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春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区西长江岸边蛇山的黄鹤矶上,传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后,毁于光绪十年(1884),到1927年时尚未重建。“黄鹤楼”这个名字的来历,据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见《南齐书·州郡志》下)。一说蜀费祎(yī衣)登仙,尝驾黄鹤息此(见《太平寰宇记》一一二《武昌府》)。历代诗人题咏黄鹤楼的诗,以唐崔颢的《黄鹤楼》最为著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词作于1927年春天。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正在篡夺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革命危机四伏。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仍在一味妥协退让,对工农运动严加限制。同年3月10日至17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举行,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联合,通过了限制蒋介石个人独裁的一系列决议。但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影响下,会议继续让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使他名正言顺地调集嫡系部队在沪宁一带,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毛泽东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做了斗争,在大革命失败前夕,他站在黄鹤楼的遗址附近,举目远眺,触景生情,不禁为革命的前途焦虑万分,写了这首词。

登上黄鹤楼写诗的,最著名的是唐崔颢。《唐才子传》说,李白登上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大诗人李白看到崔颢的诗就不写了,认为登上黄鹤楼,从楼上望出去,眼前是有风景的,但不能说,因为崔颢的诗已经讲了,不好再写了。崔颢的诗写了什么呢?先是怀古,“昔人已乘黄鹤去”四句怀古。次是写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登楼西望,看到汉阳那边分明的树木,向西南望去,长江中有芳草萋萋的鹦鹉洲。眼前的风景说了,最后写出思乡之情。不论怀古、写景、抒情都写了。又前四句用辘轳体,得李白欣赏。因此不写了。这是大诗人李白的想法。

毛泽东同志当时对黄鹤楼的想法就不同了。就“眼前有景”说,崔颢只写了“汉阳树”“鹦鹉洲”,所见者小。应该面对长江,写更为阔大的境界。崔颢怀古,只是望着白云想念仙人。崔颢抒情,只抒思乡之情。作者却有着为革命前途担忧的伟大情怀。于是就写出了这一首,胸襟扩大,忧深思远,抒发了革命的心情。

上片写眼前景物:“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作者的视线不停留在汉阳树、鹦鹉洲上,看到更为广阔的景象,看到长江在武汉市一带水势广大称为九派。“茫茫”,状长江水势的广大,茫茫一片。“九派”,指长江在这一带有许多河流的汇合。像鲍照《登黄鹤矶》:“九派引沧流。”像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说,在荆门山一带,有九条支流互相流通,汇合为长江,水势广大,好像流到天地以外去,也讲长江水势的广大。这首词写“茫茫九派流中国”。“流中国”,即流贯国中,这是从西向东望。这一句概括了古来写九派的水势,还加上“流中国”的说法。作者还从北向南望,写出“沉沉一线穿南北”,“沉沉”指深沉,有负重致远的意思。“一线”指南北的铁路线。这样写,既概括了古人称美的九派,又加入了当代建设的铁路,融贯古今,所写的景物,显出境界的开阔。

开头两句,是登高望远,从西望到东,从北望到南,向四面望去。下面两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句是望远景,一句是望近景。向远处望去,烟雨迷茫,“莽苍苍”正写出迷茫的景象。上引王维的“山色有无中”,看远处的山色若有若无,看不分明,跟烟雨迷茫相似。近处望,看到汉阳的龟山,武昌的蛇山,隔江相望,用一“锁”字,正好写出了那里江面较狭。它跟“茫茫九派”的浩渺无边,更具有对照作用。这样,四句合起来就构成一个广阔雄浑深沉有力的境界。这个境界正好反映出诗人阔大的胸襟,豪迈的气度。

下片是怀古抒情。“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黄鹤不知到哪儿去了,只剩下这座黄鹤楼,作为游人游览的胜地。这是即景生情,并无企慕仙人的意思。下面是抒革命之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酒浇在滔滔的江水里,内心激动的思潮恰似长江中翻腾起伏的波涛那样高。“酹”(lèi泪),古代用酒浇在地上表祭奠。这里的“酹滔滔”,把酒浇在江水里,表示对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值此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非常激动,好像追逐着江中汹涌的浪涛。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对偶格,“九派”本于鲍照等诗,为引用格。“中国”即“国中”,为倒装格。下面的“龟蛇”指龟山蛇山,为省略格。上片四句描写景物为摹状格。这样描写景物,没有透露作者的感情,没有把作者为革命而深深担忧的感情透露出来。写“茫茫九派”,长江本身就是茫茫的,“沉沉一线”,铁路本身就是负重致远的,只是写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情状。这与《沁园春·长沙》的写法不同。《沁园春·长沙》从“鹰击”“鱼翔”里,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提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想到人民的苦难,联系革命。抒写景物,本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结合作者的感情来写,一种不结合作者的感情来写。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是结合作者的感情来写。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不结合作者的感情来写。前一种是触景伤情,情景结合。后一种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到景物时,不因景物的可喜而喜,不因景物的可悲而悲,因他心中另有悲喜,不把心中的悲喜加在所写的景物上。这首词的上片就是这样。作者的心情完全放在革命上,并不把这种忧危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所以上片看到景物的阔大,就写出阔大的景物来。

下片写到黄鹤楼,从楼名想到黄鹤,就提出:“黄鹤知何去?”结合眼前说,黄鹤楼只剩下一个为游人游览的处所。诗人面对长江,可能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因此“把酒酹滔滔”了。苏轼的“酹江月”,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他是赤壁怀古,怀念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风流人物,所以是神游故国。他在《前赤壁赋》里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是月亮照着他,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指月亮的多情,因此“一樽还酹江月”,用杯酒来酬谢多情的江上明月,也是江中倒映的明月。诗人的“把酒酹滔滔”,是把酒浇在江水里。为什么把酒浇在江水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要渡过黄河回到晋国去做国君,子犯请求离去,“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子犯是公子重耳的舅舅,公子重耳对黄河发誓说,一定与舅氏同心,对河水发誓,好比对天发誓。这里的“酹滔滔”,即把酒浇在江水里,对江水发誓,表示誓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在这里,“把酒酹滔滔”,“滔滔”代指江水,是借代格。“酹”从“一樽还酹江月”里来,是引用格;它的用意,从“有如白水”里来,是誓辞,是婉曲格。用“逐浪高”来比“心潮”,是比喻格。一连用了四种修辞手法,既显示艺术技巧的丰富多彩,又表示为革命坚决斗争的决心,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高度的思想性。

对“心潮”,作者自批:“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这个批语指出作者作这首词时,已看到“大革命失败”,所以“心潮逐浪高”。作者当时决心与反革命斗争到底,是与后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斗争一致的。 XmzXIyY7jn67IRZGy7yXQR638ldWIzJD9uXvfvdW6GQYXbn5omtJoAAaN+OGam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