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恐惧概论

来自广西的一位患者在谈到他的口吃经历时说:虽然我拥有运动员的强壮体魄,但我胆小如鼠。我害怕身材高大魁梧的人,我害怕别人的威严,我害怕街上的打打杀杀,害怕手持棍棒的人,我害怕别人讲述暴力,我不敢看有暴力的电视,我甚至害怕三岁的小孩向我冲过来……

上海一位女性患者说:尽管我拥有硕士学位,拥有模特般的身材,但我每天胆战心惊!我不敢交友,不敢找工作,更不敢告诉我的家人有口吃的困扰,只有躲在房间里苟延残喘地生活……

恐惧乃人类共同的敌人,也是人生最大的障碍;恐惧使人畏缩不前,也使许多唾手可得的名利、财富和幸福失之交臂。恐惧已使越来越多的人陷于困惑、低迷、自闭之中;恐惧也使千千万万的人失魂落魄,抱憾终身,甚至丧命……

第一节 恐惧概述

恐惧是由于有机体感知到直接威胁或者周围有不可预料和不可确定的危险因素存在,产生防御和逃避愿望的一种情绪反应。恐惧发生时,肾上腺素大量释放,生理组织急剧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加快;,肌肉(尤其是下肢肌肉)供血量增大,以供逃跑或抵抗;瞳孔扩大、眼睛大张,以接收更多光线;大脑释放多巴胺类物质,以利精神高度集中,迅速判断形势。总之,恐惧会让机体全面进入应急状态。

恐惧是人皆有之的正常现象。有恐惧的人并非都会感到痛苦和纠结;有恐惧的人并非都会排斥恐惧、惧怕恐惧、憎恨恐惧、逃避恐惧的现实,或者说,有恐惧的人并非都有对恐惧的困扰问题。

我们把有恐惧困扰的称为恐惧症。它是一种对恐惧的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物时,个体会产生强烈的痛苦、恐惧、紧张的情绪体验,并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其强烈程度与引发恐惧体验的情境很不相称,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并不觉得恐惧的情况下显露出过分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恐惧反应,虽然患者也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的、不合理的,却无可奈何。

例如,有电话恐惧症的人只要听到电话铃声就会吓跑躲起来,甚至导致大小便失禁;有口吃恐惧症的人只要感知些微与口吃有关的信号,胸腹、喉咙、口腔等发音器官的肌肉就会紧张痉挛,四肢瑟瑟发抖等;有考试恐惧症的人,只要感知到考试有关的信息,就会心跳加快,全身发抖。我们把有恐惧症的人称为恐惧症患者。

虽然恐惧让人惊慌失措,让人紧张不安,能使人消极,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一蹶不振,但恐惧对人类来说未必就是坏事。正因为有了恐惧,人类才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知道爱惜生命、敬畏自然、服从自然。

现在有一些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失去了道德底线,他们不怕天,不怕地,贪赃枉法,坑骗拐卖,为所欲为。

虽然知识让人产生恐惧,但可以让人避免灾难,防患于未然;虽然无知让人不惧,但无知使人愚昧和蛮干,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第二节 恐惧形成

俗语:“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是出生不久的小牛犊见到老虎不害怕。这是因为小牛犊不知道老虎会吃了它,不知天高地厚。老牛之所以害怕老虎,是因为见证过老虎的凶残。

星期五下午五时,小明在“五一”购物广场下台阶不小心踩到一块西瓜皮摔断了腿。根据条件反射原理,星期五、下午五点、“五一”购物广场、台阶、西瓜皮、路面、购物、灯光、声音、气候等都构成了与摔伤有关的信号刺激。小明只要遇到其中任何一个信号都会产生恐惧反应。

周末维也纳音乐大厅,一个身穿黄色上衣、留着络腮胡子和平头的青年男子,朝乐队指挥员扔了一颗冒烟的手榴弹,指挥员吓得魂飞魄散,却捡回了一条命。从此,周末晚上、维也纳音乐大厅、手榴弹、黄色衣服、留着络腮胡子的平头青年男子、挥手、演出、观众、灯光、音乐等所有与当时发生爆炸有关联的刺激物都构成了爆炸的信号,乐队指挥只要遇到其中任何一个信号都会想到发生爆炸而产生恐惧反应。

倩倩生病了,跟着妈妈到医院,护士给她打了一针,从此,倩倩见到穿白衣服的人,就害怕(又要打针)而躲起来。

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可见恐惧形成的概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曾用一名九个月的男婴做恐惧实验,揭示了人类恐惧的来源。

被试男婴是个孤儿,身心各方面都是健康的。第一阶段实验是先给他看白鼠、猴子、兔子、狗等面具,发现他没有害怕的反应,还用手摸这些东西。第二阶段实验,在男婴看到某一个面具伸手去摸的时候,实验人员在不远处用铁棒敲击出一个很大的响声。男婴被突然出现的响声吓了一跳,停止了动作,并开始哭泣。几次重复之后,再看到这个面具,男婴就露出了害怕的表情。而且,这种害怕的情绪泛化到了类似的面具上,也就是对差不多的面具也害怕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最初对事物没有什么情感体验,大多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华生实验中的白鼠、猴子、兔子、狗等面具对小孩来说,原先都是中性刺激,因为它们与无条件刺激(即“很大的响声”)结合在一起,从而都变成了条件刺激。

譬如对鬼怪的恐惧。谁也没有见过鬼怪。开始小孩对鬼怪并不知晓,当然不害怕。但听大人在晚上讲述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大人的恐怖表情,让小孩感觉真的有鬼,心生恐惧。重复几次,小孩就会对鬼怪形成恐惧。因此到了晚上无人的时候,小孩会感到恐惧(生怕有鬼怪袭来)不安。

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任何一个无关刺激,如单调的声音,只要与一种可引起恐惧的刺激(如燃放鞭炮)同时给予被试动物,无关刺激可引起被试动物出现类似恐惧反应。即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几乎可以使任何一个无关刺激变为动物害怕的信号源。

形成恐惧是学习记忆的过程。本来与人的恐惧无关的刺激物,因为跟原先的恐惧刺激物多次结合(即学习的过程),加上思想上耿耿于怀(如:常常回味或琢磨发生过的场景),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记忆,从而变成了新的恐惧刺激物。

虽然无条件刺激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学习和实践,有机体扩展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与生俱来的恐惧(有害刺激)同周围环境建立了千丝万缕的信号联系,从而使有机体预见和避开有害刺激。这也意味着通过学习可以使一个与生俱来的先天恐惧衍生出无限个与之相关的新恐惧——后天恐惧。

一、先天恐惧

先天恐惧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恐惧体验,如华生的实验中婴儿对“很大的响声”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的,因此也叫无条件恐惧。它是人皆有之的情绪,属于正常恐惧。

如婴儿怕黑暗,怕闪电,怕冷,怕热,怕爆炸,怕痛,怕饿,怕生病,怕跌落等等都是正常恐惧和无条件恐惧。

二、后天恐惧

后天恐惧是通过思想和实践学习而获得的,所以属于异常恐惧。

由于后天恐惧是建立在先天恐惧基础上的恐惧情绪体验,如华生的实验中婴儿对“面具”的恐惧是建立在无条件刺激(很大的响声)基础上的,是有条件的,因此也叫条件恐惧。

如学生对老师的怕,儿子对老子的怕,下级对上级的怕,晚辈对长辈的怕,对异性的怕,对陌生人的怕,对疾病的怕,对贫穷的怕,听到上司的名字就怕,对开会的怕,对社交活动的怕,对上学的害怕,对口吃的怕,对说话的怕等等,它们都是建立在先天性恐惧的基础之上。

任何恐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会停留在原地,而是向四周泛化,并且复合新的恐惧。

(一)孪生恐惧

根据条件刺激的学说,自然界的任何信号刺激,只要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当你对单位领导“赵总”形成了恐惧,可能也会对他的声音、表情等同时产生恐惧。

在华生的恐惧实验中,婴儿对面具建立了恐惧,也同时对操作员的外形、衣服颜色、身上的气味、时间、灯光等刺激物都建立了恐惧反射。

(二)恐惧泛化

在经典反射中,受试者学会对某个刺激做特定的反应时,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引起,还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譬如,你对单位领导“赵总”形成了恐惧,也会对与赵总外形相似的人产生恐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恐惧泛化的经典案例。

(三)恐惧复制

当一级条件恐惧稳定后,再用新刺激与这一级条件恐惧结合,还可以建立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级别的条件反射。

你之所以对“赵总夫人”害怕,是因为它建立在你对“赵总”的恐惧之上,或者说,它是你对“赵总”恐惧心理的复制品;你之所以对“赵总夫人的车牌号”害怕,是因为它建立在你对“赵总夫人的坐骑”的恐惧之上;你之所以对“赵总夫人的坐骑”害怕,是因为它建立在你对“赵总夫人”的恐惧之上;你之所以听到“董事长”就害怕。是因为这个词与权威有关,而权威总是与名利攸关。因为对“你的名利受损”的恐惧可以视为先天性的,因此,凡是与“你的名利受损”有过时间或空间结合的刺激物都有可能变成你的条件恐惧。

(四)复合恐惧

当一系列首尾相连的恐惧反射经常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出现在一起时,就会复合成新的恐惧反射,我们称之为复合恐惧。如以下四个恐惧反射:

f1:A→B;f2:B→C;f3:C→E;f4:E→F,可以复合成f:A→F.

譬如,某甲系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听到要去参加会议(A),吓得全身发抖(f1:A→B)。当他发觉自己很紧张后,就更加害怕(f2:B→C)。当他发现自己极度恐惧后,就赶快找个理由逃避(f3:C→E)。当以上恐惧反射按照这种顺序经常发生,就会复合成新的恐惧反射:f:A→E.即只要某甲听到要开会,就不假思索选择逃避。

三、急性恐惧

急性恐惧也称即时性的恐惧。譬如:看到汽车疾驰而来,吓了一身冷汗,就是急性恐惧。

僧人走路,生怕踩到蚂蚁,是出于免遭恶报导致的恐惧;看到医生拿起注射器准备打针,就感到害怕,是出于怕痛而导致的;生过一次大病,从此处处小心:怕吸烟影响健康而戒烟了;怕喝酒影响健康戒酒了。这些害怕不是真正意义的怕,而是行为上检点、小心。所谓:小心行得万年船。急性恐惧稍纵即逝,对人一般不会构成伤害。

四、慢性恐惧

慢性恐惧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恐惧。杞人忧天是一种典型的慢性恐惧。忧虑症和焦虑症都属于慢性恐惧的范畴。现实生活中,慢性恐惧随处可见。例如:社交恐惧症者对社交场面的恐惧;口吃患者怕发言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而焦虑不安;失眠恐惧症者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等等。

第三节 恐惧种子

如果你不幸亲历了一次恐惧的体验,并且在事发后念念不忘(如回顾当时的情景,后悔不已;设想潜在的后果,焦虑不安等等),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情结,我们称之为恐惧种子。恐惧种子是恐惧反射的神经中枢,所以也称为恐惧中枢。科学家发现,恐惧中枢位于杏仁体里面。恐惧种子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一、先天种子

先天性的恐惧种子是与生俱来的,是生物体的生存本能,是无条件恐惧的反射中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恐惧:害怕失去食物、阳光、空气、水、性、健康等等。

2.安全恐惧:害怕失去人身安全、和谐幸福生活等等。

3.爱的恐惧:害怕失去友情、亲情、爱情,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等等。

二、后天种子

后天恐惧种子,是后天形成的创伤性心理情结(或恐惧的心理阴影),是恐惧经历在潜意识里埋下的种子。

后天恐惧种子是条件恐惧的反射中枢。它是建立先天恐惧种子基础之上,即与先天性恐惧有过多次(或一次刻骨铭心)结合,加上思想上耿耿于怀而形成的。主要包括以往失败经验和创伤记忆。如一次被蛇咬过,乃至十年后对和蛇相似的东西还是害怕。可见,被蛇咬的恐惧经历已深深埋在了内心深处。

后天恐惧种子的实质,是害怕丧失人的各种需要(即马斯洛定义的五种基本需要)而形成的恐惧情结,或者是由于正能量亏损而形成的负能量场。

三、种子的使命

是种子就会发芽,只需时机和条件。一旦遇到所需条件(条件刺激或无条件刺激),恐惧种子就会破土而出——发芽。

先天性的种子只有在超限刺激的作用下产生无条件恐惧。后天性种子既可以在条件刺激的作用下产生条件恐惧,更可以在无条件刺激作用下产生无条件恐惧。口吃患者,在熟人面前(条件刺激)可能会口吃,在非常严肃的说话场合(无条件刺激)更容易发生口吃。

无条件刺激,无需打“招呼”就可以直接穿越显意识层,触发恐惧的种子,导致发芽、开花、结果。

条件刺激,需要打声“招呼”才能穿过显意识层,触发恐惧的种子,再经过认知的发酵升温,才能发芽、开花、结果。也就是说,后天恐惧的种子遇到适宜的条件刺激,加上某种认知态度的配合,就会发芽、开花、结果,最后重新播种。这就是种子的生命全过程。

繁衍后代是种子的最高使命,这一使命符合宇宙生存的法则。为了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埋在土壤里的种子会吸收自然界一切有利于它生长发育的物质条件(或能量),不断壮大。种子越壮大,吸收物质条件(或能量)的本领越强大。反过来,吸收的能量越多,种子就变得越壮大。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

不难理解,恐惧种子越强壮,对条件刺激越敏感,即:恐惧敏感度取决于种子的强壮。通俗地说,种子就像一部无线电台,既可以发布信息,又可以接收一切有利于它的信息。电台的功率越大,对无线讯号的搜集能力越强,搜集半径(距离)越大。

因为恐惧种子属于负性情感,因此它传递出去的是负能量,吸收的也只能是负能量。

第四节 恐惧反应

恐惧反应是人皆有之的情绪体验。包括:预期反应、逃避反应、能量释放三个方面。

一、预期反应

预期反应,即过敏性反应。有时也叫预感、预见性、危机意识、危机感。

条件反射的实质就是对某些特定的场景产生预期反应。恐惧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使以前无关的刺激物与无条件恐惧捆绑在一起变成条件刺激。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害怕的东西即将来临,所以条件刺激有时也被叫做预警信号。

有机体根据预警信号可以避免受到伤害。如果不能根据预警意义去行动,就会把自己推向被动难堪,甚至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那些大胆面对,聪明迂回的人才能走出恐惧的重围。这就是适者生存的道理。

神经质症患者对自己症状的过敏性反应非常准确:尚未接触恐惧源,就能凭借自己特别灵敏的“嗅觉”来捕捉症状发作的信号,准确预见恐惧源的性质,从而作出防范措施。就像小动物,只要听到猛兽的叫声,或闻到猛兽的气味,或见到树枝的摇动等就预知附近有猛兽出没而感到害怕。因为环境中的这些变化都曾和猛兽的来临联系在一起成了猛兽来临的信号从而引起小动物恐惧的预期反应。

预期反应表现为生理上的紧张,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以及行为上的逃避等等。口吃患者在发言之前常常出现紧张不安。为了避免口吃,降低焦虑,他们会反复练习一些难发音和句子,不停地演练说话的场景,甚至找个理由逃之夭夭等等。

面临预期反应,人们的态度迥异:有的人积极待之;有的人消极对待。

(一)积极态度

是指面对预期反应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所以积极的预期反应属于有益恐惧。

生活中有许多恐惧都是有益的。当你听到刺耳的汽车声从身后传来时,你会立马躲开,以免被它撞倒。随着你躲开,这种怕被撞的恐惧会很快消失。当你看到火光冲天,就可能会立即想到生命受到威胁,而高度警惕之。当你看到乌云密布,你就会想到下雨,让你未雨绸缪。当你看到蚂蚁搬家,大蛇出洞,你可能会联想到发生地震而害怕,让你躲避灾难。

不管是先天性恐惧,还是后天性恐惧,都是人类自我保护的预警系统,能让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只要人们正确对待,它们就能成为有益的恐惧。

必须理解,并非积极准备、防患于未然就是积极的态度。对客观性恐惧可以,但对主观性恐惧(比如口吃、失眠等)就会越糟糕。

(二)消极态度

是指面对预期反应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们产生心理纠缠和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并神差鬼遣般朝着害怕的方向发展。所以消极的预期反应属于有害恐惧。

有害恐惧,源于过去的特殊经历,如小时候受家人、亲戚、老师、社会等影响形成了恐惧心理,表现为对过去经历的痛苦回忆和担心以后再次发生相同事件的焦虑心理。

1.对伤痛的回忆:过去的伤痛总是让人不堪回首。如童年受过人的虐待,长大后回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

如果以前买火车票曾发生口吃被人嘲笑,现在又要来到火车站买票,就会触景生情,未免产生伤感和恐惧。只要想到,或者重温过去,伤痛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再现,歇斯底里地让人无法抗拒,身体立刻发生恐惧的躯体体验,如心悸、出汗、不寒而栗,好像又回到了那种痛苦的回忆中。身体上的感觉导致情绪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又容易导致行为失控。人的本能总是驱使人们选择逃离那些伤心的、痛苦的情境。

如果小时候常常被大人吓唬:“你不听话,警察会把你铐起来”。以后只要见到警察就躲避,乃至长大后,见到警察、警车、听到警笛声一直都很恐惧,生怕被警察铐起来。

如果你小时候曾被人殴打过,长大后你见到某些体貌特征与其相似的人可能就会害怕,生怕人家再打你。如果你小时候被班主任体罚和辱骂过,长大后见到那个班主任或与其相似的人可能还会恐惧,生怕再次被罚。某人曾经坐过牢,见到警察,可能还会害怕,生怕再次被抓去坐牢。2.对未来的焦虑:憧憬未来,预测后果,唯恐灾难重演,陷入焦虑不安。如果一直沉湎于害怕的思想中,容易形成焦虑心理,并且带来破坏性的结果。

世上有很多人,总是担心不幸会降临到他们身上。有些人获悉一种罕见的疾病开始蔓延时,就害怕自己也会患上这种病,甚至想象自己已经得了这种病,结果真的患上了这种疾病。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过一次婚外性行为,或做过一次手术,或输过一次血,或者到牙科治疗过牙病,牙齿出了一点血,之后,就怀疑自己有了“艾滋病高危行为”,直至怀疑、想象、暗示自己得了艾滋病,拼命捕捉自己身上的艾滋病“症状”,终日诚惶诚恐,杯弓蛇影,吃不好睡不着,精神萎靡,反复咨询反复检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了身体免疫能力。这就是“恐艾症”族。有报道说,一些恐艾症者最终发展为艾滋病,这恐怕不是偶然。

口吃患者,也常常为自己的未来而焦虑。有一个还在读大一的口吃学生,就想到毕业后的面试一关,生怕自己到时候有嘴说不出话来,经常想象自己面试失败的可怕场景。他觉得,即使自己学贯五车,满腹经纶,最终也会被口吃所葬送,终日为之焦虑不安,自暴自弃,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业。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担心(或预期反应)都是多余的。这些所谓的预期反应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你完全可以不理会,它只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回忆而已。因为你的潜意识曾深受其害,时刻没有忘记它,所以,今天触景生情,也只是跟你提个醒而已。不幸的是,人们往往会因这种不切实际的担心或幻想而焦虑,就像阴霾笼罩人的心灵,使人喘不过气来。

一天上午,我见到我的主持医生就问他,我明天是不是可以出院,医生和蔼地回答:可以。我又问了一些带回家的药物如何吃的问题。医生细声地说:等你一个月之后再做个检查就知道结果。我一听到“检查”立即联想和预测到结果可能不好,情绪马上低沉下来。

当我从医生办公室出来,就用理智纠正自己的想法:“这是消极的预期反应在作怪,它会导致消极的情绪产生,其实结果并非真的那样糟”。想到这,我的情绪很快扭转,并开始欢声笑语。如果我总是消极的担心,最后的结果,潜意识真的会如我所料的转为现实,这是我许多亲身经历体验出来的。

综上所述,恐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消极悲观地对待它。

二、逃避反应

逃避是有机体预感到不良后果来临而避免受到伤害的一种本能反应。对动物来言,当其感受到某种威胁的存在,或者受到了外来能量的攻击时,第一反应: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即无条件反应或无意识反应。如全身收缩、体毛倒竖、瑟瑟发抖等。第二反应:凭着经验应对的条件反应,即有意识反应,包括防守、逃跑、进攻三个方面。

譬如小动物,发现附近有猛兽出没而感到恐惧,会立即作出逃跑的反应。再如,野猫遇到行人会全身卷缩,做好逃跑的准备。

当人感受到威胁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自我保护。潜意识会自动地为人提供足够的能量来保护自己。在能量聚结的一瞬间,人会出现四肢屈曲,全身收缩,体毛倒竖、鸡皮疙瘩、瑟瑟发抖、脸色发青、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出汗等生理反应。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的第二反应是凭着高于经验的智慧对恐惧对象进行扫描、判断、分析,然后做出或进攻、或防守、或逃跑的行为反应。这是人类特有的理智性反应,是对恐惧对象进行认知分析后作出的选择。

具体来说:人类面对恐惧威胁后,第一步是自我保护的无条件反应;第二步是对待恐惧紧张的条件反应,包括认知反应和非认知反应,即理性反应或非理性反应;第三步是行为反应。第二步的认知反应又包括压制恐惧和允许恐惧两种。第二步的非认知反应就是对敌我双方的力量不加考虑,直接做出缺乏理智的行为:要么蛮干,要么逃避。第三步的行为反应也包括理智行为、非理智行为和习惯行为。

如果有人从你背后突袭,你的第一反应:转身迎敌——防卫,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你的第二反应:理性反应和非理性反应。

如果是理性反应,先看看是谁,用理性判断,再做出或反击,或忍让,或逃跑的理智行为。如果是非理性反应,连看都不看,不用理性思考,直接做出或蛮干,或闻风而逃的非理智性反应。

动物仅仅只是凭着经验去判断,不能像人那样做出理性的分析,容易造成真假不分。

人类有时也会做出缺乏理智性的决定:在恐惧面前,要么进行蛮干——正面对抗恐惧;要么只顾逃避——闻风而逃。前者是莽夫所为,后者则是懦夫表现。

一般来说,口吃患者面对威胁时,都会采取缺乏理智性的决定。有趣的是,口吃现象较重的患者面临紧张恐惧场面时,往往采取蛮干;轻微口吃患者则往往采取逃避。

《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武松面临恐惧(见到老虎)威胁,第一反应: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从青石上翻身下来);第二反应:分析判断、如何应对的理智性反应。第二反应包括:进攻、防守、逃跑三种。此时武松选择逃跑是不可能的。他明白两条腿的人根本跑不过四条腿的老虎。选择进攻似乎不妥,武松没有战胜老虎的把握,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老虎已经开始进攻了。因此,武松面临恐惧的威胁,只有选择防守(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自救,凭着智慧和一身蛮力与老虎拼搏。

老虎见到武松后的第一反应也是动物性的本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自我保护);第二反应:老虎凭着经验,对有智慧的人类不敢贸然出动。但由于生存需要(饥饿),老虎不惜铤而走险,对武松采取了盲目的进攻。

三、能量流失

当人感受恐惧威胁时,不管人作出哪种反应,潜意识都会输送能量以抵御外“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人的身体感受到攻击的能量有多大,抵御消耗的内能就有多大。体内正能量一旦消耗,身体就会因能量流失而出现全身发冷、四肢冰凉、不寒而栗、鸡皮疙瘩等生理反应(无条件反应)。譬如,冬天排尿时容易出现不寒而栗、鸡皮疙瘩的生理现象,实际上就是热能流失的缘故。

我们曾对十几位正在参加室内外演讲的口吃学员进行体温测试。发现体温偏低者高达93%。其中一名高二学生站在讲台上演讲,脸色苍白、浑身发抖、手指冰凉,手心温度显示19度,而当时环境温度高达32度。同样的情形发生过多次。

炎热的夏季,手指冰凉,不可思议。常态气温高达30多度,人的体温怎么会低于常温呢?后来,我想到空调的原理,才恍然大悟。有恐惧症的人,如空调一样,抽走室内的热量,排放到室外,导致室内降温。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是指恐惧会使阳气下泄。这里“阳气下泄”用现代话说,即是指正能量流失。可以说,恐惧实际上就是正性能量释放的过程。

一般而言,恐惧威胁越大,正能量流失越多。当正能量损耗达到人体承受的极限,可致死亡。“心有余悸”就是因为正能量流失后的一种生理反应。

人受到恐惧威胁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而逃避会消耗许多正能量,这个过程通常被人们比喻成“丧魂落魄”。如果只是虚惊一场,虽吓出了一身冷汗,丢失了部分能量,但正能量会及时得到补充。譬如,你在夜间独自行走,突然遭遇袭击,吓出了一身冷汗。当你获知对方是开玩笑的,能量就会及时得到补充。即对方用笑容传递正能量来弥补你丢失的能量。

当我们面对严肃的人,看到一张冷酷的脸,或听到冰冷的话语,似有一股寒流袭来,感到恐惧和紧张,此时能量就会流失。反之,当我们看到一张笑脸,就会感到亲切,似有一股暖流传遍身躯,此时能量就会得到补充。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脸上常常挂着微笑,给人和蔼可亲的笑脸,就会给人带来阳光般的温暖和好心情。既然这样,那就赶紧施舍你的爱吧,其实只要给别人一些笑容而已。

如果篮球的空气排放越多,篮球的承受力就会越小,弹力减弱。同样的道理,人的正能量丢失越多,底气就会越少。而底气不足,人的承受力就会变小,继而导致心虚、胆怯,处事缺乏弹性。为了防止自身利益受到侵害,人的自尊心会促使机体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接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和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发生自闭。长期自闭的结果,人格极易发生扭曲,并导致敏感多疑,胆小怕事。如果正能量大量丢失,会造成机体内部亏空而形成巨大的“引力磁场”,将人的注意力牢牢地控制在其周围。

第五节 恐惧强度

恐惧强度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恐惧种子的强度;二是恐惧反应的强度(即恐惧感)。

恐惧获得之后,不管是恐惧种子,还是恐惧反应,其强度都是受条件反射控制。如果条件反射得到强化,那么恐惧的种子也在壮大;反之亦然。

如果条件反应很剧烈(即条件反射本身表现很强烈),那么恐惧反应的强度也很强。而条件反应是否剧烈,取决于刺激物、认知、反射中枢三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条件刺激的本身强度,个体对条件刺激的认知态度,反射中枢的强度和活跃度(是否清醒)。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有一方没有参与或者一方强度很微弱,那么恐惧感就会很微弱。比方说,引起恐惧反应的条件刺激转移了,恐惧反应也会随之消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受恐惧困扰的人总是选择避开恐惧环境的原因。

不难理解,恐惧种子的强度是决定恐惧强度的根本;恐惧反应的强度是瞬息万变的临时强度。

动物性条件反射的强化或弱化是受无条件刺激的递加和递减来实现的。

人类的条件反射的强化(或弱化)是受刺激物本身(包括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和人对刺激物的认知态度的双重控制,并且后者往往起决定作用。换句话说,决定人恐惧“种子”的通常不是客观刺激物本身,而是人对客观刺激物的认知态度。

譬如,要去医院做体检,有的人生怕得了恶疾而忐忑不安;有的人心如止水,只当完成一项日常工作。又譬如:同样是在课堂上发言发生口吃,同样被同学嘲笑,同样会因此感到难为情,但有的人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而不去纠结,不去介意,更不会吃饱了饭去研究、去打压它。只有极少人则认为在教室发生口吃是不光彩的事情,是天大的事情;认为丢人现眼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认为同学们嘲笑是极大的耻辱;认为口吃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认为只有他才会口吃,感觉上天不公平;认为口吃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前途等等,因而对口吃耿耿于怀,并想方设法地排斥它,打压它,而又打压不了。如此屡战屡败,继而耿耿于怀,纠结不休,不得不让人产生挫败和恐惧感。

显然,不是在教室发言和紧张的气氛(条件刺激),也不是口吃和嘲笑(无条件刺激),更不是四处碰壁和屡战屡败(客观打击)决定其恐惧的,而是对他们这些刺激的认知与态度。

第六节 恐惧性质

一、认知决定恐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知者不畏,知道了反害怕;进一步知道后渐渐不害怕;彻底了解后一点不害怕。譬如亲密无间的家庭成员,彼此熟悉和了解,就不存在恐惧。

年轻人血气方刚、敢作敢为、无所畏惧,是因为涉世未深,不知“江湖”险恶。而待经历多,吃亏上当多,“吃一堑长一智”,才知道世事难料,心生敬畏。

一般来说,经历越多,恐惧的对象就越多。当你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高人,你就会产生敬畏之心。反过来,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越专业,了解得越多,恐惧感也会越弱。由此可知,对某一个恐惧对象,要经历“不知→半知→全知”或“不怕→害怕→不怕”的过程。

从恐惧的形成,我们知道它是由条件反射决定的。而人的条件反射又是受刺激物、认知、记忆中枢(反射中枢)三个方面决定的。

所以我们说,恐惧是由人与刺激物之间的认知距离决定的。距离导致神秘,神秘产生恐惧。这里的距离,既包括实际距离,也包括思想距离。

成语:“关羽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意思就是“不知者不畏”,不知天高地厚。

为什么正常人不怕口吃?因为他们与口吃的“距离”太远,看不见。为什么口吃患者怕口吃?是由于他们与口吃的“距离”不远不近,一知半解。

为什么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对长途驾驶都会恐惧?其实修理工害怕的不是车子出现故障,而是驾驶安全;驾驶员害怕的不是驾驶技术,而是途中汽车出现故障。两者对汽车和驾驶都是一知半解。

不少人小时候对警察很害怕,长大后对警察有了深入了解和接触就不害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无条件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不管你对它认知与否,只要你感知它的存在,必然产生恐惧。所以,无条件恐惧不是由认知距离决定的。任何恐惧都必须在觉知(即:注意)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或者说,没有觉知,就没有恐惧。

“距离决定恐惧”也可以诠释为,人类对恐惧对象的一知半解导致恐惧。如果距离太远,大到看不见,可以看似“不知”。

俗语:县官不如现管。对市长的害怕,还不如对室长的害怕,就是这道理。美感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如看美人,太近和太远都不美;若即若离,有点距离才算美。

显形口吃患者因为敢于接触口吃,甚至敢于暴露口吃,因此他们与口吃的实际距离比较小。他们总是不讲策略地与口吃蛮干,因为他们对口吃脾气和规律不了解,即和口吃的认知距离较大。

隐形口吃者刚好相反:因为不敢说话,隐藏口吃,与口吃存在较大的实际距离。他们对口吃的规律还是比较了解,知道口吃的厉害,懂得明的斗不过口吃,因而总是和口吃捉迷藏,玩失踪,玩潜伏,所以他们与口吃的认知距离相对较小。

二、欲望决定恐惧

欲望和恐惧一样都是人的本能。动物的欲望只是简单的生理、安全和爱的低等级的需求,人类的欲望因为参合了思想和认知因素,因而多了一份精神需求:自尊和渴望得到社会尊重的需要,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对人类来说,名与利具有同等的意义。意思就是,人不光是为了物质利益,更渴求精神利益。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可以说,人类对“名”(精神方面)的需求或欲望可视为人的本性。凡是与名利欲望有关的刺激物都可能变成人的恐惧刺激物(即条件性恐惧)。譬如:小刘怕张总,是因为害怕张总的权威(可以掌控自己的名利),而不是张总本人或称谓。也就是说,是小刘对名利的欲望制造了恐惧。假如小刘连名利受损都不害怕,自然就不害怕代表名利有关的权威,更不害怕代表权威的张总。

每个正常人都有获取自尊和他人尊重的欲望,因此也都害怕失去尊严,害怕失去面子,害怕丢人现眼,即“失去尊严→恐惧”属于无条件反射。凡是跟失去尊严有关联的刺激物,如发生口吃,加上耿耿于怀的思想,就会建立“口吃→恐惧”的条件反射。假如人连失去尊严都不在乎,又岂会害怕口吃呢。

欲望的本质是获得,恐惧的本质是失去。恐惧与欲望构成反向对称:欲望越大,恐惧越强;没有欲望,就没有恐惧,即欲望决定恐惧。正因为现实中的恐惧大都与欲望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淡化恐惧的途径。

三、淡化恐惧的途径

(一)消除距离

1.从思想认知下手:如果能回到不认识的地步,肯定就不会害怕,但不可能。既然已经认识了,就只有往前走,继续了解恐惧的对象。从一知半解到彻底了解,了解得越彻底,恐惧会越小。

2.从实践认知下手:零距离接触恐惧的对象,才能最终驾驭恐惧。也就是说,不要停留在思想上的认知,还要从实际下手,与恐惧源正面接触,逐渐缩小与恐惧源的距离感。

(二)淡化欲望

如果连名利受损都不在乎,人就会刚强起来——无欲则刚。但世上的人有几人能真正达到无欲的境界?佛也害怕踩死蚂蚁,害怕种下恶因,害怕因果报应,何况我们凡人?

第七节 恐惧对象

如果按照恐惧对象划分,恐惧包括客观性恐惧和主观性恐惧两大类。

一、客观恐惧

客观恐惧的对象来自客观世界,即对客观刺激物的恐惧。譬如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就属于客观恐惧;再如,生病,虽然疾病隐藏在体内,却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对疾病的恐惧也是客观性恐惧。

客观恐惧也叫外部恐惧。来自客观世界的恐惧对象(即恐惧源)大多能够接近。因为客观对象大都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征服。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即从思想上了解恐惧对象,行动上与恐惧源零距离接触,最终获得亲近恐惧源的体验。有了成功体验,才会积累信心和力量。

客观恐惧的对象千千万,如地域恐惧、人物恐惧、时间恐惧、事物恐惧、动物恐惧、安全恐惧、脏乱恐惧、表情恐惧、形象和名誉恐惧等等,它们都是建立在五类恐惧(即生理恐惧、安全恐惧、失去爱的恐惧、人格恐惧、自我实现的恐惧)的基础之上。

怯场心理属于客观恐惧,害怕的对象是社交场面。只要坚持临场锻炼,就可以有效的适应胆怯的心理。如初登舞台演讲的选手,开始都会怯场。只要逐步训练:先模拟上台,带着恐惧紧张去上台演讲,再参加小规模的演讲活动,获取经验,培养胆量,最后参与大型实战表演,获取宝贵的亲身体验。一次不理想,可以重复N次,循序渐进,最终适应舞台。技艺总是在一次次的学习中得到锻炼。信心与力量、胆识与魄力等都是在失败和成功的交替中铸就,因此才有熟能生巧、艺高胆大。

胡佛是一个令八届美国总统都感到恐惧的人。1924年,当时还是一名司法部年轻律师的胡佛被任命为FBI局长,没有人会想到,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48年。在那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却始终名叫J·埃德加·胡佛。他所拥有的权力是之后任何FBI领导所无法超越的。

理查德·海科在书中写道:“胡佛知道怎样保守秘密,这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他不仅知道这些秘密,而且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知道哪些秘密。”“没有一位总统敢解雇胡佛,因为没有一位总统知道胡佛究竟知道些什么。这对总统来说是最大的恐惧和威胁。”

二、主观恐惧

主观恐惧也叫内部恐惧。它恐惧的对象来自心灵世界,即对主观意识(即潜意识)的恐惧。譬如,某人在阳台上晒衣服时心里常常冒出“我要跳楼”的念头;有的人在马路上行走会突然冒出“我想和汽车撞一下”的怪念;还有人突然冒出“我想杀人”的念头等等,这些怪念、杂念或念想都让当事人感到无比恐惧。

口吃患者在临场说话前(或者接收了某些口吃信号),大脑里常常会闪现出各种口吃的念想(如口吃意识)和心理暗示,这些念想和暗示会让他们感到十分恐惧和紧张。还有,口吃患者只要回忆口吃丢人现眼的情景就会感到痛苦,这些痛苦的记忆常常会使他们感到非常恐惧。这些都属于主观恐惧的范畴。

我们知道,主观意识不会凭空飞来,都是受到客观刺激的作用而萌发(即触景生情),脱离客观存在的恐惧意识是不存在的。因此,主观恐惧是建立在客观恐惧之上,并随着客观恐惧的消失而土崩瓦解。

心灵世界近在咫尺,却深不可测。它包罗万象,其中任何一个对象都让人无从下手。面对那些来自心灵世界的恐惧对象,人们无法采用常规手段进行突破。

如何消除主观恐惧?首先,必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认识真正的自我。只有正确认知,认识恐惧对象的来龙去脉,了解其因果关系,才能消除误解,才能从思想困惑中解脱出来,从心灵枷锁中挣脱出来。其次,采用行为方式零距离接触恐惧源。然而,内部恐惧源,看不见摸不着,犹如盲人摸象,不知如何下手。如果说,与外部恐惧作斗争,是和别“人”斗,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和内部恐惧作斗争,就是和自己斗。越斗越死,勇者死,智者活。

人类最可怕的恐惧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自己的主观世界。或者说,人的恐惧往往不是外界给予的,而是自己想出来的,恰恰是这种主观想象的恐惧才是人生最大的敌人。因此,你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内部恐惧就如心魔。如何战胜这个心魔?或者说,如何消灭看不见的敌人?下面的案例值得借鉴: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面对敌人,采用四面出击乃愚蠢之举。此时,应保持实力,静观其变。只有等对方出手,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借力打力,置对手于死地。

海底有种叫乌贼的大鱼,是个以静制动的高手。它善于伪装自己,经常像一具腐尸静静地躺在海底,嘴巴张成巨大的黑洞,里面放满了鱼类喜欢的草食。“腐尸黑洞”吸引了很多小鱼前来觅食,而乌贼纹丝不动,只等大鱼进来。大鱼看见小鱼在幽静的“洞内”游进游出,好不自在,于是也被吸引进去,却变成了乌贼的美餐。

乌贼看见小鱼儿游进自己嘴里也没轻举妄动,因为它知道,这样会打草惊蛇,它的目的不是小鱼,而是大鱼。

乌贼尚且知道放长线钓大鱼,用伪装、诱捕、麻痹敌人、智取敌人、变被动为主动、以静制动等战术战胜敌人,更何况聪明的人类。

俗话说的好,君子不和小人斗。君子在明处,容易被攻击;小人藏暗处,难觅其踪。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君子斗不过小人。

如何摆脱小人的攻击?君子要么不计小人过,敬而远之,即:避他、让他、敬他,就是不理他;要么欲擒故纵、以静制动、引蛇出洞、后发制人。切勿先发制人,打草惊蛇,导致后患无穷。这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

在强大的互联网面前任何人都显得非常渺小。如果你是名人,而你在网上受到攻击的话,你在明处,攻击你的人藏在暗处,你是斗不过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保持弱势。切勿以强势反击,也无需争辩!越是争辩越会招来无情的伤害。要学会沉默不语,切勿轻举妄动,更不要急于表态。其实,沉默的含义,并非代表默认,也表示无声的抗议。沉默不语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如果你沉住气,始终保持沉默,攻击你的小人会自感没趣,最终淡出。就像泼妇骂街,越是接嘴,泼妇骂得越厉害。有些事情并非你介入就会平息,反而挑起祸端,火上浇油。因此,对付小人,要耐心等候小人从暗处肆无忌惮地走到明处现身之时,才可以将其一举歼灭。

成语“欲擒故纵”,“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口吃预感,是心魔,是隐藏在暗中的小人,是患者心中的敌人;口吃预感是一种心理冲动,虽然它蠢蠢欲动,患者却对它无可奈何(因为人无法控制情感)。怎么办?以静制动。等心动变成行动,即口吃预感变成口吃行为的那一刹那间,立即控制口吃行为(因为人可以控制行为)。譬如说,你在路上遇到班主任张老师,需要打招呼:“张老师好”。此时你恐惧、紧张、口吃预感强烈、难发凸显、心理不停地暗示,这些心理波动都不要紧,你也控制不了。你只要等它们即将变成口吃行为那一刻控制就行。你可以这样喊:“好!张老师”;你也可以这样打招呼“好!”或者你可以喊:“(咳嗽几声),张老师!”甚至你还可以不喊,改用肢体语言:点头致意。总之,一切行为都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

第八节 单纯恐惧

人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与环境结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在个人利益方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有的人怕老师;有的怕长辈;有的怕老板;有的怕小动物;有的怕谈论蛇;有的怕见异性;有的怕开会;有的怕问路;有的怕被人陷害;有的怕被人打劫;有的怕失去亲人;有的怕失业;有的害怕失恋;有的怕破产;有的怕孤独;有的怕杂念或邪念;有的怕胡思乱想;有的怕打电话;有的怕上班;有的怕变老;有的媳妇怕见公婆;有的怕老婆;有的怕数学;有的怕学英语;有的怕生病;有的怕接触病人;有的怕被传染流行病;有的怕水;有的怕辣;有的怕黑夜;有的怕白天;有的怕睡觉;有的怕洗手;有的怕与人握手;有的怕灰尘;有的怕手淫;有的怕过性生活;有的怕门锁;有的怕口吃;有的怕天塌下来,有的怕地陷下去……

世界上的恐惧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无论是客观恐惧还是主观恐惧,不管是无条件恐惧还是条件恐惧,所有的恐惧开始只是单纯性的,仅仅是条件反射或无条件反射引起的心理冲动而已,对人一般不会构成多大威胁。我们把这样的恐惧称之为单纯恐惧。为了便于叙述,本书把单纯恐惧记为“A”。

单纯恐惧属于人皆有之正常心理,现实中十分普遍。单纯恐惧受条件反射控制,即受“刺激(P)”、“觉知(R)”、“种子(M)”三要素的制约,记为:A=kPRM(k为>0的常数)。

这里“刺激”是指无条件刺激或条件刺激;“觉知”是指对刺激物的感觉和认知态度(介意程度);“种子”是指恐惧情结,既包括先天性恐惧种子,也包括后天性恐惧种子。

刺激越强,恐惧反应越强;对刺激越关注,恐惧反应越强;对刺激越介意(认知),恐惧反应越强;“种子”强度和活跃度越高,恐惧反应越强。

这里只对社交恐惧进行探讨(其他恐惧基本相似)。

受条件反射控制,单纯恐惧首先对引起它的刺激信号感到恐惧。我们称之为当前恐惧。随着条件反射的泛化,当前恐惧会向四个方向扩散:上下(即纵向)和左右(横向)。

横向恐惧仍然属于当前恐惧。仅仅是从当前一物联想到当前另一物。譬如,同病相惜。看到别人生病住院可怕,立即想到自己同样的病而害怕。当前恐惧只是一瞬间存在(如口吃患者只要听到发言就会恐惧),很快就会转移到纵向恐惧。

纵向恐惧:一是对客观后果的恐惧;二是对主观记忆的恐惧。前者是对未来的预测,后者是对过去的回顾。

一、对客观后果的恐惧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3000公民做过调查问卷:“您感到最害怕的是什么?”75%的公民回答:害怕当众讲话,害怕和老板讲话,害怕和陌生人说话,害怕参加社交活动。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恐惧紧张的特定场合,如参加公众场合演讲、与权威人士交流、向上司汇报、面试、相亲等,只是造成胆怯心理的对象、情境不同而已。

正常人都会害怕言行举止万一失态将面临的难堪场景和后果。不管是演艺大腕,还是政治明星;无论是演讲大师,还是节目主持人,面对大庭广众都会担心演砸了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前途,都会担心对自身安全和切身利益受到侵害。

口吃患者也有同样的恐惧和顾虑:如果发生口吃将面临的难堪场景和前途形象等后果问题。难怪,不少吃友会认为,口吃恐惧的本质就是对口吃可能造成后果的恐惧。对所致后果的客观恐惧,实际上是包括正常人在内的所有人临场说话前所表现出来的怯场心理,属于正常心理。即使口吃病完全康复了,也不代表以后就没有临场说话的恐惧感。

恐惧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天性,爱美之心也是人之天性。口吃患者言前出现的恐惧和顾虑完全出于自我保护和爱美天性,他们只是担心说话发生口吃被人嘲笑、破坏形象、影响前途。无论是谁,这种对可能造成的客观性后果感到恐惧和顾虑是极其单纯的,是人之常情。

断臂之人在公众场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断臂掩饰保护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缺陷,害怕暴露残肢。同样的道理,由于口吃患者经常发生口吃,经常被人嘲笑,他们就认为口吃是一种“残缺”,因此到了说话的时候,自然就会把口吃掩饰起来。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口吃患者认为口吃是“残缺”完全是一种自我感觉或主观虚夸。在他人眼里,或许这个所谓的“残缺”根本不算问题。

事实上,习惯性口吃者也同样有语言“残缺”,但他们从不害怕发生口吃被人耻笑,也不害怕交流,更用不着掩饰口吃,因为他们不认为口吃是污点或缺陷。

做贼必然心虚,遮遮掩掩总是不自然。为了掩饰,就会矫揉造作,就会弄巧成拙。也就是说,越是遮掩口吃,越会加重口吃。

任何人都会遇到紧张。正常人和陌生人说话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紧张。外表存在明显缺陷的人,何况一张嘴就露馅的口吃患者,在公众交际场合表现出恐惧紧张和不自然更是正常的现象。

因为人人都有怯场心理,所以,怯场心理不在我们口吃病研究的范围之内。

二、对创伤阴影的恐惧

为何正常人不害怕口吃?因为正常人(包括习惯性口吃者)没有口吃伤痛的经历,即使有,也没有落下心理阴影。习惯性口吃者虽然也常被人嘲笑,有时也会感到丢人和难过,但他们不会耿耿于怀,很快就忘了。口吃患者就不同。他们都有因口吃而丢人现眼或有话说不出的伤痛和阴影。他们都有切齿难忘的经历和对创伤阴影的恐惧。

例如,小张是一名口吃患者,因为工作失职到赵总办公室汇报工作。受当前环境的刺激,小张可能会出现三种心理:

1.想到因失职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如被老板批评和责罚,自己的形象和前途受到损害)而害怕。这是人皆有之的无条件恐惧。

2.触景生情而想到口吃的创伤性经历,不寒而栗,恐惧顿时涌上心头。这是口吃患者独有的条件恐惧,是对口吃创伤记忆的恐惧,属于主观恐惧。

3.过去的经验提醒,害怕重蹈覆辙——再次发生口吃,害怕因口吃被人耻笑,害怕因口吃被老板看不起,害怕自己的形象和前途因口吃而受损。这是口吃患者独有的无条件恐惧,是对客观物质的恐惧,属于客观恐惧。

世上没有几人能拥有完全平坦的一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波澜曲折。即使平凡的人,也会踏下非同凡响的人生之路,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口吃阴影是患者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他们害怕重温过去,因为那都是血与泪的故事。

一旦有了口吃的伤痛记忆和阴影,只要再回到从前的环境,或者遇到与过去口吃有关联的场景中,就会唤醒他们的口吃记忆,犹如巨石投水一般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让他们恐惧和不安。他们生怕重蹈覆辙,因此说话格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由于过去的经历总是与当前的情景交汇在一起左右着人们的情绪,所以许多患者都会幻想,要是没有口吃的阴影,要是能把过去的难堪经历通通遗忘,就没有心理负担,说话就不会害怕紧张,说话自然会流利。

诚然,如果说话时情绪稳定,不害怕、不紧张,自然不口吃,但是这样的状态不是随时都能遇到的。因为正常人说话前也常常是波澜起伏,甚至因为怯场而出现欲口难开的情形。

口吃患者也憧憬着,等口吃完全好了后,就不再会有口吃的记忆,说话就不再会恐惧紧张了。事实上,即使完全康复的口吃患者,照样还有口吃的记忆;在某些场合,仍然会有难发,甚至还会习惯性的把这种难发现象误认为是口吃预感而紧张不安。

从未患过口吃病的人如果遇到相似的情况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没有口吃病的经历,自然不会把紧张、难发与口吃联系起来。如果他们遇到紧张,说话困难,最多做些放松动作,譬如深呼吸或伸展下四肢,以求缓解紧张的躯体,然后带着颤抖去说,或者紧张得不敢说。万一出现严重口误、语塞、口吃、哄笑等现象,正常人也会感到尴尬紧张,但过后也就烟消云散,因为他们懂得这些现象好比当众放了个响屁,虽有些难为情,却再也正常不过。除了神经质的人,谁还会跟屁大的事计较呢?

总之,有口吃的记忆不可怕,有口吃的恐惧也不可怕,因为这都是极其单纯的恐惧;可怕的是你纠缠它,卷入其中不可自拔。

第九节 复杂恐惧

复杂恐惧是建立在简单恐惧基础之上具有复杂成分的恐惧心理。如图:A1、A2、A3……

一、演变过程

临场说话时,每个人都会因感受外部压力(记为P),而产生恐惧心理(记为A),并定义A=kPRM(P>0,R>0,M>0)。

恐惧A所害怕的对象是外部压力P和由此可能造成的的后果,是一种对外部对象或客观刺激的单纯恐惧。

正常人对恐惧A不在意,因为他们觉得恐惧A是人皆有之的怯场心理,乃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而口吃患者则认为这种恐惧是不应该有的,因而容不下它,并且非得斗争对抗一番,结果却把正常的恐惧情绪推向了一个个“出人意料”的新高潮(所谓“出人意料”,其实早在预料之中)。

对怯场心理A强行压制,不但压不倒A,反而使A的强度翻了一番,并升级为新的恐惧,我们记为A1(A1=2A)。

A1所恐惧的对象不再是外部恐惧,而是内部恐惧,即对主观刺激“恐惧A”的恐惧。这时,患者的恐惧心理已经是包括:A和A1,即包括客观恐惧和主观恐惧在内的复杂性恐惧。

新的恐惧A1是因为强行压制正常恐惧A而导致的结果,本应是合理的因果关系,患者却认为它是不应该产生的,因而又是自作聪明地强行压制它(即显意识压制潜意识)。结果不但压不倒A1,反而使其强度又翻了一番,并质变成新的恐惧,我们记为A2(A2=2A1)。这时候患者的恐惧已包括A、A1、A2。

作为代价,患者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而是作了无用功。显意识因为对抗潜意识的冲动而耗费了大量能量,伤了元气。所以每个口吃患者都有体会:在说话的时候感觉很累,很累,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对抗和恐惧的不断升级,患者与恐惧对抗了n次,恐惧的强度也成倍地增长了n次,并质变成新的恐惧An(An=2^nA)。这时,恐惧心理则由原来单纯恐惧感A发展为包括{A、A1、A2、A3……An}在内的一系列复杂成分的恐惧,记为Cn。Cn=A+A1+A2+……+An=A(1+2+4+……+2^n)=kPRM(1+2+4+……+2^n)。

恐惧An是害怕“怕”,即怕上加怕。恐惧Cn实际是多种恐惧成分在内的复杂性恐惧。

二、造成危害

由上可知,假如P=0,即临场说话时,机体感受不到任何压力,那么Cn=kPRM(1+2+4+……+2^n)=0(当n=0,A=0)。

假如R=0,即临场说话时,旁若无物,毫不介意,那么Cn=0。

假如M=0,即临场说话时,没有恐惧种子,或恐惧种子还在“休眠中”,那么Cn=0。

假如P≠0,R=0(或M=0),那么A=0(或接近0),Cn=0。也就是说,如果面临某种压力,坦然自如,毫不恐惧紧张,就不会出现复杂性恐惧。

然而,人人都有怯场心理。任何人面临陌生场合,或者遇到不确定性场合,都会有压力感,因此,A≠0,即PRM≠0。只要PRM≠0,那么Cn=kPRM(1+2+4+……+2^n)将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

恐惧Cn犹如铜墙铁壁,没有任何人能够突破这种水涨船高的恐惧感,面对它,患者只能仰天长叹。

与恐惧心理对抗一次,恐惧感就加强了一次。从P到A,是恐惧潜意识(恐惧种子)受到外部刺激(或压力)作用后被迫发生变化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从A到A1,则是由于主观思想支配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此类推,A2、A3……An……都是在个人主观意志(即自作聪明)的压制下,导致恐惧心理越来越强大。

人都有承受恐惧和压力的心理或生理极限。一旦心理防线被突破,就会产生激烈生理反应,而如果生理极限又被突破,就会做出失控的破坏性行为——强迫行为。这就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道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也不难解释:不管出现哪种恐惧紧张,都会对神经中枢造成一定的刺激伤害。当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达到一定限度时,人体的器官就会出现异常生理反应,言行举止也就会失去控制。如果语言中枢受到恐惧的超限刺激,就会导致发音器官在执行言语行为时出现紊乱而导致口吃。

战胜不了的口吃→害怕“口吃”;转移不了的注意力→害怕“注意口吃”;摆脱不了的预感→害怕“预感”;克服不了的害怕→怕“怕”;斩不断的心理纠缠→害怕“心理纠缠”;化解不了的焦虑情结→害怕“焦虑”。

每一次害怕都是正能量丧失的过程。这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情结,因为丧失了大量的正能量,而变成了巨大的负能量场(或能量黑洞)。它让患者日思夜想,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复杂恐惧是神经质症患者的最大恐惧,也是各类强迫症和焦虑症的核心问题。

三、原因分析

恐惧之所以从单纯变成复杂,从量变到质变,关键原因就是对抗引起的。

(一)否认因果关系的合理性

虽然恐惧让人讨厌,但它却是一个“有爹有娘的孩子”,是无辜的合理的,你没有权利扼杀它。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所以,单纯恐惧,你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因果关系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单纯恐惧是正常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介意,即使有些介意也不会纠结。虽然正常人也知道恐惧紧张会影响社交活动,甚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它,但正常人绝不会无休止地对抗,而往往采用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并带着恐惧和紧张去面对。

只有极少数人对这种正常的恐惧和紧张采取过度的斗争对抗的态度,使问题愈加复杂而导致口吃。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他,恐惧紧张是导致口吃的罪魁祸首。既然把恐惧视为说话的拦路虎,当然就要除之为快。

(二)用主观意志对抗客观规律

单纯恐惧是情感的冲动。人们常说,感情似水。人的情感就像流水一样携带着能量。如果你堵截流水,越堵越高;如果你去压制情感,必将掀起更大波澜。这就是推波助澜的道理。

当“怕口吃”(潜意识的冲动A)和“不要怕”(显意识的暗示B)这样一对矛盾的心理相遇时,必然发生对抗和冲突。对抗的结果不是减缓了恐惧,而是加重了恐惧和紧张。

恐惧在学习中获得,在对抗中加剧。如果患者当初能带着单纯怕口吃的心理去讲话,即不去与人之常情的单纯恐惧去对抗,就不会成为现今的口吃患者。

不幸的是,在单纯恐惧心理出现后,患者总是自作聪明地进行一番折腾、对峙和挣扎。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消除紧张,摆脱言语困境。却不知,正是因为高度关注和努力,才导致心理更加恐惧、生理更加紧张,讲话更加困难;正是因为对抗和折腾,导致正常的单纯恐惧变化成复杂恐惧。

由于采取的各种方法都不奏效,尝试的各种努力也无济于事,患者开始恐慌了:排斥不了口吃意识,转移不了对这种意识的关注;摆脱不了害怕的心理,也阻挡不了口吃的发生。这一切让他们感到失望和无助,他们非常害怕这些无法阻挡的恐惧意识,这种恐惧远大于单纯恐惧。

患者现在的害怕,已由当初单纯的恐惧,发展到对无法克服这种惧怕而感到害怕。当初害怕的只是口吃的记忆和发生口吃所致的后果,后来发展到对无法消除记忆和无法克服症状而感到害怕,即因无法战胜口吃而害怕。

前一种怕是单纯的心理,后面的怕则是怕上加怕的复杂心理。前后害怕的对象发生了转变:先前害怕的对象是“口吃的记忆”和“发生口吃的后果会怎么样”的客观存在物质;后来恐惧的对象则是“这种害怕心理怎么消除不了”的主观思想。即:患者恐惧的对象由对客观物质的恐惧,转移到对主观意识的恐惧。

患者已深刻体验到:口吃越斗越厉害,恐惧越斗越强大,口吃预感和口吃意识愈演愈烈,这一切让患者感到深深的恐惧和焦虑。尽管患者曾经无数次领教过这种无法战胜的怕口吃的心理,但仍然不会善罢甘休,会继续顽强地斗争到底!结果,害怕的程度成几何级数增长,怕的对象裂变为多重成分的恐惧心理,导致怕的叠加。

(三)陷入强迫泥潭不可自拔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习惯,譬如,不停洗手的习惯、检查门锁的习惯、手淫习惯、失眠习惯、口吃习惯、焦虑症、抑郁症等等,越改越严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些“习惯”之所以改不了的,是由于心理因素起到了强化和决定作用。为了和普通意义上的习惯定义区分起来,本书把这种与心理因素紧密相连的习惯称为心理习惯或反习惯。因为它是显意识和潜意识斗争纠缠的惯性,所以也叫意识习惯,如图所示:

普通习惯让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而且受人的思想控制,因而不会感到任何痛苦;而反习惯则不同,总是与人的思想意志相违背。令人无法适从,痛苦不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痛苦,乃是人的本能和思想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人的动物性欲望和人的社会性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或者说,人类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其动物性和社会性(即欲望与现实)很难获得平衡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结。

压制情感(或欲望)的结果必将导致更大的情感波动。如果患者长期抑制情感冲动或心理波动,会因情感或欲望最终得不到控制而形成恐惧症和强迫症,即形成一种心理习惯。

本来口吃就已让患者感到非常害怕,再加上对其无法控制,就更加害怕,这已是怕上加怕,这种心理会导致说话更加困难。患者也知道,自己无力压制恐惧,也无法压制口吃意识,于是他们也想停下来不斗争、不对抗,但这一切都无法停下来,就像扔进了洗衣缸里的衣服只能不停地转动。这种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对抗更让患者感到恐惧和绝望。所以,复杂恐惧是对抗的结果,更是强迫的结果。

综上所述,患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努力克制人皆有之的恐惧紧张,反而导致恐惧由单纯变成复杂,由正常恐惧变成了怕上加怕的病态性恐惧。病态性恐惧的对象不再是客观刺激,而是主观心理,或者说,是对自己的恐惧。因此,恐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错误地对待它。

既然紧张会导致口吃,是不是只要消除紧张,就没有口吃?是啊。如果真的能消除紧张,世上就没有因紧张而导致的口吃。但世界上还没有消除紧张的有效办法,因为导致紧张的因素千变万化,恐惧的情绪无所不在,人们也无法复制一种通用的模式来克服所有紧张,反而容易把紧张推向高潮。正确的态度就是面对它、包容它、接纳它,而不是排斥之、压制之、逃避之。随着临场经验的强化,人生阅历的丰富,紧张怯场的心理自然会逐渐地减缓。

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过:“做你怕做的事情,恐惧就会消失。”世界上没有让你对冰冷的水感到不冷的办法,只有亲自把自己的手浸泡在冷水里后才能逐渐适应。

对口吃的恐惧乃是口吃患者的症状核心。治疗口吃病,其实就是治疗口吃的恐惧症。本书将在治疗篇中科学阐述恐惧症的解决方案。

第十节 恐惧朝向

按照恐惧的朝向,可分为主恐惧和副恐惧。

一、主恐惧

我们把因害怕某件事(A)导致某件事(A)发生的恐惧,称为“主恐惧”。如果“某件事(A)”是口吃,我们就把它叫口吃的主恐惧,由主恐惧导致的口吃属于病态口吃。

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担心某件事(A)往往真的会发生某件事(A)?

害怕什么,必然会注意什么,哪里必然就会变得紧张和不自然。遇到紧张和不自然,大多数人都能理解,从而不理不睬,但有些人就会压制,结果反而导致更加紧张,更加不自然。这样的结果又会进一步刺激心理的复杂化,并导致更加关注,更加紧张。如此循环,最终滑向害怕的目标。

如果患者害怕发生口吃,就会关注说话的一举一动,就容易导致说话紧张和不自然。口吃患者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总是努力压制紧张,刻意追求自然,把原本属于单纯的恐惧推波助澜,变成复杂恐惧,最后才不得不口吃。

由此可见,开始对某件事(A)的害怕是单纯的正常的恐惧,由于错误地对待它(压制),才发展为复杂恐惧,最后因为这种复杂恐惧才导致了某件事(A)的发生。害怕发生的某件事(A),偏偏在自己有意识的抗争下发生了,这样的结局无疑会进一步强化人对某件事(A)的恐惧。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如害怕表情不好,就会关注自己的表情,继而导致面部肌肉紧张和表情不自然,情况严重,面部会发生痉挛性抽搐。如果害怕手抖动,就会关注自己的手是否抖动,继而导致手不自然,严重情况下,会出现痉挛性手指抖动。害怕形象不好,就会关注自己的形象,继而导致搔首弄姿;害怕走路姿势不好看,就会关注自己的走路姿势,继而导致举手投足不知所措;害怕余光,就会关注自己的视线,继而导致目光很不自然,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强直性的余光;害怕辐射,就会关注辐射问题。越关注,就会越害怕辐射,以至不敢使用电器,不敢接触电器,甚至不敢到公共场所。越逃避越害怕,越害怕越逃避,最后只有自己把自己囚禁在抗辐射的铁皮屋里生活。

害怕不幸,导致不幸;害怕疾病,导致疾病;害怕破产,导致破产;害怕失业,导致失业;害怕失眠,导致失眠;害怕手淫,导致手淫;害怕焦虑,导致焦虑;害怕抑郁,导致抑郁;害怕检查门窗,导致反复检查门窗;害怕洗手,导致反复洗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害怕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二、副恐惧

我们把因害怕某件事(A)导致另件事(B)发生的恐惧,称为“副恐惧”。如果“另件事(B)”是口吃,我们就把它称为口吃的副恐惧,由副恐惧导致的口吃属于常态口吃。譬如:向领导汇报工作,怕挨骂,导致说话结结巴巴。

恐惧总是伴随着各种生理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又会带来各种行为反应。譬如社交恐惧症者害怕社交活动。害怕又会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呼吸紊乱、脸色发青、心跳加快、四肢抖动等。肌肉紧张和呼吸紊乱容易导致口吃行为。本来社交恐惧症者害怕的对象是社交场所,却导致了口吃的意外结果。相对于口吃,社交恐惧属于副恐惧。再譬如,上课回答问题,因害怕老师责罚和同学们取笑,肌肉开始紧张,而肌肉紧张容易导致表情难看、手足抖动。本来害怕的对象是“被老师责罚”,却导致了意外的结果——表情难看、手足抖动。相对于表情难看、手足抖动,课堂上的恐惧属于副恐惧。

第十一节 恐惧本质

不少吃友认为:口吃恐惧的实质就是对口吃可能造成后果(即丧失物质利益)的恐惧。这话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它只是恐惧的表象,即人皆有之的客观恐惧,却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主观心理。

举个例子:甲乙都会开车。甲开着车上路了;而乙却不敢开。如果说,乙不敢开车的实质是因为怕发生交通事故,这个不假。甲也有同样的恐惧,也害怕发生交通事故。既然甲乙的恐惧都是一样,为何甲敢于开车,而乙却不敢开车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原来,乙曾发生过重大交通事故,一直走不出恐惧的阴影,所以在开车前有发生交通事故的意识。甲在开车前没有这样的意识,因而不害怕。也就是说,乙害怕的实质是曾经发生交通事故的创伤性记忆。

我们知道任何恐惧的产生都离不开刺激物,刺激物又常常与恐惧所致后果结合在一起,所以,刺激物自然而然就成为恐惧对象。

表面上,让人感到害怕的是客观刺激物(条件刺激和它所代表的无条件刺激物),实际上害怕的是刺激物背后的真相,而真相的背后却是对恐惧的无可奈何所形成的终极恐惧。

就拿客观恐惧A来说。如图所示:A是对P的恐惧。P是客观刺激,包括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

由于条件刺激具有泛化和复合的功能,所以条件刺激的数量是无限的。也就是说,虽然引起人们恐惧的无条件刺激是有限的,但引起人们恐惧的条件刺激是无限的。

由无条件刺激P引发的恐惧A,表面上和实际上都是对客观对象P的恐惧;由条件刺激P引发的恐惧A,表面上是对客观对象P的恐惧,实际上是对与客观对象P有关联的创伤性记忆的恐惧,即对心理阴影M的恐惧。而心理阴影M是由于对创伤经历耿耿于怀的认知态度而形成的。

不难推出:人类大部分恐惧的对象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人的主观世界。或者说,决定人的恐惧的往往不是客观刺激本身,而是人对它的认知态度。

譬如:小张听到电话铃声(P)就害怕(A),害怕的本质其实不是铃声,而是对铃声背后的失败经历的恐惧。

失败的经历已变成了恐惧的阴影,因而对失败经历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恐惧的恐惧。

小陈害怕穿蓝色衣服的人,这是一个客观性恐惧,是建立在“爆炸——恐惧”这个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原来,小陈几年前在剧院看戏,遇上身穿蓝色衣服的恐怖分子用手榴弹袭击群众。

不难看出:表面上小陈害怕蓝色衣服的人,实际上是害怕同它有过结合的爆炸。但爆炸早已成为过去,不复存在,所以小陈害怕的不是爆炸本身,而是同它建立起来的恐怖记忆(即心理阴影)。

小燕见到小狗就会歇斯底里地恐惧。而大多数人不会如此。是什么让小燕如此害怕小狗?是小狗会咬人吗?这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恐惧,但同样的客观存在,为何别人不害怕,小燕会害怕?显然,决定害怕的不是小狗咬不咬人,而是另有其因。原来,小时候,小燕曾经亲历了一位同伴被小狗咬伤而致死的恐怖事件。过去的记忆是如此的强大,以至这么多年来小燕一直对小狗心怀恐惧。

显然,真正让她恐惧的不是小狗本身,也不是小狗咬人致死,因为咬人的疯狗已经死亡,也不大可能再有小狗咬她,何况即使咬伤也无妨,可以注射狂犬疫苗,真正令小燕感到害怕的是过去建立的恐怖记忆。

可以推出下面的结论:条件恐惧(即后天形成的恐惧)其实都是对创伤记忆的恐惧。

有恐惧本来是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但就有一部分人总是与之不讲策略地蛮干,让本来就算不了什么的单纯恐惧突然变得像怪兽一样狰狞可怕和不可控制。这种对恐惧的心理冲动无法控制或者对恐惧可能所致后果感到无能为力的绝望远比恐惧本身更可怕。事实上,不管是谁,如果眼睁睁地看着恐惧的冲动即将冲破理智防线变成可怕的行为后果,而这个后果恰恰又是他一直担心的噩梦,场面将会是何等的惨烈!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到吃人的妖精就在眼前,但由于师傅的执意阻拦,让他无可奈何,只得含恨离去。不难想象,那些神经质类症患者,如洁癖症者,眼睁睁地看着不洁的东西却无法消灭,会是怎样的心情。

所以,无论是单纯恐惧,还是复杂恐惧,其本质不是客观刺激,也不是恐惧本身,而是人们无法控制恐惧所导致的恐惧。也就是说,恐惧的本质是对恐惧的恐惧。由此我们知道,引起恐惧反应的条件刺激不需要很大的能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如一点火星儿就可以引发油库爆炸)。条件刺激只是起诱因作用,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恐惧的种子和人对客观刺激的认知态度。

必须注意的是,无条件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接近本能的正常性恐惧,不能消退。条件恐惧是通过学习获得,当然可以消退。因此,患者需要消除的恐惧绝不是无条件恐惧,而是条件恐惧。

下面列举一些恐惧案例,供读者参考:

1.上战场+死亡→恐惧。战士需要突破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无条件恐惧),而是对上战场的恐惧(条件恐惧)。老兵比新兵更怕上战场,是因为老兵知道战斗中的危险四伏,而新兵初生牛犊不畏虎,就不知道这些潜在的危险。所以,打仗是要士兵带着恐惧(怕死)去上战场,而不是叫大家不要怕死!

2.老虎+咬死人→恐惧。饲养员需要突破的不是对“被咬死”的恐惧(无条件恐惧),而是老虎的恐惧(条件恐惧)。

3.某领导+权威→恐惧。职员需要突破的是对某领导的恐惧(条件恐惧),而不是挑战领导的权威(无条件恐惧)。

4.音乐大厅+黄色衣服+挥手+手榴弹+爆炸→恐惧,人们需要突破的不是对爆炸的恐惧(无条件恐惧),而是对“音乐大厅+黄色衣服+挥手+手榴弹”的恐惧(条件恐惧)。

5.汽车+驾驶+马路+交通事故→恐惧,司机需要突破的不是对发生交通事故的恐惧(无条件恐惧),而是对“汽车+驾驶”的恐惧(条件恐惧)。驾驶汽车,很害怕。怕什么?怕交通事故。带着恐惧去驾驶!这就是突破。而不是等练到不怕死再去学驾驶。有人说:要学骑自行车,就要敢于摔跤,就能学会。同理,要学会开车,必须敢于被撞死。这完全是瞎胡闹。

6.操作电+电死人→恐惧,电工需要突破的不是敢于被电死(无条件恐惧)。而是操作电(条件恐惧)。

7.爬上高压线+电死→恐惧。师傅叫徒弟爬上电线杆修理高压线。徒弟看到高压线,很害怕,师傅教徒弟:怕归怕,爬归爬。也就是说,师傅要徒弟突破的是爬上去,而不是叫徒弟要突破被高压电烧死的恐惧。

8.切菜+切伤手指→恐惧。厨师需要突破的不是敢于被切伤手指(无条件恐惧)。而是敢于切菜(条件恐惧)。

9.开会+发言+难发音+口吃+嘲笑+丢脸+耿耿于怀→恐惧。患者需要突破的不是“嘲笑和丢脸”(无条件恐惧),而是“开会+发言+难发音+口吃”(条件恐惧)。

第十二节 恐惧法则

一、优选法则

优选法则也叫避重就轻法则。当两种以上的恐惧并存时,恐惧会从低级流到高级。根据当前的恐惧轻重,人的本能会避重就轻,即选择低级恐惧,避开高级恐惧。

譬如某人跌下水中,衣服脱落。这时候,该人有生命担忧和裸体害羞。显然失去生命的恐惧远大于裸露的恐惧,也就是说,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往往顾不上自己的羞耻。

当客观恐惧和主观恐惧,或者现实恐惧与想象中(虚拟)的恐惧并存时,主观想象恐惧让位于客观现实恐惧。

譬如,社恐者在上台前主要面临有两种恐惧:一是对观众、前途、形象的恐惧(即客观实际恐惧);二是对恐惧的恐惧(想象中的主观恐惧)。

因为客观实际恐惧是客观存在的单纯恐惧,其强度受客观刺激、恐惧种子、感觉认知三要素决定,相对保持稳定。而主观恐惧是想象而来的复杂恐惧,其强度取决于主观想象的空间和对抗的力度:水涨船高,越想越怕,越压越怕,呈几何级数上升。所以,上台前主观恐惧的强度远大于客观恐惧。换句话说,社恐者在上台前的高级恐惧是对恐惧的恐惧。上台后,却倒了过来。因为上台后没有时间再与恐惧对抗了,更没有时间去想象,即复杂恐惧明显减弱,只有单纯恐惧仍然存在,所以,这时候对观众、前途、形象的恐惧远大于对恐惧的恐惧。

二、距离法则

炎热夏天,太阳毒辣辣的,看到路上的行人,感觉受不了。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中午要出门办事,头顶着烈日,就会感到害怕。其实,如果你真的有事出门,就管不了那么多,你会发现,原先想象中的害怕都没有了。

看到别人打字时,娴熟的手指在键盘上快捷如飞,觉得不可思议,不免有些害怕。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打那么多的稿子,太难啊!其实,当你真正要打字时,你就不觉得害怕。

看到别人站在山顶上,就望而生畏,对其顶礼膜拜;看到别人的事业干得很出色,觉得不可思议,对其羡慕不已;看到别人的手指被机器切断了,想象自己的手指被切断会怎样,心理禁不住发怵;看到交通事故的受伤者,想象自己发生事故的情景,非常恐惧;在冬天,看到别人穿件很薄的衣服,就会感觉寒冷和害怕。

过去的我,年少轻狂,敢作敢为,现在想来,以前做的那些事太不可思议,而当时自己什么都不害怕。

有个人在网上感叹说:“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执行抓捕持枪杀人犯,实在太惊险。当时我和几个小伙子冲在最前面,老民警躲藏在后面。等我们把案犯上手铐后,老民警们才闪亮登场。现在回忆此事,心有余悸。要是这个事发生在现在,我也不敢冲上去。但以前我怎么那么勇敢呢?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我采访过几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问他们当时在战场上会不会害怕?他们说,没上去之前很害怕,当时也是唱着革命歌曲上前线的,但上去后一点都不害怕。特别是看到死了很多战友,整个人都好像把生命置之度外,往死里冲。他们认为,战场上最不值钱的就是生命,因为在战火中的生命非常脆弱。战争结束和退役后,只要想到以前上战场的情景就会鸡皮疙瘩般的害怕。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的认知和距离发生了变化,凡是当前不能办到或难以办到的事情,人都会感到恐惧。无论是心灵世界,还是宇宙世界,遵循同一个法则:距离决定恐惧。这里的“距离”是指认知距离,这里的“认知”是指思想(理论)认知和实践(实际)认知。

三、平衡法则

我们知道,恐惧是能量释放和心理失去平衡的过程。任何生命体都有自动修复的功能。当生物体的能量遭到了破坏失去平衡后,就会进入自我保护和自动修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生物体将变得脆弱、敏感、多疑、自闭。

四、引力法则

有人说:“我害怕上课点名回答问题,结果总是被点到名。”也有人说:“越是觉得自己会怎么丢人,会遇见什么倒霉状况……结果都如期发生。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一点不假!”

口吃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害怕发生口吃,口吃越会紧跟而来。

恐惧的根源是恐惧种子,它具有强大的“引力”,能牢牢控制人的思想意识,使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它繁衍后代(形成恶性结果)的方向前进。

然而,人类在恐惧面前并非毫无作为。有的人想方设法挣脱恐惧的引力,反而被恐惧牢牢地束缚。有的人不想挣脱恐惧的引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却不受引力的控制。

欲望和恐惧犹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没有作用力,就没有反作用力。恐惧是建立在欲望之上。欲望越强,恐惧愈强。越希望挣脱恐惧的束缚,越害怕被恐惧束缚。一旦被恐惧捉住了,很容易导致可怕的结果。

所以,不是恐惧导致了可怕的结果,而是你对待恐惧的消极态度。所谓消极思想就是疑心。疑久必生真,疑心生恶果。所以对待恐惧的消极思想是不吉利的,就像诅咒一样,容易招来厄运,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有一位富商,看到市场不景气,许多公司纷纷倒闭,总是不断地幻想自己破产了,债台高筑,他越这样想,就越发变得悲观消沉。他无法停止这种病态的想象,还不断地跟妻子唠叨:“我的生意长不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破产的,没希望了,我们要破产了。”没过多久,他真的破产了,所有幻想的事情都发生了。

其实他所想象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是他的恐惧和对灾难的期待导致了破产的结果。

有个银行职员,因为找了大师算命,说他三年之内难逃血光之灾。他相信这个命,终日沉湎于恐惧焦虑之中。感觉大难即将来到。为此他破罐破摔,纵情享受,把黑手伸向了金库,结果真的堕落为巨额贪污犯,三年不到就被处以极刑。

我在30岁的时候,老是担心自己会像某个人一样生病死去。因为我1周岁、10岁和20岁的年头都不利,所以30岁生日前让我感到十分恐惧和不安。我每天忧心忡忡,害怕大限将至。结果,那年真的等来了一场出乎意料的大病差点把我搞垮了。

同样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很多回,而且每一次结果都是惊人的相似。

五、替代法则

不管见到什么倒霉事,遇到不吉利的事,或者让人恐惧担心的事,你只要朝好的方向大喝一声,心理就会戛然而止,恢复坦然。

譬如,你出门看到抬棺材,认为遇到倒霉事,心头不免一震,你可以这样喝道:出门见财(棺材),喜事要来;如果你遇到事情不顺利,你可以喝道:好事多磨;如果小孩子说了你不爱听的话,你可以喝道:童言无忌,越说越吉利;如果你的眼睛直跳,让你心慌意乱,你可以喝道:眼睛跳,好运到;如果家里打破了一只碗或一只花瓶,让你不快,你可以喝道:越大越发;如果家里失了贼,让你心烦,你可以喝道:贼偷贼发;如果你走路不幸被人从楼上浇了一头脏水,认为自己要倒霉,你可以喝道:财水从天降;如果你说不出话来,你可以喝道:沉默是金;如果“祸不单行”这个歇后语让你活在恐怖焦虑之中,你可以大喝一声:祸兮福所倚;如果失去了金钱财物而感到难过,你可以大喝一声:花钱消灾;如果你失恋了,你可以大喝一声:有失必有一得;如果你遇到口吃预感,你可以大声喝道:我流利,我自信,加油!如果你有段时间口吃依旧,令你不爽和焦虑,你可以喝道:一进一退乃人生。

用相反的思维方式代替恐惧和焦虑心理,你得到的回报将妙不可言。这就是神奇的替代法则。不管你怕什么,你都能在你所渴盼的事物中找到解决方法。生病时,会渴盼健康。在牢狱里时,会渴盼自由。期待美好的,关注美好的,你想要的,潜意识都会满足你,绝不会令你失望。

恐惧的本质是对恐惧阴影或记忆的恐惧。你害怕的事情并不存在,你怕的只是你自己的想法。换言之,对待恐惧的消极思想才是真正有害的恐惧。

消极的恐惧思想就如阴霾一样笼罩人们的心灵,让人窒息。消极的恐惧思想也像魔咒一样,让人魂牵梦萦,失魂落魄。

墨菲说:没有什么力量会比对美好事物的信仰更强大,信仰是取代消极恐惧思想的最好材料。思想是有创造性的。往好的方面想,用建设性的、积极的思想来取代它吧,结局肯定会美好。

有个女孩说,她谈了一次恋爱,对方是个优秀的男孩。一次室友开着玩笑说也喜欢她的男友,她因此忧心忡忡,生怕男友被室友抢去。最后她的男友真的和室友结合了。

女孩说:自己尽了力。尽管每天都在浇灌爱情之花,却事与愿违。这似乎和替代法则不合啊。其实,女孩的做法是,每天都在给自己的潜意识暗示:不要失去他,不要失去他!不要跟她(室友)好,不要被室友抢去!她的潜意识只听懂了“失去他”和“被室友抢去”这些暗示语,才真的失去了男友。

事实上,你的潜意识就像小孩子,不懂得对错和道德。如果你跟小孩子说:“你不能吃糖,吃多了糖会长出虫子的。”孩子是听不懂“吃糖”前面的否定词“不能”,而只是听懂了“吃糖”和“长虫子”,于是孩子就会作出吃糖的反应,并且长出虫子。

当你身体不是很好时,你希望自己身体好起来,你的祝福语很重要。假如你这样祈祷:我的病要好起来,我不要生那个病。而你的潜意识只能听懂“生那个病”。你想结果会怎么样呢?

显意识和潜意识就像农民和田地一样。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为所欲为。所以我们说,思想(农民)是有创造性的,而潜意识(田地)就没有,它只能被动地按照思想(农民)的意思去运作。农民播撒的是瓜种,田地只能长出瓜果来;农民播撒的是豆种,田地只能长出豆子来。绝不会搞错。如果你种下了福,就只能收获福;如果种下了祸,你就准备收获祸吧。所以祸福皆有己求,要祸还是要福,全在自己思想掌控之中。

不妨每天大声告诉自己说:“我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我的心情越来越快乐;我的性格越来越坚强;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我的心海越来越宁静……”

六、因果法则

走出恐惧阴影,关键在于认识因果。认识恐惧缘由,能使你临危不乱,对消除你的恐惧有极大的意义。

万物生长都有因。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所有的恐惧心理都不是无中生有。有恐惧,必然有恐惧的缘由。恐惧只是恐惧种子遇到了适当的机缘(条件刺激)所呈现的结果。换句话说,你对口吃的恐惧,乃是当初对口吃的错误认知所埋下的祸根(恶因)在一定的环境(缘)下所呈现的果。所以这个结果,你必须承受。如果继续种下恶因——拼命的打压这个合理化的果,不得不导致新的恶果——发生强直性口吃和带来更大的恐惧。

古人云:因由己造,果由己受;已种恶因不可消,具足善缘才能化解恶果;只有不再种下恶因,才是根治恶果之道。

能改变因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你的善心(正确认知)和善行(正确认知指导下的行为)。如果执迷不悟,还在往错误的方向滑行,佛也救不了你。以为烧几柱香,念几声佛号就可以消灭恶果的人只能是自欺欺人,根本逃不脱因果法则。

佛语:菩萨怕因,众生怕果。智者深谋远虑,谨小慎微,遵纪守法,就是怕种下恶因结下恶果;愚者贪图眼前,胆大妄为,无法无天,最后导致恶果才临时抱佛脚。

如果你相信因果定律,就不会对抗口吃,对抗恐惧,对抗预感,对抗焦虑,就会与口吃(或其他异常现象)和谐相处。因为相信因果,你就会知道对抗的结果是什么,你就会坦然接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

如果你相信万物都遵循因果循环法则,你的恐惧心必然会大幅度降低。因为相信因果,对自己存在的恐惧心就不会感到惊讶,而会坦然面对。反之,如果不信因果法则,虽然暂时不受恐惧的困扰,可是一旦缘分具足了,恐惧心理就会排山倒海般地汹涌澎湃。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恐惧本身,而是对恐惧心的突然光顾而表现出无能为力才令人痛苦和焦虑。

我们不能停留在认知恐惧前因的基础上,还必须懂得改变恐惧的策略,这才是关键。

《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换句话说,单纯恐惧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讲策略地蛮干导致的复杂恐惧,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恐惧靠什么改造?断恶修善。如果继续作恶造孽,不仅改不了,还会加重恐惧。所以遇到了恐惧心理,用焦躁、对抗、逃避的态度,是行不通的。既然懂得了恐惧的因果法则,遇上恐惧就需要冷静下来正确对待。

老子曰:“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祸和福它是互相的依靠,往往福里头会带着祸,祸里面也会带着福。恐惧未必就是坏事,只要把握得到,恐惧完全会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光是懂得因果法则和消除恐惧的方法还不够,还必须迈出实际的步伐,去面对恐惧。

七、面对法则

每个人都会对可能要面临的未知事情感到恐惧。作为有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恐惧总是在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胁(实际上还没有发生)时才会出现,也就是说,恐惧扮演了预警的角色。当威胁发生或消亡后,预警将自动解除。

现实中,并不真的会出现人们担心的事情。恐惧只是一种被唤醒的记忆,是人的主观想法而已。

心里有鬼(恐怖记忆),就怕遇见鬼。心里没有鬼,世间哪见鬼。其实,人怕鬼,鬼更怕人。现实中是没有鬼的,所以,只要你敢于面对“鬼”,心中的鬼就会退避三舍,吓得躲起来。

恐惧只是作为保护你利益的一个功能,就像对待起床的闹钟一样,你可以听从它,也可以置之不理。如果你不理它,大胆面对它,恐惧感将会自讨没趣地离开。

比方说,你准备前往闹市区,远处看到街道拥挤的人群,你退缩了,打消了办事的念头。你只是被你的感知——远远地看上去很拥挤,其实,只要你走到它的身边,你会发现原来街道很宽松。就如我们在地球上看天际中的银河,群星荟萃,似乎很紧密。但这只是相对于我们所在位置的视觉而已。如果你有幸翱翔在太空,你就会发现星际间的距离何其遥远。

有口吃恐惧症的人,在面临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前,容易想到自己可能会口吃,可能会丢人现眼,设想可怕的后果,心中充满了恐惧、犹豫不决,徘徊不定,不敢行进。事实上,只要我们靠近它,去面对它的时候,并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或原来看到的那么可怕。

譬如,口吃患者要上台演讲或发言,一定会非常害怕。害怕上台发生口吃会丢人现眼;害怕不上台会断送自己的前途。奇怪的是,真正上台后,这些恐惧反而没有了。

高空跳伞,对初次跳伞者来说,都有粉身碎骨的生命恐惧。但当他们跳下飞机后,就不怕了。因为任何恐惧都是在事情发生前出现,事情发生或面对后就会消失。这就是神奇的面对法则。

如果不去面对,或者即使面对了却采取排斥和犹豫不决,恐惧将很快从弱小的简单恐惧升级为高强度的复杂恐惧,你害怕的结果也将很快付诸现实,让你付出惨痛代价。面对后,结果就会倒过来。因为面对后没有时间再与恐惧对抗了,只有简单恐惧存在,而简单恐惧往往不足于导致恶性结果。

古人云:“正受不受。”即全盘接受症状,就会变成没有受其害的状态;不愿意接受症状反受其害。对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如果强行用意志力量控制,必然出现负性心理,不仅不会消除症状,反倒使症状恶化。所以,对于出现的症状,只有接受,才是正道。

患失眠症的人不要强行入睡,这样更不可能入睡,但如果患者听任睡意的自然来临,就会因睡眠的本能,很快进入梦乡。

恐惧症状的淡化也是如此,遇到的一切都要全盘接受。放弃一切人为的对抗,服从自然。承认恐惧是人皆有之的不可抗拒的事实;承认恐惧心理是人的正常情感,承认自己害怕的事实,承认自己害怕紧张、害怕预感、害怕焦虑、害怕恐惧等心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为它们都是自己的正常情感冲动,必须接纳之,决不可正面对抗之。不管它是急性恐惧,还是慢性恐惧都必须接纳它的存在,因为任何存在的结果都是合理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之,思想上放下(恐惧的包袱),行为上小心(发生恐惧的后果)。意思是说,接受现实,并非叫你接受尚未发生的恶果(想象中的结果),而是思想上接受现实状态,行动上尽力防范恶果的发生。就如开车一样,思想上放下不必要的纠葛(担心发生交通事故),大胆去开车,但是行为上要注意安全,小心驾驶。

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没有消除恐惧的办法,只有面对恐惧,才会逐渐适应恐惧。

“等不害怕后,再去面对”是永远克服不了恐惧之心。只有到恐惧场合中去勇敢地面对,才能真正淡化恐惧。

第十三节 恐惧获得

本书主要研究获得性恐惧(条件恐惧)。按恐惧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四种。

后天性恐惧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解决方案。

一、半知半解获得性恐惧

(一)恐惧缘由

这是一种由于对敌方不甚了解而获得的恐惧。譬如:人类对小动物的恐惧远大于对火车、汽车、飞机的恐惧,虽然后者对人类的杀伤力远非前者所能及。这是因为人类对前者的了解远不及对后者的了解。

人类对闪电、狂风暴雨、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外形古怪、彪悍、凶猛的动物,自己的上级、长辈,权威、陌生人、有求于的人等等,都会产生一知半解的恐惧心理。

口吃患者对口吃的恐惧,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口吃的一知半解。

来到陌生的地方,开始人生地不熟,感觉害怕。相处熟悉了,恐惧慢慢也消失了。

(二)解决方案

可用理论认知,了解恐惧对象,再加上行为体验(零距离接触对象)才能取得实效。

二、思想认知获得性恐惧

(一)恐惧缘由

是指通过教育、理论学习、思想信仰、道听途说等认知方式获得的恐惧。例如:学生在野外游玩,看到蚂蚁搬家,想到可能会发生地震,故而害怕。这是他从书本知识获得而来的恐惧。

现在有许多人都不敢上馆子吃饭,害怕吃到地沟油。其实,没有几个食客真正见过地沟油,大都是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了解到地沟油事件后才获得了恐惧。

邻居跳楼自杀,有人传言死者家闹鬼。大概没有人真的见过鬼。对死者熟悉的人,听到闹鬼的传言,加上想起死者生前的音容笑貌,就会不寒而栗,好像真的见了鬼。所以这都是思想认知的缘故。

《小马过河》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老马叫小马驮小麦到磨房去,要经过一条小河。小马来到小河边,不知河的深浅,不敢过河(一知半解获得性恐惧),就问河边的牛伯伯河有多深,牛伯伯说水很浅只过脚踝,小马于是满怀信心准备过河。刚把脚伸到河里,树上的小松鼠就警告小马说,河水很深,去年就有一只松鼠被河水冲走了。

小马因此害怕起来(显然这就是思想认知获得性恐惧),它去问妈妈该怎么办,母马告诉它:“孩子,遇事要想一想,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牛伯伯和小松鼠都说得有道理,但都是根据它们自身的条件来判断的(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水的深浅的)。牛说河水浅是由于它本身长得高,小松鼠说河水深是由于它是小个子。”小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正确认知:从老牛和松鼠的描述知道水的深浅),于是信心百倍地过河了,而河水只刚刚浸到它肚皮(零距离接近恐惧源)。

《女人是老虎》是著名实力派歌手李娜唱的一首歌。说的是,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听到师傅这么一说,小和尚对女人心生畏惧。走过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

小和尚开始对女人不害怕,是经过老和尚一番教导下心存恐惧。为什么老和尚会把女人比喻为老虎,因为老和尚可能曾受女人之害。小和尚经过亲身体验,对女人有了新的认识,不但觉得女人不可怕,还挺可爱。这是一个“获得错误认知→心存恐惧→亲身实践+正确认知→获得正确认知+亲身体验→恐惧消失”的过程。

患者因为对口吃的错误认知,从而建立了对口吃、说话、交际、某些字音、某些人、某些生理反应、某些心理波动等刺激物的条件恐惧。

必须指出的是,不仅错误认知会引起恐惧,正确的思想认知同样也会引起恐惧。譬如,对法律、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等等都是因为正确思想认知而获得的恐惧。正确的思想引起的恐惧是有益的恐惧;错误的思想引起的恐惧则是有害恐惧。前者具有客观真实的恐惧背景,后者往往是主观虚拟的恐惧背景。

许多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种下了恐惧的种子。譬如,平时满嘴大鱼大肉,酒肉穿肠过,却不知埋下了“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隐患,一到疾病发作,就会吓得临时抱佛脚。

(二)解决方案

如何消除思想认知获得性恐惧?如果是错误思想认知引起的恐惧,可以用认知疗法,辅之以行为体验方能取得实效。既然以前的看法是错的,就需要重新认知,获取正确认知。如果是正确思想认知引起的恐惧,就应消除恐惧的客观存在,如若不行,可以重新认知和转移注意力。

下面我们用几个案例详加说明。

知耻近乎勇,认知决定意识。很多人干了大半辈子伤天害理的事情,却没有恐惧之心,悔悟之心,这是为何?因为他们一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伤天害理的。

如某男子长期以来对自父母言行粗暴,动不动就打骂推搡,气得双亲怨恨满胸,无处可诉。街坊邻居大多敢怒不敢言,也有人劝他不要对父母这样,他不听,认为自己是被逼无奈,怪父母太爱唠叨,太管闲事,怪父母在外败坏其名声……所以,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有错,很快就会改过来。因为认知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

这位男子之所以一如既往伤害自己年迈的父母,是因为他自己一无所知。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衡量取舍,只是注重自己利益有没有受损,至于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他全然不顾,即使对父母构成极大的伤害,自己也意识不到。这种人的心底是自私的、贪婪的、狭隘的、阴暗的。

终于有一天他悔悟了。因为他受到了惩罚。有一次他在儿子面前唠叨了几句,儿子竟然当他的面摔掉了手机,气得他全身发抖,怒发冲冠,几乎喷血。遭此逆子的气,又无人可以倾诉。此刻他才想起自己对待父母的事情。他终于理解了父母的心情,这就是养儿方知父母心的道理。想到这,他对自己在父母的头上犯下的错,感到悔恨交加,充满了愧疚之情,从此后他开始对父母百般孝顺,再不发脾气。这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

所以,人要改错,只有从认知下手,才能彻底改正。此男子是亲身实践得出的认知(经过他的儿子一闹,就产生了正确认知)。

据传武当山下,一个猎户因为用枪打死了一只怀孕的母鹿,他发觉母鹿为了保住自己的肚子里的孩子,竟然用自己的头抵挡子弹,此情此景,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妻子也正怀孕,如果也被人打死,我会怎么办?想到这,他心里充满着愧疚,顿时扔下了猎枪,一心向善。这位猎户是因为亲眼目睹,形成正确认知后才幡然悔悟。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周豫,善于做清炖鳝鱼汤。他做汤的方法是先将活鳝鱼放入锅中,里面放进足够的水。用小火缓缓加热,不久之后鳝鱼就被煮熟了。

有一天,周豫煮鳝鱼汤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锅中有一条鳝鱼的身子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汤水之中。这条身体弓起的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了起来,露在沸汤之外,直到死了,身体依然保持弯起的形状而不倒下。周豫感到十分好奇,便将这条形状奇特的鳝鱼捞出汤中,将鳝鱼弯起的腹部剖开,想要弄明白它为什么要将腹部弯起。在剖开的鳝鱼腹中,周豫惊奇地发现,那里竟藏着数不清的满满的鱼卵。

原来这条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亡,却把肚子弯起,那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孩子,好让它们避免滚热的汤水。周豫看到这一幕,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他呆呆地站了很久:鳝鱼犹舍命护子,自己对母亲,却于孝道有愧。从此以后,周豫终身不吃鳝鱼,并对母亲加倍地孝顺。

如果你做了亏心事而感到害怕,仅仅是由你的认知决定的。也就是对你做过的事情、被你伤害过的人以及可能造成伤害后果的正确思想认知所决定的。

有个人在心理热线上诉说:以前他有些贪腐行为,看了审讯腐败分子的电视后,感触很深,觉得心里有愧和害怕。特别是发腐风声这么紧,想自首,怕坐牢;不去自首,又怕一天被纪检人员带走。惶惶不可终日。

显然,求助者是因为自己的违法事实和对它的认知(悔过之心)共同导致的恐惧。事实上,同样的公职人员违法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有几人会如此焦虑?想到这里,你就会发现助者的心结在哪里。是他的认知,准确地说,是他的正确思想认知而获得的恐惧。

如果能消除导致恐惧的客观背景,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如上例中,来访者去坦白自首,心理就踏实了。

正如口吃引起的恐惧,如果能根除口吃现象,没有一个字音的口吃,当然就会踏实了,不再害怕了。问题是你能把口吃彻底消灭吗?

如果做不到上面的,那就只有从认知下手,即对你所害怕的客观存在重新审视和评估。

如果你找不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或者你过不了认知这一关,那么你就采用转移注意力吧。这是迫不得已的折中手段,或者可以认为是逃避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战术迂回的办法,但却是聪明人通常采用的办法,因为总不能蛮干吧。有时候这种办法作为过渡手段还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那些不知悔过的贪官们要么逃匿起来,要么醉生梦死地过一天算一天。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三、行为体验获得性恐惧

即亲身体验获得性恐惧,或实践认知获得性恐惧,如虎口余生的体验。

(一)恐惧缘由

如果亲身经历了多次或者一次刻骨铭心的恐惧场景,场景中的任何刺激都可能成为你恐惧的条件信号。我们把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恐惧,称为亲身体验获得性恐惧。

口吃患者与口吃屡战屡败中,亲身体验获得了恐惧。譬如,有点结巴的小鹏,说话常常被人取笑,因此耿耿于怀,以后害怕说话。

小刘一次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因为紧张恐惧,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感觉到丢人现眼,而耿耿于怀,以后就害怕老师的提问。

小王是个班长,因为几次喊“起立”结巴而耿耿于怀,以后对喊“起立”充满了恐惧。

小苏同学因为喊“到”发生口吃,因此耿耿于怀,并获得了亲身体验性恐惧。以后对喊“到”充满了恐惧,甚至每天上课前,小苏都要检查同学有没有坐满,如果没有坐满,意味着老师又要点名,又要喊“到”了,这是他十分害怕的事情。

李力是一名司机,因为几次闯红灯被交警罚款而耿耿于怀。以后开车过十字路口就小心谨慎,严格服从交通信号灯,因为他亲身体验获得了违章驾驶的恐惧。小彭也是一名司机,虽然多次被罚,但家里有的是钱,从不放在心上,他没有因此而获得恐惧。

海边的渔民,只要看到乌云密布或异常海潮,心理就害怕(害怕台风)。这是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的恐惧。显然这是有益的恐惧,无需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成年人的恐惧大多都是经过思想认知获得的,少年儿童大都是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恐惧。亲身体验获得恐惧给患者造成的伤害要比认知获得性恐惧更为深刻,但是亲身体验获得性恐惧来得快,也好得快;而认知获得性恐惧具有顽固性和持久性。

(二)解决方案

如何消除亲身体验获得性恐惧?如果被老虎伤了,害怕老虎,是不是还要跟老虎搏斗一番?同口吃斗得头破血流,是不是还要斗下去?

《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让我们明白,要对付强大的敌人,如果不能力敌,切不可强攻。可采取以下三种途径:要么智取;要么交友;要么敬而远之(迂回)。

1.智取。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取决于兵力大小,而是看交战双方,谁比谁更了解自己和对方。

首先要了解和熟悉对手,是人就有弱点,找准对方的致命缺口,就如打蛇要打七寸;其次接触对手,避其锋芒,攻其不备,方可出奇制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强攻不下,只有智取。

1949年,为避免生灵涂炭和古建筑损毁,我人民解放军没有对北平城发动强攻,而是以大兵压境,和平演变的方式实现北平解放。

幼小的老鼠靠体重绝对是打不过庞大的大象。为了降服大象,老鼠利用自己的打洞本领,钻到大象的鼻孔里,使大象屈服。

在胡佛任职美国联邦调查局长期间,没有一个总统不怕他。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美国黑手党为了控制胡佛,动用飞机跟踪偷拍,最终找到胡佛同性恋的不雅照,扣住了胡佛的死穴,逼其就范。

三国时期,东吴战将大多忌惮关羽,只要听到关羽的名字就害怕(认知获得性恐惧),不要说那些跟关羽较量过的敌将们更是闻风丧胆。据说有一个人却不同,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此人不知天高地厚,和关公打了几个回合,就被关羽挑落马下。而关羽连看都不看,扬长而去。看到关羽如此狂妄,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使他深受侮辱。但同时,也让他发现了关羽目中无人的致命弱点,于是就用暗箭射伤关羽,使关羽留下终生遗憾。

2.交友。世界上没有被武力屈服的民族,攻心为上。首先要了解你的对手,熟悉对手的基本情况,如脾性、习惯、隐私、爱好、结交的人群等;再投其所好,巴结讨好,想方设法接近对手。这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二战时期,英国游击队为了打通药品和枪支运输线,企图策反伦敦火车站的德军头目。游击队开始采用金钱美女对其轮番轰炸,都不能攻破。后来发现此人是一个同性恋人的秘密后,采用美男计,一举攻克。

驯服老虎,不是靠打罚。驯养员必须先掌握老虎的习性、脾气和行为学习的理论(即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然后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要领,用老虎的最爱的食物去接近老虎,逐渐跟老虎建立“友好”关系,这样才能驯服老虎。驯虎员开始也是带着对老虎的恐惧去训练,在与老虎接触中逐渐适应了对老虎的恐惧。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转移到井冈山打游击。当时的井冈山,到处都是占山为王的绿林。部队要在井冈山站稳脚跟,意味着就要收复他们。

凭着人多、武器多,有些人提议,解除他们的武装,把他们解决掉。毛泽东说:谈何容易,你们太狭隘了,度量太小啦。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武的不行,就改用文的。于是起义部队与“地头蛇”交上了朋友,最后收编和改造了这般绿林队伍。

3.迂回。打不过,可以躲得过。首先你要了解你的对手。当你确定对方不再攻击或伤害你,带着恐惧面对你的对手:注意迂回绕过,切勿正面发生冲突。

因为当初你害怕对方,是因为对方让你受到伤害。根据条件反射消退原理,只要与对手一次次相遇后大都没有让你再受到伤害,你的恐惧就会逐渐消退。

一位患者诉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与人高马大的李某发生冲突,被殴打凌辱。多年过去了,遇见了李某时还会感到害怕,所以总是逃避。为了消除这个恐惧,我建议他不再躲避李某,只要不再发生冲突,恐惧自然就会消失。两个月后,他告诉我说,不再害怕李某了,并且李某见到他还露出了歉意。

1949年,解放军渡过长江攻打南京。长江南岸有国民党军的暗堡,火力非常强大,阻碍了解放军的进攻。如果强攻蛮干,伤亡巨大。此时解放军又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交朋友。怎么办?迂回绕过去!解放军的目的是解放南京,而不是夺取(炸掉)暗堡。事实上,解放了南京,那些碉堡就毫无意义。

上世纪30年代,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还非常弱小,只有小米加步枪,而国民党军队却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毛泽东知道红军无法和国民党军正面对抗,就采用游击战术,取得了反围剿和长征的胜利。书写了中外战争史上最伟大的篇章。

与毛泽东的军事路线背道而驰的是王明路线。王明要求红军去占领大城市,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这正中蒋介石的下怀,蒋介石巴不得弱小的红军与强大的国民党军正面作战,这正是他歼灭红军最好的机会。由于王明的主观蛮干,给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王明路线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缺乏对中国国情全面深刻的认识,机械照搬苏俄经验造成的。

口吃患者在对付口吃方面,又何尝不是走王明路线那一套!盲目蛮干,最后又转为逃避。口吃在斗争中越斗越勇,获得壮大!而患者却越斗越怕,丧失了底气。试想弱小的蚊子岂敢在阳光下与人为敌?这不是送死吗?对付口吃只有采取迂回战术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四、心理对抗获得性恐惧

(一)恐惧缘由

就拿口吃来说,你总是害怕口吃预感。一方面,因为它常常与口吃一前一后地在一起,所以,预感一出现,你就会恐慌;另一方面,你与口吃预感的对抗总是以失败告终。预感一来,意味着口吃即将发生。此时,你总不能无动于衷,熟视无睹吧?害怕什么,就会关注什么。你必然会关注自己说话的情况,尽可能防止口吃。与此同时,你会极力排斥和压制预感,而结果又总是越压越厉害,从而加深了对口吃预感的恐惧体验。我们把这种与心理冲动(如口吃预感)对抗导致的恐惧称作“心理对抗获得性恐惧”。复杂恐惧就是在这种心理对抗中获得的。

(二)解决方案

如何消除心理对抗获得性恐惧?

一是解除心理对抗。行为之前和行为之后都应自觉地解除人为的对抗情绪,放弃思想评价,解脱心理纠缠。不是靠自我鼓励打气,也不是靠暗示和疏导,而必须转移注意力!

二是采用逆向思维模式——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了解恐惧的前因后果:从你害怕的对象——情感冲动的外在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紊乱、肌肉紧张、挤眼,去分析看不见的情感冲动,从而掌握情感冲动的活动规律——越压越强烈,才能自觉地解除对抗、评价和纠缠,让身心变得轻松起来,最终消除心理对抗获得性恐惧。

三是在认识恐惧对象的基础上,带着恐惧去生活,零距离接触恐惧源,在实践中适应恐惧,才能最终冲破恐惧。

第十四节 恐惧消退

消除恐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消除恐惧的客观背景,但现实中许多恐惧都是无法消除的。例如,害怕晚上行走遭遇抢劫或被杀,害怕生病,害怕乘坐飞机发生空难等等都是无法消除的。因为没有任何人会对死亡无动于衷,也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防范。国家元首也有安全方面的担心,总统不是也害怕被突然斩首或发生空难吗?何况老百姓?但是却没有几个人会因此而纠结,而恐惧不安。

如果只是从消除客观背景下手,如加强防范保安等级,只会加重恐惧感。失眠的人都害怕吵闹的声音,许多人才会要求家人晚上不要制造噪音,甚至把窗户设置多重隔音保护。虽然暂时起到一些效果,但不久后,患者对声音越来越过敏,甚至连客厅里的钟的滴答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结果是,患者又叫家人把钟摘下来,开始睡眠还好,但不久还是一样。

如果遇到恐惧威胁时,总是不讲策略地蛮干而导致惨败或者落荒而逃导致自责不安,心理就会形成创伤,自信心也会随之而丧失。

如果创伤没有及时修复,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一旦心理失去了平衡,人体就会自发地启动保护机制。为了保护自尊,人往往会选择离群索居,自我封闭。这样虽然暂时维护了自尊,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性格孤僻和胆小自闭的人。

如何消除恐惧?

改变认知:用正确认知消除恐惧的思想疑虑,打开心结,再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重新获取认知(实践认知)。

补充能量:在哪里丢失能量,就从那里获得能量。即带着正确的方法零距离接触恐惧的对象来补充正能量。

基本原理:恐惧由条件反射形成,消除恐惧实际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消退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条件刺激下手,接受现实,正确面对;二是从无条件刺激下手,降低期望,淡化欲望,中和虚荣。

一、正确面对

正确面对,是根据正确的思想认知(对恐惧的认知)而采取的实际行动,即:接受恐惧的条件刺激,接受恐惧的条件反射,而不是逃避恐惧的条件刺激,逃避恐惧的条件反射。根据巴普若夫条件反射消退原理,每次接受条件刺激后,只要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原先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退。

就拿社交恐惧症来说:每次面临某些特定的社交场景时,虽然难免会出现恐惧和紧张等反应,但只要不出现有损于名利的恶性行为(如张牙舞爪的表情和动作、逃避现场等),不出现丢人现眼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事后不为之纠结,社交恐惧的条件反射(即:某些特定的社交场景→恐惧和紧张)就会从根本上逐渐消退。具体操作办法我们将在“脱敏疗法”中详细阐述。

这是从条件刺激下手消除恐惧的治本方法。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从无条件恐惧下手,来消除恐惧。

二、淡化欲望

无条件刺激是条件刺激形成的基础。如果连无条件刺激都不害怕,又岂能害怕与之相关的条件刺激?例如,如果小狗连肉都不喜欢吃,岂会对代表肉将到来的铃声感兴趣?

恐惧的基础是先天性恐惧(即无条件恐惧),是人的切身利益受损,属于无条件刺激。极少有人能够不顾生死,不顾疼痛,不顾名利得失,尤其是既得利益者。无条件恐惧包括:身内恐惧和身外恐惧。

身内恐惧:害怕身体受损。譬如怕鬼,怕鬼伤害其身体;害怕打针,是因为害怕身体的痛;害怕交通事故,是因为害怕死亡。

身外恐惧:即对身外之物的恐惧,如害怕名利受损。害怕领导,是因为害怕领导的权威,害怕权威是因为怕影响其名利。

根据无条件恐惧的类型,选择适合消除无条件恐惧的途径。

1.消除身内恐惧。要消除对身体受损的恐惧,一般只有从条件刺激下手,而不是从消除无条件恐惧本身下手,当然也不是献爱心可以消除的。

几乎没有人能忍受自己身体受伤带来的威胁。譬如,害怕坐汽车,会因为害怕发生交通事故。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会允许或淡化对交通事故的恐惧。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做到无所谓发生交通事故。虽然人人都会害怕发生交通事故,但绝大部分人都敢于坐车。所以,对消除坐车(或开车)的恐惧,只能从与汽车有关的条件刺激下手,带着恐惧坐车(或开车),慢慢地就会适应恐惧,不再害怕坐车。

2.消除身外恐惧。名利受损会令人恐惧,与名利受损有关联的一切刺激都有可能成为恐惧的信号。

要消除名利受损的恐惧,可以从领悟人生真谛,淡泊名利,拥有爱心出发。而领悟人生和淡泊名利等属于认知范畴。譬如出家人(高僧)因为看破了红尘,不计名利得失,因而对世事不畏惧,这就是《心经》里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道理。

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人,一个默默奉献心存大爱的人,一个施恩不图报真心捐献金钱的人,怎会惧怕一点点名利受损呢?

每个人都有获取名利的欲望,只是强烈与否罢了。恐惧与欲望成正比。如果少了一些欲望,就少了一些恐惧。

欲望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如果你在物质上的欲望比较强烈,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状况,量力而行。先满足一些要紧的,对不太要紧的,可以往后拖延。这样做,欲望就会减少一些,也更实际了。

现在有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宅男宅女”,网上购物的欲望特别强,每天守着购物网站,买了一大堆东西,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在期待。等买来的东西拆开使用后,才发现自己想要的永远还在别人的货架上。

欲望、虚荣疯狂过后,你会发现真正需要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一份宁静和坦然。这样想着,物质的欲望就会暗淡许多。这就是清心寡欲的道理。

精神上的欲望,只要不危害他人和社会,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如果过分爱面子、爱虚荣,生怕被人歧视和冷落,就不对了。你可以学会爱心,只要有了爱心,就会平抑日趋膨胀的功利心。

爱心是淡化欲望的最佳药物。淡化欲望并非叫你不要名,不要利,不要面子,不要怕死,而是叫你祛除虚荣心。只要从小的善事做起,一点一滴,假以时日,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会变得强大起来。与此同时,你可以进行大量的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内涵,潜移默化后,你会发现爱心和知识会让你的欲望转化为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虚荣心少了,欲望少了,生活简单了,爱心变多了,恐惧自然也就少了。 mAMRttBUggneYRvlg/YSTJMpMk8gF5HEv5x88abO+MPjp1fWC7+mL7/SNyOivv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