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叙画之源流

【题解】

《叙画之源流》是《历代名画记》绪论的首篇。张彦远详细论述了绘画的源起,以及绘画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映了作者对绘画艺术本质与功能的认知和探索。

张彦远认为绘画的起源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他通过列举许多如“龟字效灵”“龙图呈宝”“河出图,洛出书”之类的神话传说,来说明古人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不得不将绘画的产生与历代相传的神话传说迁移附会起来。这些神话传说虽然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是古人因为无法解释事情因果联系而进行的夸张想象,很难证实其真实性。

张彦远认为文字与绘画“异名而同体”,他通过“奎主辞章”“仓颉造字”等传说,向我们介绍上古时期文字与绘画产生时“同体而未分”的状态,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两者逐渐区别分化的沿革。随后在本篇对绘画功能的阐发论述中,张彦远在颜延之的说法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等规范道德的作用,宣扬绘画为政治服务的主张,但这些观点并非张彦远独创,而是士大夫阶层对中华文化思想的固有反映。

夫画者,成教化 (1) ,助人伦 (2) ,穷神变 (3) ,测幽微 (4) ,与六籍同功 (5) ,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6)

【注释】

(1)教化:儒家所倡导的政教风化或教育感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成教化”其实是一个通过教育达到一系列转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人伦: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关系或遵守的伦理规范,君臣、父子之义,朋友之交,男女之别,皆为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对于古人而言,人伦的核心即为“五伦”,是一种社会道德观。

(3)神变:神妙变化。《晋书·文帝纪》:“奇兵震击,而朱异摧破;神变应机,而全琮稽服。”张彦远在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思想的基础上,又将佛教“神变”思想应用到绘画理论中,提出图画是神明启示的产物,这也构成了他绘画功用论思想的重要部分。

(4)幽微:深奥精妙的道理。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会产生不同的诠释,往往与“彰明”等义相对,多为古代圣人、大家探求深奥隐含的道理。幽,深,深远。《尔雅·释言》:“幽,深也。”《尔雅·释诂》:“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微,精妙,深奥。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任命》:“道靡远而不究,言无微而不研。”

(5)六籍: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6)繇(yóu):通“由”,通过,依据。《汉书·魏相传》:“政繇冢宰。”唐颜师古云:“繇,与‘由’同。”述作:传承而创作。

【译文】

绘画,旨在实现政教风化,帮助维护人伦纲纪,它穷尽神妙变化,探究深奥精微的事理,与“六经”有着相同的功用,可根据四季的循环往复而不断演化,它浑然天成,并不是根据既有的理论传承创造出来的。

古先圣王受命应箓 (1) ,则有龟字效灵 (2) ,龙图呈宝 (3) 。自巢、燧以来 (4) ,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 (5) ,事传乎金册。庖牺氏发于荥河中 (6) ,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 (7) ,史皇苍颉状焉 (8) 。奎有芒角 (9) ,下主辞章 (10)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 (11) ,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12)

【注释】

(1)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古代的贤明君主受命于天,应合符箓。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箓,指受命于天的神秘文书或簿籍。东汉张衡《东京赋》:“高祖膺箓受图,顺天行诛。”

(2)龟字效灵:相传禹治水时,有神龟负文而出,类如文字,有数至于“九”,禹取法而作“九畴”,后以此作为帝王受命于天的吉兆。

(3)龙图呈宝:龙图,即河图,传说伏羲时有似龙似马的瑞兽从黄河出现,背上驮着“河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卦起龙图,文因鸟迹。”

(4)巢:指有巢氏,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因教人构建居住的巢穴而得名。《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燧(suì):指燧人氏,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教人们钻木取火,从此百姓将食物煮熟后进食,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5)瑶牒:又称“玉牒”,指珍贵的典册、史籍。瑶,美玉。《说文·玉部》:“瑶,石之美者。”牒,记录文字用的木(竹)片。《说文·片部》:“牒,札也。”东汉王充《论衡·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

(6)庖(páo)牺氏:即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相传他创八卦,造书契,正姓氏,定四时,结绳为网,教人结网打鱼,豢养牲畜。荥河:古河名。通称“荥泽”,因黄河改道,久已埋为平地。《广韵·青韵》:“荥,水名,在郑州。”

(7)轩辕(yuán)氏得于温洛中: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黄帝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轩辕氏,指上古时期的黄帝,因居于轩辕之丘,故以为氏。温洛,古代传说,若王有盛德,则洛水先温,故称“温洛”。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赞曰:荥河温洛,是孕图纬。”范文澜注引《易乾凿度》:“帝盛德之应,洛水先温,九日乃寒。”

(8)史皇: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史官。张彦远据《世本》言其善画。本书卷四有传。《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史皇作图。”苍颉(jié):也作“仓颉”,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或认为史皇与苍颉为同一人,《淮南子·修务训》:“史皇产而能书。”东汉高诱注:“史皇、苍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

(9)奎:奎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将它看作是主文章、主文运的星宿。唐张怀瓘《书断上》:“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谓‘古文’。”芒角:指星辰发出光芒。唐刘禹锡《捣衣曲》:“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北宋苏轼《夜泛西湖》诗之三:“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昇长庚。”

(10)辞章:诗词文章的总称,后又指文章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11)俪(lì):并,偕。这里指依据、模仿。仓颉依据飞鸟、龟的足迹,创造出文字的形象,也就是古代“奎主辞章”“仓颉效象”的传说。

(12)“造化不能藏其秘”四句:《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译文】

上古时期,圣明的君王接受天命、应合符箓,则有神龟背上类如文字的图文应验神灵,似龙似马的神兽背驮图书进献。自有巢氏、燧人氏以来,均出现过此类瑞兆。这些天现异象的事迹一一被载入典籍,为后世所传颂。伏羲氏从瑞光闪耀的荥河中得到龙马背负的宝图,上面能看到典籍图像的发祥;黄帝在温暖的洛河中得到了神龟文字,史皇、苍颉才描摹万物创造了文字。此外,奎星光芒四射,屈曲相连形成类似字画的图样,主宰着人世间的诗词文章;传说苍颉有四只眼睛,他仰观上天所昭示万象的变化,于是模仿大地上虫鸟、乌龟等动物留下的足迹加以排列组合,从而创造出各种象形文字。因此,掌管造化的天神难以保持其神秘性,所以上天降下谷物以表示赞扬;妖魔鬼怪也不能再隐藏其身形,所以只能在夜里哭泣以示悲伤。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1)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 (2) :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 (3) ,则画之流也。 汉末大司空甄丰校字体有六书 (4) 古文,即孔子壁中书;奇字,即古文之异者;篆书,即小篆也;佐书,秦隶书也;缪篆,所以摹印玺也;鸟书,即幡信上作虫鸟形状也 。颜光禄云 (5) :“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 (6) ;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 (7) ,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周礼》保章氏掌六书 (8) 指事、谐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皆苍颉之遗法也。

【注释】

(1)象制肇(zhào)创而犹略:此处意指当时绘制图像的方法刚刚产生,但还非常简略。象制,《周易·系辞上》:“以制器者尚其象。”此处指依照万象绘制图形。肇创,草创、初创的意思。犹,还,仍。

(2)其体有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古文,即孔子壁中书。据《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时,鲁恭王营造宫室,拆毁孔子的旧居,发现壁中藏有许多古代文献,因与当时流行的书体不同,故称“古文”。缪篆,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鸟虫书,也称“鸟书”“鸟篆”“虫书”“虫篆”,篆书的一种,形如鸟虫,通常用以书写旗帜或符节,有装饰风格。

(3)幡(fān)信:一种用竹竿竖立的长条形旗子,用于传递命令,其功能与“符节”相同。

(4)大司空:官职名。汉成帝时罢御史大夫置大司空,东汉光武帝改为司空。仍为“三公”之一。甄丰:字长伯。汉平帝时任少府,后为王莽心腹。王莽代汉后,拜为更始将军,封广新公。

(5)颜光禄:即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其文冠绝当时,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南朝刘宋时因曾任金紫光禄大夫,故称“颜光禄”。

(6)卦象:《周易》中用阴(--)阳(—)两种符号所表现的万物产生的变化,称为“卦象”。它对物对事包含多种意义。

(7)《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官》,即《周礼》,儒家“十三经”之一。国子,一般指公卿士大夫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六书,旧说是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声(即形声)。

(8)保章氏:疑为“保氏”之误,《周礼》中的官职名,掌六书,旧注谓“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

【译文】

这一时期,文字与图画因形态相同,两者并未独立分开,绘制图像的方法仍处于草创时期,还显得十分简单。人们不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此时文字就应运而生了;人们无法做到准确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物体形象,于是绘画也出现了。因为有了文字、绘画的相继出现,人们可以更加充分准确的表情达意,以上种种都是天地、圣人的意愿呀!据查考,以往字学的分类,大致有六种字体:一是古文,二是奇字,三是篆书,四是佐书,五是缪篆,六是鸟书。其中,鸟书一般是书写在幡信上,笔画一端之形如鸟头状,由此可见,此字体与绘画属同一类型。 汉末大司空甄丰校字体有六种形态:古文,是指孔子旧居墙壁中所藏古代文献所用的文字;奇字,是古文的异体字;篆书,是指小篆;佐书,是秦代的隶书;缪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鸟书,是幡信上所作虫、鸟形状的字体 。南朝刘宋时期光禄大夫颜延之说:“图画承载的意义有三点:一是‘图理’,《易经》中的卦象便是此类;二是‘图识’,对文字的学习便属于这一类;三是‘图形’,那就是绘画了。”另外,在《周礼·地官·保氏》中,教育公卿士大夫子弟一定要教六书,其中第三种为象形,这正是绘画的意思。由此可知,虽然文字与绘画的名称相异,而在本体形态上却是相同的。 《周礼》记载:保氏掌管六书教育,即指事、形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这些均为苍颉所传的文字法则。

洎乎有虞作绘 (1) ,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 (2) ,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繇兴 (3) 。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 (4)

【注释】

(1)洎(jì):及、到的意思。有虞作绘:指有虞氏在官服上绘制纹样。《尚书·益稷》:“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有虞,有虞氏,即舜,上古“五帝”之一。

(2)既就彰施,仍深比象:既然可以根据服饰上的五色来区别官员的身份,那么他们的地位尊卑贵贱也就显而易见了。彰施,即明施,指鲜明地展现出来。彰施五色、五彩,按照汉代流传下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用来明尊卑等级。《尚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孔传:“以五采明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比象,亦作“比像”,比拟象征,指譬喻、比拟。《周礼·春官·大师》东汉郑玄注:“比者,比方于物。”即以类比的方式模仿事物的样子。象,是观物取象的象。

(3)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繇(yóu)兴:如果在绘画的颜色和形象上符合儒家礼仪规范,那么礼乐也得到了大大地阐发,教化自然而然就兴起了。阐,阐明。《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唐孔颖达注:“阐,明也。”

(4)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舜以揖让之礼治理天下,舜治理国家的礼仪法度光芒四射,赞美舜善于治理国家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揖让,指礼乐文德。相传揖让之礼源自尧舜时期。《南齐书·刘祥传》:“故揖让之礼,行乎尧舜之朝,干戈之功,盛于殷周之世。”“焕乎而词章备”句引用孔子评价帝尧的一段话:“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联系上下文,有虞氏作绘是舜帝的事,因此本句主语为舜。焕,鲜明,明亮。这里引申为光芒四射。词章,诗文的总称。

【译文】

从有虞氏在官服上绘制纹样,绘画的独立地位就此得以明确。既然彰施五彩,能够区分尊卑贵贱,扩沿到礼仪规范上,由此礼乐得以阐明,教化也兴盛起来。所以舜能够用揖让之礼治理天下而天下大治,赞美舜善于治理国家的文章也层出不穷。

《广雅》云 (1) :“画,类也 (2) 。”《尔雅》云 (3) :“画,形也 (4) 。”《说文》云 (5) :“画,畛也 (6) 。象田畛畔,所以画也。”《释名》云 (7) :“画,挂也 (8) 。以彩色挂物象也。”故鼎钟刻 (9) ,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 (10) ,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樽彝陈 (11) ,广轮度而疆理辨 (12)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 (13) ;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 (14)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 (15) ,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故陆士衡云 (16) :“丹青之兴 (17) ,比雅颂之述作 (18) ,美大业之馨香 (19)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此之谓也,善哉!

【注释】

(1)《广雅》:字书名。亦称《博雅》,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撰,共十卷。是仿《尔雅》编纂的一部训诂学著作。

(2)类:《广雅》作“ ”(guī)。《广雅·释诂》:“ 、图、雕、刻,画也。”

(3)《尔雅》:字书名。十九篇,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和研究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据传为周公或孔子门人所撰。

(4)画,形也:《尔雅》东晋郭璞注曰:“画者,为形象。”意指画面上的“形”,已经不是客观的形体状貌,而是人为再造的形象。

(5)《说文》:即《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共三十卷。开辟了中国汉字字典的先河。

(6)畛(zhěn):井田间的小路。《尔雅·释言》:“障,畛也。”唐陆德明《释文》:“畛,田间道。”《说文·画部》:“畛,井田间陌也。”

(7)《释名》:又名《逸雅》,共八卷,东汉刘熙撰。专门探究事物名源之作,是继《尔雅》和《说文》之后又一训诂学著作。

(8)挂:涂抹,上色。

(9)鼎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一般器身刻有文字,称之为“钟鼎文”。《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10)旂(qí)章:用来区分旗帜的标志。旂,古代旗帜的一种,上画两龙交叠图案,竿头系铃。《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熊虎为旗。”在此泛指旗帜。章,花纹,标志。

(11)清庙:太庙。《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樽(zūn)、彝(yí):皆盛酒器。此泛指礼器。

(12)广轮度而疆理辨:通过各地绘画内容可以测定土地面积和划分疆域范围。广轮,广袤,广阔。疆理,划分,治理。《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西晋杜预注:“疆,界也;理,正也。”杨伯峻注:“疆,画分经界。理,分其地理。”

(13)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东汉明帝时,将辅佐汉光武帝重兴汉室中功勋卓著的二十八位大将绘于南宫云台。《后汉书·马武传论》:“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云台,台名。在今河南洛阳东郊洛阳故城内。

(14)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汉宣帝时,曾将霍光、张安世、赵充国等十一位功臣绘于麒麟阁,以彰显其功绩。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主要用来收藏图书、陈列功臣的画像。

(15)式:语助词,无实义。

(16)陆士衡:名机,字士衡,西晋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死于“八王之乱”。《晋书·陆机传》中评价他:“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其文学作品辞藻宏丽,技巧纯熟,有“陆才如海”之誉,著有《陆平原集》。书法代表作《平复帖》是传世真迹中年代最早的,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7)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因而称画为“丹青”。

(18)比:同。雅颂:雅与颂,《诗经》中的两大部分。《毛诗序》讲到,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9)馨(xīn)香:比喻可流传后世的声誉。

【译文】

《广雅》认为:“画,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尔雅》说:“画,描绘客观事物的形状。”《说文》以为:“画,本是划分田界的意思。从‘画(畫)’字的下半部分笔画看,好似模仿田间小路的形状,而上半部分则是指代绘画的工具。”《释名》则说:“画,就是涂抹之意。在物象之上涂以各种色彩。”因此在钟鼎上雕刻图案,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识别害人的妖魔鬼怪;而旗帜上所绘的标志如果清晰明了,就可以起到昭明法度、完备国家制度的作用。当在神圣的太庙进行庄严肃穆的祭祀典礼时,将绘有图案的礼器并排陈列于神位之前,通过各地绘画测定土地面积和划分疆域范围。再者,把那些忠诚孝义之士的肖像全部陈列于云台之上,并将那些功绩卓著大臣的画像置于麒麟阁内,世人都是看见善者就会警惕自己去除恶习,看见恶者便会想到要多行贤能之事。因此绘画的作用就是留住有功之臣的容貌神态,以表彰其美德与伟业,并将这些成功失败的事迹绘制成图像,那么这些前人的事迹就可以流传后世。史籍能够记叙前人们的事迹,却不能展现他们的仪容;诗词歌赋能歌咏英雄的伟大,却不能体现他们的品貌非凡;绘画的功能,却能二者兼顾,将他们呈现于眼前。所以陆士衡曾说:“绘画的出现,与《诗经》中雅、颂述作的功能一样,宣传伟绩功业的好名声。宣传事物的途径,没有比语言更好的表达方式,但要保留形象传于后世,绘画则是最佳选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真精彩呀!

曹植有言曰 (1) :“观画者,见三皇五帝 (2) ,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 (3) ,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 (4) ;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 (5) ,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昔夏之衰也,桀为暴乱,太史终抱画以奔商 (6) ;殷之亡也,纣为淫虐,内史挚载图而归周 (7) 。燕丹请献,秦皇不疑 (8) ;萧何先收,沛公乃王 (9) 。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 (10) ;蜀郡学堂,义存劝戒之道 (11) 。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 (12) ;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 (13) 。岂同博奕用心 (14) ?自是名教乐事。

【注释】

(1)曹植:字子建,三国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其作品辞藻富丽,有《曹子建集》。还有《画赞序》和《画说》两篇品评绘画的文章收录于《陈思王集》中。此处张彦远所引与绘画评论相关的文字即出自曹植所作《画说》一文。

(2)三皇:对上古时期帝王的称谓,但各时期略有不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为天皇、地皇、泰皇,或天皇、地皇、人皇;《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白虎通义》以伏羲、神农、燧人或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五帝:是对上古时期帝王的称号,但说法不一。《世本》《大戴礼记》《史记》等文献中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吕氏春秋》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3)三季异主: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末世君主夏桀、商纣、西周幽王。季,末世。

(4)抗节:坚守节操。

(5)令妃顺后:指贤惠的帝后嫔妃。令,美好,善。

(6)“昔夏之衰也”三句:《吕氏春秋·先识览》:“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太史终,终古,夏桀统治时期的太史令。太史,官职名。主要职责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7)“殷之亡也”三句:《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内史挚,向挚,商朝太史。内史,官职名。主要任务是掌管法令、拟定文书,协助国君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并负责爵位的废置。

(8)燕丹请献,秦皇不疑: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曾做人质于秦,后逃归,遂令荆轲以献图为名,欲刺杀秦王嬴政,不中,被杀。即史上流传的荆轲刺秦王之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史记·刺客列传》。

(9)萧何先收,沛公乃王:据《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起兵为沛公后,萧何常以县丞的身份督办各事务。沛公进入咸阳,手下的将领争相瓜分财物,唯独萧何先奔入丞相府、御史大夫府收集书籍图册,对以后刘邦与楚军作战、建立汉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萧何,沛郡丰邑(今江苏沛县)人。助汉高祖刘邦起兵夺取秦室,汉初官至相国。沛公,指刘邦,沛郡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他在沛吏萧何、曹参等支持下起兵响应,众人拥立他为“沛公”。

(10)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见前“以忠心孝,尽在于云台”注。赞,题赞。

(11)蜀郡学堂,义存劝戒之道:蜀郡的学堂里绘有历代圣贤的画像,其目的在于起到劝戒德行的作用。蜀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之一,现今的成都一带。西晋画家张牧,善画人物,于成都周公礼殿绘有孔子七十二弟子及三皇五帝等明君及圣贤人物,使得整个大殿熠熠生辉、灿若星辰,为后世景仰膜拜。据说王右军(羲之)也曾感慨未能目睹而抱憾。《佩文斋书画谱·论画》引南朝梁李膺《益州记》:“成都学有周公礼殿,旧记云:汉献帝时立。……益州刺史张牧画盘古、三皇五帝、三代君臣与仲尼七十弟子于壁间。”东汉时期,各州郡统治者注重利用绘制壁画图像和事迹以示鉴戒。这种风气在蜀郡尤为盛行,直至东汉末年,蜀郡画事不衰。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绘画内容中经史部分比重加大,充分发挥了绘画的教化作用。

(12)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马后,汉明帝刘庄的皇后,谥号为德,史称“明德皇后”。《艺文类聚》卷七十四引三国魏曹植《画赞序》:“盖画者,鸟书之流。昔明德马后,美于色,厚于德,帝用嘉之。尝从观画,过虞舜庙,见娥皇女英,帝指之戏后曰:‘恨不得如此为妃。’又前,见陶唐之像,后指尧曰:‘嗟乎!群臣百僚恨不得为君如是。’帝顾而笑。”

(13)石勒羯(jié)胡,犹观自古之忠孝:石勒,字世龙,初名智,羯族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魏书·石虎传》:“太武殿成,图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犹观自古之忠孝”非石勒,当为其侄石虎所为。译文暂从原文。

(14)博奕(yì):又作“博弈”,下棋。《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此处泛指游戏。博,一种棋戏。奕,围棋。

【译文】

三国时期的曹植这样评论:“观赏绘画的人,看见三皇五帝的画像时,无不敬仰爱戴;看见夏、商、周三代末世君主的画像时,无不悲伤惋惜;看见那些篡夺皇位的贼臣画像时,无不恨得咬牙切齿;看见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的画像时,无不倾慕得废寝忘食;看见为国捐躯的忠臣的画像时,无不心生守节之念;看见被放逐的忠臣孝子的画像时,无不为之感到叹息;看到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的男女画像时,无不鄙夷侧目;看见贤德徇良的后宫妃子画像时,无不高度嘉赏称赞。因此通过这些丑恶美善之事可以知道,能够保存下来并起到借鉴惩戒作用的,正是绘画。”昔日夏王朝衰败时,夏桀的所作所为过于暴戾,太史终古抱着国家重要的地图投奔商朝;殷商将亡国时,商纣王过于残虐,内史向挚将图录用马车装载后归附于周朝。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诈降并献上督亢之地的地图,秦王嬴政欣喜万分而并未产生怀疑;汉时的萧何,攻占秦都城咸阳后,率先搜求了秦朝官府保存的图籍并交给刘邦,最终协助刘邦依据图籍御敌获胜而成为汉王。由此看来,古代的图文是事关国家存亡的重要宝物,是治乱的纲纪所在。就此而言,汉明帝在明光殿中绘制功臣肖像,并且为其书写赞词;而蜀郡学堂中绘有历代圣贤们的画像,其目的和功效旨在劝诫、警示。东汉马皇后虽为女性,但在看了尧帝画像之后,尚且愿意尊敬、拥护像唐尧那样圣明的君主;石勒只是个野蛮的羯族武夫,也通过为那些自古以来的忠孝之人画像,将他们视为榜样。以上种种与图画相关的事例,我们还会认为人们看待绘画时仅仅将它视为下棋一样的消遣娱乐吗?事实上圣贤们已将绘画看作是教化民众的乐趣所在了。

余尝恨王充之不知 (1) ,言云:“人观图画上所画古人也,视画古人如视死人,见其面而不若观其言行。古贤之道,竹帛之所载灿然矣 (2) ,岂徒墙壁之画哉!”余以此等之论,与夫大笑其道 (3) ,诟病其儒 (4) ,以食与耳 (5) ,对牛鼓簧 (6) ,又何异哉!

【注释】

(1)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博览群书,擅长辩论,著作《论衡》,共计八十五篇。

(2)灿然:明白,明显。

(3)大笑其道:《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诟病其儒:《礼记·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东汉郑玄注:“诟病,犹耻辱也。”

(5)以食与耳:用耳朵吃饭,不能知道食物味道的意思。《史记·六国年表》:“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6)对牛鼓簧:《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东晋郭象注曰:“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与“对牛弹琴”意思相同,比喻与不明事理的人讲理。此处指不是知音之意。

【译文】

我曾经为王充不了解绘画的功用而感到遗憾,他说:“人们观赏图画上所画的古人,看着画上的古人,就像看到了死人一般,看图像上的容貌还不如去关注他们的言行。昔日贤人所倡导和践行的思想与观念,在典籍中已经记载得明明白白了,哪里只有墙壁上的画像才能诠释圣贤的道理呢!”在我看来,他的这些无稽之谈,与那些嘲笑圣贤之道、侮辱圣贤的人一样,都是用耳朵饮食、将美妙的音乐弹给牛听,二者又有什么分别呢! T4ImHsWetNyPJ7dizl9SYH8RSpuR7ZYzz0vGbILW0t51VYQBWG3Z1z+ZQPl28M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