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脉诊原理及临床意义

一、原理

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心主血脉”这个科学道理。中医学认为,血靠心气的推动,沿脉道循环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达四肢百骸;脏腑之气也通过血液而输布全身。因此,脉象能反映机体阴阳、气血、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

《四诊举要》说:“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脉为血之府,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又曰:“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由于心脏的搏动,脉道的约束,使血液沿着脉道不断地运行,内灌五脏六腑,外通肢体百骸,从而供应全身肢体需要。所以脉的跳动和气势可以直接反映心脏的搏动和血流情况。中医学还认为,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动均由宗气所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这说明宗气有推动心脏搏动的功能。《灵枢·邪客》又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既说明宗气所在部位,又指出了宗气还有推动血脉运行的重要作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以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脉会太渊,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输布才能布于全身,故脉象的形成是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的。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流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是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的,脉象的变化是反映气血盛衰的重要标志,是机体与疾病斗争的矛盾体现。

《濒湖脉学》则认为:“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就是说,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从“脉气”的性质来说,它是居于“阳中之阴气”。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之中,便绝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共同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循行于经脉之外。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西医学认为,脉搏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内血液在全身运行周流不息,此即心脏左心室收缩而输出大量血液,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旧的血液回流于静脉,复入心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脉搏的形成就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左心室将血液排送到动脉的血管内而冲击血管壁引起波动的反射,这一现象就是中医所称的脉象。

西医学还认为,脉搏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心率的快慢。如迷走神经兴奋可抑制心率而使脉搏减慢;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率变快而使脉搏加速。脉搏强度受心搏强度影响,也与血管紧张度有关,如血管壁弹性的改变、神经系统血管舒缩的影响等,都可使血管充盈度增强,并在脉搏力度上反映出来,如弦紧有力之脉。此外,心律还可影响脉搏节律的匀整。如心房纤颤、室性早搏以及其他心律失常均可影响脉搏的匀整。

二、临床意义

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任何致病因素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发生病理变化,血脉运行受到影响,则脉象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根据脉的部位、数律、形势等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和推断疾病的预后。正如《素问》所说:“代则气衰(代脉为元气衰弱),细则气少(细脉为正气衰少),涩则心痛(涩脉为气滞血虚,主心痛之症)。”

1. 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新病久病

疾病的表现尽管十分复杂,但从病位的深浅来说,不在表即在里,而脉象的沉浮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深浅。沉浮示表里,脉浮者病位多在表,脉沉者病位多在里。例如,咳嗽而脉浮,为表邪夹内饮,以脉浮表示病邪在表;咳而脉沉,表示病邪在中在里。可见,病症虽相同,但脉有浮沉,提示病位不同,而治疗方法悬殊。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数脉多主热证,身有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脉跳加快,即古人所说:“数则为热。”《素问·平人气象论》载:“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说明数脉多见于温热病。

在病变过程中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脉象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徐灵胎曰:“虚实之要,莫逃于脉。”脉虚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脉的强弱还可辨疾病的新久,新病正气未损,阳气有余,气血未伤,脉多强,且多为浮滑数脉;久病为正气衰,脉多弱,且多为沉细弱脉。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者,谓之新病。”

2. 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新病脉实,久病脉虚,为脉症相应,为顺,预后一般良好;新病现阴脉,久病现阳脉,为脉症不符,为逆证,预后多不良。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见复、病退见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或失血、久泄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又如战汗,汗出脉缓,热退身凉,为病退向愈;若脉急疾,烦躁者,则为病进危候。正如《景岳全书·脉神章》所说:“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之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

必须指出,脉与病的关系十分复杂,在一般情况下脉症是相应的,如周学海所说:“有是病,即有是脉”。但也有脉症不相应的特殊情况,故有“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之提法,临床运用应四诊合参,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 yi6Llmz69ftVo+nC6hrorO8tMGU1y1d9NEtsZXZz+Ra7FwRhgpThNqdP6gVbZO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