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盖的前界为眶上缘,向后至上项线,两侧以颞线为界,可分为内面和外面。外面呈卵圆形,有3条缝:额骨与顶骨之间有 冠状缝 ,左右顶骨之间有 矢状缝 ,顶骨与枕骨之间有 人字缝 。内面凹陷,在中央部有自额嵴至枕内隆凸的 上矢状窦沟 。
颅底可分为内面和外面。
1. 颅底内面 (图1-7) 颅底内面承托脑。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3个窝,分别称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各窝内有许多孔、裂和管,它们大多通于颅外。
(1) 颅前窝 颅前窝中央低凹部分是筛骨的 筛板 ,板上有许多 筛孔 ,有嗅神经通过。两侧筛板之间向上的突起称为 鸡冠 。
(2) 颅中窝 颅中窝分为较小的中间部和两侧较大的外侧部。中间部由蝶骨体的上面构成,因其形似马鞍,称为 蝶鞍 。蝶鞍上面的凹陷为 垂体窝 。窝前外侧有 视神经管 ,管外侧的裂隙,称为 眶上裂 ,均通入眼眶。蝶骨体的两侧,从前内向后外,依次有 圆孔 、 卵圆 孔 和 棘孔 。自棘孔起有 脑膜中动脉沟 行向外上方,很快分为前支和后支。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浅窝,称为 三叉神经压迹 。
(3) 颅后窝 颅后窝位置最深,中央有 枕骨大孔 。枕骨大孔前有 斜坡 ,承托脑干。枕骨大孔的前外缘有 舌下神经管 ,孔的后上方有十字形隆起称为 枕内隆凸 。枕内隆凸的两侧有 横窦沟 ,横窦沟转向前下内续为 乙状窦沟 ,末端终于 颈静脉孔 。在颞骨岩部的后面有 内耳门 ,由此通入 内耳道 (内耳道与外耳道不相通)。
2. 颅底外面 (图1-8) 颅底外面前部有上颌骨的牙槽和硬腭的骨板,骨板后缘的上方有被犁骨隔开的2个 鼻后孔 。颅底后部的中央有 枕骨大孔 ,它的两侧有椭圆形隆起称为 枕髁 ,与寰椎相关节。枕髁根部有一向前外开口的 舌下神经管外口 。枕髁的外侧有 颈静脉孔 ,孔的前方有 颈动脉管外口 。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方,有细长骨突称为 茎突 ,茎突的后外方有颞骨的 乳突 。茎突与乳突之间的孔称为 茎乳孔 。茎乳孔前方有大而深的凹陷为 下颌窝 ,与下颌头相关节。下颌窝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 关节结节 。枕骨大孔的后上方有枕外隆凸,其下方为“风府穴”的位置。
上述颅底的孔、管都有血管或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往往沿这些孔道断裂,引起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
颅的前面(图1-5)由大部分面颅和部分脑颅构成,并共同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1. 眶 眶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呈四面锥体形,可分为尖、底和四壁。 尖 朝向后内方,经视神经管通入颅腔; 底 朝向前外,它的上、下缘分别称为 眶上缘 和 眶下缘 。眶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为 眶上切迹 (有时为 眶上孔 ),内有眶上神经通过;眶下缘中点的下方有 眶下孔 ,内有眶下神经通过,该孔正对“四白穴”。
眶的 上壁 薄而光滑,是颅前窝的底; 下壁 是上颌窦的顶,骨面上的沟称为 眶下沟 ,向前移行为 眶下管 ,通眶下孔; 内侧壁 很薄,主要由泪骨和筛骨眶板构成,邻接筛窦,该壁近前缘处有 泪囊窝 ,向下延伸为 鼻泪管 ,通鼻腔; 外侧壁 较厚,与眶上、下壁交界处的裂隙分别称为 眶上裂 和 眶下裂 ,眶上裂有动眼神经、眼神经和展神经通过,眶下裂有上颌神经通过。
2. 骨性鼻腔 (图1-11、图1-12) 位于面颅的中央,上方以筛板与颅腔相隔,下方以硬腭骨板与口腔分界,两侧邻接筛窦、眶和上颌窦。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的 骨性鼻中隔 ,将骨性鼻腔分为左右两半。鼻腔外侧壁有3个卷曲的骨片,分别称为 上鼻甲 、 中鼻甲 和 下鼻甲 。下鼻甲为独立骨块,上、中鼻甲都属于筛骨的一部分。每个鼻甲下方的空隙,相应地称为 上鼻道 、 中鼻道 和 下鼻道 。
3. 鼻旁窦 (图1-11、图1-12、图1-13) 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为 鼻旁窦 。鼻旁窦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它们皆与鼻腔相通。 额窦 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 上颌窦 最大,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故在直立位时不易引流。 筛窦 位于筛骨内,由筛骨迷路内许多蜂窝状小房组成,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前、中、后三群小房。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图1-11 鼻腔内侧壁(骨性鼻中隔)
图1-12 鼻腔外侧壁
图1-13 颅的冠状切面(通过第3磨牙)
4. 骨性口腔 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颌骨构成。
颅的侧面由额骨、蝶骨、顶骨、颞骨及枕骨构成(图1-6),还可见颧骨、上颌骨、下颌骨。在乳突的前方有 外耳门 ,向内通入 外耳道 。外耳门前方,有一弓状的骨梁,称为 颧弓 ,可在体表摸到。颧弓上方的凹陷,称为 颞窝 ,容纳颞肌。在颞窝内,额、顶、颞、蝶4骨的会合处称为 翼点 ,此处相当于“太阳穴”的位置。翼点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