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松山湖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

松山湖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部,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与东莞市大朗镇、大岭山镇、寮步镇等接壤。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松山湖高新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千米,松山湖科学城以松山湖高新区部分区域为主体,整合大朗镇、大岭山镇和黄江镇周边三镇相关战略地段,规划总面积90.5平方千米

一、2001年,再造一个新东莞:从荔枝林到产业园

20年前,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制造业名城,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生产成本上涨,东莞的发展亟须“另谋他路”,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

2001年,时任东莞市委书记佟星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使命便是谋划东莞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再造一个新东莞。为减少园区用地压力,选址整合了大岭山镇、大朗镇和寮步镇交会处位置较偏的土地,这里曾经是一片葱茏的荔枝林。2001年7月,东莞市第十九次和第二十次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讨论分析了兴办大型工业园的设想,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要求把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现代化科技工业城,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推动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东莞今后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2001年11月,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区,并更名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千米。2002年1月,园区正式奠基。

2006年,中国科学院经过多番考察比较,选择在东莞市大朗镇水平村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暨广东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合作备忘录》,共同向国家申请在广东省东莞市建设我国首台、世界一流的脉冲中子科学综合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为松山湖的后续发展及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二、2010年,跃升国家级平台: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0年9月,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月正式获国务院授牌。2014年12月,东莞市决定将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园合并,实行统筹发展,统筹后的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为103平方千米。2017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同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大科学装置及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谋划建设中子科学城(2020年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如期建成,高水平科研机构也加快布局,2018年,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东莞松山湖注册成立,为后续谋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10年,松山湖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9年,松山湖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677.26亿元,居东莞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400亿元,总量在东莞市排名第一;实现税收约163亿元,在东莞市镇街、园区中排名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230亿元,总量在东莞市排名第一;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约2300亿元,总量在东莞市排名第二。

这10年,松山湖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2019年,松山湖R&D投入强度达到10.98%,集聚了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学院4所高校,拥有2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国家级孵化器、311家高新技术企业,各类人才总数突破9.9万名。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并向全球用户开放,以国家实验室为标准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启动建设,开始谋划建设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装置等大科学装置,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逐步成型。

这10年,松山湖初步形成以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90%,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松山湖集聚了规模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企业12家。以华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纳入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生物技术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初步呈现;新材料产业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吸引了大批研发机构和企业聚集;引进了广东虹勤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信测科技有限公司、易宝软件(东莞)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不断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

10年来,松山湖高新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进东莞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交出了一份“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的优秀松山湖答卷。

三、2020年,肩负国家战略新使命:建设松山湖科学城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是继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全国第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2020年10月,东莞市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2021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这标志着松山湖的发展迈入2.0阶段,松山湖将在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现如今,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装置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已于2022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新园区自2022年6月起科研团队分批入驻。同时,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在加快建设。东莞在巍峨山北面埋下的创新“种子”,即将变为一片茂盛的创新“森林”。 EEvOpNiutBxwug9K7TVGAVtoJcYH6I9d7pP5O1Qaqw75cPpmqBH5zWFokjGVNv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