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这首词属于长调,也分为双调。作于1925年秋天。这年春节过后,毛泽东回乡养病,与杨开慧带了岸英、岸青回到韶山,住到8月,病已养好,来到长沙。漫步橘子洲头,作了这首词。

上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独立”,是说跟同志不在一起,是有怀念同志的意味。这个开头,跟下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呼应。词的上片和下片就这样联系起来了。上一首《贺新郎》上片开头“挥手从兹去”,讲分别。下片开头“今朝霜重东门路”,从长沙东门到火车站去乘车,也讲分别,也互相呼应。不过这里的呼应,从自己的独立,想到当年的百侣,是通过怀念所构成的联系,说明上下片的联系,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这个开头,又点明时令和地点,时令是“寒秋”,秋天已经有寒意了,秋深了。地点在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橘子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从橘子洲头望出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向西面望去,在深秋时,许多山上的枫树经过霜打,一层层的枫树林,都被染红了,看到万山都红了。向东面望去,整个湘江的水都是碧透的,说明湘江水的清澄,好像透明似的。《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故称“碧透”。舸(ɡě戈上声),大船。很多的船在湘水中航行,“争流”指顺流而行。再向上望,看到“鹰击长空”,鹰在长空中矫健飞腾,准备扑击。向下看,“鱼翔浅底”,鱼在水下游动,像飞一样,故称“翔”,极写鱼的活跃。“浅底”,极写水的清澈见底。水深五六丈,可以见底,好像有清浅的感觉。这几句写景物,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色彩极为鲜丽。鹰在搏击,鱼在飞翔,动物极为活跃。这里有两个对偶句,“万山红遍”两句,与“漫江碧透”两句对偶,“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对偶。“鹰击”“鱼翔”两句,是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出来的,因此这里又是变化的引用格。朱熹《诗经集传》注“鸢飞”两句,称“怡然自得”,跟“万类霜天竞自由”相应。即从“鹰击”“鱼翔”中体会到一切生物在秋天里争着自由自在地活动着。于是诗人惆怅地对着广阔的天空发问道:这个苍茫大地的一切升沉得失究竟是谁主宰的呢?苍茫有旷远迷茫的意思,即指广阔的大地。在这里“寥廓”指天,“问”即问天,即“天问”。屈原有《天问》,这里当暗用“天问”意。这里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上句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构成映衬格,即一切生物在秋天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而人民却在三座大山压迫下过着苦难的生活,不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整个大地为什么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主宰一切呢?这个映衬格,映衬出这样的含义,即只有起来革命。所以这个映衬,又含有起来革命,使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宰一切,才能得到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这种含义,又成了婉曲格,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下片就唤起作者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怀念。这样,从上片转入下片,不仅开头的“独立”与下片的“百侣”构成相反的照映,又由上片末了的唤起革命精神与下片开头的革命同志相应。这里的上下片,不仅有相反的照映,又有相承的呼应,说明上下片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关联。

作者于1914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常常和同学少年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所以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回忆从前过的富有意义的不平常的生活。“峥嵘”,本指山的高峻,具有不平常的意思。这里又指不平常的斗争生活。“稠”,本指稠密,这里含有丰富的意思。作者在1917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8年4月14日正式成立,当时入会的有蔡和森、何叔衡、陈昌、张昆弟、罗学瓒诸同志。会上通过了一个由毛泽东、邹鼎丞起草的章程,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新民学会成立这天是星期天,会员聚集在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家开会。这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和少数同学寄住在岳麓书院半字斋。他们上山拾柴、挑水,过着自食其力的刻苦生活。爱晚亭、岳麓宫、橘子洲,都是他们常去的地方。他们议论国家的前途,改造中国的根本方法(以上见《毛泽东诗词鉴赏》中李捷、闻郁《毛泽东诗词五十首写作背景介绍》,以下简称《背景介绍》)。

作者在1913年到1919年这段时期里,和他的同学少年进行了各种反对军阀的斗争。当时这些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富有风采才华,“茂”指富有的意思。“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指他们都是湖南第一师范学生。“挥斥”指奔放。“遒”指劲。他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评论国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即批评坏的、表扬好的文章,把当时反动的军阀看得像粪土一样。像1915年9月,袁世凯准备窃国称帝,湖南军阀汤芗铭积极拥戴袁世凯,禁止反袁,作者印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小册子,人心大为振奋。再像1919年底湖南展开赶走军阀张敬尧运动,作者是这个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这些事实都可以用来作为印证。

最后,作者提出可以表现同学豪情壮概的一件事,就是作者和同学少年到湘江中去游泳,在中流击水,激起的浪花,可以阻遏像飞一般航行的船。“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飞舟”联系到“百舸争流”,那百舸是顺流而下,夸张作飞。作者与同学少年在中流击水,那当是逆流而上的游泳,击水的浪花阻遏飞舟,写出他们在逆水中游泳的豪迈气概。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两句诗,作者写那豪情壮概,以大鹏自比。《庄子·逍遥游》写大鹏的起飞,“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大鹏起飞到南海去,像飞机起飞那样,先在跑道上跑一段路才能起飞,大鹏要在水面上击水三千里才能起飞,作者把游泳的击水,比作大鹏的水击三千里,自然能够“浪遏飞舟”了。那么在“浪遏飞舟”的“击水”里,直接继承“水击三千里”,即属引用格,引用《庄子·逍遥游》了。

这首词上片描写景物,下片回忆往事,描写祖国河山是壮丽的。但壮丽的湘江与万山,并不引起诗人的赞赏,引起诗人的“怅寥廓”,引起诗人像屈原那样的《天问》,提出“谁主沉浮”来,这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则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乐,停留在乐景上,没有透过乐景,注意到人民的生活上,所以写得浅。以乐景写哀,不停留在乐景上,透过乐景,注意到人民的苦难,所以写得深。上片不停留在写美丽的景物上,不停留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上,而提出“大地”的“谁主沉浮”来,就看得深。

这就引出下片的回忆往事,想到同学少年的革命活动来了。

下片的回忆往事,在格律上也像上片的运用了两个对偶格,即“同学少年”与“书生意气”相对,“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相对,这两个对偶格加强了“粪土当年万户侯”。但这个“粪土当年万户侯”,并没有解决“谁主沉浮”问题,人民还被压在三座大山下,不能当家做主人。这就归结到革命上来。同学少年能不能担负革命的重任呢?这就举出“中流击水”这一件事来。从引用“水击三千里”看,那么同学少年的开始革命活动,正像大鹏起飞前的水击三千里,这虽然是起飞前的活动,但它的声势已经不可阻拦,所以能“浪遏飞舟”。到它起飞以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凭着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那么这个引用“水击三千里”,不正暗示将来的极大发展,发展到由人民来主宰大地吗?在这里,不正是这首词的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吗? mYTZqo5uNcTGNbQt8dsCVVSpFvzSd7IeFIx81W6wrcl0fTyDe4xHCdRNF/FJCb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