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诊脉辨证方法

一、察独

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异常的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

《素问· 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有一定诊断意义。

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一般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二、察胃、根、神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神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胃

即有胃气。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以及气血盛衰,直至人之死生,都取决于胃气的有无。人的胃气盛衰可从脉反映出来,胃气旺盛则脉道充盈。临床上,病脉有胃气为顺,预后良好;无胃气为逆,预后不良。因此,脉亦以胃气为本。关于有胃气的脉象,古人的说法很多,如《灵枢·终始》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从容悠扬之象,便是有胃气。临床上诊察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疾病的进退凶吉有重要意义。如张景岳说:“胃气,正气也,病气者,邪气也,邪正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凡邪气胜则正气败,正气盛则邪气退矣。”若病脉由和缓均匀转为弦急,是邪进,为病情加重;若由弦急转为和缓,是邪退,为病情向愈之征。

胃气的多少、有无亦是辨别四时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的标志。春季胃脉微弦为平,若弦多于和缓为肝病,若弦而无胃气为死脉。夏季胃脉微洪为平,若洪多于和缓为心病,若洪而全无胃气为死脉。长夏胃脉微濡为平,若濡多于和缓为脾病,若濡而无胃气为死脉。冬季胃脉微沉为平,若沉多于和缓为肾病,但沉而无胃气为死脉。

脉无胃气即为真脏脉,是没有胃、神、根的脉象。其脉象不论如何,均为坚硬而全无和缓之势,节律零乱不整,是阴阳偏盛偏衰而将至离决之势,为难治之凶证。

2. 根

“脉贵有根”这一提法早在《难经》时期就有明确的提示,其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无脉之有根,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根就是人体正气的根基。

所谓脉之有根,是指沉取尺脉应指从容、和缓有力的脉象,它标志着人体肾气的盛衰。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人有肾气,好比树木之有根,树叶虽枯,但根不坏,尚有生机。故病人若肾气未绝,则脉必有根。根脉的有无为辨别正气存亡的依据。根脉的判定,一是沉以候肾,六脉重按应指和缓;二是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病情虽危重,如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须灭。”若脉无根,则肾气已败,病多垂危。

3. 神

常言道:“脉贵有神”。神从广义上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李东垣认为:“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盈,心神便健旺,脉象自然有神。有神脉象的形态是指下按之柔和有力,从容和缓。即使是微弱的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的为有神;弦实之脉,弦实中仍带有柔和之象的为有神。若按之散乱,或有或无,或来有力而去无力,或轻按有、重按绝无,或时断时续,即为无神之脉。总之,脉之有胃即有神。《灵枢·平人绝谷》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之精气就是胃气。有胃即有神,所以有胃有神的脉象形态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胃、根、神三位是一体的,有胃必有神有根。凡病脉有不同程度的胃气为顺脉,无胃气为逆脉。还应指出,正常的脉象随着气候、环境、年龄、性别等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

三、辨求阴阳

《内经》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区别阴阳顺逆是辨别病脉的根本法则。所谓“先别阴阳”,既包含着正气盛衰的变化,又包含着具体的病变情况,而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方法进行诊察。比如,脉的胃根神、察独、六字诀、位数形势等,对这些方面的辨别和分析,都须以辨别阴阳顺逆为基本法则。比如,首先将脉象分为阴脉、阳脉,再辨阴证、阳证。阴和阳既是辨脉总纲,又是辨证总纲,故可根据脉象的阴阳属性辨别病证的阴阳属性。临床千变万化的脉象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错综复杂的病证也可以用阴阳来概括,所以辨脉和辨证都必须辨别阴阳顺逆。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它代表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诊断上,根据临床证候所表现的病理性质,都可用阴阳来概括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至于从脉搏变化来区别阴阳,张景岳曾经指出:“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由于机体所表现的阴证和阳证不是绝对不变、不可调和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互相依附、互相影响、互相消长的。以脉象论之,诊得脉来洪大,主症见口渴、壮热、舌红唇燥,这是阳盛阴衰,法当抑阳滋阴;诊得脉象沉迟,主症见腹痛、下利、舌白苔润,这是阴盛阳衰,法当温阳摄阴;诊得脉来细数无力,主症见午后潮热、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咳嗽、盗汗、舌红少津无苔者,这是阴虚潮热,法当滋阴潜阳;诊得脉沉而有力,主症见烦躁喘满、大便秘结、谵语狂乱者,这是阳盛里热,法当抑阳存阴。可见阴阳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这些病理的改变必然影响于脉搏,所以脉象随之亦有不同表现。

四、察相兼脉

所谓相兼脉就是指28种脉象的再重新组合。因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脉象表现单一者甚少,而常常是几种脉象同时互见,如脉浮而数,脉沉而迟,脉浮数而大,脉沉而细,等等。习惯亦有为兼象脉另立专名者,如洪,即大而实的脉;微,即细而虚的脉;浮大其外,按之虚涩其内者,则名为芤;芤而复弦者,又名为革。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体会。

如左寸沉短而无力。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它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脑部的缺血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而健忘。而全身供血不足则会出现周身乏力,困倦,每天觉得懒洋洋的,没有精神。又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尿道口烧灼感,手脚发热,潮热盗汗。同时“腰为肾之府”,还会出现腰膝酸软等症状。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则可选用补阴潜阳之剂。

五、辨病位,求病证

疾病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从疾病部位的浅深来说,或在表,或在里,脉象的浮和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浮脉主病在表,沉脉主病在里。还可以从寸口脉寸、关、尺三部的脏腑配属关系,结合各部异常脉象特点,推究相关脏腑的病证。

《内经》中规定了四时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的特征,认为“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如果四时五脏的脉象是以有胃气的表现特征为主,兼见上述五脏脉象特征者,那就是各脏的平脉;如果以四时五脏的应时脉象特征为主,而少有胃气特征时,那就是相应内脏的病脉,因而能判断出相应脏腑发生了病变。 4UKz+Yybu71HOX4lVHTnWm57CIK/7PLsQqy/kXO2N6s1SRYChqVd29sJgIJVS+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