到牢记于头脑的过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很多研究指出,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不佳,不善于主动地使用复述策略和自行组织所接受的信息,是记忆速度慢、遗忘快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一旦学会或记住某件事、某个概念,就能跟一般人保存得一样好,也就是说,长期记忆方面和平常人并无多大差异。因此,将学习材料加以组织,使它们呈现条理分明、系统明确、结构严密、步骤细小,再加上充分的学习,智力障碍孩子就能学得牢固,而不至于学学又忘了。

4.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特征:形象性思维多,不善于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难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点一是间接性,二是概括性。智力障碍儿童这两方面都很差。他们的思维常摆脱不了具体事物和表象的纠缠,不能在互相比较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例如,回答“鸡和鸭的区别”。他们不善于在比较中找出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更难于透过现象深入分析其本质。因而他们常常只能说“鸡有脚”,“鸡有翅膀”,“鸡有眼睛”等,不会指出“鸡和鸭都有翅膀”等,更不会指出鸡脚和鸭脚的不同,更难于说出“为什么”,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思想上还只是从某只具体鸡的表象为依据的。智力障碍儿童在分类、归纳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不易自行整理东西,思维活动内容贫乏,思维积极性缺乏,智力障碍儿童常表现出不善于应变、直线而呆板的思考方式以及不会因时制宜的墨守成规的行为。

5.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正常儿童一岁半后语言发展迅速,掌握的词急剧增加,到3岁末时已基本上掌握了语言交际的能力。而智力障碍儿童一般在2~3岁时才会说一些单个的词,5~6岁时才会说简短的、内容贫乏的和不合语法的句子。到入学之前,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很落后。智力障碍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时,常常讲不清楚,说话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颠三倒四,使别人无法理解。7~8岁的智力障碍儿童往往只能用简单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不出要说的话时就用手势或点头、摇头表达,像婴幼儿一样。智力障碍儿童的词汇贫乏,语法简单。入学前的正常儿童,已掌握2 500~3 000个词语,对词语的内涵的理解较丰富,使用的词类也较全面。而入学前智力障碍儿童只能掌握几百个词语,而且积极词语非常贫乏,很少使用形容词、副词和连接词,对所掌握词语的内涵理解也很不丰富。词语的贫乏使智力障碍儿童常常找不到适当的词来表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件。

6.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体验不深刻。表现为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如突然“破涕为笑”,“转怒为喜”。他们的情感表露在外,内心的体验不深刻,比较单调和极端,只有高兴和伤心或满意和不满意。情感反应和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不相符合。如老师讲课不好笑的内容会引起他们哄堂大笑,而真正十分引人发笑的内容,他们却不发笑。他们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很难以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如当他们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在智力障碍儿童中有时会见到一些病态的情感,如细小的刺激引起兴奋爆发的反应;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兴趣爱好,感情淡漠,对生活、对人漠不关心。

7.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不足,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做出合理的反应,以至于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很原始的反应。这种原始的反应易受激情冲动的支配,不经过是非判断和思考就直接转化为行动,也不考虑所产生的后果。如智力障碍儿童遇到不满意的事,会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家里珍贵的东西摔坏。智力障碍儿童易受暗示和脾气固执。一方面易受暗示做别人故意唆使他做的不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对别人的合理建议却不能接受,显得很固执。

8.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心,易沮丧。这突出表现在:缺乏学习动机。其主要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失败经验多于成功经验,自信心未建立,怯于尝试。叫他们执行任务,他们常会说“不会”“不敢”。他们对老师和家长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感。他们内心对于失败的预期高于对成功的预期。一遇到问题不是逃避就是等待他人代劳,或直接向他人求取协助。

(二)智力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个领域。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在个别训练计划指导下,设计康复训练活动,将智障儿童的个别训练目标转化成康复训练活动,通过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两条途径为这些儿童提供系统康复训练。系统康复训练效果通过评估进行全面总结。分别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①阶段评估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活动。②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做出全面总结。

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治疗目标

智力发展障碍儿童是指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障碍,智商低于70的儿童。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很多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对智力发育障碍儿童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在音乐背景下有节律的运动可以帮助患儿提高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患儿可以通过舞蹈、运动歌曲及音乐游戏活动来学习或增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认识和方位概念。一些特别为患儿编制的歌曲和歌词可以帮助患儿提高穿衣、洗脸、刷牙等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患儿可以通过歌词来学习语言词汇概念。歌唱可以引发和促进语言的交流,并刺激语言交流的动机。另外,歌唱、乐器演奏和音乐游戏可以帮助患儿学习正确识别或表达情感。

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患儿可以学习正确的社会行为和与让人合作的能力。各种音乐活动,如音乐欣赏、合唱、乐器合奏等,可以帮助患儿提高听觉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自我冲动的克制能力、运动技能和人际交往的技能。另外,各种音乐活动为患儿提供一个愉悦的、安全的、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体验机会,这些体验对于提高患儿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一)音乐治疗的目标

针对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目标可以总结为如下六方面: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与情绪行为、发展运动技能、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发展学前能力、发展学习能力、发展娱乐活动能力。

1.发展正确的社会与情绪行为

智力发展障碍儿童通常存在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有组织的音乐活动,如歌唱、节奏、与运动的结合等活动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集体的音乐治疗过程可以增强患儿的合作、分享、遵守秩序、正确的礼貌行为等的体验,例如“你好歌”让患儿学会其他小组成员的名字,正确的问好行为,以及遵守秩序。音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对患儿参与和配合来说有一种有利的强化作用,并通常可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

不正确的行为,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随意活动等,是很多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因为对大多数患儿而言,参与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那些不正确的行为通常都会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有经验的音乐治疗师会巧妙地把各种愉快的音乐活动,如乐器演奏、演唱、聆听、音乐创作以及在音乐伴奏下的运动等,变成一种强化刺激来增强患儿正确的社会行为。

2.发展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的发展与学习有很大的关系。音乐的本质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在时间顺序中完成而不能有任何的间断,因此,它是刺激和训练患者进行运动的一个理想等工具。人的所有运动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唤醒并控制肌肉的活动。这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在出生时是不成熟的,通常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很快,至6岁左右就能够完成跑、跳等复杂的活动。但是智力障碍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慢,或不完全自主运动可能会有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有音乐伴随的运动是音乐治疗中一个重要部分,音乐活动可以帮助患者发展精细和粗大肌肉运动的技能。

轻度或中度的智力障碍儿童可以学会复杂的精细或粗大肌肉运动技能,但在熟练程度上可能不如正常的同龄儿童。严重度的智力障碍患者由于其生理或认知能力方面有限,甚至基本的运动能力都有困难。但是音乐治疗活动可以促使这些患者更积极地参与运动,从而对环境做出较积极的反应。音乐运动可以从非常简单的活动,如根据简单的节奏摇摆、点头或踏脚,到较复杂的活动,如严格的舞步。

音乐的节奏为患儿提供了运动的结构和动机,帮助患儿学习走、跑、跳等动作。反过来,这些运动又会促进患儿的自我身体意识、平衡感、空间感、敏捷性、动机性、力量、偏侧感、方向感及其他基本的学习能力。对较严重的患儿来说,在开始阶段尝试有节奏的运动的努力比起成功地完成这一项运动更为重要。当患儿能够较自如地运动后,治疗师就开始鼓励患儿按照音乐的节奏来运动。粗大肌肉群的运动,如跳舞,可以帮助增强患儿的肌肉力量,帮助发展协调能力、敏捷性以及平衡能力。而演奏乐器,如钢琴、吉他等则可促进患者的精细肌肉运动控制能力,进而促进患儿的学习能力,如写字和绘画等。

3.发展交流沟通能力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语言交流沟通能力低下是智力障碍患儿最重要的问题。轻度和中度的智力障碍患者可能发展出基本的语言能力,但是重度和极重度的患者必须学习诸如手语或利用图片等非语言的交流方法。音乐活动是一种学习交流沟通技能的理想方法。音乐治疗师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高、力度和歌词来发展患者表达语言、接受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另外,音乐活动可以帮助患者扩大语音的范围,提高音高辨别能力,提高语音的清晰性和语音的质量。

接受来自环境中的声音,或称听觉感,是理解语言的前提。而智力障碍患者通常缺乏区分环境中有意义的听觉刺激与无关听觉刺激的能力,从而不能够获取和交流信息。音乐治疗师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练习,如对声音的定位、跟踪、识别和区分等活动,帮助患者增强听觉系统的功能。

每一次音乐治疗的过程都应该包含许多语言的体验,例如使用具有反复的旋律和歌词,或强调某些重要歌词的适当歌曲,以帮助患者增强对内容的记忆。治疗师说话应尽可能清楚,使用简单句子,并给患者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另外,我们提倡使用视觉提示来促进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有关秋天的歌曲和活动时,使用落叶、水果、农产品等秋天常见到的物品等。

4.发展学前能力

在进入学习阶段之前,有一些行为必须学会,例如注意力集中能力、听从指导的能力、目光接触等。而智力障碍患儿通常是缺乏这些能力的。让我们来看看音乐活动是怎样帮助患儿来发展这些学前行为的。

(1)注意力集中:因为缺乏“过滤”不相关刺激的能力,很多智力障碍患儿都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简单的操作上。音乐治疗师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其他感觉的信号提示,帮助患儿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例如集体的音乐活动要求患儿听从音乐的信号提示,如听到击鼓声就开始演奏自己的声部。音乐演奏时必须能够在正确的时刻进行,这是成功的音乐演奏所必需的能力。音乐治疗师常常有意识地延长患者在演奏前的等待时间,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2)听从指导: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听从简单的指导是学习过程的前提,为了提高来访者的这一能力,治疗活动将一个较复杂的指导分为好几个简单的步骤,例如先让来访者学习“站起来”;当他做得足够好的时候,再教他第二个步骤“站起来,拿起小鼓”,第三步骤是“站起来,拿起小鼓,把它递给旁边的小朋友”。当把这些指导语融入歌曲后,就可以有效地帮助来访者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听从连续的指导。

(3)目光接触:主动性和保持目光接触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注意力集中和交流能力的发展,许多重要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传达的,因此如果没有目光接触,将会失去这些重要的信息。有趣的音乐活动可以帮助保持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目光接触。目光接触的时间可以通过行为矫正方法或其他方法逐渐地延长。

5.发展学习能力

音乐活动可以被用来教授知识概念,例如认识颜色和形状;通过体积、数量、特征来对物体归类;学习上下、里外;辨认第一、第二和最后的区别等。例如颜色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乐器来辨认,高低可以通过音乐音高的高低来表达。

智力障碍患者通常在短时记忆方面有困难,他们在信息呈现后不久回忆他们的能力十分有限。音乐可以帮助患者记忆重要的知识内容。例如一个好听而又熟悉的旋律与学习的内容相配合是一个有效的增强记忆的方法。通过两个以上的感觉形式来展现学习内容,即复合感官活动也可以有效促进保持短时记忆学习内容。例如有关动物的歌曲配以动物的图片等。当然,使用音乐来增强信息保持的能力需要多次重复和较慢的速度。

6.发展娱乐活动能力

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训练,智力障碍患者的休闲时间的生活将毫无意义。音乐治疗可以帮助智力障碍患者发展他们的娱乐活动能力。在美国。开始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区生活的早期,患者在一些职业机构里学习工作技能,学习在社会环境中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学习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等。但是他们中大部分人不知道怎样度过工作后的业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

音乐治疗师可以促使患者在休闲时间进行音乐活动。患者可以学习如何使用音响器材以及如何到图书馆租借音乐唱片。他们可以参加社区的音乐活动小组或参加音乐会。他们还可以学习演奏乐器,这也是使他们获得休闲时间里的满足感的有效方式。治疗时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来帮助患者对乐器进行改造,以适应其特殊需要。此外,治疗师应熟悉患者所生活的社区的音乐活动资源,并与他们取得联系。

三、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活动

(一)方案一:袜子娃娃(视觉训练游戏)

1.活动目标

认知:知道袜子的用途,懂得要天天换袜子。

技能:通过观察、比较感知袜子的特征,并能按袜子的大小颜色进行配对、分类归放。

情感:体验游戏的快乐。

2.活动准备

音响、MP3、大小各种颜色袜子若干双,大小标记各一个,箩筐两只。

3.活动过程

第一个音乐游戏让来访者观察、比较、感知袜子的颜色特征。

治疗师:“新年到了,真热闹!谁来我们班聚会了?(袜子)和它们打招呼!袜子娃娃长得漂亮吗?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说一说,袜子娃娃哪里很漂亮?”(来访者自由观察和讨论)袜子娃娃真漂亮!想不想和它们做游戏?请小朋友选一只喜欢的袜子套在手上,跟着音乐动一动!(如:袜子、袜子点点头、碰一碰等)袜子娃娃玩得可高兴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袜子娃娃都是一样的吗?哪里不一样?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治疗师小结:袜子娃娃是各种各样的,它们的颜色、大小、厚薄都是不同的。

第二个音乐游戏:袜子找朋友

治疗师:“小朋友,你喜欢袜子吗?为什么?”引导来访者说出袜子可以保护小脚,教育来访者天天换袜子。治疗师:“你的脚上有几只袜子娃娃?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治疗师:“小朋友的手上都有一只袜子娃娃,它的朋友在哪里呢?让我们来帮它找一找吧!”播放音乐,引导来访者寻找。

第三个音乐游戏:送袜子娃娃回家

治疗师:“袜子娃娃要谢谢小朋友,帮它找到了好朋友,你们真棒!现在袜子娃娃要回家了,大袜子娃娃要回大标记的家,小袜子娃娃要回小标记的家,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

(二)方案二:找不同(触觉训练游戏)

1.活动目标

认知:建立毛糙和光滑的个人参照点。

技能:通过触摸感知粗糙和光滑,会区分毛糙和光滑,并会用毛糙和光滑表示自己的感觉。

情感:体验参与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2.活动准备

沙锤、非洲鼓、三角铁、钢琴、吉他、洗碗布、毛巾、窗纱、塑料包书纸、碗垫等。

3.活动过程

引入:出示不同乐器,揭示课题。

治疗师:取出非洲鼓放在桌子上,引导来访者用手指轻轻触摸,感知鼓面的粗糙,并说;“鼓面是粗糙的。”取出光滑的三角铁放在桌子上,引导来访者用手指轻轻触摸,感知三角铁是光滑的,并说:“三角铁是光滑的。”

游戏:看谁指得又对又快。

进一步感知其他物品的毛糙和光滑。老师出示洗碗布,你们猜它是光的还是毛的?(来访者自由说)老师摸一下说:是毛糙的。让来访者逐一摸一下,并说出自己的感觉。老师出示碟片,用同上的方法来感知光滑的。

区分毛糙和光滑。给每个来访者窗纱,摸一摸,讲讲自己的感觉。给每个来访者塑料包书纸,摸一摸,讲讲自己的感觉。给3名来访者毛巾,3名来访者碗垫,区分毛糙和光滑后交换感知。给3名来访者塑封卡片,3名来访者绳子,区分毛糙和光滑后交换感知。

分类:把自己桌子上光滑的日用品放到有砂纸的篮子里,把毛糙的日用品放到有垫板的篮子里。

出示镜子、卷纸筒、玻璃球、百洁布、环保袋、装饰纸,请每位来访者选一件物品触摸并分类放置。

根据个人的参照点找一找自己周围的光滑和毛糙物品。摸一摸自己的指甲。摸一摸自己的衣服。在教室里找一找、摸一摸。

(三)方案三:影子在哪里(空间感知觉游戏)

1.活动目标

认知: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经验。

情感:激发来访者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活动准备

灯、手电等光源,各类玩具,选择有阳光的地方,音响。

3.活动过程

激发来访者探索影子的兴趣。通过实验了解影子形成、变化的原因。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会变吗?怎么变?鼓励来访者运用治疗师提供的各种材料:手电筒、台灯、投影仪、玩具等进行试验。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总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光源不断转动位置,影子也会发生变化。

音乐游戏“踩影子”,巩固来访者对影子形成及变化的认识。聆听音乐,老师:我们大家在太阳下站好,看看自己的影子在哪里?你的影子会动吗?师生共同玩游戏“踩影子”,引导来访者想想怎样使别人踩不到自己的影子。来访者自己选择同伴游戏,去发现影子的变化。 V2lmhCWQrr7Y1wCp73q8XsKdErmvvuauF0/mkNpICQ7Vc2qIv+ZDGyL49HZ1qB5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