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3年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贺新郎》,词牌名。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词在隋唐时代兴起,是配合各种曲调的歌曲,各种曲调称为燕乐,燕乐是汉族传统音乐和西域音乐融合的产物。词的曲调的唱法已经失传。后人按照各种词牌的字数、平仄(有的要分四声)来制定词谱,按词谱来写词。初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一般以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九十字左右的为中调,以外的为长调。这首《贺新郎》一百一十六字,为长调。

词牌有各种名称,如本书中的《沁园春》《菩萨蛮》《西江月》等。这首词为双调,即分为上片、下片。一个词牌,作者按照曲调填词时,字数或有多少,平仄也有不同,所以同一个词牌又分为几调。如《贺新郎》,在“词律”中分为两调。最早的词牌有按词意命名的,后来作词者只照词牌的格律来填词,词意不再与词牌名有关,在词牌外另立题目,如本书中的《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也有不另立题目的,如这首《贺新郎》,实是写离别的,是作者跟夫人杨开慧分别时写的。

这首词,是作者在1923年写的。这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泽东同志出席了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9月至12月,毛泽东在湖南从事党的工作,年底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去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品可能写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这首词,作者写他与夫人杨开慧分别时的心情,既写了离情别绪,还写了杨开慧的误会及其消释,反映了作者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

杨开慧与毛泽东在1920年冬结婚。1921年秋,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后不久,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伴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1922年10月,生下长子毛岸英。1923年11月,生下次子毛岸青。到了12月,毛泽东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又要与生产后不久的妻子离别,这时候杨开慧的心情是有离情别绪的,毛泽东的心情是“凄然相向”的。

上片:“挥手从兹去。”“从兹”即从此。这句开头即点明是写别离。这句本于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自”字改作“从”字,因按照词律这里当用平声,故改。“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凄然,写凄凉的样子。相向,指两人相对。因为是分别,双方都有离情别绪,所以凄然是双方的,称“相向”。“苦情重诉”,苦情只是指对方的,对方有悲苦的感情。称“重诉”,对方已经诉说过苦情,在分别时重新诉说。不光是再一次诉说苦情,还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描写她的愁苦,这种愁苦还流露在眼角眉梢上,热泪要流下来还噙住了,不让它流下来。大概在分别的场合,有离愁别恨,免不了要掉泪。唐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分别时流泪,是小儿女的情态,不是革命者的表现,所以不让热泪流下来。但作者是看得很清楚的,看到对方有热泪,还看到对方噙住热泪不让它流下来,还看到这是热情的泪。这样细微的描写,是属于修辞学上的摹状格。对方为什么这样呢?“知误会前番书语”。从“凄然相向”里,写“凄然”是双方所同的。从“苦情重诉”到“热泪欲零还住”是对方独有的表现,这就不限于离别,还有别的原因,这里点出是由于“前番书语”所造成的“误会”。可见作者在湖南从事党的工作时,有时不在家,写信给对方,造成误会。这个误会引起了对方的苦情,引起了对方的热泪。这一切是从误会引起的,所以说“眼角眉梢都似恨”,用一个“似”字,即好像是“恨”,其实不是真的怨恨,误会消释了,怨恨也没有了。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是修辞学上的引用格,引用了“过眼云烟”这个成语,比喻误会很快就消失了,不过成语是“过眼云烟”,这里作“过眼滔滔云共雾”,加上了“滔滔”,形容误会之大,把“云烟”改为“云共雾”,因为“雾”比烟大,也形容误会之大。这样一改,既切合误会之大,又符合词的格律。这样的引用格有创新。引用成语或原文对原文作了改变,是否可行?是可以的。如李商隐《牡丹》诗“锦帷初卷卫夫人”这句,是引用格和比喻格,用卫夫人的美貌比牡丹花。这句引自《史记·孔子世家》:“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按照原文,当作“絺帷”,诗却改为“锦帷”。卫夫人在絺帷中,絺很薄,在絺帷中可以看到孔子。孔子离絺帷远,看不清卫夫人。原文并无卷帷之事,诗却写“初卷”,因为隔着“锦帷”,根本看不见卫夫人,所以作“初卷”,说明写诗是可以改动引文的。接下来说:“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既然是人间知己,那么不论是怎样大的误会,一解释也就消失了。“人有病”,人民有病痛,即指人民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所造成的病痛。“天知否”?天知道吗?天是不会知道的,只有靠革命来推倒三座大山。这里的“人有病”是比喻,比喻受压迫。“天知否”有含意,含有要起来革命之意。这两句既是比喻格,就它的含意说,又是婉曲格。

下片:“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这里点明分别的地点和时间。地点在长沙东门外的清水塘,清水塘附近有火车站。到火车站,要经过霜重的东门路,到达清水塘。分别的时间是半天残月,即天快亮时。这里借“横塘”来指清水塘,是修辞学上的借代格。“汽笛一声”火车开行。“肠已断”写离情别绪,用的是夸张格,与“凄然相向”呼应。从此以后成为天边的孤客了。

“凭割断愁丝恨缕。”“凭”什么来割断愁丝恨缕,这里没有点明,是承上片来的,上片的“人有病,天知否”含有发动革命的意思,因此这里是凭革命的意思,这是修辞学上的省略格。把愁恨比作丝缕,这是比喻格。用丝缕来比愁恨,用意在说明丝缕可以割断。这里可能暗用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认为离愁是剪不断的,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认为离愁是可能割断的。“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翥(zhù注),鸟飞。这里连用四个比喻。一个是“要似昆仑崩绝壁”,这个比什么,没有点明,跟“凭”字一样,也是省略格,比革命。这个比喻,当引自柳宗元《河右平铙歌》:“昆仑以颓。”把“以颓”改成“崩绝壁”,更富有形象性,又符合词律的需要。“绝壁”指峭壁。对于革命,用这样一个比喻,好像力量还不够,还加上一个“恰像台风扫寰宇”。恰似台风扫荡大地,跟“要似昆仑崩绝壁”构成对偶格。用两个比喻来比革命风暴的猛烈,这又是复叠格。“重比翼,和云翥”。又是两个比喻。“比翼”本指比翼鸟,不过在“重比翼”里重新把翅膀配合起来,没有点明鸟。这是本于《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因此这里既是引用格,引用《尔雅》;又是省略格,重新像比翼鸟的比翼,省略“比翼鸟”;又是比喻,比夫妇的共同行动。“和云翥”,同在云里飞。这是用鸟的高飞来比参加革命,这是一个比喻,但比什么没有点明,是承接上文来的,在鸟的高飞里有含意,所以又是婉曲格。

这首词里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比较突出的是比喻格。运用比喻,有的又和引用格结合。所引用的又有对引文的改造;这种改造,使引文更符合于表达用意,符合词的格律。这首词里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都很自然,符合内容的需要。就内容说,这首词是消解误会,讲参加革命更重要。通过参加革命来消解误会,也通过参加革命来割断愁丝恨缕,这种革命精神贯彻全词。一切修辞手法都是为表达这种革命精神服务,这才构成这首词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 XmzXIyY7jn67IRZGy7yXQR638ldWIzJD9uXvfvdW6GQYXbn5omtJoAAaN+OGam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