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口吃症状

口吃包括口吃心理、口吃生理、口吃行为三个层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口吃症状归纳为三大部分:言语症状、伴随症状(或“附加症状”)、心理症状,如图(口吃症状构造图)所示。

为了直观,我们绘制了口吃的“海上冰山图”。

露出水面的冰山部分,好比言语症状。这是口吃的标志物。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它是口吃的核心症状,只要把它消除,口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隐藏在海面下的神秘巨大的冰山,好比心理症状。其实这个几乎不被人发现的症状才是患者的病根。

海平面忽隐忽现的冰山触水部分,好比伴随症状,它是心理症状和言语症状的结合部,容易被患者所忽视。

第一节 言语症状

是指结结巴巴的语言行为或语言现象。言语症状是口吃患者的客观症状,也是标志性症状。主要表现在某个字音上的难发、变音、连发、拖音、伴音、重复、强直等口吃现象。

一、难发型口吃

难发型口吃,是指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发某个字音时遇到阻力而导致发音困难的一种口语现象。

任何人都有难发现象。口吃患者通常表现为越急(或越怕),发音越困难。必须经过一番努力,并借助某些动作,如摇头跺脚,手足乱舞,敲打节拍等,才能把这个音发出来。例如:“帮……帮我买张火车票。”

口吃患者不是字字句句都难发,而是有些句子或音节出现难发现象而已。

通常的情况是,难发的字音大多位于句子或音节的首字,个别位于第二个音或第三音。一个音节一般只有一个难发字音。

难发型口吃,分为首字音难发和中阻音难发两类:

1.首字音难发:是指句子第一个字音出现的难发现象。为何首字音难发?万事开头难。原因主要包括急躁和恐惧。

急躁表现在:当你心急如焚,恨不得一口气把话说出来,发音器官跟不上思想节奏,容易卡壳。恐惧表现在:当你的说话的欲望和不敢说的恐惧相冲突的时候,就会出现僵持局面从而导致言语卡壳。

由急躁引起的口吃可以控制,而恐惧引起的口吃不好控制。因为愤怒、急躁引起的动作是主动行为——当然可以控制;而由恐惧引起的动作是被动行为——自然不可控制。

例如,音乐厅演出结束,如果观众争先恐后涌向出口,就会堵塞(犹如“难发”),即使用了很大的力气挤出去,也是断断续续的(犹如“连发”)。这时候如果有人疏导一下就会变得有序畅通起来。假如是大厅内起火,观众就会因恐慌而奋不顾身冲向出口,酿成踩踏死人的事件(犹如说话,不卡死才怪)。这种局面很难控制。

难发型口吃是难发字音被强化后,形成了条件反射的结果。这里“强化”是指对“首音难发”产生心理纠缠和不讲策略的训练。本书在后面将会详细论述。

2.中阻音难发:是指句子中间某个音节第一个字音出现的难发现象。

例如说:“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没有……发言……的同志下次再谈……散会。”当然,口吃越重,中阻越多,停顿时间也越长。

说话时,突然中断了,发生中阻现象,旁人往往不知是口吃。只是以为这个人好生奇怪:说话说半截,是脑子有问题,还是说话滑稽呢?许多中阻音患者也因此假装脑子笨或忘词等来掩饰口吃。实际上,中阻音口吃是首字难发现象蔓延到句子中间某个部位,虽然难发的位置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只要能把首字音发出来,后面的字音一般都不成问题。为了避开难发字音,说话时不敢停下来。只要停下来,意味着下一句的首字音可能又要难发。

不难理解,口吃患者说话往往都是很快,快得就像打机关枪似的,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的话倒出来。如果这种又急又快的说话方式得到认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急、快、猛、重、冲、乱”的言语习惯,难发的症状也因此而加重。

二、拖音型口吃

拖音型口吃,是指说完某个字音后,本应自动滑到下一个字音,却停留在那许久后才滑到下个字音的一种口语现象。不像难发性口吃那样在某一个字上卡住,也不像连发性口吃那样在某个字音上多次重复,而是某一个字发出来以后拉得很长,才能把下一个字带出来。例如:“我——今天有事,不——能来了。”拖音型口吃介于难发性与连发性口吃之间,比难发性口吃轻一点。

为何出现拖音型口吃,主要是因为患者已经注意到前面有难发的字音,因而畏惧不前,出现僵持拖音的局面。这类患者,言前几乎没有预感,只是遇到难发的字音时才不知所措。

三、重复型口吃

每句话中的词组说完之后又重复。例如:“刚才我们表扬了……表扬了张伟同学……张伟同学……”“这个……这个,明天……明天再说……再说。”正常人也常常发生这样的口吃。

重复性口吃是面临难发字音而采取的发音重复现象。这好比一个跳高选手,当他感觉难以跨越横杆的话,就会来回几次助跑加速。重复发音之目的是正面突破难发,但不属于蛮干。

四、连发型口吃

发音之际,在某一个字音上要重复多遍才能继续说下去。大多表现在第一个字上,有时也会表现在当中的某个字上。例如:“同、同、同、同志们,请干一杯”,或“同、同、同志们,请干、干、干、干一杯”或“同、同、同志们,请干一……一杯…杯”。

口吃程度越严重,连发的音越多,一般只重复几遍,严重的达十几遍之多,这种现象被称为连发型口吃。正常人也有连发性口吃。主要是由于语速过快、不知如何表达等原因造成。口吃患者的连发型口吃多是因难发(特别是首音难发)引起的。快语型口吃可视为连发型口吃的同类,所以这里就不列举。

为了突破首音难发,患者会用尽全力。试想下,如果用50公斤的力提起一个茶杯,结果会是怎么样?当首音发出后,因为用力过大,或过猛、过快,产生了惯性,一下子控制不住,就会出现连发现象。连发型口吃是和难发音不讲策略蛮干的结果。但是,连发型口吃只是一种轻微的难发型口吃。少年儿童容易出现连发性口吃,并最容易惹人取笑、模仿。

五、强直型口吃

如果患者遇到字音难发,不是知难而退,而是拼命强迫自己发出来,结果导致眼睛发直、面部痉挛、四肢发抖、嘴巴抽搐、嘴唇紧闭或合不拢、张口结舌等现象。我们把这种口吃现象称为强直型口吃。由于这种口吃常常伴随着面部、喉部肌肉的痉挛,所以又叫痉挛性口吃。

可知,强直性口吃是患者面临难发,而努力克服难发但又不能克服难发而导致的一种强迫行为。

六、伴随型口吃

伴随性口吃是为了避免难发或掩饰尴尬而采取添加一些伴随性因素的一种发音方式。或者说,掺入一些刺激因素(如:声音、动作、疼痛等)是为了把难发的字音安全地表达出来而采取的一种平衡手段。主要包括:伴随音、伴随动作、伴随疼痛、伴随味觉、伴随嗅觉、伴随视觉等,使用最多的是前面三种,而且人们通常会把其中的几种混合一起使用。

1.伴随音口吃:是指在一段话,或一句话,或一个音节,或某个字音的前面加入一些杂音、废话。如:“(耶)老师,(耶)要去,(耶)哪里?”“(哦)你的儿子,(诶)学习怎么样啦?”“(咳嗽声)我想……”

2.伴随动作口吃:是指在一段话,或一句话,或一个音节,或某个字音的前面加入一些配合性的动作。如:“(挥手)大家好!(手势)我叫…(跺下脚)张明……”

3.伴随疼痛口吃:是指在一段话,或一句话,或一个音节,或某个字音的前面加入一些配合性的疼痛。如:“(掐自己的手)报告!(掐自己的手)我想…(掐自己的手)提问……”

4.混合伴随口吃:是指在一段话,或一句话,或一个音节,或某个字音的前面加入一些配合性的混合因素。如:“(掐自己的手)大家好!(拍腿)我叫…(咳嗽声)张明……(诶)我……”

正常人在讲话过程中有时也为了打破僵局或掩饰尴尬,或因为习惯原因,或斟词酌句,常常也伴有杂音、废话或动作。如:心里数着“一、二、三……”开始说话,还有的在要口吃的字之前加上一个与语句无关的字音,如“嘶……”“哦……”“像我……”“那个什么……”“就像是……”

万事开头难。说话的注意点往往都是句子的首字。难发现象就是对字音过度关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在难发字音前插入伴音或伴随动作,使之躲藏在首字音后面,就能把难发音轻易地发出来。再如:“张总,您好”,“张”字等出现难发。为了轻易地发出此音,我们可以发成“哦、张总,您好”,即把“哦、张总”变成一个音节。因为“张”字音位于“哦”字的后面不被关注,因此能轻易发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动作分前伴随和后伴随。所谓“后伴随”,是指患者在说话的时候先说话,遇到阻力后才用伴随动作来助力或转移注意力。正常人通常采用“前伴随”,把注意力从难发的字音转移至插入的伴随音或伴随动作上;口吃患者通常采用“后伴随”,把注意力放在难发的字音上,结果形成了强直型口吃。

七、变音型口吃

遇到难发字音时,患者常常采用改变难发字音结构的办法把意思表达出来。这种改变原先的发音结构说出来的“话”,就是变音型口吃。

如“老”,说成“劳”,或者说成“澳”;“报”发成“包”,或者发成“冒”;“张先生”发成英语“Mr张”。

拖音性口吃因为拖长发音结构,才把难发音发出来,也属于变音型口吃。

高声法、压声法、一高一低、一惊一乍法等各种发音法和南腔北调的说话方式,都属于变音型口吃。如“老总,你好”,变成“你好,老总”;喊“张局长”,喊不出来,故意喊错名字:“李局长,诶……不……不……张局长!”

八、快语型口吃

就是为了突破难发音,患者常常会快速地冲过去。尤其说长句子或同时要说几句话,他们不敢停顿下来,因为一停顿意味着又要遇到难发,这是他们最害怕的。

为了把首字音发出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果再遇到难发音就无力面对了,故而他们就会把长句子和几句要说的话一气呵成。由于句子太长,中间没有停顿,没有换气,所以说出来的话就会虎头蛇尾,含糊不清。

以上八种口吃的症状,有的患者只有一种症状,大多数患者兼有两种以上的症状。同是一个人,有时可出现连发现象,有时则有难发。幼儿连发性口吃较多,有些人可一直连发下去,但大多数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转为难发或兼有连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变音、伴随、快语,都是采用迂回绕过转移注意的办法,没有直接对抗难发字音,因而它们都属于逃避难发音的发音方式。重复、连发、强直性口吃,都采用正面对抗难发字音,因而它们属于消灭难发音的发音方式。只有拖音性口吃没有采用任何对付难发音的发音方式。

除首音难发性口吃外,其余六种口吃都是为了避免难发性口吃而有意无意形成的发音方式,本质上属于口吃的附加症状。

第二节 伴随症状

除了显露出来的口吃现象,口吃患者还有各种各样的忽隐忽现的伴随症状。

一、生理症状

1.因为长期压抑口吃,容易诱发亢奋、急躁、偏激等情绪反应。受其影响,患者在发言或临近发言时往往表现出高度亢奋,从而导致言语行为过激或卡堵现象。

2.因害怕口吃导致的各种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性收缩、呼吸紊乱、胸闷气短、心跳加快、嘴唇抖动、手脚发抖、脸色发青、全身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等生理变化。受其影响,患者在发言或临近发言时思维短路,脑子一片空白,不知说什么,即使知道说什么,发音器官也不配合,不听使唤,很不不灵活,如声带闭锁和口腔痉挛等。

①思维紊乱:口吃患者常常在说话的时候,如走到讲台,脑子卡壳,不知说什么,即使事先想好了的话也会因紧张而忘记,因而站在台上无话可说,不知所措。患者往往会在说话前就会演练一番,强化对要说的内容的记忆,可是一上场全忘了,或者即使说出来,也是言不达意,言不由衷,或者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这是因为大脑受恐惧威胁导致思维紊乱而无法组织语言。

②口腔痉挛:当口腔肌肉剧烈收缩时,会出现嘴唇抖动、抽搐,舌头痉挛、不听使唤,口型不能随意变化等。如果此时还要强行说话,必然出现更严重的痉挛和强直性口吃。

③呼吸紊乱:当喉部和气管肌肉出现剧烈收缩痉挛,就会导致喉咙发硬、梗塞,胸闷气短,声带闭锁等。呼吸如此紊乱,发音自然很困难。

口吃患者的呼吸紊乱不仅表现在说话的时候,说话前就已开始紊乱。而且,常常表现出心虚气短,上气不接下气,仿佛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上,这种症状在说完话后仍要持续一段时间。

口吃患者平时的呼吸是正常的,与正常人没有差别,肺活量也是正常的,只是在说话陷入恐惧不安时,呼吸才开始紊乱。

虽然口腔痉挛和呼吸紊乱会妨碍发音器官的正常运动,致使言语不能自由自在地发出来,但是口腔痉挛和呼吸紊乱绝不是患者发生口吃的始发原因,而是患者在口吃发作前表现出来的正常生理反应(或征兆)。它们和难发症状一样都是受到某种压力作用下的结果,或者说是条件反射的结果。譬如,你老远见到领导,想到打招呼可能会口吃,就感觉压力很大,口腔开始痉挛,呼吸开始紊乱等。

当口吃的压力引起口腔痉挛和呼吸紊乱时,口腔痉挛和呼吸紊乱反过来也会加重口吃。所以,在说话前先深深地吸一口气,松弛下四肢也能减少一些说话的困难。如果口吃病好了,说话正常了,这些病态性的症状也就会恢复正常了。

现在,仍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呼吸不畅是口吃的始发原因,因为他们总是感觉到说话前呼吸很困难,导致说话费力。按照他们的说法,要消除难发性口吃这个“果”就必须消除呼吸困难这个“因”,所以他们就拼命地练呼吸法。

笔者也曾一度练习过呼吸法。到湖边大喊大叫,浸到水中练习闭气,但到关键场合还是感觉呼吸不畅,气流不够。

也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发音困难是因为发音时发音器官不符合发音规律所致。按照他们的说法,要消除难发性口吃这个“果”,就必须消除发音器官发音不符合规律的这个“因”,所以就必须练习“发音法”。

这些本末倒置的疗法虽有一时之效,均以失败告终。我曾经坚持练习“口舌操”十多年,到说话的时候舌头和嘴巴还是不听使唤。

二、行为症状

为避免发生口吃所表现的各种行为反应。发音器官一旦出现了强烈的生理反应,必然导致发音困难。为避免发生口吃,患者自然就会努力掩饰和挣扎,并伴随着各种怪异动作。

1.努力说话。当“我要说话”的欲望和“我不能说话”的恐惧相遇时,必然发生冲突,导致生理紧张。紧接着就是“努力”。可是,不管是心理上的激励,还是行动上的挣扎,都会在语言上竖起一堵高墙,增加说话困难——难发。努力也随着相应地增强了,口吃现象也就改头换面地变得愈加严重。

因为意识到口吃即将发生,这让患者立即感到紧张不安,所以,本能会驱使他努力防止口吃的发生。

可是经验告诉他,口吃预感和口吃意识总是和口吃结伴同行;理智告诉他,必须对抗这种口吃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口吃拒之门外。然而,越是这样对抗,越加深了口吃的敏感和强度。

为了克服发音困难,患者要用全身的气力向外挤。有时候口腔做好了发音的准备,却没有气流,而发不出声。有时气出来了嘴巴却打不开或者合不拢。有时,嘴巴打开了,发出声音来,舌头却打滚(痉挛),不能把声音变成字或变成想发的那个音。

自以为努力一下就可以摆脱发音困难,事实上,这种“努力”不仅不能把自己解脱出来,反而会把怕口吃的心理活动反应到行动上来,加大发音困难,导致口吃现象的加重。

试想,用很大的力切菜,用很大的力夹菜,用很大的力拿茶杯,用很大的力迈步,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说话的努力性是口吃患者的一个显著特征。“努力”不仅表现在发音器官上,同时也表现在身体各部,甚至全身用力上。我们可以从口吃患者身上出现的各种莫明其妙的动作和奇形怪异的表情得到诠释。

2.伴随动作。发生口吃时,患者常常伴随着种种引人注意的、怪异的动作。这不是出于患者自己的意愿,而是想摆脱发音困难而做的各种挣扎的表现。

最常见的动作是手势、摇头、跺脚、用手拍腿、瞪眼、挤眼、翻眼、闭眼、咬牙、嘴巴紧闭、张嘴吐舌、嘴唇乱抖、歪嘴、上身摇摆、搔头抓耳、脸红脖子粗、用力跨步、手握拳头、肌肉抖动等。有的患者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比划,或拿东西敲打节拍,或紧握着东西不放等。

有时,患者也学会了有意地应用各种动作来帮助说话,这些动作能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较容易地说出话来。譬如:有的患者在发言前先哈哈地笑两声,或咳嗽几下,或先吸几口烟再说话;有的看看窗外天气再说话;有的来回踱步装作思考;有的假装观看室内摆设;有的用手脚打着节拍等等。其实,这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和手段并非口吃患者专用,正常人面临说话紧张,或脱稿讲话时也会这样。笔者以前也常常搞出幽默滑稽的动作,以利于摆脱难发局面。

口吃患者感受到说话是最吃力的事,比做任何笨重的劳动还吃力。常见有些患者说完一段话后,显得有气无力,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

由上可知,说话的努力性和伴随动作不是最初引起口吃的原因,而是害怕口吃和想克服口吃的一种本能反应。

3.逃避行为。逃避口吃或掩饰口吃,以及掩饰逃避动作,也是口吃患者一个显著的特征。

口吃屡战屡败的体验,必然会使患者渐渐失去讲话的自信。为了不在人前丢面子,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启动了:开始变得逃避口吃或掩饰口吃。逃避口吃,逃避讲话,逃避与口吃有关的场景,甚至逃避现实。

为了不让口吃发生,口吃患者总是费尽心机地逃避口吃,掩盖口吃。譬如:故意停顿、替换词语、转移话题、快言快语、沉默不语、逃避现场等等。每一次逃避前后,为了不让其逃避行为被人知道,会借用一些夸张的表情动作或语言来掩饰逃避行为。

每一次掩饰后,又总是采用另外的东西遮盖逃避真相。像撒谎后的圆谎那样,为了谎言不被拆穿,会不断的圆谎,最终可能会形成一些夸张表情或动作习惯。

例如,听到电话铃声,患者谎称上厕所。为了形象逼真,会装作内急的样子。听到开会,谎称有事要请假。为了不被怀疑,会用许多谎话来圆谎。

再如,路上见到上司要打招呼,为了逃避口吃,不!为了掩饰逃避,有的患者会故意拿着手机装作“接听”电话的样子。

笔者以前说话时一旦张口结舌了,也常常会用些诸如假装打哈欠的动作或假装嘴巴疼的表情来掩饰。为了逼真,我常常演习这些表情或动作,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说话风格。

某君是一位文学作家,有些口吃,说话常常夹带一些外语或方言来逃避或掩饰他的口吃。为了不被人看穿,常常假装幽默诙谐。为了更加形象逼真,某君也常常在文学作品里引用许多方言和外语,与其说话风格相互佐证。

第三节 心理症状

心理症状,即心理问题,是口吃患者隐伏的核心问题。心理症状皆因认知和情感导致而来,而情感又因愤怒和恐惧产生。如果表达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长期承受各种主观或客观压力,思想和情感备受煎熬,感到郁闷和压抑,性格会变得孤僻自闭。不敢和社会交流,逃避现实,继而变得孤陋寡闻,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长期发展下去,又会发展为胆小懦弱、自私小气、心胸狭窄、怨天尤人、易亢奋等心理问题。

心理症状,主要包括:心理压力、错误认知、心理阴影、心理波动四个方面。

1.心理压力:是指口吃给患者带来的羞辱、压抑、焦虑、痛苦等。

2.错误认知:是指对这些心理压力或心理冲动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制造这些压力的直接因素或间接因素(如口吃、自身、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看法,并且这些看法往往都是夸大了、虚幻的、扭曲了的。

3.心理阴影:是由心理压力和错误认知态度共同形成的消极、羞耻、自卑、内疚、压抑、苦恼、郁闷、痛苦、烦恼、恐惧、焦虑、抑郁、强迫、纠结等负面情结。

4.心理波动:是指口吃意识、口吃预感、口吃恐惧、心理亢奋、心理暗示、心理对抗、强迫思维等等。

以上四大心理症状,唯独“错误认知”不被患者所觉知。正因为如此,口吃患者在寻求治疗中,从不反省自己的主观思想,总是怪罪于客观现实,追求客观症状的减少,这是口吃久治不愈的关键原因。

下面我们仅就口吃患者显露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剖析。

一、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口吃病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说,口吃病就是对口吃的恐惧症。

经常被人嘲笑、模仿,想说但说不出来,想改却又越改越糟,这种挫败感,加上个人主观因素,容易导致对口吃、对说话、对社交活动的恐惧心理。

大多数患者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并不恐惧,甚至口若悬河,只是在生人或者有距离感的人面前结结巴巴。有的患者能够在非正式场合侃侃而谈,坦然自若,而在大庭广众下或是在台上发言则会紧张恐惧,张口结舌。他们害怕和上级、长辈、老师说话,更害怕和比较在乎的异性、陌生人说话;害怕和有求于的人说话;不敢和身份比他们高的人说话;越来越多的患者害怕打电话,害怕与熟悉的人说话。

口吃患者的恐惧心理不是单一存在的,他们对口吃,包括和口吃有关联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环境、心境等主客观刺激物都会感到恐惧,甚至达到谈“吃”色变的程度。

张景晖对口吃患者的恐惧心理做过一番精辟论述:

口吃患者都具有怕口吃的恐惧心理。人身体各部器官,包括发音器官,都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和支配,因而这种恐惧心理就导致口吃现象加重。患者不仅有恐惧心理,还伴有痛苦的心情,思想上消极悲观,情绪上抑郁苦恼。每个患者都有“不要再口吃”的强烈愿望,也有产生完全彻底地矫治好的迫切要求。时刻提心吊胆地怕再发生口吃,每当说话时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我不要口吃,哪句会口吃,怎样才能不口吃,费尽心机地耍弄各种小技巧,努力地去防止口吃和逃避口吃。

本来说话不需要特别的留意和努力,可是口吃病患者想起自己的口吃时,就会紧张不安起来,越是不自然地努力回避口吃,结果越加深对口吃的敏感和执着。这种对口吃的恐惧、痛苦、焦虑的心情,对口吃的高度注意,敏感、自卑、精神创伤,对这种心理因素的对抗等等复杂交织的心理活动,就是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

口吃病患者对口吃的恐惧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预期性的恐惧,口吃的发作常常是由于病人确信自己不能不口吃地说话的心理状态而发生的。他们怀着极端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口吃的发作,而恰恰是这种心情引起了口吃的发作。这种恐惧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以病理性条件反射的形式固定下来,口吃的预料,成为执着、惰性的,并随着“重要”时刻的临近而加强。不安的预料,加上“不要怕”的努力对抗,也就是强烈控制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更大的恐惧就会在这种对抗中翻腾起来。

患者必须理解,对心理活动的自我控制绝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想直接克服口吃症状的企图,使他们加剧固定的和惰性的紧张心理状态,致使最适当的兴奋灶落到有利地带的另一边去。正常人虽也常会发生口吃,他们却没有这种心理因素,这就是正常人和口吃病患者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

为什么口吃病患者会产生这种恐惧心理呢?我们知道,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里的反应,客观存在的事物总是要在大脑里反映出来。试想人类若从来不发生口吃,辞典里就不会有“口吃”这个词,我们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口吃,怕口吃的恐惧心理就无从产生。但是,人们说话总难免会有一些口吃,这个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现的口吃,就是构成口吃的恐惧心理的基础。

幼儿在刚开始发生单纯的口吃时,虽没有口吃的观念和对口吃的恐惧心理,但如受到别人的提醒或讽刺或家长的责备,内倾向性格的孩子会受到不易忘掉的创伤。这时,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口吃,从此就不敢大胆地说话,产生不安心理,进一步为不安为恐惧,又进一步产生回避口吃和恐惧的回避反应,并派生出与口吃无关的动作,如说话的努力性,伴随动作和附属症状等。

我们认为口吃的恐惧心理是口吃经验的积累,即不断地发生口吃、不断被人嘲笑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然而,客观存在在大脑的反映,绝不像镜子那样,而是像“哈哈镜”式的。同一个事物作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反应。拿看足球比赛这件事来说吧,不管对谁来说这个足球比赛都是一样,而不同的人,对这个客观事实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一会儿兴高采烈,拍手喝彩,一会儿叹声惋惜;有的冷静观摩运动员的球技;有的一会儿一看表,盼望球赛赶快结束。听交响乐也是这样,有的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有的却听得枯燥无味。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怨天忧人地烦恼起来,而有些人却泰然地认为:“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能任劳任怨,有的人受点委屈就会患得患失,大喊大叫起来。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也不尽一样,有的焦虑不安,优虑重重,而有的人却能“既来之,则安之”。同样发生口吃,同样被人嘲笑,为什么有的人不大在意,而有的人却十分在意?有的人产生了恐惧心理,而有的人没有产生恐惧心理呢?内因——特殊的气质和某些不良性格而引起的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才是它的真正原因。

口吃现象虽然人皆有之,但由于对待口吃的态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后果。正常人虽也不时地发生口吃,却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对它表现非常得淡漠,不放在心上,一过了之,不久也就忘掉了,没有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没有疙瘩,不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大容易患口吃病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口吃的恐惧心理不是口吃决定的,而是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决定的。

二、预期心理

每个患者都有口吃的预期心理或过敏反应。它是长期与口吃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而来的。

预期心理能使患者对口吃发作时间做出准确的预报。换句话说,口吃患者对何时、何地、何人、何字是否口吃,都有相当准确的预见。正因如此,口吃患者能在说话之前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口吃的准备。

预期心理是一柄双刃剑,患者不是用这柄锋利的剑来防身,而是用来“自残”——自己跟自己斗得死去活来。

因此,当预期心理袭来的时候,患者恐惧和焦虑的不只是发生口吃,而是没完没了地自我折腾。

三、逃避心理

如果患者曾在某时、某地,与某人说话发生过口吃或者逃避过口吃,并且对此耿耿于怀,就会对曾经失败的时间、场合、人物、对象、环境、心境等场景因素感到害怕,而害怕就会立即想到逃避。

每次遇到恐惧,患者都会失去一部分正性能量。如果正性能量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患者就会感到心虚胆怯,底气不足。若是遇上说话的场合,容易胆战心惊,紧张不安。这也是为什么口吃患者不敢面对现实,而选择逃避的缘故。

四、强迫心理

“对我来说,心理因素是最难驾驭的。当口吃的恐惧袭来,我怎么也控制不住,怎么转移注意力也没有用,怎样努力也克服不了。”患者如是说。

口吃患者误以为别人都能自由地驾驭自己的心理活动,想不怕就不怕,想不注意就不注意。当兵的人能够在战场上表现得很勇敢无畏,不是控制的结果,而是身经百战,在战场上历练出来的,经过炮火洗礼而获得。

几乎每个口吃患者都有穷思竭虑的强迫性思维,它和口吃恐怖症并列为口吃病的最主要的两大心理特征。

单纯对口吃的注意绝不会造成心理上的纠结。口吃患者的心理总是矛盾的。他们都有切身体会:如能不怕或不注意口吃就不大会口吃。因而他们努力地迫使自己不要怕,不要注意口吃。结果适得其反:越来越怕,越陷越深。患者都能渐渐体验到言前、言中、言后与口吃对抗的结局是什么。他们的内心也不想对抗,甚至害怕对抗,却好似一股巨大的魔力驱使他们去对抗一番,纠结一番,这种心理上或行为的对抗纠缠乃身不由己、情不自禁的。

当口吃的预感出现后,自己不想折腾,偏要去折腾一番;当注意力朝向口吃,朝向紧张不安的生理反应时,拼力强迫自己不去关注,结果却是更加关注;当难发症状出现后,暗示自己不要努力挣扎,却偏要努力挣扎一番。他们总是强迫自己不去对抗不去挣扎,却拼命对抗,拼命挣扎。当口吃发生或者逃避说话后,他们暗示自己不去介意,偏会介意。暗示自己不去纠缠,却偏去纠缠。强迫自己不要想,却日思夜想,梦里也去想。

患病初期,患者因一点偶尔因素造成的口吃现象而烦恼;患病中期,因无法战胜口吃症状而烦恼;患病后期,领教了对抗必然加重口吃,所以不想对抗,却因强迫自己不对抗反而对抗而烦恼;最后因无法摆脱强迫心理而苦恼。跟口吃斗了许多年,患者也想放下,不再纠结口吃,不再关注口吃,可是他们的内心却有极大的无奈,欲罢不能,痛苦纠结。

谁都希望有张伶牙俐齿的嘴,谁都羡慕像百灵鸟般地说话,但执着地追求完美无缺却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疾病。口吃多了,想减少,口吃少了想再少,没完没了地追求着口吃的减少是强迫症的基础。如果正常人也执着于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照样会陷入而不可自拔,使问题越来越复杂,把自己推向绝境。

五、焦虑心理

长期以来,由于症状得不到有效解决,屡战屡败,口吃每况愈下,患者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患者欲罢不能,容易陷入对未来担忧、焦虑的情境。

许多患者担心找不到对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不少口吃患者不敢结婚,因为担心子女模仿其口吃,也害怕被人嫌弃;更多的患者害怕丢人现眼,每天担心自己的形象前途受到损害。

面临各种惧怕,患者不会坐以待毙。为了降低焦虑,他们往往会主动出击,四处打听治疗口吃的良方,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消灭口吃,降低痛苦等等。可谓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却一无所获,反而带来更大的焦虑。许多患者因此陷入了失眠,不得不依赖抗焦虑药物来维持日常工作和生活。

六、抑郁心理

因为说话总是被人嘲笑,被人误解,加之自己真实的想法无人可解,无人可诉,内心深处(即潜意识层)积压已久的负面情感长期得不到释放,造成势能过大,必然会使患者烦躁不安,郁闷苦恼。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所以,有抑郁心理的人易亢奋、狂躁不安。如果抑郁心理长期遇阻而得不到合理的排解,一旦遇到某些诱因,就会风起云涌,负面情绪就如排山倒海般涌来,人就会崩溃,表现为万念俱灰,悲观厌世,容易步入极端。

七、自卑心理

屡战屡败的惨痛经历,一次一次的逃避和自责,让患者丢失了大量的正能量,在内心深处形成了恐惧情结,它是一个巨大的负性能量场。受其影响,面临社交场面往往会有一股来自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因为底气丧失,对自己、对事业、对爱情、对人生,失去自信,心虚胆怯。

现实中,口吃患者的脾气大都是唯唯诺诺,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总是谨遵服从,因此旁人以为口吃患者忠厚老实,谦虚善良,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实际上,他们逆来顺受,过后却气得捶胸顿足,恨得咬牙切齿,独自在心里自己跟自己斗个不停,拿自己或家人出气。

因为胆怯,他们畏缩不前,做事缺乏主动,不敢面对现实,逃避人际交往,陷入自闭。因为自闭,他们对周围变得敏感多疑,不敢承担责任,容易撒谎,自怨自艾,沉默寡言,多愁善感,过于自卑。

因为自卑,他们破罐破摔,作践自己,对人低三下四,不把自己当人看。

笔者过去也常常糟践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表现在交友方面,只要有人理解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我都愿意跟她厮守一生。

记得大学一年级,一次上食堂打饭。窗口里面,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女孩问我打多少饭?我想说打半斤。可是“半斤米饭”的“半”字,憋了半天说不出来。她或许猜出了我要说的话,连忙打了半斤饭到我的碗里。我十分感激地朝她点了点头,离开了窗口。

以后我打饭专门找她所在的窗口。似乎形成了默契,她总是不问我打多少就直接给我打了半斤饭。我对她的善解人意非常感激。虽然她的长相很一般,又没有正式工作,但我发自内心地想跟她过一辈子。

因为有自卑的情结,我一直胆小懦弱,感到低人一等,做人低调,放弃了很多应该拥有的东西。大学毕业前夕,因为自卑我主动放弃了选择好单位的机会,而自愿回到原籍地当一名中学老师。还是因为口吃,结果连老师也没有资格当成。虽然80年代大学生是时代骄子,是女孩择偶最佳人选,可是因为自卑,我放弃了许多条件优越的女孩,主动到偏远的乡村找了一位纯朴的姑娘。

回顾过去,我应该感谢口吃,它让我变得遵纪守法,善解人意,更让我奋发努力。

一般来说,口吃患者的学习都很刻苦,工作很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受别人的嘲笑,变压力为动力的结果。

八、自闭心理

因为极度自卑,患者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不敢,也不愿意和外人接触。他们总是担心别人打搅他们的生活,因此也绝不会去打搅别人的生活,他们希望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

然而,人是群体性动物,一旦离开了人群,就会变得孤陋寡闻,寂寞无助,甚至寸步难行。不难想象,在公众场合,那些自闭的人是多么恐惧和不安。

九、其他心理

除了上述症状外,许多口吃患者还有极端自我、爱小面子、推卸责任、过分内倾和自省、性格孤僻、猜忌多疑、自我折腾、心理纠缠、怨恨心理、仇视心理等心理症状。加之长期与口吃作斗争,患者的身心已被摧残成千疮百孔,支离破碎,人格受到严重扭曲,甚至导致人格分裂。

心理症状会进一步固化口吃的生理症状。反过来,生理症状也会促使病态心理的恶性发展,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现实中,口吃患者扮演了双重性格的人,或者成了善于伪装的“变色龙”。 pQ1pGR6sVrKIJZ3ezu1jPZmSLQOBPwwN1YwUGRcFQzbUYTLZle2EgvAPqiHyz8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