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腧穴的层次结构

在针刺操作时,针灸针由浅入深多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等层次结构,其间还分布有大量血管、淋巴管、神经及神经末梢等结构。

(一)皮肤

皮肤skin 被覆于身体表面,在口、鼻、肛门、尿道口及阴道口等处,皮肤移行于体内管腔黏膜。皮肤约占体重的8%,成人面积为1.2~2m 2 ,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皮肤的厚度因个体、性别、年龄和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据初步测定,我国男性皮肤厚度(不包括皮下组织)通常为0.4~5mm。枕项部、背肩部和臀部皮肤都较厚,约为2.2mm;臂内侧皮肤较薄,约为0.5mm;在四肢通常是外侧较厚,内侧较薄;掌、跖部皮肤最厚。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具有屏障、保护、调节体温及感觉等功能。此外,还有由表皮演化而成的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等。

img

图0-1 手掌皮肤结构

1.表皮epidermis 位于皮肤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其厚度随身体的部位而异,表皮的厚度一般为0.07~0.12mm;手掌和足跟最厚,为0.3~1.5mm 。表皮由深至浅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五层(图0-1)。

(1)基底层 stratum basale 位于表皮最深层,是一层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称为基底细胞。基底细胞具有活跃的分裂增殖能力,新生细胞向浅层迁移,分化成表皮其余几层的细胞。

(2)棘层 stratum spinosum 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胞体较大,胞体向四周伸出许多细小的短棘,故称为棘细胞。

(3 )颗粒层 stratum granulosum 位于棘层上方,由3~5层梭形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许多透明角质颗粒,细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

(4 )透明层 stratum lucidum 位于颗粒层上方,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呈透明均质状,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

(5 )角质层 stratum corneum 为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化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完全角化的死细胞,无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此层比较坚韧,对水、微生物、物理因素和酸碱等均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靠近表面的角化细胞之间连接松散,细胞常呈片脱落,成为皮屑。

2.真皮dermis 位于表皮下面,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一般厚度1~2mm。若真皮中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退化,真皮致密度和弹性就减弱,外在表现为表皮的舒展性和平整性也相应减退,使皮肤出现皱纹和松弛等一系列老化现象。真皮上面与表皮牢固相连,深面与皮下组织相接,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

(1 )乳头层 papillary layer 是与表皮相连的薄层结缔组织,向表皮底部突出,形成许多乳头状的突起,称为真皮乳头,它使连接面增大,连接紧密,利于表皮从真皮的血管获得营养。乳头层毛细血管丰富,有许多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等触觉灵敏的部位常有触觉小体。

(2 )网织层 reticular layer 在乳头层下方,较厚,为真皮的主要部分,与乳头层无明显的分界。网织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胶原纤维粗大,交织成网,还有许多弹性纤维,使皮肤有较大的韧性和弹性。此层有许多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也多在此层,还可见环层小体。

(二)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hypodermis 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内有浅静脉、浅动脉、皮神经、淋巴管等结构。皮下组织将皮肤与深部的组织连接在一起,使皮肤有一定的移动性。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个体、性别、年龄、部位及营养状况不同有较大的差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通过皮下组织分布到皮肤,皮肤的毛囊和汗腺也常延伸到皮下组织中。人体某些部位的皮下组织内缺乏脂肪,如眼睑、耳郭。某些部位的皮下组织分浅深两层:浅层含脂肪较多;深层呈膜状,一般不含脂肪,而含有较多弹性纤维,如下腹部、阴茎和会阴部。皮下组织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临床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此层。

1.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又称 蜂窝组织 ,它广泛分布于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具有连接、营养、防御、保护、修复等作用。疏松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等成分构成,其特点是细胞和纤维的含量较少,排列稀疏,而基质的含量较多(图0-2)。

img

图0-2 疏松结缔组织

2.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 主要由大量密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图0-3)。主要分布于皮下、肾周围、网膜、系膜和黄骨髓等处,具有贮存脂肪、支持、保护、缓冲机械压力、维持体温和参与脂肪代谢等功能。

img

图0-3 脂肪组织

(三)深筋膜

深筋膜deep fascia 又称 固有筋膜 ,位于浅筋膜的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被体壁、四肢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的关系非常密切,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深筋膜伸入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面,构成 肌间隔 (图0-4),将功能、发育过程和神经支配不同的肌群分隔开来,与包绕肌群的深筋膜共同构成 骨筋膜鞘 ,保证其单独活动,这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当一块肌肉由于炎症、水肿等原因肿胀时,由于筋膜限制了其体积膨胀,可出现疼痛。此外,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 血管神经鞘 ,包裹腺体形成腺体的 被膜 ,在某些部位增厚形成 韧带

img

图0-4 小腿中部横切面(示筋膜)

深筋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减少肌间摩擦,保证每块肌或肌群能够单独地进行运动;在腕部和踝部,深筋膜显著增厚,形成 支持带 ,对深面的肌腱起支持和约束作用;可作为部分肌的附着点,以扩大肌的附着面积;血管神经在深筋膜形成的筋膜鞘内走行,有利于血管扩张。在病理状态下,深筋膜有限制炎性分泌物扩散流动的作用。熟知深筋膜配布状况,还可推测炎性分泌物扩展蔓延的方向。

(四)骨骼肌

骨骼肌muscle 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绝大多数借肌腱附着于骨骼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特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看作是一个器官。骨骼肌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静力作用。骨骼肌具有一定的张力,使身体各部之间保持一定姿势,取得相对平衡,如站立、坐位和体操中的静止动作。另一种是动力作用。骨骼肌具有一定的收缩力,使身体完成各种动作,如伸手取物、行走和跑跳等。

1.骨骼肌的构造 每块骨骼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1 )肌腹 muscle belly 主要由大量的肌纤维(即肌细胞)构成,色红而柔软,有收缩能力。肌细胞呈细长圆柱状,长1~40mm,直径10~100μm。每个肌细胞内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内含许多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呈细丝状,直径1~2μm。每条肌原纤维都有明暗相间的带,每条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都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肌纤维呈现出规则的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图0-5)。

img

图0-5 骨骼肌纤维(纵、横切面)

肌腹的外面被薄层结缔组织膜构成的 肌外膜 包裹。由肌外膜发出若干纤维隔进入肌内,将其分割成较小的肌束,包被肌束的结缔组织膜称为 肌束膜 。在肌束内,每条肌纤维周围还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称为 肌内膜 。肌的血管和神经均沿着这些结缔组织深入肌内。骨骼肌可有红肌与白肌之分。 红肌 大都由红肌纤维构成,较细小,收缩较慢,但作用持久; 白肌 主要由白肌纤维构成,较宽大,收缩较快,能迅速完成特定的动作,但作用不持久。每块肌大都含有这两种纤维。一般来说,保持身体姿势的骨骼肌,含红肌纤维较多;快速完成动作的骨骼肌,含白肌纤维较多。

(2 )肌腱 tendon 主要由腱纤维构成,为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色白而坚韧,但无收缩能力,大都位于肌腹的两端,能抵抗很大的牵引力,其抗拉力强度是肌腹的112~233倍。肌腹借肌腱附着于骨面。长肌的肌腹呈梭形,两端的肌腱较细小,呈条索状。有的肌腱在两个肌腹之间,称为 中间腱 ,这种肌称为二腹肌。有的肌有数个腱,将肌腹分割成多个肌腹,这种腱称为 腱划 ,如腹直肌。阔肌的肌腹和肌腱均呈薄片状,其肌腱称为 腱膜 ,如腹外斜肌腱膜。位于肌的中心,呈板状的腱膜,称为 中心腱 。当骨骼肌受到突然暴力时,通常肌腱不致断裂而肌腹可能断裂,或肌腹与肌腱结合处或是肌腱附着处被拉开。

2.骨骼肌的形态 骨骼肌的形态多种多样,可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图0-6)。

(1 )长肌 肌束与肌的长轴平行,一般呈梭形或条带状,多见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而引起大幅度的运动。有的长肌有两个以上的起始头,然后聚成一个肌腹,依其头数被称为二头肌、三头肌或四头肌。

(2 )短肌 小而短,多分布于躯干的深层,且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运动幅度较小。

(3 )阔肌 扁而薄,多分布于胸、腹、盆壁,收缩时除运动躯干外,还对内脏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4 )轮匝肌 多呈环形,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使孔裂变小或关闭。

img

图0-6 骨骼肌的形态

3.骨骼肌的起止点 骨骼肌一般以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当肌收缩时,牵动骨骼,产生运动。骨骼肌收缩时,通常一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对移动。通常把骨骼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 起点 定点 ,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 止点 动点 。一般接近身体正中矢状面或四肢部近侧端的附着点是起点,反之是止点。但起点和止点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换,即当移动骨被固定时,在骨骼肌的收缩牵引下,固定骨则变成移动骨,如此,原来的止点变成了起点,而起点则变成了止点。

(五)血管和淋巴管

人体的血管和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循环系统是一套密闭而连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 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淋巴系统 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针刺过程中多涉及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除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外,管壁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

1.动脉artery 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壁结构的不同,将动脉分为大、中、小、微四级,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其中以中膜的变化最大。

(1)大动脉 包括主动脉、头臂干、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主要特征是中膜最厚,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少量胶原纤维和大量弹性纤维(图0-7)。

(2 )中动脉 除大动脉以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主要特征是中膜比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故又称肌性动脉,平滑肌之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在内膜与中膜之间,以及中膜与外膜之间,分别有内弹性膜和外弹性膜(图0-8)。

(3)小动脉 管径在0.3~1mm 之间的动脉称为小动脉。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也属肌性动脉。内弹性膜明显,中膜有几层环形平滑肌,外弹性膜不明显。

(4 )微动脉 管径在0.3mm 以下的动脉称为微动脉。内膜无弹性膜,中膜有1~2层环形平滑肌,外膜较薄。

img

图0-7 大动脉的组织结构

img

图0-8 中动脉的组织结构

img

图0-9 静脉瓣

2.静脉vein 与伴行的动脉相比,其特点是:①数量较动脉多,管壁薄,弹性较小,管腔大,在切片中常呈塌陷状。②根据管径和管壁结构的不同,亦可分大、中、小、微四级,管壁三层结构不如动脉明显,平滑肌和弹性纤维不如动脉丰富,结缔组织成分较多。③管壁内有静脉瓣(图0-9),四肢较多,尤以下肢最多,可防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向心流动。④可分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注入深静脉,深静脉一般与同名动脉伴行。

3.毛细血管capillary 是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其分布广泛,并相互吻合成网。管壁薄,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管径小,一般为6~8μm,血窦可达40μm。根据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种(图0-10)。

(1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较薄,胞质内有大量吞饮小泡,相邻内皮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基膜完整。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脑和脊髓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很薄,有许多贯通细胞的小孔,小孔上或有隔膜封闭,其通透性较大。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一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3 )血窦 又称窦状毛细血管,腔大,壁薄,形态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通透性大。主要分布于肝、脾、红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等处。

img

图0-10 毛细血管结构模式图

4.毛细淋巴管lymphatic capillary 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分布广泛,除上皮、角膜、晶状体、牙釉质和软骨以外,几乎遍布全身各部。管壁薄,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无基膜和周细胞,内皮细胞之间多呈叠瓦状邻接,细胞间有0.5μm左右的间隙。因此,毛细淋巴管具有比毛细血管更大的通透性,一些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异物、细菌、癌细胞等较易进入毛细淋巴管。一般毛细淋巴管的管径较毛细血管大,为10~45μm,并可随机能状态和年龄而变化,小儿或淋巴管生成活跃时其管径增加。

5.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 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壁三层结构近似小静脉,具有大量向心方向的瓣膜,可防止淋巴逆流。瓣膜附近管腔略扩大,呈窦状,使充盈的淋巴管外观呈串珠状。当淋巴管道局部阻塞时,其远侧的管腔扩大,使瓣膜关闭不全,也可造成淋巴的逆流。根据淋巴管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淋巴管行于皮下组织中,多与浅静脉伴行;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广泛的交通吻合支。由于淋巴回流速度缓慢,仅为静脉流速的1/10,因此,浅、深淋巴管的数量及其瓣膜数目可为静脉的数倍,从而维持了淋巴的正常回流。

(六)神经和神经末梢

神经nerve 是由许多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构成的。 神经纤维nerve fiber 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突起及包绕在其外表的髓鞘和神经膜构成。包裹在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为 神经外膜 。外膜的结缔组织伸入神经内,把神经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神经束。包裹在神经束外面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束 。神经束膜的结缔组织伸入束内包绕每条神经纤维,称为 神经内膜 。神经内血液供应丰富,外膜的血管发出分支进入束膜,进而在内膜形成毛细血管网,并含有淋巴管。

神经遍布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中,多数神经同时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是 神经末梢nerve ending ,终止于体内各组织或器官内。按其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

1.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 又称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形成,能接受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产生感觉。常见的感觉神经末梢有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等(图0-11)。 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 感受冷、热、疼痛和轻触觉刺激,广泛分布于表皮、角膜、浆膜、骨膜、血管外膜等处; 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 感受触觉,分布于皮肤真皮乳头内,多见于口唇和指尖等处; 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 感受压觉和振动觉,广泛分布于皮下组织、腹膜、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 肌梭muscle corpuscle 位于骨骼肌内,属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控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img

图0-11 各种感觉神经末梢

2.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 是指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肌组织和腺体上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调节腺体的分泌,又称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又分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呈葡萄样,附于骨骼肌纤维的表面,形成椭圆形板状隆起,称为 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 (图0-12)。一个运动神经元支配多条骨骼肌纤维,而一条骨骼肌纤维通常只接受一个轴突分支的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称为一个 运动单位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于内脏及血管壁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处,轴突终末分支呈串珠状膨大,与肌纤维或腺细胞等表面接触,建立突触连接。

img

图0-12 运动终板 6/TJyl5h8iaegrYGkodUzWnxuKfQ4JDk26BnlsRnkkrq9XDvXdeHveaZ8zVf9N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