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口吃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口吃,俗称结巴,也叫期期艾艾,是一种牵涉到生理神经、语言习惯、心理压力和认知态度等诸多方面的语言失调现象。

《史记张丞相列传》有一段话: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这一典故说的是,汉高帝刘邦想废掉太子,大臣周昌极力反对,就和皇帝争辩起来。周昌因为口吃,再加上非常气愤,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

《世说新语·言语篇》中也记载:三国时期的魏国大将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称自己是“艾……艾……”。有一次他在交谈时,又开始“艾……艾……”。

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和在一起,就有了成语“期期艾艾”,形容吐词重复、语不成句、结结巴巴。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口吃现象,大约1.5%的人说话有明显结巴,这类人通常被称为“结巴嘴”“结巴子”“磕巴”“口吃者”。

有口吃的人并非都会感到痛苦和纠结;有口吃的人并非都惧怕口吃、憎恨口吃、害怕说话。或者说,口吃者并非都有口吃的心理问题。本书把伴有口吃心理问题的人称为口吃患者。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30%的口吃者有口吃的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口吃明显,又被称为“显形”口吃患者。另外,还有约占总人数2%的人,看似没有口吃现象,却有口吃的心理问题。由于他们隐形在人群中,故称为“隐形”口吃患者。

从口吃的本质去区分,口吃可分为常态和病态两种。

常态口吃,是指没有心理问题的口吃现象。有明显常态口吃的人被称为常态口吃者。常态口吃者对口吃并不感到痛苦和烦恼,更没有治疗口吃的主观愿望,不作为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

病态口吃,是指伴有心理问题的口吃现象。是本书的研究核心。

本书定义的“口吃”和“口吃病”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口吃,是指语言行为受阻的一种语言现象。

口吃病,是以口吃现象、异样表情、掩饰口吃、异常动作、逃避说话等为外显特征,伴随全身肌肉、器官、组织的紧张,特别是发音器官的收缩、痉挛等生理反应,包括恐惧、预期、焦虑、强迫、纠结、痛苦、自卑、抑郁、怨恨以及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心理问题为一体的综合性精神疾病。

从口吃现象本身来说,两者都有言语难发或不连贯的现象;而从口吃本质来说,两者则完全不同,我们说,人人都有口吃,但不能说人人都有口吃病。

口吃患者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会口吃,也非字字句句都口吃,而是时有时无,时轻时重。他们在自言自语,心情轻松愉快地唱歌、唱戏时一般不会口吃,只有遇到某些特定的场景才会出现口吃。

口吃发作之前他们通常会出现恐惧紧张、焦虑不安、心慌意乱等预期性反应。严重时,喉咙好像塞着棉花,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口腔和呼吸道发生痉挛,想说的话说不出来,甚至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口吃病带给患者的挫败、羞耻、压力、痛苦、烦恼、恐惧、焦虑等负面情感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它损害了患者的自尊,摧毁了患者的自信,使他们的性格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他们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即使吃亏也是委曲求全。

他们非常迫切摆脱口吃的困境,具有强烈的治好口吃的愿望。他们日思夜想企图改掉口吃的毛病,但千方百计地改口吃,越改越严重,这种不合常理的结果让他们感到困惑、焦虑、痛苦。

就口吃本身来说,形成的原因数不胜数,没有任何病态意义,但口吃病绝对是心理出现了问题。正因如此,本书将全面系统地阐述口吃病形成的根源和机理,为患者指出一个康复的正确方向。

为了叙述方便,本书有时候会把口吃病、口吃现象、口吃问题、口吃症状、常态口吃、病态口吃等统统都用“口吃”一词来简称。所以,在本书不同场合出现的“口吃”代表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第二节 口吃简史

人类自从有了思维并掌握了语言,就衍生了口吃,自然也就有了对口吃的探索和研究。最先研究口吃的,不是别人,往往是口吃者自己或他们的家人。

因为嘴巴和舌头是说话的直接工具,所以刚开始,口吃者往往会怀疑自己的嘴巴、舌头存在先天性缺陷或者不灵活,于是有的人练习口舌操,如练习朗读和绕口令,甚至含着小石头练习说话;更有甚者,竟然接受外科手术,割掉舌系带;还有的人吃猪舌头、牛尾巴,希望自己的笨舌头能像牛尾巴一样灵活。

然而,练过、治过之后,他们才发觉,很多时候出现的口吃根本不是嘴巴和舌头的缘故,而是气流量不够导致的。转而怀疑呼吸系统出现了问题,猜测可能是喉咙、声带等发音器官发育不全,导致发音气流受阻,或者肺活量偏低,导致有气无力。于是到医院检查,结果呼吸器官也很正常,他们又不得不否认了呼吸方面的生理性问题。

难道是呼吸器官的功能性缘故?譬如,呼吸系统肌肉神经出现毛病,导致呼吸器官发生收缩性故障而影响说话?基于这种怀疑,他们开始练习呼吸。凡是想到的呼吸方法都用上了:如练习鼻子吸气、嘴巴呼气,练深呼吸,练歌,练嗓门,练习把嘴巴和鼻子浸在水中……肺活量倒是提高了,呼吸也感觉均匀了,但到了关键时候,呼吸还是困难,气量仍然远远不够。令人费解的是,有时气流充足,嘴巴和舌头也灵活,说话不费力,仍然结巴。

大量的测试都证明,绝大多数口吃患者的语言器官没有任何问题,是健康正常的,由此否定了口吃乃声腔和呼吸方面的故障。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口吃的呢?有人甚至怀疑是嘴巴中了邪,导致说话不灵活。因为很多口吃患者,一到阴雨天,口吃就来了,或者比平时要严重。他们认为,遇上阴雨天时抽打嘴巴,能驱赶邪气,消除口吃。这样荒唐的迷信行为自然是不奏效的。

更多的人则认为口吃是说话习惯所致。因为大多数口吃者都是以“急、快、猛、重、冲”的方式说话。事实上,说话急了,语速快了,词汇生疏了,确实很容易出现结巴,而且谚语也说:“拳要打,字要练”,说话当然也不例外。

似乎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口吃是说话习惯问题,或者说,口吃是因为言语运动过程中语言系统内部之间没有配合好而造成的。许多患者因此学习使用“轻柔、缓慢、节奏、诱导”的慢发音说话。这样练习说话,开始感觉很流利,能轻而易举地说出话来,但坚持许久后,口吃不但没好,反而越改越重:口吃意识和难发症状越来越重,心理越来越痛苦,康复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世界上哪有越改越重,越来越痛苦的习惯?口吃的习惯论很快被越来越多的人否定,最后人们开始怀疑口吃可能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

口吃研究,科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却对一些最基本的口吃成因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学术界仍然徘徊在“生理论”“习惯论”“心理论”之间。据来自互联网的相关资料介绍:

一、前期研究

第一阶段:公元1世纪初—16世纪,人们认为口吃是一种生理疾病。福马(?)的医师邱尔咨关于口吃的疗法是:煎饮某种草药,并作发音和练习。之后一直没有突破和特殊进展,直到1584年意大利的医师梅尔克利·阿利斯有关的科学著作问世。阿里斯把口吃分为先天性口吃和一时性口吃,认为先天性口吃是由于脑的故障,使神经中枢的机能发生障碍;一时性口吃是由于激情的作用,使神经组织的功能产生障碍。他提出的治疗方法是:让患者居住在温暖、干燥的环境里,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禁止烟酒和肉食,经常洗头,避激情,同时为了清脑往鼻腔注入药物使之发嚏等。他的这些疗法现在已无人相信,但在当时能把口吃病因归结为中枢的障碍,在这口吃矫治史上也是一大功绩。

第二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口吃治疗的研究又退回到生理疾病上去。1817年,法国著名的聋哑教育家伊达德发表了他的口吃研究结果。他认为口吃是司管喉咙和舌的运动的神经系统先天虚弱发生痉挛所致,除医药治疗外,还主张做发音器官的运动练习。

德国著名外科医师李芬巴哈极力主张口吃的手术疗法,并于1841年发表了“舌部施行手术可以治愈口吃的”的报告。这一主张曾流行于欧美,然而其手术疗法却使口吃治疗陷入混乱。

1843年,巴克埃利尔也提出练习发音法的主张。值得肯定的是,这一阶段也有一些有贡献的研究。例如,法国的俄阿赞于1821年发表著述,提出口吃者心理和男女口吃者的差数的理论;同年,法国的邱尔顿提出著名的调音效法,主张用足打拍子、音乐式练习发音来治疗口吃;1862年,德国苦连克提出了发音练习法。

在这一阶段中,虽然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主张,但其主流仍认为口吃的主要原因是发音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器质性病变,仍不断地对舌、咽喉、横隔膜和肺等生理器官进行苦心的探索,然而由于研究很难有突破性,致使多学者陷于失望境地。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61年法国医师布牢卡氏提出了脑部生病可引起失语症的理论。不久,克尔尼也发表了脑病导致失语症的口吃报告。他们的观点引起了口吃研究者的注意,人们开始把口吃研究重点转向脑部。虽然在对脑中枢的研究中,也没有找到造成口吃的原因,但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口吃是关于言语中枢神经机能的障碍”。

德国的苦斯莫尔认为:“口吃的原因是中枢的辞句调节装置,有先天的刺激性脆弱。因此在发言开始或中途,发音器官发生痉挛式的收缩,使语言陷于不能,就是痉挛性调节神经症的一种。”柏林大学葛诸曼教授根据他的观点,推出了一套完整的呼吸和发音训练法,其中有:(1)呼吸训练;(2)母音练习;(3)子音练习;(4)言语练习。其要点是:一音一音,一语一语,一句一句,静静地发音。

柏林的言语学专家里布曼也提出了他的口吃学说,他认为口吃是发音和思考的调和不当,致使言语不流畅造成的,而口吃者由于对口吃怀有不安和恐惧心理,故而口吃更加严重。基于这种认识,他创立了一套由简单到繁琐,即从语句——长句——简短的故事模仿——朗诵和独自说话的治疗方法。这些呼吸和发音训练法是有价值的,为以后的发音法训练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口吃矫正研究者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他们肯定呼吸和发音训练的主要作用,并制订了一些治疗方案。这对治疗口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以后全面地进行呼吸、发音训练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没有抓住口吃的本质,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二、后期研究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提出推动了口吃治疗研究工作的发展,口吃矫治研究者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了口吃的本质。

1912年,奥地利的亥波尼尔在“联合性失语症的口吃”一文中指出:“口吃的最初表现绝不是痉挛,如幼儿,就是对障碍的抵抗力薄弱的幼儿,逐渐发生障碍表现,此后便使障碍意识固定起来,这个障碍意识,在发语时特别对发语的技术,加上注意而抵抗,这就使本来很自然的说话,因加上多余的运动表象反而妨碍了发言,就是以运动表象为主,削弱了语言心理上的价值而形成口吃。”在这里,亥波尼尔把口吃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结为心理因素。

苏联学者耶·拉乌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对口吃成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口吃是大脑皮层的正常机能遭到破坏的结果,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现象。一些外因,例如过度的惊吓、恐惧、长期患病、小孩模仿所接触的其他口吃的人等,可能是发生口吃的原因。”

他还认为口吃的人发声器官是正常的,所以要矫治口吃,就必须采取综合的医治方法,即要设法解除其精神负担,同时重新训练他的语言。根据这些理论,他制订了一套口吃疗法,其治疗效果很显著。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一所专门矫治儿童口吃的学校——佛利德里希·弗吕贝尔学校,该校矫正口吃的主要根据是“高级神经活动规律、条件反射学说”。其疗法效果很好,在学校开办的一年多时间内,85%的孩子消除了口吃症状。由于了解了口吃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这一时期口吃治疗成果斐然。

后期的口吃治疗研究在巴甫洛夫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发现并揭示出了口吃的本质,其治疗方法也相应地由前期的单纯行为治疗法发展为“综合医治法”,即认知心理分析治疗和行为治疗同步进行。后期的口吃治疗研究在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口吃研究与治疗走上正确的道路。

以药物、手术、催眠、矫正器械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法均以失败告终,只有少数辅以呼吸法、发音法的疗法差强人意,疗效亦小有所成。

美国采用一种称为“延时听觉反馈器”的装置,中国生产的口吃矫正器等仪器,还有层出不穷的所谓新药,都没有取得疗效,遭到口吃患者和业界的唾弃。

上世纪较著名的则有苏联莫斯科缺陷学研究所研究员耶·乌拉,日本的正生院和东德的弗利德里希·弗吕贝尔口吃矫治学校,中国的张景晖都有口吃新疗法问世。

1974年,美国语言学教授施瓦茨提出了口吃的声带闭锁论,认为口吃是因为喉部出现痉挛造成的,由此创立了“被动气流法”。该疗法曾在欧美国家风靡了10年之久,最终因夸大疗效,治标不治本,被患者所抛弃。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口吃研究矫治先驱张景晖,提出了口吃的心因性理论,创立了以解决心理障碍为核心的认知行为疗法。

张景晖认为,口吃是人皆有之的正常生理现象,心因性口吃是由于大脑受到过强刺激导致语言神经系统发生紊乱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张景晖于1947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口吃矫正所。在从事口吃研究和治疗的50年风雨历程里,张景晖也走过许多弯路:曾一度把口吃当做一种说话习惯来矫正。那时候,虽然张景晖也注意到心理因素对口吃现象的作用,使用过一些心理治疗,包括针对性的心理分析,但大部分还是倾向于暗示疗法,如鼓励、安慰、催眠术、口号式的暗示等。这期间,张景晖的口吃矫治班虽然名气很大,但其疗法还是没有解决口吃的根本问题。直到70年代末,张景晖疗法已成雏形,并日臻完善。80年代,张景晖除了把发音法作为辅助疗法外,其他方法一概废弃不用了。这个时期,张景晖疗法已经科学系统化,并能从根本上解决口吃的问题。

由于张景晖理论揭示了口吃病的基本原理,加上疗效显著受到广大口吃患者的称赞。

三、近期研究

1988年以后,笔者秉承张景晖思想,大胆创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张景晖的理论,并于2008年创立了秋水理论。

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秋水理论现已发展成集心理分析、系统脱敏、放松训练、言语强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心理疗法——秋水疗法,并受到愈来愈多的患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现在,仍然有一些中外学者认为,神经质类症是由于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失调造成的。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教授和卢春明博士领导的口吃课题研究小组提出了“口吃双通路理论”。他们采用基于磁共振的模式识别和结构方程技术,发现口吃患者的言语计划和言语运动都存在缺陷,而这种缺陷与神经通路异常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基于这项理论研究,有人开始认为口吃行为是因为口吃患者的语言神经通路出现了异常(即神经递质出现了失调)而导致的,但该理论尚未投入实践就受到专业人士的质疑而叫停。

质疑者反驳说,神经递质失调仅是神经症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就如恐惧紧张容易导致出汗,同理也会导致神经递质失调。出汗和神经递质失调都是恐惧紧张的后果,而不是导致恐惧紧张的原因。

口吃也如此。有了口吃病才导致说话恐惧紧张,有了紧张就会导致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失调,当然也包括神经递质失调。

心理疾病虽属心理范畴,但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建立在生理活动之上,所以心理疾病有明显的神经生理基础。如恐惧心理是由于神经中枢和植物神经,以及脑神经受到外部刺激,以肌肉收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生理性形式反映出来。

笔者认为,“口吃双通路理论”恰好佐证了张景晖关于“心因性口吃是由于神经系统受到过强刺激导致言语行为发生紊乱的结果”的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节 口吃分布

2006年至今,笔者一直在开展网络和社会调查。特别是2008年、2009年参加过深圳、南昌、西安、天津、大理等地的口吃康复交流和调研时发现,河南、山东、河北、江西、山西、湖南、江苏、安徽等内陆省份的口吃病患者分布比较集中,新疆、西藏、蒙古、青海、贵州、云南、甘肃等高原地区相对较少。我进一步发现,黄河、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中原、华北这些文化底蕴深厚、人口密集的地区口吃病患发病率偏高,而在人烟稀少的西北边陲和塞外地区口吃病发病率明显偏低。特别是居住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口吃病发病率更是微乎其微。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心因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上海、广东、浙江、福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隐形口吃病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样呈大幅上升态势。

2008年8月底,笔者回到地处鄱阳湖的家乡余干县康山乡金山村作了一次调研,发现村民对结巴不以为然,极少会有人对结巴逗乐取笑。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村民不像过去那样闲来无聊就寻结巴开心,而是拼命赚钱养家糊口。少男少女大多离家读书或出外打工,除了老弱病残,村里几乎没有闲人了。

结巴不再是这一古老村庄里的娱乐话题,对弱势群体的宽容和爱护已经成为时尚。发生了口吃,无动于衷,公众表现出超常的“冷淡”态度,这是我在调查中发现的最令人欣慰的事。

2013年笔者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发现大、中学生,特别是打工青年,因为受生存压力影响患口吃的比例较去年都在成倍地增长。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受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如动画片为了渲染剧情,故意让动画偶像结结巴巴说话,使大批少年儿童染上结巴。

第四节 口吃名人

翻开中外历史,创造一番伟业的口吃者数不胜数。上互联网搜索一下,就能搜到许许多多的古今中外的口吃名人。

1.伊索——古希腊寓言家,著名寓言集《伊索寓言》的作者;

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思想家,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著有《诗学》,提出学科分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3.德摩斯梯尼——古希腊演说家,因口含石子在海边练习演说而闻名;

4.克劳迪亚斯——古罗马皇帝;

5.牛顿——现代科学奠基人,奠定力学研究的基础;

6.波义耳——物理学家,波义耳定律的发现者;

7.达尔文——自然学家,进化论提出者,著有《物种起源》一书;

8.图灵——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首先提出图灵机概念;

9.拿破仑——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法国皇帝;

10.丘吉尔——英国首相,演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1.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

12.华盛顿——政治家,美国第一任总统;

13.罗斯福——政治家、经济学家,美国总统;

14.摩西——古希伯来先知,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

15.莫洛托夫——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外交部长;

16.卡罗尔——著名作家;

17.玛丽莲·梦露——好莱坞著名电影明星;

18.布鲁斯·威利斯——好莱坞电影明星;

19.罗文·阿特金森——英国喜剧明星;

20.哈伯——NBA巨星,公牛队主力;

21.乔治六世——英国国王;

22.葛瑞盖斯——因歌声感动全球乐迷,创造了21世纪的歌声奇迹;

23.田中角荣——日本首相;

24.拜登——美国副总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参议员;

25.毛姆——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26.克雷蒂安——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理;

27.布什——美国第43任总统;

28.格兰特——英国电影演员,好莱坞的耀眼明星;

29.乔·吉拉德——美国的汽车销售大王;

30.韩非——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31.管仲——春秋时期的政治家;

32.司马相如——前汉朝的诗人;

33.邓艾——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军;

34.周仓——后汉时期的将军;

35.载逢——清朝的摄政王;

36.光绪——清朝的皇帝。

可见,口吃者中有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文学巨匠,影视巨星,大科学家,甚至还有辩论天才,电视主持人。

口吃似乎与聪明人结伴同行,或许这是上苍有意捉弄一下聪明人吧。事实上,口吃者都是一些智慧超群的人群,他们之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当然他们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通过追寻一些成功的口吃者的足迹,可以发现,口吃或许是他们的绊脚石,却又是他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假如没有口吃的折磨,或许他们没有那么善良;假如没有口吃,或许他们不会那么勤奋好学;假如没有口吃,或许他们成就不了辉煌。

也许我们还不算成功者,但我们也具有善良、爱心、刻苦、勤奋、思考等优良品质,这些素质大都与我们的口吃分不开,却都是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

明知自己有缺陷,何不笨鸟先飞?口吃者在事业上从来没有落后于别人,他们把天生的聪明才智通过好学和努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身边的人刮目相看。

巴金说过:“我因为不善于说话,也不想说话,但我的笔却在不停的耕耘,应该说,我在文学上的成就归功于我的不善言辞。”因此,世界上没有人会把巴金和口吃联系起来。

著名青年作家余杰在他的书《铁屋中的呐喊》中写道:“我选择纸上的世界、笔耕的生涯,部分的原因是我的口吃。读汉代杨雄的《法言》、《太玄》,读不懂。每句话里都有冷僻的字眼和艰深的典故,不可能完整、流畅地读过一句话……当我知道杨雄是口吃者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他为什么要用艰深晦涩的文字写作《法言》《太玄》。这是他对日常生活表达的困窘所进行的绝望的反抗……他一开口,便发现世界抛弃了他;他一落笔,便自觉地抛弃了世界。《法言》《太玄》是口吃者写的两本奇书,也许只有口吃者才读得懂。在那些寻常人以为平坦如砥的道路上,口吃的人却体验到坑坑洼洼。”

正如网友“蓝色小妖”在读完《铁屋中的呐喊》谈到她的读后感:“我是一个正常之人,在耻笑着沉默着却有着深邃思想和积淀的口吃之人,而且自我优越着。而他们却微笑地不做辩解。任我们去优越然后默默地追求生命的内涵和深度。就像余杰,他让我汗颜。表达的障碍并不代表他不知道有些道理。就像余杰,表达的迟缓却正促成了他思想的敏锐和先进,甚至是超前。口头的不顺却正成就了他笔下文字和思想的畅达。这让我对口吃之人重新审视。上帝对每一个,给予和夺取都是公平的。因此,不要抱怨自己可怜,或许你只是没有发现自己具有更突出的特长而已。余杰如果不是口吃,或许没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常人,他也不尽会有被世界抛弃的心。于是,口吃成就了余杰。我这样认为。”

然而,不少人却被口吃打得落花流水,变得一蹶不振。他们对口吃、对自己、对人生总是抱着消极的态度,认为只要有了口吃的存在,就是一个残疾人,将永无出头之日。

一位女性口吃者因为开会点名喊“到”张口结舌,使她十分尴尬。之后她拼命练习喊“到”,喊了20年仍然没有喊出来。为此逃避、纠结了20年!

就因为这个所谓“残缺”,她不敢开会,不敢上班,听起来真不可思议,却是事实。这究竟是口吃的问题,还是个人思想的问题呢?

在谈到“完美和残缺”时,“蓝色小妖”还说:“身体的残缺,导致了你和常人的不同。正因为这个不同,你对世界的感受就是不一样的。于是,精神的世界就不落俗套,感受定会饱满于常人。

“可是,残缺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精神的完美者。这取决于态度,正如余杰所说,身体的残缺是无法改变的,但对残缺的态度却可以改变。当你的态度转变了,自然就完美了。”

想想口吃的名人吧,口吃绝非只是事业的绊脚石,反而应成为前进的动力。不要总怪罪口吃,而应反思自己对待口吃的态度,这才是最重要的。请记住:因为口吃,你的表现才与众不同! V06imIrpBsn+keM97J0znmb8UwgpJmYvekzauLH8WqcWTKjBQ5sk6HvE7T4jHj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